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启文的《被蔑视的存在》中,无论是极力站在显眼处引人注意的侏儒,还是车下救人失去双腿乞讨而后又获得残奥会铜牌的英雄;无论是行乞的盲艺人夫妇,还是在大街上爬行的高位截瘫者,都表现出了被蔑视的屈辱和以各自的方式在屈辱中抗争的尊严。周晓枫的《聋天使》,描写从蚕的化蛹为蝶,到失聪的小盐的世界,再到“我”右耳疾患的感同身受,让读者看到了他们卑微中的通达与庄严,是“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回报以歌”的高洁。而刘林在《拣垃圾的老人》中,对拣垃圾的老人收养弃婴的举动表达敬意的同时,也对他们的衣食无着表达了担忧和牵挂。
笔底留声:散文里的文学现场
2008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北京奥运、南方雪灾、汶川地震、神七飞天,让中国悲喜交加。这些事件,既是一个个新闻现场,也是一个个文学现场,为散文作者提供了文学的情感源。散文作者对国家命运和时代际遇的及时反应和迅速发声,既体现了散文作者高度的社会自觉与责任,也体现了他们坚定的家国立场和民族情怀。散文作者们用他们的笔、他们的爱、他们的心,记录下了国家命运和时代际遇的点点滴滴,为新世纪的文学,留下了珍贵的文学资料。
王剑冰的《北京鸟巢畅想曲》以丰富的联想和精妙的写实,记录了北京奥运的辉煌和荣光。筱敏的《圣火》,不是单写圣火的明亮之美,而是呼唤圣火照耀处的奥林匹克精神。
汶川大地震,一瞬间的灾难,无数人的生死离别,整个中国和世界的心都被撕出了一个巨大的伤口,流血流泪。在众多抗震题材的散文里,冯小涓的《亲历大地震的人们》和陈亚军的《人性的光芒》是最能打动人心灵的两篇文章。冯小涓用夹叙夹议的方式,用讲述人的讲述和我的叙事交替进行,记述了地震中的惨烈、悲壮、哀伤、苦难和坚强。《人性的光芒》则完全用地震中死里逃生的游客滕玉梅的口述,记录了那比噩梦还恐怖的逃生经历,记录了朴实的灾区人民如何忍受着丧亲之痛营救他们、带领他们逃离死亡的感人场面。两篇文章都朴实无华,但因是灾区亲历者的讲述,就特别真实、震撼。
如果说北京奥运是喜,雪灾地震是痛,那么陈原在《我们来抚慰一次道德塌方的痛》,就是仰天长啸的愤怒了。三鹿等问题奶粉的出现,点燃了作者灵魂深处的熊熊怒火,他既惊诧和愤怒于厂商的卑鄙和残忍,又叹息和悲愤道德和价值观的严重滑坡,呼吁要严惩谋杀孩子的生命黑手,更要重塑中华民族的道德和价值体系,从而在相互凝望的信任里获取我们人类最基本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国家和民族的些许微痛和欢乐,都能够让作者同悲共喜的话,那是作者最大的荣誉。
湖光山色:散文里的流年碎影
如果说单篇的散文是一朵花开的美丽,那么散文集子,就是一树花朵的余香。一个散文作者,要写一到几篇好散文容易,要写几十到上百的好散文很难。所以,当散文结集出版时,读者往往会因为散文整体水平的沉落而对散文和散文作者失望。但在2008年烟波浩淼的散文海洋里,我们还是看到了散文集子的湖光山色,看到了散文集里清晰明净的流年碎影。
阎纲的《三十八朵荷花》是一部有如清荷一样清丽的好书,养眼、怡心、益智。“水中吐火,火生莲花”,李建军的评价特别到位。仁者之心、智者之慧、学者之光,都在先生的真情、真性和真知里完美体现。清丽而隽永的文字、温馨而啼血的深情、睿智而率真的见地,尽显老人的文学风骨。
在《书生报国》中,作者冯伟林从历史反思和现实诉求的双向维度出发,纵横宏阔地展示了岳飞、黄兴、蔡锷、曾国藩、左宗棠、周敦颐、朱熹等人心忧天下、敢为人先、以身许国的生命壮美与精神光芒。这些人物千秋不一的命运结局、一脉相承的爱国情怀和作者壮志报国的人生理想、精神追求,都化着一种浓浓的英雄气和民族情。
彭程的《急管繁弦》就像舒缓的行板,与故乡、亲情、学识、素养有关。优雅的叙述、从容的表达、洞察生活的智慧、把握事物的敏锐、体味生命的哲思,都使作品充满儒雅的风度和学人的情怀。
