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讷为君子,寡为小人”,“祸从口出”并不是不让人们说话,而是告诫人们讲话一定要谨慎,常言说:“言多必失,谨开言,慢开口。”会说话的想着说,不会说话的抢着说。开口说话要动脑筋,为什么要说话,应该怎样开口,都有一定的学问。
“满招损,谦受益”,这是再浅显不过的道理。但总是有自以为是的人在这个道理上犯错。人多的时候,他们总是不失时宜地为获得浅薄喝彩而卖弄。说话不分轻重,只要嘴巴一张,便是狂言乱飞,甚至通过贬低他人的手段,来显露自己的能耐。舌头是人之利器,也是人之祸害。舌头能帮你也能害你,所以,如果你管不好自己的舌头,就要面临祸从口出的灾难!
南北朝时期,贺若敦为晋的大将。他自以为功高才大,看到别人做了大将军,惟独自己没有被晋升,口中多有抱怨之词。不久,他奉调参加讨伐平湘洲战役,打了个胜仗之后,他自以为此次必然要受到封赏,不料由于种种原因,反而被撤掉了原来的职务,为此他大为不满大发怨言。
这些怨言被晋公宇文护听了以后,十分震怒,把他从中州刺史任上调回来,迫使他自杀,临死之前他对儿子贺若弼说:“我有志平定江南,为国效力,而今未能实现,你一定要继承我的遗志。我是因为这舌头把命都丢了,这个教训你不能不记住呀!”说完了,便拿起锥子,狠狠地刺破了儿子的舌头,想让他记住这血的教训。
若干年后,贺若弼也做了隋朝的右领大将军,他没有记住父亲的教训,常常为自己的官位比他人低而怨声不断,自认为当个宰相也是应该的。不久,还不如他的杨素做了尚书右仆射,而他仍为将军,未被提拔,他气不打一处来,不满的情绪和怨言便时常流露出来。后来一些话传到了皇帝耳朵里,贺若弼被逮捕下狱。
隋朝当时的皇帝杨坚责备他说:“你这个人有三太猛,嫉妒心太猛;自以为别人不是的心太猛;随口胡说目无长官的心太猛。”因为他有功,不久也就放了。但是他并没有吸取教训,又对其他人夸耀他和皇太子之间的关系。后来杨勇在隋文帝那里失势,杨广取而代之为皇太子,贺若弼的处境可想而知。隋文帝得知他又在那里大放厥词,就把他召来说:“我用高颖、杨素为宰相,你多次在众人面前放肆地说:‘这两个人只会吃饭,什么也不会干。’这是什么意思?言外之意是我这个皇帝也是废物不成?”这时因贺若弼言语不慎,得罪了不少人,朝中一些公卿大臣怕受株连,都揭发他过去说的那些对朝廷不满的话,并声称他罪当处死。
隋文帝见了,对贺若粥说:“大臣们对你都十分的厌烦,要求严格执行法度,你自己寻思可有活命的道理?”此时,贺若粥再也不敢攻击别人了。隋文帝考虑了一些日子,念他劳苦功高,只把他的官职撤消了。
父子两人都是因为舌头而导致了杀身之祸,可见,如果不能管好自己的嘴巴,那么麻烦就会随之而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舌头惹出的风波太多了:不负责任的背后瞎说,毫无根据的怀疑猜测,不经调查的轻信乱传,东拉西扯的闲言杂语,都会给许多人造成痛苦和烦恼,给人世间增添许多是非和不幸。在给别人带来不幸的同时,往往自己也受到恶报。因说话不慎招致杀身之祸的人有很多,沈德潜就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
清代著名诗人和诗评家沈德潜,做过礼部尚书,生前深得乾隆帝恩宠,乾隆帝南巡时喜欢到处题诗,每有所作,常常令沈氏润色,甚至由沈氏代为捉刀。沈氏为了炫耀自己,常对诗友说某首御制诗是他改的,某首诗是他代写的,甚至把代乾隆所作的诗收入自己诗集,这样便得罪了皇帝。后来因为沈氏《咏黑牡丹诗》中有“奇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的句子被抓了起来,死后剖棺碎尸。文字狱是中国帝王的一大法宝,这多少也跟传统文人一面自视清高,一面也离不开帝王的恩宠有关,牢骚满腹,昭示于言辞,或矫情夸耀,不知世情之险恶。
在生活中,常常可以看见一些说话不分场合的人。这样的人不知道,有些事可以公开谈,有些事只能私下说。他们通常都是好人,没有心机。但是常常会引起始料不及的后果,给自己带来伤害。所以,必须随时为自己竖立警告标示,给自己的嘴巴安个把门的,随时提醒自己,什么可以说,什么不能说,以免惹祸上身。有些时候,“沉默”确实是“金”。只有管好自己的嘴巴,才会为自己摆脱那些不必要的麻烦。
古人说:“讷为君子,寡为小人”,祸从口出并不是不让人们说话,而是告诫人们讲话一定要谨慎,常言说:“言多必失,谨开言,慢开口”会说话的想着说,不会说话的抢着说。一时的口头之快只会让小事变成大事,从而酿成祸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