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名胜趣谈
8183200000053

第53章 天下旧书之都——海伊

在英国英格兰与南威尔士交界处,有一个建于中世纪的小镇——海伊镇。该镇并不大,但它却因举办英语国家中规模最大的海伊文学节而闻名遐迩。

海伊镇经销旧书的数量迄今位居世界第一,因而被称为“世界旧书之都”。

到海伊镇赶的星“文化集”

海伊文学节是英国最缤纷的文学盛宴,一个“书”字涵盖了它的全部。

一、这里的书越老越旧越值钱

海伊镇居民不足1500人,却拥有39家书店。10英里长的书架、100万册图书和50万人次的年访问率,使小镇获得了“世界第一书镇”的美誉。

在这些书店中,除一家经营的是所谓的新书——那些出版商急于脱手的滞销书外,其余38家卖的都是旧书。

海伊镇上的书,是越老越旧越值钱。走进海伊的任何一家书店,扑面而来的便是古旧的纸页气息。但转瞬间,承载着思想的文字会在书架上活跃起来,在你浏览的时候,书店立即充满了生气。

二、最高贵的客人莫过于美国前总统克林顿

世界上各个国家、政府和社区图书馆及私人藏书都是海伊人狩猎的对象。这里出售的虽然多是旧书,但也有等级之分。类似英国作家狄更斯作品的初版或绝版被锁在考究的柜子里,每本售价在1万英镑左右,且卖一本登记一本,其余的一律开架出售。

英国人喜欢读书是出了名的,就连坐在街头的乞丐也会捧着一本厚厚的世界名著啃,马路上塞车的工夫也会有人拿出书来读。但平时光顾海伊镇或赶“文化集”的大都是英国的中产阶级,且几乎全是正宗的英国白人,相对富裕、喜爱读书是他们的共性。

随着小镇名气越来越大,近年来海伊也开始吸引不少域外读书人。到目前为止,海伊镇最高贵的客人莫过于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了。

三、卖旧书的牛津毕业生

海伊镇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图书王国,而图书国王非该镇最大的书店——布思书店的主人理查德·布思先生莫属。

这位当年牛津大学历史专业的高才生在海伊镇经营旧书已有40年历史,如今他拥有上百万册旧书。

40年前的海伊,和当时英国许多乡村小镇一样,正日趋衰败。当时,年轻人纷纷离开,居民大多是干体力活的工人或农夫,没有什么人买书读书。因此,1961年,当理查德·布思这位牛津大学毕业生在镇上开设第一家旧书店时,他的父母曾哀叹这个独生子白白浪费了十几年来所接受的昂贵的上流社会教育,他的邻居更不相信这么个穷乡僻壤里的旧书店会具有打出一片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在旁人看来,布思性格有些古怪,甚至异想天开。在1977年4月1日愚人节那天,布思宣布海伊镇成为独立王国,从英国版图中独立出来。他自封为“国王”,并制作了王旗,举行了加冕仪式。

“王国”还拥有自己的国歌、报纸、邮票和货币。“国王”的朋友、邻居自然也被封为“大臣”……如果愿意出钱,游客们也可以买个勋爵、骑士的爵位,过把“贵族”瘾。

四、怪诞的营销广告布思先生曾登出广告,以1.5英镑一汽车后备厢的价钱让人们把旧书拉回家当柴火烧。布思先生的怪诞使海伊名声远扬,既招来了媒体,也招来了文学节。

“书不应该只属于学者。到图书王国来的人,应该与海伊人聊书,购买地道的手工制品和吃地道的乡间饭菜。”这是图书王国的“治国方针”。确实,到海伊的人不仅是为书,也为海伊的朴实、原始和乡土气息,书加人加景是许多人每年相约海伊的主要原因。

五、小镇的中国情结

徜徉在镇内狭窄的街道上,宛如回到了中世纪。道路两旁砖木镶嵌、图案优雅的建筑物,极尽古香古色。在散发着霉味的旧书堆中“淘金”,寻觅中意的图书乃至书中珍品,别有一番情趣。

在这里,文学、交通、医学、占星术、期刊等各个种类的图书应有尽有,甚至包括18世纪的古书和100多年前的大学校刊以及介绍中国的英文版书籍,如《宋家王朝》、《中国路》、林语堂的《我的国家、我的人民》以及韩素音的《枯木逢春》英文版等。

布思对中国很感兴趣,希望能将旧书出口到中国,并在中国建立一座图书城,“因为中国市场巨大,学习英语的人很多,市场前景应该很光明。”他甚至希望“美国的宇宙飞船不仅能看到中国的万里长城,也能看到海伊城堡的城墙”。

六、文学节远离商业运作

文学节落脚海伊,首先是因为海伊旧书店数量多、质量好、被公认为“世界旧书之都”的关系。但文学节本身,却和海伊镇彼此有意无意地保持着一定距离,90%以上的活动不在镇上,而在镇边临时搭起的数十个白色大帐篷里进行。海伊小镇像变戏法似的一下子装下了比小镇人口多几十倍的来赶“文化集”的人,游客的车停在镇外,在帐篷里听讲座,见心仪的作家。出了帐篷,只消走上一两百米,就进入小镇,在老街漫步,在旧书店穿梭,在酒吧聊天,在露天咖啡馆晒太阳,非常方便悠然。而小镇则避免了嘈杂和喧哗,仍旧保持往日的宁静闲适。

耐人寻味的是,海伊文学节纯属“民办”性质,政府没有参与运作,主办者连海伊“镇领导”姓甚名谁都不知道。甚至,压根儿没有剪彩、没有开幕式闭幕式、没有任何人正经八百地宣布一声“文学节开始”或“结束”。

海伊的静和文学节的躁、海伊的温馨和文学节的红火、海伊的传统和文学节的现代、海伊的旧书和文学节的新书及明星作家和主持人形成了鲜明对照。海伊至今都还没有完全接纳文化大生产式的文学节,不少读者也因它过于商业化而有意避之。“16年来,是文学节‘劫持’和‘侵犯’了海伊。图书王国的‘国王’至今仍在抵制文学商业化和流行化,但显然已力不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