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谁说你懂为人处世
8188000000013

第13章 建立和谐的同事关系

是为人处世之道中的重要一环

同事关系是十分重要的社交关系。一个人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接触最多的除了家人就是同事,维系和谐的同事关系一方面可以让自己心情愉快地完成8小时的工作,另一方面对自己的工作和整个职业生涯都大有裨益。因此,掌握一些与同事交往的社交技巧是提高个人为人处世整体水平的玄机之一。

1.维护和谐的同事关系是处世哲学的重要环节

同学时代的友谊固然可贵,可惜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踏入社会后,面对朝夕相处的同事,又该如何与之相处呢?

同事关系与同学关系大不相同,你面临的不是同龄人,各人的教育背景、性格特征、价值观念、处世哲学等不可能完全一致,即使我们一起告别学校,共同进入某单位工作,我们之间的关系将由同学关系而变为同事关系。这以后,我们之间关系的状况可能会有这样三个不同阶段。

第一阶段:和谐的阶段。在头三四年里,你我他对单位、工作、同事都还陌生,大家都需要摸索工作规律,了解单位和同事们的情况。这一时期,安全需要是我们共同的优势需要。同样的需要、同等的地位、相同的感情把我们紧紧联系在-起,我们可以做到无话不谈、互相帮助、互相谅解,我们的关系可谓亲密无间。

第二阶段:不和谐的阶段。数年后,我们对单位、业务工作都熟悉了,与同事建立起一定的人际关系,此时尊重和自我需要成为优势需要。你我他相当关心其他的同事、特别是领导对“我”的评价,关注“我”在单位的作用、地位和前景。然而,由于各自的能力、人际关系、机遇等因素,我们之间开始产生差距:评价、地位、作用、发展前途不同。此时,我们相互间不再像以往那样可以推心置腹地无话不谈了,相互心理投入“量”减少了,关系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第三阶段:沉重的阶段。此时,我们的职务发生了变化,有的人得到提升,有的还在原地踏步,自我实现的前景似乎有所不同。客观上的地位差别,往往会形成主观上的心理距离,甚至有人会产生命运不好、怀才不遇等感觉,于是交往的频率必然相应减低。然而,人是有感情的,回首往事,大家心中不免有些怅然,为什么我们之间不能始终保持第一阶段关系呢?也就是说,为什么我们不能建立并发展起坦诚平等、互让互谅的关系呢?

要克服以上的分歧是可能的,而且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同事关系并不少见。但是,良好的同事关系不会自然形成,需要我们共同遵循一定的行为准则。

行为准则之一:用你的行为使同事认识到,与你相交是安全的。换言之,使对方得到安全感。根据马斯洛的“金字塔”,安全需要是人的低层次需要,但却是必不可少的首属需要。为此你应该:在与同事交往中不探听、更不可揭露他人的隐私;不背后道人之长短,更不可搬弄是非;人孰无过,因此要不记人过错,更不可存报复之心;不狂妄自大,更不可事事处处尽占上风。这样,同事们自然会认为你是忠实可靠的同事加朋友,便会毫无顾虑地同你交往、合作了。

行为准则之二:需要的满足是相互的,人际交往的目的是彼此满足需要。在人际交往中,一方传输信息、感情或者物质等,另一方理应相应地作出报偿,如态度的转变、交往频率和深度的增加、感情的融洽、关系改善等。如果人际交往中付出和报偿不公平,则人际关系将受到影响。如果待人真诚、不谋私利、急人所急、豁达大度,那么同事关系一定是好的;反之,若有己无人,盛气凌人,贪得无厌,粗鲁野蛮……那么同事关系必然不好。

