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位于我国大陆海岸线中部,长江入海口。区域内共有1个直辖市——上海,3个副省级城市——南京、杭州、宁波,11个地级城市即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浙江省的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共计15个城市,面积10万平方千米,人口约7571万。90年代,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标志,长三角跨入一个重振雄风、引领潮流的崭新发展时期。上海以浦东为龙头,以建立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为目标,抓住历史机遇,经过10年拼搏进取,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迅猛发展,产业结构高度不断提升,整个城市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基本完成由工商业城市向经济中心城市的重大转变。目前,已有3300余家中外金融机构驻扎在上海,世界500强企业有一半在上海投资,经济外向度空前提高;金融证券、保险、商贸、交通、通讯、房地产等第三产业迅速崛起,城市功能与区域枢纽辐射功能大大增强。长三角成为90年代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潮流的最耀眼的明星。
在中国区域经济中,珠三角与长三角双星争晖,共同引领着中国经济的增长。
奇怪的电波地球上的人类是宇宙的“独生子女”吗?难道在茫茫宇宙中就再也没有一个星球上有这样的的高等生物吗?为了揭秘地外文明,人类将不断探索。
1928年4月3日,在荷兰菲利浦公司实验室工作的挪威教授史托马,无意中收到了一组奇怪的无线电信号,其波长为31.4米,这信号每隔3秒就出现一次。于是史托马也用31.4米波长的电波给对方“回电”,把一组莫尔斯电码信号,每隔20秒发射出去。可是,连续15天没有回音,就在第16天又收到那个奇怪的信号,好像有人企图与人类取得联系似的。史托马惊喜之极,于同年10月又进行了一次发射试验,结果又收到了同样奇怪的信号。
这组奇怪的信号震动了全世界,许多电台都密切关注它。美国有人报告在1929年2月至4月间,收到过10次。一艘法国的科学考察船,于1929年5月9日也无意中收到了同样信号。遗憾的是,这组奇怪的信号里包含有什么信息,却没有被破译出来。一直到1922年,年轻的苏格兰天文学家罗伦利用现代科学的逻辑思维对其进行研究。经过多少个不眠之夜,罗伦宣布破译了这一信号。其内容是:一艘来自牧夫座星球的飞船,正环绕太阳系飞行。当然,这信号是不是“外星人”所发?信号里的涵义是不是如罗伦所分析的?这些谁也不能肯定。但是,我们人类可以从中得到启示,我们应该主动而有意识地通过无线电信号与外界联系。人类期待着地外智慧生物对人们所发的信号作出回音!
气象——现代战争成败的重要因子
重视气象——天气成为“盟军”
在战争中,如何利用气象条件趋利避害、克敌利胜,是军事家们十分重视的问题。现代战争中利用大雨、台风、酷暑、严寒、风向、云雾、潮夕等条件,加速或减缓战争的进程,最终获胜的战例俯拾皆见。
浓雾协助英法联军创造了“九日奇迹”。1940年5月24日中午希特勒却下令部部停止前进,直到5月26日下午才取消命令继续前进。利用这两天时间,联军在沙滩上布置好环形防线,掩护撤退。5月26日晚上到6月4日撤退共进行了9天。在这9天里,德军不仅从地面进攻,同是还飞临多佛尔海峡上空轰炸,这时天气站到联军这一边,从26日到31日都是大雾天气,浓厚的云雾笼罩在海峡上空,加上油库燃烧形成的黑烟,使德军战斗机找不到轰炸目标。到4日上午,联军共撤出34.6万人,他们就是后来消曼底登陆时作战的主力。有人说浓烟创造了奇迹,因为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撤退,撤出的是整个英国的未来!
忽视气象——天气成为敌人“天气不是朋友就是敌人”是军事气象学的一句名言,也就是说重视天时气象,并能充分利用气象对战争的影响,天气便成为你的盟军,反之就是你的敌人。现代战争中因忽视气象条件而导致失败的战例也不在少数。
寒潮使希特勒攻莫斯科遭重创。1941年10月,希特勒动用1700辆坦克,1390架飞机和180万的兵力,向莫斯科发起了代号为“台风”的进攻战。20日,装甲部队已经开到了离莫斯科40英里的地方。因德军认为能够很快结束战争,所以士兵穿着比较单薄。但是,随着战况相持而入了严冬。11月3日,寒潮来临,气温迅速降到0℃度以下,由于缺少冬衣,士兵不同程度冻伤,出现“雪盲症”。大炮的瞄准镜失去了作用,坦克缺少防滑链难以行动,枪械被冻坏,汽油凝结成糊状……。到处冰天雪地,德军无处避寒、无衣御寒,士兵经常无处在挨冻受饿的折磨中,非战斗减员严重,战斗力迅速降低。这边,苏军为了保卫自己的城市,几十万人不分昼夜地修筑防御工事,产生大量的毡靴、防寒内衣、护耳皮帽。斯大林还亲自到红场演讲,鼓舞士气。12月6日,莫斯科开始反攻,德军节节败退。这是德国法西斯在二战中所受到的第一次大失败,可以说是莫斯科的寒潮把德军推入了“地狱之门”。
趣说洋流
洋流是海水运动的基本形式,人们还利用它来充当“信差”呢!
