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太空宇航知识篇》(六)
8177100000015

第15章 世界之最(7)

7月1日上午10时,她们从新几内亚东端的莱城港起飞,下午5时,阿美莉娅报告,飞机在新几内亚东北约1300千米的海上,航线无偏差。7月2日凌晨3时15分,她报告已到达“艾达斯卡”通讯船附近。“艾达斯卡”是美国海岸巡逻队专用于海上通讯的船只,位于太平洋上的豪兰岛海域。这时严艾达斯卡”收听到飞机上说出的“云层密布”4个字。早上6时45分,阿美莉娅请求“艾达斯卡”报告它的位置。7时41分,又收听到阿美莉娅的说话:“我们可能在你上空,但是看不见你在哪里,现在的高度是1000英尺(330米),油料快用尽……”

几分钟后,飞机上又传出“正绕圈飞行”。8时45分,又说“正在南北绕圈飞行,看不见你……”。以后,就再没有联系。“艾达斯卡”的无线电室紧张地呼叫,但一直没有回音,时间一秒钟一分钟地过去,等待着,盼望着,始终没有消息,显然是没有希望了。

海空搜索全面展开,动员了包括航空母舰“列克星登”号在内的数十艘舰船,搜遍了约30万平方千米的海域,为时数周,但毫无所获。举世闻名的阿美莉娅和她的机组及飞机,就此从未被发现过。事情很明显,她们迷航了,由于不知道自己飞机的位置,在汽油烧光后,迫降或坠毁于海上了。阿美莉娅的环球飞行虽未能全面实现,却也为妇女航空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第一位特技女飞行员

凯瑟琳·斯汀逊是世界上第一位特技女飞行员,早在20世纪初叶,便以她高超的特技飞行闻名全球。她的成功,主要得力于她的勇于克服困难和敢于探索冒险的精神。这位特殊女性经常说的一句就是:“恐惧一词对我来说,不是缺乏信心,便是缺乏知识——两者都是相同的借口而已。”另外,她的母亲也曾给以无比的勇气,她在成名后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曾说:“母亲从来没有因怕我们受伤而告诫我们,不许干这,不许刊60当然。时候难免有受伤的事,但我们从不害怕。”

斯汀逊,1891年出生于美国亚拉巴马州的潘恩堡,在四姐弟中居长,也因她首先学习飞行,带动了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也都学会了飞行,成为有名的“斯家飞行班”。少年时期,她原本立志想当一名钢琴家,曾在家苦练几年,在琴艺方面已够赞格去欧洲留学了,但因家境困难,留欧未成。

1911年在堪萨斯城,一个偶然的机会,她乘一位朋友的气球升空。当其他女性认为这是一件危险的事情时,她却一点也不感到害怕,并从此产生了学习飞行的愿望。鲈经过努力,她去了芝加哥,在一位飞行教官马克思·来利韵教导下学习飞行。开始来利有点怀疑这个娇小的女孩子有无操纵飞机的能力,但斯汀逊却以惊人的毅力、出色的冷静和敏捷,仅带飞4小时便放了单飞。1912年7月19日,经过正式考核,她获得了美国航空俱乐部发给的飞行合格证书,成为在蛤丽·昆壁、朱利娅·克拉克,及玛莎蒂·莫桑特之后的美国第4位有合格证书的女飞行员。

那时的飞机,还是一种十分简陋的双翼飞机,座舱洞开,飞行员的座椅仅是固定在下翼前缘的一个狭窄的索兜,坐在上面如鸟依枝,随风俯仰。没有胆量的人,不要说飞,连上都不敢上。可是斯汀逊却能优美而稳定地操纵着飞机,各种科目完成得很好,还能以漂亮的轻三点落地。从1913年开始,她便应招成为运送邮件包裹的美国第一位邮运女飞行员。

在斯汀逊的飞行技术开始成熟之际,她便决心向当年最危险的飞行特技——“斤斗”冲刺。1915年,她从一架旧飞机中,找到一台具有80马力的发动机,由凯莱飞机公司专门为她造了一架能翻斤斗的飞机。因为马力不足的飞机,在拉起到斤斗的顶点时,常有失速的危险。经过多次试飞后,终年在1915年7月18日,她在芝加哥的格兰特公园上空,成功地表演了完美无缺的斤斗特技,成为全世界第一个能在空中翻筋斗的女飞行员。她不但会翻斤斗,还能在拉斤斗到达顶点时,来一个快滚,这一招当时许多男飞行员都还没有学会。同一年中,广位名叫阿萨·史密斯韵飞行员,发明了在机上带着镁光火炬,在夜空写字的表演,斯汀逊知道后,立即效仿。1915年12月17日,她在洛杉矶一个晴天的夜空,表演了在空中写下加利福尼亚州名缩写的飞行特技,得到了成千上万观众的喝彩。至此,斯汀逊的声名大振。她先后在美洲、欧洲、亚洲一些国家进行过飞行表演。

