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沉思与凝望(理论评论卷)
8151200000057

第57章 艺术(三)(1)

新中国戏剧60年:不断焕发新的青春光彩

廖奔

刘彦君

自五星红旗飘扬在天安门上空那一刻起,中国戏剧就揭开了它古老而悠久历史中崭新的一页。古老的传统戏曲经历了革新的阵痛与价值回认,演化为都市的流派繁衍和乡村的剧种盛行,新兴的话剧艺术则在大革命和抗战中化为启蒙与动员的战斗号角,成为新文化的一个典型标志。新中国的成立,为戏剧发展和衍生提供了一个与过去完全不同的现代社会生态环境,一场从观念到形式的戏剧革命开始生成。

按照社会主义理想概念而重组社会结构的尝试,首先把剧团纳入了整一的事业单位建制,对以往众多戏曲、话剧和歌舞剧团进行改组重建,成为各个城市固定的专业和正规剧院(团),同时众多高等和中等戏剧学府相继成立,以往的巡演方式也被固定地点演出所取代,加强专业化、正规化剧院(团)建设,迅速提高舞台艺术质量,成为时代的要求和从艺者的使命。毛泽东于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激励着戏剧创作生发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创作的题材和风格趋于多样化,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显著提高。在建设正规剧场艺术的不懈努力下,话剧界深入学习了苏联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体系,强调演员对生活真实的心理体验,严格的导演制开始确立,促进了舞台艺术整体水平的迅速提升,同时注重话剧的民族化探索,强调向中国百姓的审美口味靠拢。话剧和歌剧、舞剧创作延续并张扬了战争年代的激情,一大批集中表现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和热火朝天新生活的作品涌现出来,如《战斗里成长》《万水千山》《红色风暴》《八一风暴》《红旗谱》《丰收之后》《青松岭》《枯木逢春》《布谷鸟又叫了》《年轻的一代》《霓虹灯下的哨兵》《刘三姐》《洪湖赤卫队》《红珊瑚》《江姐》等。剧作家老舍的创造力发挥到了顶峰,他的《茶馆》作为现实主义与民族化相结合的艺术精品,成为举世公认的新中国前期话剧代表作。首先对戏曲在“推陈出新、去芜存精”思想和“三并举”方针指导下开展了大规模的整理改编和创新工作,从戏子到艺术家的身份转换极大鼓舞了戏曲工作者的创造热情,在重塑舞台形象尤其是以传统样式表现现代生活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一时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整理改编自传统戏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川剧《柳荫记》,花鼓戏《刘海砍樵》,蒲剧《薛刚反朝》,京剧《野猪林》《杨门女将》《白蛇传》《李慧娘》,昆剧《十五贯》,莆仙戏《团圆之后》《春草闯堂》,黄梅戏《天仙配》,扬剧《百岁挂帅》;新编古代戏的吕剧《姊妹易嫁》,越剧《胭脂》《红楼梦》,京剧《海瑞罢官》,黔剧《奢香夫人》,高甲戏《连升三级》;现代戏的评剧《刘巧儿》《小女婿》,沪剧《罗汉钱》,眉户戏《梁秋燕》,吕剧《李二嫂改嫁》,越剧《祥林嫂》,豫剧《朝阳沟》等。

然而,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不断加剧,逐渐干扰和桎梏了戏剧的健康发展。将戏剧舞台简单等同于宣传阵地的惯性思维,导致众多活报戏、英模戏、政策戏的出台,公式化、概念化、粗陋化的作品充斥舞台,将观众推出剧场。而创作观念囿于写实一端的单一和贫乏,也导致戏剧表现力和舞台生命力的严重萎缩。这种左的创作思潮的影响,在“文革”前期逐步掀起高潮,戏剧大批判的势头开始翻滚,以至于在这十年期间,一些现代剧目如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芦荡火种》,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被扭曲处理和极度拔高后封为“革命样板戏”,享受到至高无上的殊荣,它们背后掩盖的却是戏剧界从创作到队伍的万木肃杀、百花凋零。