行为准则之三:注意交往的时空距离。我们已经知道,人际关系一般与交往距离的远近,交往时间的多少、长短成正比,因此,一个班组、一个办公室的同事关系一般较密切。为了便于向同事交换信息,沟通感情,消除隔阂——也即消除交往中对另一方传输的信息的误解,一般需要进行面对面的人际交往,同时应经常进行交往。然而,我们也要注意交往过度会造成心理及感情上的饱和这一因素,因此,同事间的交往,无论从频率上讲还是从空间上讲,都要恰如其分,即保持“君子之交”的时空距离。这样各自都能冷静地处理相互关系,不致因交往过密而对另一方产生过高的期望。因为一旦这一期望不能实现(工作上的意见分歧或冲突),就会产生失望感,甚至怨恨情绪,反而不利于保持正常的关系。

行为准则之四:正确对待竞争。在现代社会,各单位、各公司都有晋升、加薪的机会,你我他都有好胜争强之心,这是自强不息的表现,也是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同事间相互竞争是正常的。围绕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竞争,有利于相互促进,有利于共同目标和个人抱负的实现,它是组织和个人是否有活力的标志之一。既然如此,在竞争中你我他都应有这样的认识和态度:在竞争中人人平等,人人都有获胜的机会,也有失败的可能;胜要胜得光荣,输要输得坦然;要戒妒——输者不嫉妒,戒骄——胜者不骄傲。胜负只说明过去。今天你晋级了,我衷心向你祝贺,诚心向你学习,争取明天再分高低。你我他在竞争中是对手,在工作中是同事,在生活中是友人;争而不伤团结,不失风格,得意时不忘形,受挫时不丧志。这样,同事关系绝不会因竞争而受到损害。

行为准则之五:正确认识自我,表现自我。所谓自我,是个人生理、心理和社会化三者的统一。正确认识自我,就是要对自己的体能、智能、价值、社会权利和义务、社会责任和社会地位等有一个符合实际的评价,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在行为举止中表现出自尊而不自傲,自爱而不自卑,自律而不自弃。在对待自我理想和抱负的实现方面,既看到个人的能动性和潜力;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离开社会、离开集体、离开同志们的协助,自己必将一事无成。这样我们就会在交往中注意自我和社会大我的结合;我们就会有强烈的与他人交往的热忱,乐于与同事交换和分享信息、情报;我们就会在与同事和领导的交往中,保持平等自然的态度,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我们就会既有强烈的自我实现愿望,同时又有强烈的与他人合作的愿望。完全可以肯定,同事们一定会尊敬这样的人,愿意与这样的人交往、共事。

要搞好同事关系,除了注意以上五个行为准则外,还要切记如下要点,才能与同事相处得好:

要以诚待人。而且要讲信用。能赢得别人的信赖,自己也会心安理得,一切都会顺利。

欣赏别人的优点最容易博得别人的好感。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希望别人知道自己的优点,是人的天性。因此,当你诚心赞誉别人时,对方就会以你为知己。

养成尊重别人私生活的习惯。中国人喜欢嘘寒问暖,关怀别人,因此,往往容易流于谈论别人的私事。要尽量避免这种情形发生。很多事情,局外人无法了解,更没有资格去说长道短。

与同事相处,特别要注意公私分明,不能因为是亲朋好友而在公事中带上感情。夫妻或情侣如果在同一办公室,上班时间最好公事公办,不要经常黏在一起,以免别人说闲话。

同事工作有成绩,千万不要嫉妒,要真心欣赏别人,向别人看齐,这也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竞争。

每个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地位,有时会在心理上筑一道藩篱。如果要取得每位同事的密切合作,就应该尽量向别人表示自己的善意,经常考虑别人的立场和利益,不要自认为高人一等。

不要冷语讥讽他人,不要斤斤计较小利,否则,大家会对你望而生畏,设法避开你,这样你将失去与同事合作的机会。

使人有安全感,是你与同事相处的关键。不要计较他人的过错,不要使人感到你有报复的意图。与别人谈话不能要求次次占上风、讨便宜,这样你才能成为最忠诚可靠的朋友。

古人说:“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用现代话来说,同事、上下级关系和谐,则万事兴,也就是单位的生产率、工作效率可以提高,组织的计划、目标能顺利实现,你我他个人的愿望和抱负也可因此而实现。

