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名胜趣谈
8183200000042

第42章 大自然的阴阳配,最不折不扣的“性展览”

改革开放以来,国人对性话题不再是讳莫如深,大家对此已经宽容了许多,关于性教育、性展览的话题不时地被提到日程上来。

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主办方在主办相关展览的时候,总是如临大敌。记忆犹新的是2003年10月28日的男性健康日,北京在石景山区计生服务中心进行了首次性文化实物展。主办方对展品事先进行了精心的筛选,一些过于大胆的展品在展出前已被拿下,一些展品的细节部分也作了相应遮挡。展方甚至禁止18岁以下者入内,展厅门口还有保安站岗。即使这样,展览最后也以“流产”告终。

据《江南时报》报道,2003年,在荆州举办的“中国古代性文物性文化展览”上,主办方也遇到类似尴尬:展览中的5张人体艺术照,因荆州公安部门认为“过于暴露”,而被迫从展台上撤下。

那么,丹霞山上傲然屹立的天下第一“男根”和与之呼应的天下第一“女阴”,在这些人的眼里,是否也大有“污染”眼球一说呢?这个最让人不可思议、最不折不扣的天下第一“性展览”,是否也需要“拆除”呢?大自然的神妙杰作,给我们今天的人们带来遐想的同时,还带来了什么?绝不会是偷着乐一乐那么简单吧?其实,如果说性教育展览所标志的是“世风日下”,一些人担心展览会导致诲淫诲盗,担心性教育会导致性的过度开放,为什么这些表示担心的人对目前我国社会性教育现状却不表示一丝紧张,甚至是漠然的态度呢?比如去年的男性健康日有报道透露,我国目前男性性功能障碍者多达8000万人,其中大多是性教育不足而产生的心理原因导致。又比如,我国目前有大量少女因不懂正确的性知识而未婚先孕,通过地下诊所流产,身心受到严重损害。此外,许多家庭也存在因性生活不和谐致使婚姻生活不如意的情况。这些,为什么没有引起足够的紧张呢?

在社会生活不断变化与丰富的今天,性文化的传播力量正随着传媒工具的发达而增强,并不断通过各种渠道进入私人生活空间,而因为规范教育的缺失,社会公众的性教育大量是通过不规范的途径传播的非法、色情内容所获得的。比如,几元钱就可以买到有关色情内容的光碟,可以上网查看黄色内容的网页,可以买到有关色情内容的图画和玩具。这些情况我们如果再不正视,不想办法改变而视同无物,是对整个社会的极不负责之举。

我们常说,群众的文化阵地,先进的文化不去占领,落后的文化就会乘虚而入,同样,在性文化传播领域,健康的性知识传播不去占领阵地,必定会被不健康、散发腐败堕落气息的性开放、性变态宣扬占领。其实,长期以来,我们在这一领域的保守落后,使得今天我们不是去占领,而是要同不健康的性文化开展一场争夺战了。

衰败的龙王尖城堡

湖北黄陂有数十座明清时期修筑的古石寨,如洪关山寨、西峰尖寨、平峰顶寨、张家寨、周家寨、谌家寨等。石寨均为干砌,大小不等,各自耸立在山巅和悬崖峭壁之上。

而今这些石寨毁损严重,几乎全部成为残垣破壁。

唯有龙王尖石寨,保存尚算完好——寨墙中下部基本完好,石板屋多数存留半墙以上。

龙王尖石寨又名永安寨或永安寨城堡,坐落于李集镇东北和长轩岭镇西的交界处。北枕旷山,南瞻武汉,东眺木兰山木兰湖。主峰龙王尖海拔385.6米,为大别山余脉。主峰顶巅有一座古庙,名曰“龙王庙”,建于明宣德二年(公元427年),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秋,龙王尖北坡突发山火,龙王庙几成灰焊。之后几度毁建,今已不存。

龙王尖石寨较之龙王庙稍晚,始建于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当时明朝政治腐败,社会动乱,不时有匪盗来黄陂西北乡烧杀抢掠。

为“御匪安民”和防范北坡山火,公元1456年冬,村民集资始建龙王尖石寨。明清之际,石寨经过多次维修和复建。至清同治七年秋,城堡式的龙王尖石寨全面建成,时黄陂知县刘昌绪前往祝贺,并为城堡取名“永安寨”,取其长久平安之意。