新时期的拨乱反正,人性的再次启蒙开启了一个回归理性的阶段,中国戏剧从此进入了新的年轮期。随着整个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转型与开放,社会变革深刻而有力地进行,社会的文化环境和思想观念开始日渐走向宽松和谐,戏剧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新的时代氛围和新的社会需求,促使人们的戏剧观念不断拓展。在思想观念层面追求戏剧深入人生意识和人的内在精神,在舞台观念层面追求戏剧的多种呈现方式和表达方式,成为戏剧反思与突破的方向。随着国门洞开,西方戏剧实验之风刮入中国剧坛,于是一个激荡昂扬的探索时代到来了。话剧开始使用新颖的时空切割方法、灵动的换场形式、象征性的舞台表现手法,一时间新颖作琳琅满目,《车站》《对十五桩离婚案的剖析》《街上流行红裙子》《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红房间、白房间、黑房间》《屋外有热流》《挂在墙上的老B》《魔方》《山祭》《W.M.,我们》等等,共同打破了旧有范式,引来舞台变革的大潮,其丰硕果实是出现了《狗儿爷涅槃》这样穿透历史时空和人的精神层面的时代性力作,以及《中国梦》《桑树坪纪事》这样“写意戏剧”的优秀导演之作。同时仍有在曹禺、老舍传统大旗下延续的写实剧创作《黑色的石头》《天下第一楼》等作品的成功。戏曲创作则逐渐深入到现代意识,既推出了具有时代思考力度的剧目如《新亭泪》《秋风辞》等;也有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的舞台形式探索剧,如川剧《潘金莲》《四川好人》《田姐与庄周》,壮剧《泥马泪》,湘剧《山鬼》,淮剧《洪荒大裂变》等;更有将自身丰富的表演程式与现代舞台技术焊接、实现了古老传统的现代转换的剧目如楚剧《狱卒评冤》,昆曲《南唐遗事》,商洛花鼓戏《六斤县长》,淮剧《奇婚记》,京剧《药王庙传奇》,莆仙戏《状元与乞丐》,川剧《巴山秀才》,越剧《五女拜寿》,高甲戏《凤冠梦》,吉剧《三放参姑娘》,湖南花鼓戏《喜脉案》,京剧《徐九经升官记》,湖南花鼓戏《八品官》《牛多喜坐轿》《嘻队长》,豫剧《唐知县审诰命》《倒霉大叔的婚事》等,它们共同推动着戏曲的时代步伐。在经过沉淀之后,戏曲的舞台成熟感骤然增强,如京剧《曹操与杨修》、川剧《变脸》都带给人完美的舞台形式感。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大众文化的盛行冲击了戏剧舞台,而脱离市场体制的戏剧院团经营方式,则在社会转轨中迅速滑落到破产边缘。为固守阵地,戏剧人进行了舞台方式和经营方式的不懈探索,实验戏剧、先锋戏剧、小剧场戏剧、商业戏剧、白领戏剧各显其能,戏剧舞台呈现着多元共存的局面。戏剧的舞台形式在这种经验积累中逐渐发生变化,在注重于剧场性的同时,一边继续延伸探索的趋势,一边开始对写实手法和主流价值观的回归。现代派戏剧因素注入舞台引起的表达方式变革,催生了一批意蕴含量和形式含量更为繁复深广的话剧剧目,《鸟人》《鱼人》《棋人》三部曲以其独特个性受到关注,《死水微澜》《生死场》《我在天堂等你》《爱尔纳·突击》等剧目则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舞台。小剧场戏剧一直保持了探索的先锋性,《思凡》《恋爱的犀牛》《非常麻将》《偶人记》《无常女吊》《霸王别姬》《切·格瓦拉》等一批“怪异”作品得到了观众的肯定。新写实手法的作品如《天边有一簇圣火》《同船过渡》《商鞅》《地质师》《“厄尔尼诺”报告》《洗礼》《父亲》《虎踞钟山》《沧海争流》《兰州人家》等硕果累累。新型舞台技术装置的发展和突破旧程式的尝试,逐渐将戏曲推向一个既沉雄醇厚、又瑰丽多姿的阶段,一批成功剧目如采茶戏《山歌情》《榨油坊风情》,山歌剧《山稔果》,荆州花鼓戏《原野情仇》,越剧《孔乙己》,黄梅戏《徽州女人》《和氏璧》,昆明花灯剧《小河淌水》,梅州山歌剧《等郎妹》,祁剧《甲申祭》,川剧《山杠爷》《金子》,闽剧《贬官记》,吕剧《苦菜花》,眉户戏《迟开的玫瑰》,评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粤剧《驼哥的旗》,京剧《狸猫换太子》《风雨同仁堂》《骆驼祥子》《瘦马御使》《宰相刘罗锅》等的出现,标志着这一古老的舞台艺术正在焕发出新的青春光彩。