2.工作中是同事,生活中是朋友

俗话说“同行是冤家,同事是对手”,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因为同事之间不但有竞争,还有合作。

坐在一起的同事常常侃大山,云山雾罩,欢声笑语,气氛可说十分融洽。可谁知,在这种氛围背后,却会阴霾密布。因为是同事,因为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同资同辈,他们之间就存在竞争。存在竞争就容易让人抛掉正常的心态,于是笑里藏刀、绵里藏针、排挤迫害等等招数便纷纷登场,因为“同行是冤家,同事是对手”。

韩非是名传千古的集法家之大成的思想家。当初他的著作传到秦国,秦王见到《孤愤》、《五蠹》这些文章,深有感触地说:“我如果能见到这个人,并与他交往,就是死了也没什么遗憾的了。”李斯说:“这是韩国的韩非所写的文章。”秦王为了得到韩非就立即攻打韩国。其实,韩非在韩国并没有受到重用,韩国国君是在亡国之际,才想起韩非的用场,派他出使秦国。

韩非入秦之后,眼见强秦之势,不但忘记了出使秦国的重任,反而上书秦王,直陈己见。秦王阅毕,正合胃口,更添对韩非的敬慕,便欲封官重用。

然而,韩非入秦,却引起了李斯的恐惧。他与韩非曾同时师从荀子学“帝王之术”,李斯深知自己才华不及韩非,现在两人同事一主,日后定然韩非占尽风头,而自己则屈居其下。

于是,李斯向秦王进谏道:“韩非是韩国的公子,现在大王要兼并诸侯,韩非终究会帮助韩国,而不会帮助秦国,大王既然不用他,但久留在秦国然后再放他回国,这是自留后患,不如找个罪名杀了他。”秦王认为他讲得有道理,便下令将韩非囚禁。李斯既怕秦王反悔,又怕韩非上书自辩,便派人送毒药逼韩非自杀。

一代旷世奇才,只因可能与李斯同事秦王便遭毒害,韩非也只能有“既生非,何生斯”的悲叹了。因为韩非的到来威胁了李斯在秦国的地位,视名利为生命的李斯焉能等闲视之?哪管你我曾是同学,哪管你我同在异乡为异客,去死吧,因为“同行是冤家”。

才华过人、锋芒毕露就容易让人感到受威胁,所以要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就要用你的行为让同事感觉到,你的存在不会威胁他的地位,使他有安全感,不可妄自尊大、事事处处占尽上风。这样,同事就会认为你既是忠实可靠的同事,又是朋友,就会毫无顾虑地与你交往、合作了。

同事间的竞争应该是明刀明枪,因为竞争过后还得继续合作。更不宜与同事争名夺利,当事业有成时,要对同事谦让一些。为了一些蝇头小利争来夺去,把属于同事的东西夺来归于自己名下,就不会有人愿意与你合作、相处,你以后的发展也好不到哪里去。

同行不幸成为“冤家”,同事成为“对手”,就是因为同行、同事之间存在着竞争。往往有这样的情形:同事之间还不甚了解,尤其是刚到单位的同事之间,他们对单位、工作都感到陌生,这时,同样的安全需要、同样的地位、相同的境况使他们可以成为好朋友。但过了若干年后,情况出现了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出现了,他们便不再推心置腹、无话不谈,就会出现隔阂,而且开始在意领导对每个人的评价,以及别人和自己的升迁、前途了。为什么会这样呢?究根寻底,只有两个字在作怪:竞争。

说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难道竞争就非得让友情走开?

