经过早期“新剧”和五四时期“爱美剧”的发展,中国话剧在新文学时期迅速发展、并迅速成为左翼文学家进行社会改造的有力武器。1931年1月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成立,从此中国话剧进入以左翼戏剧运动为主的发展阶段。涌现出夏衍、于伶、陈白尘、宋之的等一批新剧作家,演出了《血衣》、《乱钟》、《怒吼吧,中国》、《香稻米》、《回春之曲》等大量进步话剧,并诞生了戏剧协社、南国社、摩登社、辛酉剧社、艺术剧社等一大批现代话剧社。中国现代戏剧在它刚诞生不久,便迎来了发展的繁荣阶段。
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中国现代话剧的代表——年轻的曹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曹禺,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清宣统二年八月二十一日(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姓氏“万”的繁体字的“草”字头谐音“曹”)。
剧作家曹禺曹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母亲薛氏出生于商人家庭,生下家宝后三天因患产褥热病逝。薛氏胞妹薛泳南成为家宝继母,始终把家宝看作是自己的亲生骨肉,并终身未生育。曹禺的继母喜欢看戏,他从小就跟着继母看了很多京戏、地方戏和文明戏。幼时受到的戏剧熏陶,对曹禺产生了一生的影响。
1922年,他进入天津南开中学学习,并喜欢上了现代戏剧,他曾大量参加学校的爱美剧的排演活动,并担任易卜生《玩偶之家》等剧的主角。1929年,曹禺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开始进一步钻研从古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戏剧及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的剧作。这为他以后的创作垫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3年大学毕业前夕,仅24岁的曹禺创作了四幕话剧《雷雨》,于次年公开发表,很快引起强烈反响,它不仅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1936年和1937年,曹禺分别出版了他的重要剧作《日出》和《原野》。曹禺抗战期间的重要剧作是《北京人》。新中国成立后,曹禺创作的剧本主要有《胆剑篇》、《王昭君》等。
《雷雨》被视为曹禺的代表作,同样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被公认为是中国现代话剧真正成熟的标志。《雷雨》是一部四幕戏,全剧围绕周公馆家的客厅一天发生故事,共两个家庭8个人物20年来的情怨纠葛。周家人物有周朴园、周繁漪、周萍和周冲,鲁家人物有鲁贵、鲁侍萍、鲁大海和四凤。《雷雨》讲述的是一个中国旧式家庭的故事,却是在充分吸收西方戏剧精华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曹禺当时深受古希腊命运悲剧观念的影响,和易卜生“社会问题剧”、莎士比亚“性格悲剧”的影响,他将这些因素与当时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下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内部错综复杂的爱恨情仇结合起来,从高度集中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的思想和性格,成为中国现代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悲剧。
《雷雨》剧照
周朴园是《雷雨》的主人公,是故事所发生的周公馆的主人,也是剧中各种悲剧的根源。作品以他为中心,安排了两条主要的线索:一是他与妻子蘩漪的冲突,以表现家庭内部的矛盾;一是他与矿工鲁大海的冲突,以表现他与工人的对立,这两条线索又通过侍萍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尖锐复杂的戏剧冲突。周朴园是一个狠毒凶残的资本家,作者通过鲁大海之口,揭露了他血淋淋的发迹史:从前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时,他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了两千多个工人,进而将每个工人的抚恤金中扣去300块钱。只要能弄钱,他什么都做得出来。周朴园更是一个专制冷酷的封建家长,在家中,他的话就是法律,为了贯彻他的意志,不惜牺牲任何人的幸福。他与蘩漪的关系,表面上是一种夫妻关系,实际上却完全是一种主仆关系,他需要蘩漪做的,只是为孩子们树立一个“服从的榜样”。在“第一幕”他强迫蘩漪喝药的一场戏中,蘩漪拒绝了他的要求,他先是让小儿子周冲端着药去劝,看着周冲含泪的眼睛,蘩漪只好退而求其次,请求留到晚上再喝。