龙王尖城堡建成后,围城的石寨周长12.5千米,圈地1.5余平方千米。石寨倚山踞岭,气势磅礴,耸立在云缠雾绕的群峰之上。寨墙由块石、条石、片石大小间压、缝隙填塞碎石土渣干砌而成。寨墙平均高3.5米,全寨共有四大寨门,以南寨门为最大、最牢固、最壮观。石寨按九曲八卦阵建造。寨墙上均砌有“哨口”、“箭窗”、“磙木檑石发座”、“烽火台”等。内墙半腰有1.1~1.4米宽的巡道(也称走道)。哨口、箭窗一般1.8~2米距离一个,主要用于瞭望、发射铳弹和飞箭。烽火台有多座,其中一座置龙王庙峰巅,一座置西寨门。此外,南寨门寨墙上还设有土炮一门。这种诚堡式的山寨,易守难攻,即使遭围攻,寨内也有粮有水,便于坚守待援,三两月可不出山寨。

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湖广总督官文曾为建设中的龙王尖石寨题写了“固若金汤”的匾牌一块,以示褒奖。龙王尖石寨在修建过程中,就已成为周边民众“避匪”“躲长毛”的“难民集中营”。难民最多时,达数万之众。明末至清同治的200多年间,此处发生大小战事十余次,在诸多次的战斗中,龙王尖乡勇也偶尔取得了为数不多的小胜。

龙王尖石寨较之黄陂境内的其他石寨,除修建年代早、规模大、发生战事多之外,更具特点的是:建修石寨在躲防“长毛”避难安民的前提下,它还充分考虑其在居住、经商、娱乐等多方面的功能。龙王尖石寨在咸丰时的规划布局建设中,以及后来“亦防捻军”的城堡修建中,寨内就分地势、地段、村湾、人员、财物等不同情况,共建了用于驻扎乡勇、存放武器、居住、议事、治安、经商、圈畜、娱乐的大小石板屋1200余间。这些石板屋单间面积最大的达110平方米,最小的则不足4平方米。

咸丰末年,在寨东桐子岗,杜承绪借这些石屋,还承建了一条包括经营客栈、医药店、杂货店、当铺、铁匠铺、裁缝铺、木匠铺、磨坊、酒坊、染行、赌场的街道,时称天街或生意街。沉炳元在寨西小菜沟建了一个“百人卖菜,买菜千人”的菜市场。在寨内建街道和菜市场,这是省内外山寨极少见的。龙王尖石寨管理上的健全严格亦是一般山寨所不具备的。龙王尖石寨的总负责人为堡首,堡首以下,乡勇由舵掌统领,舵掌以下设队总、队长、队目负责各层武装事务。商会有会长,会长指派行头具体管理商务。调解民事矛盾纠纷设有公局。再者,各姓有头人,大族有族长,帮会有会长,众坛有坛主协助堡首处理各类事务,并就防范山火、进出寨门、饮用水源、牧放牲畜等立有寨规,并指定专管人员。

与众不同的是,当时龙王尖石寨内既有唱戏的乐场,又有寻欢作乐的侍屋。公元1868年,龙王尖城堡式石寨全面建成后,西乡泡桐店大户到汉口土荡子(今长堤街)请来花鼓戏班唱戏祝贺。同治初,黄陂东路、北路、西路皮影戏常在龙王尖石寨内演唱,以李家集的西路皮影戏演唱的时间最长,演唱得最精彩。除乐场外,更奇的是有侍屋,侍屋即妓院。龙王尖石寨内的侍屋又名韵春房,建在主峰龙王尖下水塘左侧。当时,韵春房是寨内富人和花花公子们的寻欢作乐之所。曾有民谣嘲讽:“永安寨内公子哥,韵春房里去作乐,长毛攻到城门外,慌忙逃窜摔断脚。”

龙王尖石寨自成一个小天地,一个较特别的社会聚落点,它是研究明清两朝,尤其是咸丰、同治时期社会状况的理想标本。

公元1868年,龙王尖城堡式石寨全面建成后,由于太平军的失畋和东西捻军的覆灭,这个“御匪安民”、“防长毛”,后“亦防捻军”的封建地主武装城堡,在结束了它的社会作用后,逐渐失去其存在和再建设的意义,也随即淡出了历史舞台。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后,已成为一个无人居住、茅草丛生的空城堡。

此后100多年来,它所遭受人为和自然的毁坏越来越严重。四大寨门,除北寨门保存较好外,其他寨门几乎面目全非;千余间石板屋,无一间有顶盖,有完壁;旗子岭、东寨门一带的部分寨墙垮毁严重,不少寨墙石被人推下了山坡山沟;寨内除一口塘能装水外,其他塘埂已缺口开洞;古井已淤塞,水深不过尺余;寨墙上的“哨口”“箭窗”大都被拆毁;烽火台、土炮台、磙木擂石发座难以觅见;门牌匾额除标明“同治二年(1863年)永安砦公局”的石牌找到下落,现存于山东麓长轩岭镇绿林村一游姓农民家里外,诸多门牌匾额尚无下落。寨内昔日四通八达的大小道路巳消失在稠密的灌木、藤蔓、野草之中。

