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具书土楼旧事
8160100000018

第18章 怀念阿金婆

张江运金出生于1887年台北基隆港,甲午战争期间,其父江愿兵为唐景崧部抗日将官,因战事失利随部连同家属退回永定高头村东山溪背角定居。1903年江运金16岁,与南靖书洋塔下大坝的张生甲结婚。她勤劳俭朴,辛苦持家,深得家人欢心,不幸30岁丧夫,固守贞节,历尽千辛万苦,养育儿女长大成人。德朗17岁南渡印尼,克勤克俭,艰苦创业,经营土特产、木材等生意,慢慢扩展营业,成为百万富翁。德音在家从事手工造纸业,抗战期间操理发业,艰苦维持家计到抗战胜利,港口开放得以与南洋通往,生活才逐渐好转。

运金出身名门闺秀,思想开明,深明大义,热心家乡公益事业,对儿孙教育有方。只要开口要做善事、好事,她儿孙都会慷慨解囊支持家乡公益事业,深得宗亲赞颂。

保护张氏家庙德远堂,阿金婆功不可没。“十年动乱”期间,红卫兵到处串联,大破“四旧”,邻村的宗祠、寺庙均被夷为平地,唯有塔下德远堂依旧如故。当时为了保护家庙不被破坏,阿金婆捐出十元钱叫人买谷笪把神祖牌遮盖起来,并做红木牌把大门的“张氏家庙”遮住,写上“毛主席万岁”,大队在那里办木工专业队,作为加工厂,做语录牌、家具等等。红卫兵来时看到此情形,也就放弃摧毁德远堂的念头了,因此德远堂至今完好无损。1979年阿金婆又捐资一万两千元,并从香港购回天然干漆,把家庙修整得焕然一新,如今成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是塔下景观村落的一颗璀璨明珠。她于1985年捐资德远堂祭祖基金一万元人民币,作为给德远堂每年祭祀的基金。每年春祭猪羊牲礼十分丰厚,吹喇叭放土铳,好不热闹。

阿金婆重视文化教育,多次捐赠给塔下小学课桌椅及教具,振兴家乡文化事业,捐资建造电视转播台,丰富宗亲文化生活。

铺桥筑路乃是阿金婆一大心愿,大坝下溪标宸石拱桥、水口伯公前积兴石拱桥、塔下下桥头德远石拱桥等均是她有生之年捐资兴建,给宗亲们过溪耕作提供方便。1999年其孙张明财为继承祖母遗愿,集资五十万元人民币开通大坝至湖洋坑公路,又建下“积德桥”,给宗亲更好发展湖洋坑茶农业生产提供便利,户户受益,人人称赞。

还有捐资兴建水电站,捐资大坝柑果园,垫资重建积兴楼等等,都是阿金婆为家乡公益事业所作的贡献。她儿子德朗、德发、德音等在德远堂家庙前为她百龄大寿立石龙旗杆,感念慈恩,也给家庙旗杆群增光添彩。

1984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百龄老人因病治疗无效,在漳州华侨新村寿终内寝。有关单位领导及亲戚朋友,前往与其遗体告别,七月三十日各单位代表及亲友分别乘坐大小汽车十七辆,护送灵柩回乡安葬。送葬队伍上千人,其中三把连铳12支,幢幡17对,挽联299轴,花圈24个,十分热闹。阿金婆的一生正如挽联上所书——“懿德可风,流芳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