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沉思与凝望(理论评论卷)
8151200000008

第8章 理论思考(二)(2)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即人的意识与存在的辨证关系来看,自然要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看作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如毛泽东所说的“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而社会生活则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惟一的源泉”。反映的产物不等于所反映的现实本身,但无论如何它仍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这是为创作实践所证明了的真理。有许多文艺理论家认为文艺创作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是用形象思考。但也有人认为创作中既有形象思维,也有抽象思维。还有理论家则认为创作只应是感性的,只有感觉、想像和幻想起作用,不应有理性参与。从克罗齐的直觉主义到弗洛伊德的白日做梦说,都反对理性。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对人类的认识如何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作了深刻的阐明。他在与陈毅论诗的谈话中,就指出诗“要用形象思维”。个别的例子中,有人曾梦中做诗,或只凭灵感来到的想像和幻想写诗。但小说、散文、戏剧的创作,特别是长篇作品的创作,完全没有理性的参与,完全没有世界观起作用,完全没有生活的根基和对生活的理性分析和认识,而只凭主体感觉、想像和幻想,恐怕是很难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重视创作主体的重要性的。马克思强调过创作过程中主体想像和幻想的作用。恩格斯论巴尔扎克,列宁论列夫·托尔斯泰,在肯定他们的现实主义作品具有高度的真实性的同时,也都指出作家自身世界观的局限如何影响到作品的内容。他们都看到作家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政治倾向性。正因此,毛泽东才强调作家必须深入生活,必须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社会,必须改造自己的立场、观点和世界观。从能动的反映论来看,强调创作主体的创造性是必要的,但主体归根到底毕竟依存于客体,创作过程中感性固然重要,理性的参与恐怕也很重要。何况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本身就是抽象的符号,就难以离开理性。

三,文艺功能论。实际上也是文艺价值论。因为功能与价值分不开。它要说明的是文艺何为?文艺对人有什么用,以及为什么人所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从更全面的视角去看文艺的功能与价值的。他们都肯定文艺的真、善、美的价值和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在评论拉萨尔的历史剧《济金根》时就既论到历史的真实性和形象塑造、情节设计、语言运用等方面的审美性,还谈到思想内容方面的问题。恩格斯说:“我是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您的作品”。他说:“如果首先谈形式的话,那么,情节的巧妙安排和剧本的从头到尾的戏剧性使我惊叹不已。”他还说:“您所不无根据地认为德国戏剧具有的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大概只有在将来才能达到”。真,就是作品的认识功能和价值;善,就是作品的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功能和价值;美,就是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所产生的审美魅力。这方面,毛泽东谈到具有艺术美的作品,如何由于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典型、更理想而具有认识和思想推动的作用,“能使人民群众惊醒起来,感奋起来,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实行改造自己的环境。”可见,他们都看到文艺兼有真善美的价值和功能。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其实还从更广泛的视角去看待文艺的社会功能和价值。恩格斯称赞巴尔扎克的作品“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并说,他从“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这就不是一般地谈论作品的认识意义,而且认为,文艺作品还具有历史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等的认识价值。毛泽东说文艺作品可以起伟大作用于政治,这也超出了一般所说的真善美的意义。实际上,像《国际歌》和《义勇军进行曲》所产生的政治作用,就的确非常伟大!

更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还提出了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列宁在与蔡特金的谈话中就认为文艺属于人民,应当在人民底层有它深厚的根基。在《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一文中,他更是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文学应“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口号。至于毛泽东关于“文艺为什么人”和“怎样为”的论述,更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主题,这是大家所熟知的。

四,文艺生态论。指的是文艺内外的生态关系,包括文艺与政治、宗教、道德、法律、哲学等的关系,也包括文艺内容与形式、风格与流派等的关系,还包括文艺的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在文艺的外部关系中,最重要的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列宁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在普列汉诺夫为社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所画的多级关系图中,政治是中介,它直接反映经济的利益要求并将其转达到上层建筑的其它意识形态中去。在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实际上都有要求文艺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的言论。马克思、恩格斯不仅肯定和赞扬欧洲许多伟大作家作品中的政治倾向性,而且高度赞扬英国工人运动中的诗歌和德国的社会主义诗人,并要求作家描写“叱咤风云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列宁也热情称赞过鲍狄埃的《国际歌》等对鼓舞革命起重大作用的作品。至于毛泽东有关政治与文艺关系的观点,更为大家所熟悉。有些文艺作品确实可以为政治服务,甚至起伟大作用于政治,但并不是一切文艺作品都有政治内容或政治倾向,也非都能够为一定的政治服务。这同样是事实。因而,邓小平放弃“文艺从属于政治”的提法,同时又指出“文艺是不能脱离政治的”。这更符合文艺的整体状况。我理解,从以下三个方面看,文艺不能脱离政治:一是文艺家总有一定的政治立场、观点和情感,他必然要曲折地表现到自己的作品中来。如八大山人画兰花都是根不沾土,虚悬空中,便隐含他对明朝亡国后的无土之恨;二是政治家和政党总要通过各种办法罗致和动员文艺家为政治服务;三是所有政府在制定文艺政策和法令时,首先都要考虑政治的利益。所以,文艺要完全脱离政治,恐怕很难!既看到文艺与政治的密切关系,又看到文艺的相对独立性及其与政治的区别,容许文艺有自己一定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应该是有利于为文艺发展创造比较好的生态环境。对文艺与其它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关系,也要既看到联系,又看到区别。文艺作品中历来都可以看到哲学、宗教、道德、法律等的影响印记,但如果文艺变成只宣传宗教、道德或哲学的工具,那恐怕就很难称为文艺了。