在《秋天的大地》里,作者张炜面对大地,像一个含着泪水对母亲说爱的孩子、一个怀着悲悯对母亲喊疼的孩子、一个满怀理想想让母亲滋生常绿的孩子、一个拿着手术刀要为大地母亲疗伤的孩子、一个挺身而出维护母亲尊严和利益的孩子。文字的珠圆玉润、思想的深邃雄强、情感的深沉博大是张炜散文的最大特色。
《百家讲坛》的名嘴、散文文坛的老将马瑞芳在《煎饼花儿》中,写人状物有大将风度、侠女之气。收放自如的叙事、淡定从容的气度、质朴绵实的语言,使作品具有磊落明媚、青天拨云的气质。
虐杀动物的新闻事件,给有良知者带来巨大的内心哀痛。蒋子丹的《一只蚂蚁领着我走》,把对动物的怜悯、对人的拷问和反思、对生命平等的呼喊、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期盼,通过一只领路的蚂蚁表达出来,痛苦而忧伤。
郑彦英的《风行水上》弥漫着一种浓郁的地气,那是乡土、文学的地气。乡土的风水,接通了文学的地脉,乡土与文学,气韵相通,气息相连。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土地、人与自然,唇齿相依,让人难忘。
熊育群的《路上的祖先》是对自然生命意识的倾诉和自然精神境界的禅悟。从南方到北方,从湘西到怒江,无论是乡土还是日常事物,我们听到的都是自然的声音,看到的是自然的颜色,感悟到的是自然的生命。熊育群对自然细致入微的深度关切、对自然烛照人类的细腻体察、对祖先与自然血脉相连的永恒情意,在诗性的叙述里达到了美学的高度。
《在西藏想你》只是散文集中的一篇文章,但作者刘兆林取这样一个单篇的文章作为书名,也许因为是无法抵抗西藏的魅力。作者站在圣洁而高远的情感高地上,念人、怀物、忆旧。人性美、人间爱,是这部集子惟一的主题。作者对爱和美的独特发现,朴素、温馨、动人。
郭文斌的《孔子离我们有多远》,以孔子的名义,重温生命的履痕。诗意、灵性而柔软的文字,透露的是诗情、画意和爱的秘密。生命与生活都在淡雅的欢愉里丰富和生动。
聂茂的《心灵的暗香》是一部诗意盎然的学术散文。作者以冷静的述评方式和饱满的情感倾注,精细地描写了鲁迅、沈从文、张爱玲、巴金、郁达夫、萧红和徐志摩共七位现代文学大师。每一章以一位大师的代表作为标题,然后围绕这部作品,联系大师的生平事迹,挖掘鲜为人知的故事。文本的欣赏趣味和美学价值,“雅”而不“曲高和寡”,“俗”而不“下里巴人”,让读者获得全新的美文品味和阅读快感。
习习的《讲述:她们》是纪实散文,是对甘肃14位女性最本真的记录。朴素的场景和感人的细节,让人过目难忘。14个不同身份和命运的女性,却具有同一种质朴博大的品质。这本书的独特还在于作者的确是在讲述,日记似的编排、口语化的叙述,随意随性,平实质朴。
王剑冰的《散文时代》是一部难得的学术含金量较高的散文批评专著。作为散文杂志的主编,作者对散文理念的理解、对散文现象的分析、对散文思潮的梳理、对散文走向的把握,都非常独到。有广度、有高度、也有深度,值得散文作者细读。
与人民同忧乐共担当——2008年报告文学综述
李朝全
2008年我们的民族遭遇了太多的磨难,我们的人民忍受了一次次痛苦的煎熬:从年初的南方雨雪冰冻,到5·12汶川大地震,从临汾溃坝到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从股市跳水到被波及的全球金融危机……这一年,我们也迎来了百年等一回的北京奥运会,迎来了中国人的首次太空漫步,迎来了改革开放30周年……无论是苦难还是幸福,无论是悲恸还是欢乐,我们的报告文学作家始终都与民族休戚相关,风雨同舟,始终都与人民血肉相连,呼吸与共。在所有重大事件发生现场,在现实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都能清晰地看到报告文学作家的身影,都能读到鲜活感人的报告文学作品。
时政报告一枝独秀,形成坐大态势