可他仍不肯让步,又命令大儿子周萍去劝,并且要跪着劝,直到蘩漪认输方才罢手。在他的眼中,根本没有蘩漪独立的人格和起码的尊严,他关心的也不是妻子的健康,而只是自己的意志。周朴园与前妻侍萍的关系,更充分暴露了他伪善的本质,年轻时他诱骗了侍萍,当他以为侍萍已经投河自尽后,为了安慰自己的良心,纪念自己一生中仅有的一次真爱,不仅将自己儿子的取名为“周萍”,保留了侍萍生周萍时的房间模样,甚至喜欢关窗的习惯,而且还一直把侍萍当作“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要为她修一座墓。但是,当他日思暮想的侍萍以女佣母亲的身份出现在他面前时,竟马上翻脸不认人。但曹禺并没有把周朴园作为一个阶级的典型,而是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塑造的。他对蘩漪的冷酷,是因为他始终无法得到她的爱;他与鲁大海的冲突,则是当时社会上日益激烈的劳资矛盾的反映;而对侍萍的翻脸,则因为他不敢正视自己心爱的姑娘重又嫁人生子的现实,最后,当侍萍再次出现在周家的客厅时,他怀着忏悔的心情,命令周萍前来与自己的生母相认。虽然作者在创作之初,“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但是,“写到末了,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曹禺在《雷雨》前的序中写道自己《雷雨》创作过程中的所感所思。他说:“对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雷雨》可以说是我的‘蛮性的遗留’,我如原始的祖先们对那些不可理解的现象睁大了惊奇的眼。我不能断定《雷雨》的推动是由于神鬼,起于命运或源于哪种显明的力量。情感上《雷雨》所象征的对我是一种神秘的吸引,一种抓牢我心灵的魔手,《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所觉得的大地间的“残忍”,(这种自然的“冷酷”,四凤与周冲的遭际最足以代表他们的死亡,自己并无过咎。”他又说:“我的情感强要我表现的,只是对宇宙这一方面的憧憬。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仿佛是自己来主宰自己的运命,而时常不是自己来主宰着。受着自己——情感的或者理解的——捉弄,一种不可知的力量的——机遇的,或者环境的——捉弄;生活在狭的宠里而洋洋地骄傲着,以为是徜徉在自由的天地里,称为万物之灵的人物不是做着最愚蠢的事么?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
可见,曹禺本身在面对这场悲剧时,不仅将其视作这个时代的悲剧、人物性格的悲剧,更是一种难以捉摸的、神秘莫测的命运悲剧,这正是曹禺受到古希腊命运悲剧思想影响的结果,也令曹禺的戏剧在探究人生问题之时多了一层对宇宙冥冥的思考。
《雷雨》从思想内涵的丰富性深邃性,到结构的精妙性完整性,再到人物塑造上的鲜活典型上,都堪称现代戏剧中的精品,是现代戏剧史上的里程碑。
《日出》是曹禺另一部力作。剧作选取了一个豪华大饭店和一个三等妓院作为强烈对比的场景,前者围绕一个交际花陈白露以及糜集在她周围的银行经理、富婆、面首、洋教授,展开了上层社会纸醉金迷的生活;而后者,则环绕着妓女翠喜以及一个被卖到宝和下处的女孩“小东西”的命运,揭示了人间地狱般的黑暗。曹禺通过这种对比鞭挞了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制度。
《日出》剧照
相比《雷雨》的高度戏剧性特点,《日出》则更显得纪实,作者要表现的是自己对现代都市的认识感受,便利用陈白露的“休息室”和翠喜的“地下室”,自然而真切地观察社会三教九流各种现象,从人的日常生活和习惯中、从人的人生哲学和感情诉求中,体察真实的人性和粗俗外表下“一颗金子的心”。
曹禺的另一部经典剧作《原野》,则主要体现了作者对人的精神承受力的理性探讨。《原野》的故事是在一连串血海深仇的背景下展开的:仇虎的父亲仇荣,被当过军阀连长的恶霸地主焦阎王活埋,仇家的土地被抢占,仇家的房屋被烧毁,仇虎的妹妹被送进妓院而惨死,仇虎的未婚妻金子也被焦家的儿子焦大星强占,做了“填房”,仇虎自己也被投进了监狱。曹禺敢于将《原野》的背景放在自己并不熟悉的农村,并不是要追随时代潮流去表现农村中的阶级斗争,而是要借一个发生在农村的具有传奇性的复仇故事,挖掘一个人在强烈的爱与恨夹击下丰富而脆弱的内心世界,表现人充满反抗意识的原始生命力和复仇者的心理变化。因此,作品一开始就将从狱中逃出来复仇的仇虎,置于欲复仇不能,而欲放弃又不甘的尴尬境地。仇虎胸中燃烧着复仇的火焰,然而,害得他家破人亡的罪魁祸首焦阎王已经先他而去,剩下的只是瞎眼的焦母、懦弱的焦大星。
曹禺在三四十年代的创作高峰期后,在解放以后又陆陆续续创作了一系列话剧剧本,例如《明朗的天》(1954)、《胆剑篇》(1961,与梅阡、于是之合作,曹禺执笔)和《王昭君》(1978)等,但是其艺术成就都已经无法超越其“四大名剧”(《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无论曹禺的创作衰竭是因何而起,但是他曾经在现代文学戏剧史上做出的贡献是无法被抹杀,而是永远被尊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