在科学幻想小说《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1864年7月36日,正在苏格兰附近航行的一只游艇,偶然捕获一条鲨鱼,在鱼肚子里发现了一个瓶子。人们好奇地打开瓶子,又发现里面有张纸,分别用英文、法文和德文写着内容相同的事。原来这是两年前一艘失事的船发出的求援信,后来,按照信中标明的位置,果然找到了失事的船长。
像这样洋流充当“信差”的事自古以来就有。
1852年的一天,大西洋上的风暴把一艘双桅帆船逼到了直布罗陀附近的一个海湾里避难。船上的水手在海滩上的沙子里发现了一个沥青球,剥去沥青以后,里面裹着的是一个空椰子壳,上面还有个小洞,水手们把手伸进去,从里面掏出了一张羊皮纸,上面写满了字,原来这是当年哥伦布写的一封信。1492年哥伦布首次到达美洲以后,在返回欧洲的路上遇到了风暴,他担心自己的帆船回不到西班牙,由于便写了这封“椰子信”,投到大海,为的是好让后人知道自己的伟大发现,不料“海洋信差”竟把这封信传递了359年。
1560年,在英国多维尔海滩上,一个不识字的渔民拾到一个装有卡片的椰子壳,谁知却因此惹出一场大祸:英王下令要对他处于死刑。原来这张卡片是一份军事情报,密告荷兰侵占了俄国在北极地区的一个岛屿,英王害怕这件事会泄露他们参与这些勾结和斗争,才这样大动肝火的,并从此规定,以后凡私自开启漂流瓶里卡片的一律处以绞刑。这个禁令一直到乔治五世时期才被迫取消。
火山奇观
蔚伟壮观的火山爆发,往往能创造神奇景观。
公元79年的维苏威火山爆发,就把当年盛极一时的庞培城埋没在火山灰之下。1748年人们开始对庞培发掘,当年罗马人的生活逼真地呈现在人们眼前:盛在器皿里的杏仁、栗子、胡桃,摆在水果店里;面包铺里还有印着面包商名字的面包;药店柜台旁边的药剂师正在准备切制药丸。同时,到处又展示出一幅幅悲惨的图景:母亲紧紧地抱着恐惧的孩子;受难的人蜷缩在门边,却无法躲过灾难的降临;城门边全副武装的哨兵,眼睛一直望着火山的方向;一群被铁链锁着的人在拼力挣扎,大路田野遍布逃跑的人群,有的还将枕头顶在头上;富贵人家舍不得丢弃手中的金币和首饰,但谁也未能逃脱灭亡的命运……历史上最大的火山喷发,要数3000年前发生在地中海西部散托临群岛上的那一次。至今还有些地方堆积着厚达60米的火山灰,900千米外的海底还能找到火山堆积物。当时埃及作家曾记述说,火山曾把这个地中海对岸、远隔数百公里的埃及上空变得满天阴霾,使白天像夜晚一样黑暗。这次火山爆发,整个摧毁了盛极一时的米诺斯文化。
火山也不是全都那样令人害怕,还有一些火山构成了大自然的美景,吸引着人们前往旅游观赏。
在萨尔瓦多的伊萨尔科火山,很有规律地每隔15分钟喷发一次。从海上航行的船只上远远看去,火山的烟云就像升空的焰火,成了指引航船的“太平洋的灯塔”。每年有许多旅客来这里观光,在附近的火山温泉里游泳。
最有趣的还是墨西哥的帕里库廷火山,当地人曾亲眼看到它的“诞生”。1943年以前这里还是沼泽地,今天它已经是跻身于世界火山之林,被标注在地图上的“大人物”了。直到1952年平息为止,它已经“长”到2774米。
中关村发展历程
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陈春先为首的一批高技术人员,1980年在北京市海淀区海淀路东侧的中关村小区,率先办起了“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以咨询、开发新技术为目的,成为我国高新科技产业区的发端。此时,中关村小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村”,有田有菜有农庄,街道及两旁树木与乡村小镇没什么区别。
1984年,已有40多家高科技公司在这里注册落户,当时这些公司规模均较小,却是我国高科技企业的先导。
1986年,中关村“菜地里长出了计算机”,各种以微电子产业为主的高科技公司纷纷出现,始有“电子一条街”的说法,科技企业实体达140家。
1988年5月,鉴于中关村高科技企业群体发展的规模和条件,为推动科学体制改革,加速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经国务院批准,在海淀区划出一片范围,建立外向型、开放型的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由相互连接的白石桥路、海淀路、中关村路及附近区域组成,包括电子一条街在内,给予特殊的政策、服务,以鼓励、扶持高新科技企业,构成了海淀高新技术园的雏形。
之后,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加快。1999年国务院批准其辐射区延伸至密云工业开发区内八个代表性的工业产业园,整个范围扩大到五园一区。