2008年,时政报告则是一枝独秀。时事报告文学和政治报告文学作品接连大量涌现,成为本年度报告文学创作最壮丽的一道风景。报告文学对时政的关注正好体现了其参与现实社会生活的鲜明品格。
一、以文学方式率先书写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开放史,出现了一些比较厚重的作品。
2008年适值改革开放30周年,众多报告文学作家纷纷创作记录和反映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的作品。其中,吕雷、赵洪耗时五年完成的《国运——南方记事》(人民文学出版社6月)一书,描述广东地区百年历史沧桑特别是近30年来在艰难中不断奋勇前行的改革进程,不但塑造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伟人形象,也塑造了谢非、任仲夷、厉有为、梁广大等一系列的改革英雄。广东是中国改革排头兵,广东的改革历程颇具代表性。《国运》正是从广东这个取景口眺望,揭示改革是一场关系到国家发展命运的变革,烛照整部中国改革史。何建明《台州农民革命风暴》(作家出版社10月)溯本清源,首次提出浙江台州农民先于安徽小岗村开始农村改革的论断,描写台州农民在改革开放前后所掀起的这场革命风暴。他的另一部长篇报告文学《破天荒》(作家出版社8月)则记述了中国对外开放第一个重要事件——海洋石油开发,生动形象地记录了这一重大决策过程和对外开放政策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是改革开放题材不可或缺的一部作品。此二部作品所表现的题材均鲜为人知,令人耳目一新。
与书写历史的作品重在记事不同,有些改革题材作品则重在写人,注重缅怀改革先驱,记述改革风云人物。李春雷的《木棉花开》(《广州文艺》4期,广东人民出版社10月单行本,题名《木棉花开——任仲夷在广东》)其实是一篇有关广东改革先驱任仲夷的传略,笔墨简约生动,在4月推出后广受好评。涂俏《改革现场:袁庚的1978-1984》(《中国作家·纪实》2期)则以深圳改革闯将袁庚为主角,通过刻画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改革者的作为以反映历史原貌。
作为政治报告文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政论体报告文学是表现改革主题的重要方式。张胜友的《珠江,东方的觉醒》(《人民文学》10期,五洲传播出版社7月,题名《珠江故事:东方的觉醒》)和《东莞:城市传奇》(《光明日报》10月25日)以激情澎湃、高度概括的方式,分别扫描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风云和东莞这座新兴城市凤凰涅槃式的传奇变革历程,文字洗练抒情,充溢着理想主义色彩,无疑是献给改革开放时代的壮歌与礼赞。
二、庆祝中国奥运年,出现了一批体育和奥运题材的作品,充分展现人文奥运、绿色奥运和科技奥运以及青春中国的风采。
延续2007年出现的如孙大光的《中国申奥亲历记》、曾哲的《觉建筑》等一些作品呼应北京奥运的主题,本年度出现了不少奥运题材或体育主题的作品,内容新颖,受到读者欢迎。孙晶岩《五环旗下的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7月)是一部关于北京奥运这一盛典的全景式记录。《新华月报》编写、人民出版社分别于5月和9月出版的《北京奥运圣火境外传递纪实》《我和你:北京奥运17天》则分别对奥运圣火传递经过和北京奥运会过程作了如实的全记录。
三、汶川大地震是国家和民族的一场浩劫,也是人类的一次大灾难,在国家不幸、人民遭难之时,报告文学没有缺席和失语,推出了不少鼓舞人心、安抚灵魂、记录历史,并产生了强大社会效果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