21世纪以来,戏剧的舞台艺术综合能力得到极大提高与加强,在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上、在舞台的完满程度与完整表意上、在对舞台空间的最大发掘与利用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戏剧创作生机勃勃,创作思维活跃,新的作品不断涌现,其内容涵盖面宽、包罗广泛,从直接反映社会改革的现实题材到展示民族优秀精神传统的历史题材,从革命历史题材到儿童题材,都有佳作出现。话剧《矸子山》《平头百姓》《农民》《郭双印连他乡党》《黄土谣》《立秋》《凌河影人》《天籁》《秀才与刽子手》《霸王歌行》都十分引人注目。粤剧《驼哥的旗》,甬剧《典妻》,梨园戏《董生与李氏》,豫剧《程婴救孤》《铡刀下的红梅》,昆剧《公孙子都》,京剧《华子良》《廉吏于成龙》《大儒还乡》,蒲剧《土炕上的女人》,荆州花鼓戏《十二月等郎》,色彩斑斓摇曳多姿。舞剧《妈勒访天边》《风中少林》《大梦敦煌》《一把酸枣》《红梅赞》《野火春风斗古城》等,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歌舞乐《八桂大歌》《藏谜》,杂技剧《ERA-时空之旅》,肩上芭蕾《天鹅湖》,琳琅满目。戏剧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登上了一个新的历史平台,戏剧形式风格多样、百花齐放,一个多元化戏剧观念支配下的五彩缤纷的舞台局面已经呈现,而创造完美的舞台艺术品则成为一致的时代性追求。经历了体制机制变革的阵痛之后,新型戏剧运作模式正在露形,都市独立制作人的活跃,新式剧场经营手段的出现,民间市场的激活和乡间剧团雨后春笋般的崛起,表明单一的戏剧运营机制已改换成多种样式。这一切共同结构出一个标志:随着社会转型和戏剧转型的深入,戏剧原生的生命力正在恢复,戏剧的内在活力正在被激发出来。尽管在进一步完善市场化、探讨艺术个性方面,戏剧还有许多路要走,但它已经逐步显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

时代需要电视剧热情拥抱现实

赵晖

我国电视剧有着深厚的现实题材创作传统

在文学艺术作品里,我们虽反对题材决定论,不过,我们更加提倡重视并且突出现实题材的创作,尤其是对于新兴的电视剧艺术来说,因为火热的时代呼唤电视剧关注现实生活!

现实题材电视剧是当下生活的一面镜子,它以艺术化审美的方式洞烛现实社会,以艺术创作的激情关切社会生活的时代变迁,以高度负责的艺术精神张扬时代情怀。鼓励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就是鼓励艺术家深入生活、发现生活、表达生活;鼓励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就是鼓励艺术家以一己之力、群体智慧,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批判生活中的假、恶、丑。近些年,电视艺术家创作了众多优秀的现实题材电视剧作品,它们是时代精神的表现,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国电视剧从诞生之初,就有着深厚的现实题材创作传统。1958年6月15日,中央电视台前身北京电视台播出的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就是现实题材作品,同年9月4日,播出的第二部电视剧《党养活了他》也是现实题材作品。从那以后,甚至到1980年中央电视台、江苏电视台联合录制的单本剧《鹊桥仙》播出之前,我们的电视荧屏都只是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天下。我国的电视剧创作大体上遵循着现实主义创作的道路前进,很多优秀的电视剧作品在反映现实生活、抒发时代情怀上成绩可喜。