此外,一些与龙王寨历史文化及景观相关,歌颂善良、正义、勇敢、纯洁、孝悌的故事传说,如“龙王为民降雨”“绿林擒贼”、“脚夫六里坡拾金饼”、“黄鹰石”、“月母子屋”等也渐渐被人遗忘,即使是当地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古稀老人,而今对此有所了解的也寥寥无几。关于龙王尖的历史文化,正随着岁月的消逝濒临失传。

鸣沙山坐落在哈密市北的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口门子柳条河畔,离哈密市约70千米。鸣沙山是一座高百米、长约5千米的沙山。在沙山的周围,则是碧绿的大草原。其沙“风吹似烟,流动如水”。当游人从沙山滑坡下来时,能听到各种音响从山腹里发出,鸣沙山之名由此而来。据有关地质科学家解释,鸣沙山之所以会发出音响,是因为山丘高大,以细沙为主,且坡底下有泉涌出,而沙坡又极为干燥,在太阳的照射下,又经游人滑沙摩擦,因而发出响声。

“石头宴”?第一次听说这样的名称,可能会有人作此猜想:难道那些赴宴的食客个个都有特异功能,专门以石为食?这是一桌什么样的“石头宴”呢?

这里将为你介绍两桌“石头宴”:一桌是只可观不可食用的“石头宴”,另一桌却是可吃的“石头全席”。

15年做一桌石头宴

“这是卤肉,那是花生米!”“这块油汪汪的是猪肉!”“这把蕨菜太逼真了!”在南宁市举行的2004首届赏石中国与世界——赏石文化论坛上,一群海内外奇石爱好者端坐在一张摆满了“美味佳肴”的餐桌前,迟迟不动筷子,却发出由衷的赞叹。

这桌石头宴的主人是内蒙古乌中旗塔林宝力格浩特的奇石收藏家郑·呼日勒陶高,他花了15年时间,在全国各地收集酷似食物菜肴的奇石,才“制成”这一桌有将近40种不同“菜肴”、只供视觉“食用”的“盛宴”。

这桌“石头宴”所用的石头来自各地,基本上都是天然形成的,与人们日常食用的食物的色泽形状非常接近。可是,这桌石头吊起了大家的食欲,却不能享用,未免有些残酷。

别具一格的“石头全席”

不过,在“美食之乡”——汕头市,对饮食文化素有研究的潮菜厨师黄楚华花了数年时间,也独创了别具一格的“石头全席”。为什么也叫“石头宴”呢?原来,石头宴上每一道菜都采用了人类最古老、最原始的“石烹”烹制而成。

1.12道菜道道要“石烹”

简珠瓜汤、石窝松茸双珍、三秒石烹螺片、鼎中鼎咸草虾、石焗铜锣蟹、石烹竹笙虾卷……单单看到大厨黄楚华开出的这张“石头全席”菜谱,就巳令人垂涎欲滴。

石头宴的12道菜全部采用“石烹”制成,烹制之前有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煮石头”。席间用以烹制食物的各式石头、石盘、石板要先行预热,或用电热炉加热,或油炸石头,或用火导热备用。

席间有道菜叫“鼎中鼎咸草虾”,厨师先把鼎放在炽热的石头上,鼎中再放置咸草(一种生于咸、淡水交界地的植物)作为铺垫,然后在鼎中放下鲜虾及配料,15分钟左右,鼎中的虾慢慢地变成红色,成为一道美味佳肴。这道菜既保留了虾的鲜美,又加上了一股独特的“石头”味道,吃后令人齿颊留香。

席间,还有店小二肩挑“挑挑担”进入宴厅,现场表演“石烹”制作佳肴,现烹现吃。

2.筷子、酒杯、小盅皆是石头

黄楚华告诉记者,“石烹”这种烹制方法可追溯至7000年前,至今仍没有绝迹,而西方的“铁板烧”其实也是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烧石燔”。在古代,皇帝就有服食玉石粉以求长生不老的嗜好。据研究,石头里含有人体所需矿物质,有助于祛病保健,延年益寿。

石头宴也是“儒家食法”,讲究的是回归自然。赴石头宴,所用的餐具也都别出心裁,有天山麦饭石制成的酒杯、泰山墨鱼石制成的小盅、古代的琥珀石杯,连寻常的筷子也是用玉石制成,每一双都价值不菲。品尝石头宴的小食厅古色古香,室内摆设各种小巧玲珑的石雕、石刻、石艺品,伴着悠扬的潮乐,置身于雅室中用餐,甭说是石头宴,就是家常菜也能品出另一番滋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