“知识创新工程”的启动,再度确立了中关村在全国的地位。北京市以中关村为核心,拟建全国最大的集研发、孵化、培训、生产、贸易、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软件产业基地。
位于首都北京的中关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抢占新兴工业先机,以电子一条街扬名,开创了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先河,成为全国各类高新技术区的鼻祖;抓住知识经济契机,成为全国科技经济创新的重要基地。中关村及时获取信息,争取优惠政策,占尽政治中心北京的天时。北京又是全国文化中心,有几十所高等院校和上百个科研机构;中关村区内及附近就有中国科学院、北大、清华、北航、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学院等一批科教中心。中关村就近获取知识技术,促进了产业化,坐享文化中心北京的文化核心区之地利。
中关村高科技的“顶天”技术,自建有产业化“立地”企业,激活了内部机制;利用科技优势实施电子政务,从而使杜会服务、行政管理高效快捷地服务于自身高科技产业区;事业部建立了“人才绿色通道”,促进了高层次人才的内外交流,中关村又有了“人和”之环境。天时、地利、人和,中关村兼而有之,成为“中国硅谷”,也就理所当然了。
从北京市西北边镇小区一村到海淀园,再到五园一区,中关村一直是我国高新区的马首、龙头;从“两通”、“两海”到方正、四通、联想,再到新浪、网易、搜狐,中关村一直是我国高新技术的代表和先躯;从电子产品到电脑一条龙体系,再到多层次综合性软件园,中关村一直是我国知识科技创新的典范和模式。
世界迁都浪潮
首都为国家中枢之地,一般不轻言迁离,但随着国家整体战略的转换,迁都便成为调整利益冲突、保持国家活力的重要手段。二战后世界上有20多个国家建立了新都,还有10余个国家正在考虑迁都。其中,巴西迁都巴西利亚,日本首都准备迁离东京。
巴西的旧都里约热内卢是南美洲最大都市之一,也是享誉全球的国际大都市,但其位置偏居东南一隅。1950年前后,巴西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都集中在里约热内卢周围不到全国11%的地域内,而广阔的中西部和北部亚马孙地区发展长期滞后,虽然物产丰富,但交通不便,人烟稀少。这样就有所谓“两个巴西”的存在:一个是先进的沿海巴西,集中在东南部的狭长地带,其现代化程度堪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一个是荒凉落后的内陆巴西,是全国的“低谷地带”。
1956年上台的库比契克政府雄心勃勃,决心完成迁都的“百年大计”,以尽快克服容易引起国家分裂的严重失衡状态。在不到4年的时间内,克服重重困难和多方压力,在人迹罕至的巴西高原中部建起一座颇具特色的新都,1960年4月21日举行了举世瞩目的迁都大典。
随后几十年间,巨大的区域失衡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减弱。仅巴西利亚至贝伦的公路开通以后,沿线即由10万人猛增至200万人,巴西政府从1940年就倡导的“西进”运动,直到实施迁都战略后才真正发生了效应。迁都后,原首都里约热内卢“文化之都”的形象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加强了。现在,巴西利亚、里约热内卢、圣保罗三地分别承担巴西政治、文化、经济方面的中心职能,各司其职,各具特色。
日本首都东京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都市,并曾多次排在国际最佳都市排行榜之首。1995年12月13日,日本“国家议会转移委员会”向当时的日本首相村山富士提交了一份关于迁都问题的详细调查报告,认为日本的政治、经济职能过于集中在东京一个城市,已成为影响日本21世纪社会健康发展不容忽视的因素,必须对首都迁移出东京地区进行讨论,并成立一个由各方面专家组成的中立评选机构进行新址论证。连东京这座很多日本国民心目中国家的“窗口城市”都要考虑迁离,一时引起日本乃至全球的关注。
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日本衰退的一个原因是“人力、物力、信息资源过度集中于东京”。1996年,面积约占全国0.6%的东京居住了超过全国1/10的人口,超过全国20%的GDP,而全国人口的1/4以上集中在东京周围50千米以内。东京已患上空气污染、住房拥挤、物价昂贵、交通不畅等一系列“都市综合症”。报告提出了10个苛刻的选址标准,目前已有10多个新址供作新都选址。日本国会甚至提出,争取2010年国会会议在新都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