在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上,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篱笆·女人和狗》《女人·古船和网》《辘轳·女人和井》三部曲到新世纪的《希望的田野》《美丽的田野》等电视剧,都将视线对准了农村中最为尖锐的问题。比如,农村新旧思想转型、村干部选举制度、农村教育改革等问题。再如,《民工》《城市的星空》《都市外乡人》等电视剧讲述了农民工的时代性遭遇;《喜耕田的故事》《插树岭》《天高地厚》等电视剧讲述了农民与土地的故事;《静静的白桦林》则将镜头对准了农村医疗改革。

在军旅题材创作方面,《凯旋在子夜》《和平年代》《突出重围》《光荣之旅》《沙场点兵》《热带风暴》《垂直打击》等电视剧,都以严肃的艺术态度讲述军旅生活。《士兵突击》更是由于塑造了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的军人许三多,而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此的热烈讨论,以至2008年的《新周刊》将许三多这个虚拟的人物列为“年度十大新锐人物”之一。

婚姻家庭题材电视剧也是将镜头对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境遇,从《渴望》《咱爸咱妈》《牵手》《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空镜子》到《大哥》《浪漫的事》《亲情树》《结婚十年》《守候幸福》《家有儿女》,以及《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外来妹》等电视剧无不在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这些现实题材作品都以直面现实的情怀讲述人间百态。

在反映社会现实问题方面,涌现过诸如《乔厂长上任》《女记者的画外音》《金融潮》《车间主任》《人间正道》等国有企业改革题材的电视剧;也创作过诸如《新星》《纪委书记》《誓言》《苍天在上》《走过柳源》《大雪无痕》《大法官》《省委书记》等反腐倡廉题材电视剧,以及《九·一八大案纪实》《西部警察》《公安局长》《重案六组》等公安刑侦题材电视剧。这些作品,数量多、质量高、影响大,以精湛的艺术、精良的制作、高雅的格调给人以震撼,在艺术上感染了观众。

当下缺乏关注现实的电视剧

遗憾的是,这几年,我们有一些电视剧文学家艺术家和电视剧产业及经营者,离开了这个优秀的传统,有意无意地绕着现实走,将大量的才智和财力投入到各种历史题材类型的电视剧的创作和经营上去了。

《中国电视》杂志2009年第7期上公布的第27届“飞天奖”入围的79部长篇电视剧剧目,让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其中,《鉴真东渡》《东归英雄》等取自古代历史题材,《井冈山》《战北平》《周恩来在重庆》等属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记忆之城》《51号兵站》《夜幕下的哈尔滨》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故事,《潜伏》的故事则从抗战讲到解放战争,《闯关东》《走西口》展示给人们的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本土民众大迁徙的移民故事,《中国往事》《倾城之恋》把镜头对准了近现代中国的家族故事,《李小龙传奇》表现的是一代武术名家的历史传奇人生,《戈壁母亲》《北风那个吹》《女工》《金婚》也还是把注意力引向了新中国早年的社会生活。现实题材的入围作品里,除了《士兵突击》《静静的白桦林》《喜耕田的故事》《十万人家》《奋斗》《交通警察》和《震撼世界的7日》等少数几部具有相当的影响,其余一大批现实题材作品的思想和艺术成就平平。要是再回看一下第26届“飞天奖”荣获长篇电视剧一等奖的《亮剑》《恰同学少年》《乔家大院》《八路军》《诺尔曼·白求恩》,二等奖的《雄关漫道》《玉碎》《荀慧生》《陈赓大将》,三等奖的《大明王朝·1566》《江塘集中营》《吕梁英雄传》《上将许世友》,还有第25届“飞天奖”荣获长篇电视剧一等奖的《记忆的证明》《历史的天空》,二等奖的《五月槐花香》《汉武大帝》,三等奖的《台湾首位巡抚刘铭传》《成吉思汗》,全都是历史题材作品,而同时获奖的相应等级奖项的现实题材作品《任长霞》《插树岭》《西圣地》《老娘泪》《都市外乡人》《亲兄热弟》《幸福像花儿一样》《中国式离婚》《女子监狱》《香樟树》等,除了少数几部作品,大多数作品比起历史题材来同样也显得稍逊风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