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增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坚定性,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学的灵魂。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正确处理好主旋律和多样化的关系,明确提倡什么、弘扬什么,力求文学作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由于目前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多变,人们在思想认识、道德选择、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反映到文学创作的价值取向上,也呈现出观察视角多变、表现手法多样、价值选择多重的特点。这就更要求我们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最大限度地凝聚力量,形成共识。文学既要反映人民的精神世界又要引领人民的精神生活。当前的文学创作在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上总体来说是健康的。要巩固和发展好的局面,就要继续下功夫组织引导文学界学习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自觉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文学界,要大力倡导广大作家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指导创作的全过程。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贯穿到一切文学活动之中,体现在文学作品之中,增强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今年以来,按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部署和要求,中国作协积极组织各种类型的学习活动,加强对“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的理解,力争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同时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学习,邀请有关专家就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和面临的挑战作专题辅导报告。组织专家学者编辑马恩列斯和我们党的领导人论文艺的学习读本。通过学习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一些影响和制约文学事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文学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学大发展大繁荣加固思想基础,努力营造文学界健康发展、多样繁荣的良好氛围,力争为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作出独特的贡献。
二、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好地反映改革开放的现实生活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否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是否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应当成为衡量和评价文学作品的根本尺度。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本身就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文学要在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表现新生活,塑造新人物,反映人民最深刻的心灵呼唤和时代最迫切的前进要求。
当前,我国的文学作品产量颇丰,每年新出版的长篇小说就有1000多部。但在高产的背后,我们不能不看到原创力和影响力不足的问题。原创力是文学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原创力不足反映了作者把握生活的能力、与生活对话的能力不足。随着社会的转型,文学发展面临着市场规律和文学规律的双重规约。正如有的文学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市场需要作家多写与作家“库存”不足的矛盾,市场需要作家出手快和创作本身要求作品推敲精的矛盾十分突出。有的作者因“库存”透支,生活积累、语言积累、知识积累没有得到及时补充,致使作品艺术表达苍白,艺术想像力匮乏。要创作文学精品,必须克服浮躁心态,到火热的生活中获取新的素材,激发新的灵感。中国作协一直把引导作家深入生活、贴近时代、向生活学习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通过组织作家采访采风团、建立文学创作基地、联系安排作家挂职锻炼、定点深入生活等方式,使作家走得出,沉得下,蹲得住,“打深井”,使深入生活与创作需要对接,不断为作家深入生活创造条件。
在文学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推出更多文学精品作为中心环节来抓。当前文学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文化基础和传播手段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文学处在不断的市场化、大众化和传媒化的影响下。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我们更应当推出与时代、与人民要求相适应的文学精品。要精心做好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等全国性文学评奖工作,推介优秀作品,发挥评奖的导向作用,扩大优秀作品的影响力。要把重点作品扶持作为出精品的有效举措,进一步完善重点作品扶持机制,探索新的扶持方式,争取推出更多有思想深度和艺术质量的现实题材作品。
要特别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学的扶持力度。今年以来,中国作协根据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文化建设的需要和少数民族作家的愿望,增办《民族文学》杂志的藏文版、蒙文版、维吾尔文版;加强了对少数民族文学翻译和编辑人才的培养,推动各民族间的文学作品译介,推动文学作品的汉文与少数民族文字互译工作,以促进我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学交流;组织人口在10万以下的人口较少的民族作家前往东南沿海地区采风,为他们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这不仅使人口较少民族的作家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而且使他们亲身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成就和党对少数民族的关怀。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前夕,中国作协在鲁迅文学院举办了新一期少数民族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汇集了55个少数民族的作家。这是民族大团结的缩影,也是民族文学大发展大繁荣的缩影。
在文学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加强对文学人才的培养。人才是事业之本,人才辈出是文艺繁荣兴旺的基本条件和重要标志。要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认真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多种形式提高文学人才的思想和艺术素养,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要加大对文学创作、评论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的培养力度,为文学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文学创作是复杂的创造性劳动,而且具有独立创作、彰显个性的特征。从事文学创作的人分布在不同地域、不同社会领域以及不同年龄阶段,受教育程度、生活经历和创作经历各不相同,作协组织要在他们之间搭起桥梁,为他们交流切磋创作体会和经验,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创作能力提供方便,尽一切努力调动作家创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继续办好鲁迅文学院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改进会员发展工作,进一步发现和吸引优秀的青年作家加入作协,同时扩大与非会员作家的联系。要广泛开展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多渠道、多形式开展作家培训工作,努力建设一支紧跟时代步伐、热爱祖国和人民、思想素质较高、艺术学养较深、整体结构合理、充满创作活力的作家队伍。
三、大力开展对外文学交流,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任务日益凸显。在提升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的过程中,文学承担着重要使命。中国文学源远流长,有着令人骄傲的历史和灿若星河的经典作品,是人类文明中的瑰宝。当代中国作家及其作品如何更多地走向世界,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社会、中华文明、中国文学的窗口,是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目前,中国文学作品的外文翻译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在文学创作与作品译介之间、外译中与中译外之间都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这已成为文学对外交流的瓶颈。我们正在通过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向国际上的大出版机构和汉学家推介中国当代优秀作家及其作品;通过中介机构、文学经纪人联系国外版权代理商和合作出版机构等向国外推介中国文学精品。经过努力,几年后希望能有更多的外文版中国文学作品在国际文坛上流传。
在文学对外交流方面,必须体现交流的专业色彩。要积极组织作家参加国际文学论坛、国际书展,推荐作家参加国际上的写作计划。邀请外国作家来访并与中国作家一起进行研讨交流。在巩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文学交流的同时,努力拓展与欧美国家的交流渠道,探索中外文学交流的新形式,不断摸索总结经验。
四、加强文学评论阵地建设
文学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学评论的推动。新中国成立60年来,遍布全国的文学报刊社,在发现创作人才、激励文学创作、开展文学评论方面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为广大作家提供了施展才智的园地,团结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作家。很多人正是通过这些平台登上了文坛,成为受到广大读者喜爱的作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进一步加强文学评论阵地建设,继续充分发挥文学报刊社的园地作用。文学报刊社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创作导向,以推出和评介优秀作品、团结创作队伍、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提升读者审美趣味为己任,探索新形势下办好文学报刊社的体制机制。要让更多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精品力作进入文化市场,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今天,我们正处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网络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也改变着文学作品的创作、传播和接受方式。文学界要抓住高新技术快速发展的历史性机遇,积极推进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结合,让文学插上科技的翅膀,不断增强作品的吸引力、感染力。目前,我国网络文学呈繁盛之势,文学作品通过网络扩大影响,网络文学本身也得到迅速发展,还延伸出其他与电子信息相关的业态。文学发展的新趋势迫切需要我们作出明确回答、给予有力引导。我们的创作实践与科技特别是电子信息的发展还不能完全适应,如何更好地利用新兴媒体,让文学报刊社与各专业网站有效结合,互补共进,还需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认识世界、观察生活、分析问题的科学立场和方法,是我们立于时代和世界科学文化制高点的强大思想武器。实践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国文学事业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