1917年2月14日,斯汀逊女士由日本大阪乘八幡丸轮船,携带她的飞机到达中国上海。2月22日,天气晴朗,在上海江湾跑马场,聚集着中国观众万余人。斯汀逊驾驶她的银燕,作了8次斤斗,两翼下的镁光火炬,不断喷出两条袅袅长烟,十分壮观。在上海期间,斯汀逊共作过3次飞行表演,发表了两次演说。上海各界对这位巾帼英豪十分钦佩,报纸上称她的表演为绝技。3月5日,斯汀逊由上海乘车抵达北京,11日下午,在先农坛广场作第一场表演,当时政界首脑多人参加观看。3月17日下午的表演,参观者比上次更加踊跃,先农坛广场内有3万余人,场外还有数万人观看,这次表演还增加了轰炸课目,对广场中心的靶标投了几枚小“炸弹”。18日的表演结束后,当时的大总统黎元洪派秘书郭泰琪举去一尊刻有“御风而行”的大银杯和3千块银元的奖。金相赠。20日晚的表演,再次吸引了北京的几万观众,晚上8时,斯汀逊升空后,边飞边施放烟花,各色异彩辉映在京城夜空,使人们看到了从未有过的惊人飞行创举。斯汀逊由南向北飞到中华门,然后左转向南返回先农坛,历时12分钟,斯汀逊在几堆簿火之伺安全落地。以后,斯汀逊还在天津和南京进行过几场表演飞行。

她于4月19日离开中国乘船回美国。

斯汀逊在中国的飞行表演活动,历时2个多月,这位被中国报界称为“轻如飞燕,翩若惊鸿,口衔微笑,金发垂肩的少女”,竟身怀如此高超的技艺,使各界人士惊叹不已。有位记者问她:你是否感到这样的表演太危险了?她回答说:我就是喜欢冒险,没有一定的冒险精神,事业是不会成功的。

回到美国后,这位从不满足的女强人,又开始了她的新的征程。19i7年12月11日,26岁的斯汀逊,又打破了当时一项世界记录——从圣地亚哥到旧金山的长距离长时间飞行。这次飞行长达9小时10分,飞行距离约980千米。

1918年,斯汀逊又要求到欧洲前线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她说,即使当侦察机飞行员,也要到前线去从军报国。由于她是女性,军方一直未批准。她便自筹资金,远赶英伦,为红十字会飞行募捐。最后,她竟自己到了法国,为红十字会的救护车当司机。她说,即使不能在空中杀敌,在地面为战争服务也同样能实现她可爱而崇高的理想。

大战结束后,她从欧洲归来。1920年因身体衰弱而停飞,后与一位大战时期的飞行员,以后从事律师职业的奥廷诺结婚,居住在新墨西哥州的圣达菲城。

第一位纽约—巴黎直航的飞行员

将东半球和西半球隔开的大西洋,过去一直是欧洲与美洲进行贸易的障碍。自从飞机开始作为远程运输工具后,人们就千方百计地想利用飞机来逾越这一障褥。早期飞越大西洋的活动,主要是设法使飞机能够从欧美之间距离最短的水面上飞过去。从北美到欧洲大陆的北航线,要飞越3220千米,而且经常要在强逆风和不良气象条件下飞行。南航线是从非洲塞内加尔的达喀尔到南美洲巴西的纳塔尔,距离约3050千米,气象条件较好。为了建立这两条空中直达航线,一些航空先驱们曾作过多种飞行试验,有的人为此而捐躯。

早在1919年,美国人奥特格就设立了一项奖金,这项奖金规定:“该款将赠给第一位驾驶重于空气的航空器,由纽约至巴黎或法国海岸,或由巴黎或法国海岸至纽约,而不在中途着陆的飞行员。”直到1927年,这一奖金才被一个25岁的美国飞行员得到,他的名字叫查尔斯·林白。

林白的这一次飞行,是由他独自一人,驾驶一架称为“圣路易斯精神”号的单发动机、单翼飞桃完成的。这架“圣路易斯精神”号,是由圣地亚哥的瑞安飞机公司花了60天时间,专门为林白赶制出于飞越大西洋的飞机。这架飞机的主要特点,就是载油量大,除了能容纳一个飞行员的狭窄的座舱外,机身、机翼凡有一点空隙的地方,都装上了油箱。

1927年5月20日晨,纽约的罗斯福机场,因前一夜下了大雨,草地上还是湿漉漉的,人们担心恐怕飞不成了,再加上那天飞机上竟装载了950.加仑(约3410升)汽油,飞机几乎成了一个会飞的大油箱。还有,大家记忆犹新的是在8个月前,为了同一目的,就在同一地点,美国人雷尼·冯克驾驶满载汽油的一架“西科斯基”三发动机飞机在起飞时机毁人亡。

