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沉思与凝望(理论评论卷)
8151200000012

第12章 理论思考(三)(1)

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繁荣而共同努力——《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翻译作品选》

金炳华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呈现出队伍大团结、创作大繁荣、事业大发展的良好局面,少数民族文学同样硕果累累、成就显著。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拥有了自己的书面文学作家,都有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作家。一支多民族、多语种、多门类,具有创作实力和创作潜质、富有才华的少数民族作家队伍已基本形成,成为繁荣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少数民族作家以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讴歌时代进步为己任,坚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努力向人民群众学习,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积极进行艺术创新,创作了许多富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出版、评论以及研究和教学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绩,少数民族母语创作和翻译工作得到加强,为中国文学增添了特殊魅力,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作协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学工作,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以多种形式加强队伍建设,促进创作繁荣。党的十六大以来,重点落实了十个方面的扶持措施:一是召开了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全国少数民族文学翻译会、中国作协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座谈会,举办繁荣西部少数民族文学论坛等,推动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评论和翻译工作。二是举办鲁迅文学院少数民族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少数民族翻译家高级研讨班以及全国人口较少民族作家改稿班等,大力加强少数民族文学人才培养。三是精心组织第八届、第九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评奖颁奖活动。四是积极引导少数民族作家深入生活,组织西部作家东部行和人口较少少数民族作家采风团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采访采风等活动。五是加强少数民族文学理论和评论工作,召开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研讨会。办好《民族文学》杂志,在《文艺报》开设《少数民族文学专刊》,刊登和发表少数民族作家的优秀作品,中国作协所属报刊和网站,加强对少数民族作家和作品的宣传、评介。六是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工程注重扶持少数民族作家作品,自2004年扶持工作启动以来,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入选。七是实施少数民族文学翻译工程,加强文学翻译和编辑人才培养,编选少数民族文学翻译作品集。八是组织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出访、参加国际文学论坛、翻译出版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加强少数民族对外文学交流。九是注重吸收少数民族作家入会,中国作协现有的8522名会员中,少数民族作家933人,约占总数的11%。十是积极支持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作协工作,以共同组织活动、扶持创作的方式,对少数民族作家较多的省区作协给予支持,积极支持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馆建设。这些举措都有力地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大团结、大繁荣、大发展。

在看到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和翻译工作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少数民族文学在重大题材创作方面有待进一步开掘;少数民族作家队伍建设,尤其是青年作家的培养需要进一步加强;多出精品力作,扶持少数民族作家母语创作和翻译工作的具体措施还需进一步落实;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翻译成汉语、汉语文学作品翻译成少数民族文字发表出版还要进一步抓紧;少数民族聚居省区作协工作需要进一步给予支持等。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也是时代对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各民族作家、评论家和翻译家要充分意识到肩负的社会责任,担当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进一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踏准时代前行的鼓点,奏响时代的最强音。要通过多种多样的题材体裁,丰富多彩的内容形式,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深刻表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把积极的人生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健康的生活情趣传递给人民,带给人们审美的愉悦和向上的力量,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广大作家翻译家要进一步树立精品意识和创新意识,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进行新的文化创造和艺术创新,创作出更多反映伟大时代、弘扬民族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少数民族作家翻译家要作向世界推介中国优秀文学作品的使者。在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电子化的大背景下,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间的文化竞争日趋激烈,文化与经济、政治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我们要从这样的高度和视角来看待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战略,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当代中国文学和中国作家。文学创作和翻译要更多地开掘积极的、美好的民族情感,展示伟大的民族精神,表现高尚人生,体现传统美德,讴歌生活新貌,让广大外国读者从我们的文学作品中认识和感受到一个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开放、充满活力、和谐进步的国家形象。同时,少数民族文学翻译家要研究更好地扩大文学传播和影响受众的能力,为全面提升国家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吸引力和凝聚力作出更大贡献。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家庭,悠久的中华文化,成为维系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各民族作家要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文艺观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文艺方针政策,选择优秀的文学作品翻译介绍给兄弟民族的读者,让优秀的文学作品成为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的纽带,成为沟通各族人民思想感情的桥梁。中国作家协会作为各民族作家之家,要努力为全国各民族作家服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从以下十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和作品翻译工作。

第一,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母语创作和文学翻译工作。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处坚持每年听取一次专题汇报,研究一次少数民族文学工作,加强调查研究,采取切实措施,明确工作职责,认真抓好落实。

第二,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创作的扶持力度。在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工程中确保有一定比例的少数民族文学作品,每年出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帮助少数民族作家解决出书难问题。为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编辑出版20卷本的《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展示我国55个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喜人成就。

第三,加快实施少数民族文学翻译工程。关心用母语创作的少数民族作家,积极筹措资金,支持少数民族文学翻译作品的出版,每年出版《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翻译作品选》,充分展示我国少数民族母语文学创作的水平和独特魅力。为尊重和鼓励翻译家的劳动,坚持翻译稿酬从优,每千字不少于100元。

