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名胜趣谈
8183200000010

第10章 神奇的高原沙漠

一方圣洁的雪域,一片神奇的土地,而今它却日渐“憔悴”,即将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沙漠!

这里是全国最大的高原湿地若尔盖湿地。70多年前,红军长征曾经经过这里,就是这里的茫茫沼泽夺走了1万多名将士的生命。如今,在这座纪念碑上,还可以看到密密麻麻地用藏文记载着的当年牺牲者的名字。但是今天,这里却再也见不到曾经令人恐惧的沼泽了……

这里就是有着“地球之肾”美誉的若尔盖,它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分,著名的“黄河九曲第一湾”就在此得名。若尔盖拥有250万亩的湿地,黄河30%以上的水量都是由这些湿地提供的。因此它当之无愧地成为母亲河的“蓄水池”。可是这样水草丰美的地方,却即将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沙漠。

昔日的高原绿洲,今天却是风沙肆虐。大风吹起满天红沙,有的地方已经成了流动的沙丘,随着风力的作用,吞啦着树木和草地,即使是耐干耐寒的红柳也难逃厄运。不到10年的时间,不再见“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风却一年比一年吹得狠,有人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沙丘似乎一夜之间就钻了出来,快得让人措手不及。

有资料显示:经过几年的演变,保护区内的湿地已不足1/3.广袤的草原成了高原鼢鼠和喜马拉雅山旱獭的乐园。鼢鼠在上面打洞,啃食草根,翻起数不清的土丘。原野上千疮百孔,惨不忍睹。

若尔盖拥有中国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湿地的厚度深达6米。为什么还会出现如此令人震惊的沙漠化现象呢?

20世纪70年代,当地的牧民为了兴建牧场,人为地排沟放水,导致沼泽地脱水、板结、硬化。到了70年代后期,湿地开始出现沙化现象。在沙化最严重的辖曼乡文戈村,老村长索郎分析说,一般说来,养一头牛需15亩地的草;养一只羊要5亩地;养一匹马则需20亩~25亩地,按草原的生活标准,一个牧民要养18头牲畜(包括牛、羊在内,当地俗称混合头)才能维持生存,而这需要100亩草场。对一个10口人的家庭来说,如老村长自己家,就需要养180混合头,消耗1000亩草场,其消耗量惊人。照这样放牧,草场还能保持多久便可想而知。

现在这里几乎已经看不到沼泽地了,全县草原沙化面积已经达到70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10.不光如此,沙化面积还以每年12%的速度递增。美丽的水乡正在逐渐演变成“沙乡”。而若尔盖草原的沙化,对长江、黄河上游及其支流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带来的损失也是不可估量的。

不光是过度放牧,不合理地开发若尔盖高原泥炭也造成了湿地破坏。

泥炭是一种重要的有机矿产资源,若尔盖高原蕴藏着丰富的泥炭资源,远景地质储量约占全国泥炭资源总量的41%。由于本区水能、煤炭等资源缺乏,困扰该区经济发展,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这里已开始建设一座1500千瓦的泥炭坑口示范电站,这是我国第一个泥炭发电站。不仅建有发电站,而且有大型泥炭矿138处,中型矿82处。另外,由于当地能源紧缺,居民每年均需采挖泥炭,解决工厂、机关、学校、居民取暖及炊事燃料问题。泥炭资源消耗量很大。

同时,国内一些以泥炭为原料生产复合肥的复合化肥厂也去若尔盖高原地区购置泥炭,使泥炭消耗量进一步增加。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泥炭综合利用工业化生产规模扩大,大规模泥炭开采已不可避免,由于无计划开采,滥采乱挖,不仅泥炭资源浪费严重,而且沼泽地表植被破坏也十分严重,深浅不一、大小不同的废弃泥炭矿坑遍地皆是,对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不利,对可持续利用构成重大威胁。

若尔盖草原的生态恶化,引起了当地牧民的注意,也引起了原本不属于它的一部分人的关注。饶永便是其中的一个。从2002年起,在饶永的带领下,几个年轻人开始了在若尔盖的治沙活动。资金紧缺,生活窘迫,不被理解……困难一个接一个,但他们仍然坚持着,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改变若尔盖的现状。曾有记者问他们:“若尔盖这么大一块土地你们多长时间能种完?”饶永给我们的答案是2000年。2000年,是一个让人心酸的数字,而就是这样的数字,仍然是保守的估计。因为若尔盖的沙,是以每年12%的速度递增的。据当地林业部门估计,治理整个若尔盖草原沙地的资金需3亿元以上,还不包括运输及人工和种草的费用。现在饶永和同伴们的工作成效,更多地在于唤起牧民的觉醒并与之一同努力。但愿这支活跃在若尔盖的“绿色驼队”,早日找回消失的若尔盖。

若尔盖高原湿地是我国一片重要的高原湿地,在发展当地经济和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法规依据,目前对这片湿地的保护仅依靠宣传和教育,这是不够的,只有依靠有关执法部门依法执行才能解决问题,建立相应的湿地法,按法规办事,这才是保护若尔盖高原湿地最有力、最有效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