在文艺的内部关系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也很重要。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看,内容与形式代表不同的范畴,两者是有区别的。但实际存在中,内容与形式是统一的,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内容决定形式,而形式也限制内容。就文艺而言,毛泽东说,我们要求“革命的政治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但鲁迅、瞿秋白都说过,旧形式也可以表现新内容。在延安,毛泽东也称赞过新内容的传统秧歌。可见马克思主义作家对文艺作品中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的理解是辩证的,既看到联系,也看到区别,还看到两者之间的关系复杂性。因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主张文艺的内容、形式、风格、流派的多样性的生态。马克思早年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一文中就说:“你们赞美大自然悦人心目的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是一种存在形式呢?”列宁说得更明白:“无可争论,在这个事业中,绝对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而毛泽东制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号召,都正是文艺多样化理论的政策体现,是有益于为繁荣文艺创造好的生态环境的。

马克思关于生产培养消费,消费又会促进生产的观点,同样适用于今天的文艺产品及其消费的关系。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指出,“说到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在《剩余价值论》中他又说,“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就和中世纪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不同。”我们知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文艺生产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就成为商品的生产,它也是为消费而生产的。马克思深刻地指出,资本主义时代的作家具有身份的二重性。他既是非生产劳动者,又是生产劳动者,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这种二重性才会消除。我国今天实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存在多种经济所有制,因而作家文艺家既是艺术品的创造者,又是商品的生产者的这种二重性仍然存在。我们的作品往往不能无视消费的需要,但是优秀的文艺作品也能够培养和引导消费,这也是今天文艺发展的生态环境的表现。事实上,优秀的文艺家总是不断以自己的高质量的、甚至带有先锋性的作品去培养和引导消费。

五,文艺发展论。这涉及文艺的起源,文艺发展的种种形态和规律。大家知道,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文艺起源于劳动。他们指出,劳动不仅满足了人的生存需要,而且发展了人的各种器官,促进了人的相互交往,从而在劳动中产生了最初的艺术,如歌谣、舞蹈、岩画以及神话等。

在文学艺术的发展中,其内容与形式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有些文艺形态只能产生于一定的时代。马克思就指出,神话只能产生于人类的童年时代。他还指出,文学艺术的繁荣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一定平衡。他说:“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绝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从文艺史上看,文艺发展过程中因内容与形式的差异而出现的不同形态,与不同时代的社会历史土壤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文艺繁荣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可以说是一种规律。因为文艺的繁荣还得有其它的许多条件。我国的汉唐气象,自然是社会经济繁荣后出现的;但建安文学的繁荣却见于世积乱离的时代;五四新文学的突起,则逢国内战争不断,南北未能统一的时期。

文艺的发展中,还存在对传统的批判继承和对外国文艺的借鉴,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普列汉诺夫曾论述革命的社会转折期,往往对旧传统过于否定,之后,传统的东西又会更多恢复起来。他举法国大革命前后和英国克伦威尔革命前后的情况以证明。他还认为,后进国家的文学往往学习先进国家的文学,而先进国家的文学则很少借鉴后进国家的文学。他举俄国文学之借鉴法国文学,后者则不然。非洲国家多借鉴欧洲文学,而欧洲文学则没有借鉴非洲文学。这在不同国家文学的交流中似是一种规律。俄国无产阶级文化派曾完全否定传统,认为可以在空地上建设无产阶级的新文化,这种错误观点遭到列宁的批评。列宁一再强调,只有在批判地继承人类全部文化的基础上,才可能建设新的无产阶级文化。对继承传统、借鉴外国和创新的问题,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都作过十分透彻的论述。建国后,他更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对于继承、借鉴、创新的理论,实际上也是深刻地揭示了文艺发展中十分重要的一条规律。

六,文艺的批评论。这包括文艺的鉴赏、解读和评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都读过许多文艺作品,并撰写过评论。如马恩对拉萨尔的历史剧《济金根》的评论,对欧仁·苏的《巴黎的秘密》的评论,对敏娜·考茨基和玛·哈克纳斯的小说创作的评论等。列宁也有对列夫·托尔斯泰等作家作品的评论。毛泽东对唐诗宋词、对《水浒传》《金瓶梅》和《红楼梦》都有精辟的评论。他对鲁迅的评论更是经典性的。他们的评论,既谈自己对作品的鉴赏感受,也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恩格斯所提出的美学的和历史的批评标准,毛泽东所提出的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实际上都包含了真善美的因素。毛泽东提出不同时代不同阶级有不同的批评标准。这也是符合历史实际的。思想与政治标准有时代与阶级的差别好理解,而审美上人类共同性的因素似乎更多。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生活与美学》中论到俄罗斯贵族以女性的苍白纤弱为美,而乡下的农民则以女性的红润健壮为美,可以说明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审美标准也有差别。对于文艺评论的重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共同点。《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有关文艺批评的论述就占有重要的地位。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在文代会、作代会的讲话中都有专段论述必须发展文艺评论。

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面临的挑战

今天,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面临的挑战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全球化条件下世界文艺多样化的挑战,包括文艺理论的多样化和文艺实践的多样化。特别是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文艺实践及其理论的挑战;二是电子传媒、网络文艺带来的高科技,使文学进入电脑写作和数码传播时代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