可是,飞行员林白下决心,坚决起飞。6时52分,飞机开始滑跑,地面人们提心吊胆,由于载油多,飞机显得笨重,飞机离地一次、两次、三次、四次,都又接地了。跑道只剩下约300米了,第五次飞机终于拉起,起飞成功了。此后,他便与地面失去二切联络,独自飞行。9时15分,地面人员看见他飞过马萨诸塞州的米得波罗;11时45分,到达加拿大的塔士克蒂;下午3时45分,通过布列顿岛;在日落之前,纽芬兰岛的圣约翰斯市的居民,看见他人海而去。

在他年轻的生命中;这是二个最难熬的夜晚。瞌睡,被视为飞行中重大的敌人,他深深知道,只要稍有打盹,就可能立即葬身鱼腹。为了保持清醒,他把一只手伸到座舱外,直到手指冰得麻木,再换另一只手。他的双脚在舱内不停地踏动,直到累得酸痛。他用心地进行领航计算,以驱赶睡意。这样轮番苦斗,他终于看见红日在地平线上冉冉升起。在艰苦飞行27小时后,他看见海面上有一队捕鱼船,他高兴地猛冲下去,在离船20米的高度上大声叫喊:“往哪边是爱尔兰?”船上的人好奇地向他张望,但没有回答。不一会儿爱尔兰海岸线在东北方向出现了。他为自己推测领航的准确而高兴,现在他正在预定的航线上准确飞行,再剩下约960千米便到巴黎了。

下面的旅程就比较容易了,到法国海岸德鲁维尔上空后,他取出一片三明治来,就着一口水吃了下去,这是他起飞后的第一顿饭。终于,在前方的地平线上,出现了一大片闪烁的光芒,巴黎到了。

全部航程整整飞了33小时30分29秒,人机安全地降落在巴黎的拉宝格机场。欢迎的人群狂欢着,不断地呼喊他的名字:“林白!,查尔斯·林白!”

第一位华人航天员王赣骏

王赣骏,1940年6月16日出生于中国江西省赣县,祖籍江苏盐城,在上海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他1950年10岁时随父母去台湾,1963年到美国进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攻读物理专业,1967年毕业;1971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72年开始在加州帕萨迪纳喷气推进实验室工作;1974年提出在航天飞机上进行实验的项目,在数百名科学家的竞争中人选航天员。

王赣骏从小幻想飞行,他说:“小时候看到天上的月亮,就想要飞到天空。”1985年4月29日,在他45岁的时候,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他乘“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到达400千米的高空,飞行速度达到8千米每秒,每隔90分钟绕地球一周,看一次日落和日出。王赣骏这样描述他在太空看到的景象:“地球的景色真是太吸引人了。它在阳光的照映下显现出绚丽多彩的颜色,千姿百态,漂亮极了!在晴朗之日,地球上的河流、山峦、城市、平原都看得十分清楚。特别是每当航天飞机飞越中国上空时,我总要求其他航天员把窗口让给我,这样的机会有14次之多。我从舷窗眺望,看到中国大陆的迷人景象,总想多看几下。但可惜那一个星期的大部分时间,中国大陆被云层覆盖了,我只看到了冰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壮搁的长江人海口和碧如翡翠的海南岛,特别幸运的是看见了我童年生活的上海。我把所看到的中国每一个地方都用相机拍了下来。”

在太空失重状态,人身轻如飞燕,像是腾云驾雾,轻飘飘的,悬浮在空中,只需用手指轻轻一碰机上的物体,人就飞起来了。王赣骏谈到自己的太空感受时幽默地说:“我的轻功是世界上最好的。我小时候做倒立很困难,但在太空中,我虽然体重超过85千克,但只用一根指头就倒立起来了。我在太空用7分钟就跑完整个中国,一定是长跑冠军了。”

王赣骏是一位物理学家,在太空的实验项目称为“零重力液体状态的研究”,即在太空无地心引力和无容器的条件下对液体状态的研究。在“挑战者”号进入轨道飞行的第二天,做实验用的“液滴动力测定仪”发生了故障,王赣骏花了十年的心血眼看就要功亏一篑,心情十分着急。他说:“我在太空中刚开始实验,仪器就出了毛病,这虽然不是我的过错,但我想,作为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如果没能做成实验,实在是给中国人丢脸。所以我下决心一定要赶快修好它,为中国人争一口气。”在地面科学家的配合下,他凭着顽强的意志和娴熟的技术,终于找到了故障的原因:原来是一根细小的电线短路。经过两天半的检修,排除了故障。为了弥补损失掉的时间,他每天加班三四个小时,终于使实验获得成功。

这项太空实验是用“液滴动力测定仪”产生的高频声波驱动悬浮在太空的水滴或矽滴,使它变形、翻滚、震动、合并,以观察液体在无重力情况下的物理现象。这项研究的结果,可应用于在太空制造高纯度的金属和非金属物质,这样的物质在地球上是无法熔炼出来的。

王赣骏实验的成功,对于液体动力学的研究和无容器熔炼技术的开发都有了突破性进展,在科学上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