第四,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评奖、评论、评选工作。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作品的研讨推介,扩大社会影响。召开优秀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和翻译作品研讨会,每年编辑出版一本少数民族文学作品评论集,推动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创作和翻译,引导读者阅读。

第五,中国作协所属报纸、期刊、出版社要加强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发表、出版和介绍。进一步办好《民族文学》,从明年起,每年出版两期增刊,发表少数民族母语文字作品。继续办好《文艺报·少数民族文学专刊》。为中国作协少数民族会员每人赠订《文艺报》和《民族文学》杂志。中国作家网要办好少数民族文学专栏,多刊发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和翻译作品,多发现和培养少数民族作家、评论家和翻译家,扩大与少数民族作家的联系面和社会影响力。

第六,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评论和翻译人才的培养。在今年下半年,鲁迅文学院举办少数民族翻译家高级研讨班,帮助少数民族翻译家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素养和文学艺术学养。2009年下半年,在鲁迅文学院再举办一期少数民族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使55个少数民族都有作家参加学习,与首都人民共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

第七,积极组织少数民族作家深入生活、参加采访采风活动。通过深入生活,激发创作灵感、积累创作素材,使少数民族作家、评论家和翻译家有更多机会亲身体验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第八,中国作协发展会员要重视吸收少数民族作家、评论家和翻译家入会。开展少数民族作家和翻译家会员情况专题调研,采取切实措施发现、培养少数民族青年作家和翻译家,在作品发表、宣传推介方面给予扶持,对符合入会条件的要及时吸收他们加入中国作协,争取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前实现我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中国作协会员的目标。

第九,拓展少数民族文学对外文学交流。为少数民族作家、评论家和翻译家参加对外文学交流提供更多机会,把少数民族优秀作品列入当代中国百部文学精品译介工程,积极推介我国少数民族作家和优秀作品。

第十,加强与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省区作协的合作交流。以共同组织作家深入生活、扶持文学创作活动的方式,继续对西部少数民族作家较多的省区作协给予多种形式的支持,进一步推动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和翻译的繁荣发展。

中国作协和各团体会员单位要努力为广大作家服务,广交深交朋友,多办好事实事,积极帮助少数民族作家翻译家解决在创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继续做好维护作家合法权益工作,组织少数民族作家、翻译家到中国作协创作之家休养,为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和翻译工作营造一个团结和谐,有利于多出人才、多出精品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现在,我国正处在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伟大的时代呼唤精品力作,伟大的时代需要文学大家。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各民族作家的创造性劳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承担着共同的责任和使命。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本价值导向,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展示我国多民族文学的无穷魅力,进一步开创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本文系金炳华同志2008年4月28日在中国作家协会召开的全国少数民族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新媒介时代,文学批评如何发挥作用?

赵勇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大众传播媒介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于是新媒介(newmedia,一译新媒体)之说被人广泛使用。而所谓新媒介,按照笔者理解,凡是以新型的数字技术作为支撑而形成或改造过的传播媒介都可看作新媒介。用更形象的说法表示,凡是通过屏幕(尤其是电子屏幕,如电视、电脑的显示器、手机屏幕等)显示并传播信息的媒介其实就是新媒介。在此意义上,可以说我们今天已生活在新媒介的包围之中,我们发送、传播、接受信息的方式也早已发生了位移。

既如此,在新媒介时代,文学批评该如何调整自己的位置,又该如何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呢?若要说清楚这个问题,也许应该从文学批评的存在方式(载体)说起。

文学批评活动在1980年代可谓是一场盛事,而199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则开始了“学院化”的进程,最终形成了所谓的“学院批评”。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反思学院批评的成就与缺陷,但以往的反思或许大都忽略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学院批评是通过什么方式传播出去的,它与什么样的传播媒介建立了一种唇齿相依的关系。一旦提出这个问题,答案其实已非常清楚:如果是论文,学院批评的成果往往是在专门的文学评论刊物上发表出来,而专业读者又通过杂志这种纸质媒介接受了相关信息。也就是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文学批评活动都是通过平面媒体展开的,印刷媒介便是文学批评的存在方式。

显然,文学批评(尤其是学院批评)与评论杂志的关系是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一方面,学院批评因其厚重、结实等原因,自然只能以期刊杂志作为它发表的首选阵地;另一方面,久而久之,评论杂志本身也会形成自己的特殊风格,即它接受的往往是讲究学术规范,有引文,有注释的论文,排斥的常常是那些灵动、轻盈、不合学术规范却未尝没有真知灼见的随笔类、杂谈类文字(只有极少数刊物是个例外,如《文学自由谈》等)。而高校学术评价体系的成型,也鼓励着众学者(他们正好是学院批评的主体)必须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等杂志上发表论文,这样,学院批评仿佛就与文学评论杂志形成了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学院批评的成果因不断见诸评论杂志而显得声势浩大,评论杂志因众学者乃至高校学术部门的支持而变得兴旺发达甚至财大气粗,双方因此而进行着广泛、深入、持久的合作与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