要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就必须正确认识竞争、正确对待竞争。

在现代社会中,竞争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每个单位都有晋升、提薪的机会,而在众多的同资同级人中,晋升谁、提谁的薪,或者说谁能提级提薪,就全靠个人表现,这便出现了竞争。每个人都有争强好胜之心,竞争本身又有利于促进每个人的成长,有利于个人抱负的实现。对一个集体而言,竞争则有利于提高效率。

但是,竞争存在,不是不择手段存在的理由。竞争应该是正当的,同事之间的竞争,更不应该把对手理解为“对头”。竞争对手强于自己,要有正确的心态。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这是我一生的主张。只有在能者面前不怕暴露自己的弱点,才能不断进步。”因此,同事之间的竞争要以共同提高、互勉共进为目的,以积极的竞争心态投入到竞争当中去。

竞争总是要分胜负的,就看你能否正确地对待胜与负这两种结果了。有人在竞争中不择手段,就是无法正视结果,不能认清这样一个道理:竞争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有成功者,就有失败者,胜要胜得光明磊落,输要输个坦坦然然。同事之间的竞争,胜负只说明过去,他胜了,你向他祝贺,你要找出自己身上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以利于你以后的发展。同事之间,竞争中是对手,工作中是同事,生活中是朋友。竞争后,胜者不必得意忘形,输者不必垂头丧气。

要能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把名利看得淡一些。孟子说:“养心莫善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意思是说,人修身养性最好的办法就是减少欲望。欲望很少的人,就是得到的不多也不觉得少;欲望很多的人,就是已经得到了很多仍然不知足。

“知足者常乐”,谁不想得到晋升,获得提薪呢?但现实中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得到,于是就有了竞争。竞争总有失败者,何必那么在意结果而沮丧呢?又何必为了此名此利而不择手段、费尽心机呢?既然没能获得,还可以退而修身长智,下次再争取嘛。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有一句名言:“人啊,把你的生活限制于你的能力,你就不会再痛苦了。”说的就非常有道理。

同事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既要搞好团结协作,又要谨慎小心地守住自己的发展领域,在竞争与合作中寻求一种平衡。同事应当是互相尊敬的对手,而不是冤家对头,只有理清了这一点,你才能与同事和平共处,你才能在仕途上昂首阔步。

3.及时化解同事之间的小矛盾

同事几乎天天见面,各人的性格脾气禀性、优点和缺点也暴露得比较明显,各人行为上的缺点和性格上的弱点暴露得多了,就会引起各种各样的冲突和矛盾。

宋蕾越来越讨厌财务部的王会计,每次到她那里去取报表什么的,都要费半天劲,结果还被经理说成是“办事慢吞吞”!王会计也非常讨厌宋蕾,觉得她整天咋咋呼呼,不尊敬老员工。结果两人越弄越僵,宋蕾摔东西、使脸色,王会计就说东道西、指桑骂槐。宋蕾真想换工作,可除了与王会计的矛盾外,一切都很顺利,她还真舍不得这份工作,她该怎么办呢?

处在一个办公室里,低头不见抬头见,如果跟同事闹矛盾,不但伤害感情,也影响工作,事情闹大了,还容易引起领导不满,影响自己的前途,所以跟同事闹矛盾就是在自找麻烦。

其实同事之间有了矛盾,仍然可以来往。首先,任何同事之间的意见往往都是起源于一些具体的事件,而并不涉及个人的其他方面。事情过去之后,这种冲突和矛盾可能会由于人们思维的惯性而延续一段时间,但时间一长,也会逐渐淡忘。所以,不要因为过去的小意见而耿耿于怀。只要你大大方方,不把过去的事当一回事,对方也会以同样豁达的态度对待你。

其次,即使对方对你仍有一定的成见,也不妨碍你与他的交往。因为在同事之间的来往中,我们所追求的不是朋友之间的那种友谊和感情,而仅仅是工作、是任务。彼此之间有矛盾没关系,只求双方在工作中能合作就行了。由于工作本身涉及双方的共同利益,彼此间合作如何,事情成功与否,都与双方有关。如果对方是一个聪明人,他自然会想到这一点;这样,他也会努力与你合作。如果对方执迷不悟,你不妨在合作中或共事中向他点明这一点,以利于相互之间的合作。

同事之间有了矛盾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够面对现实,积极采取措施去化解矛盾,同事之间仍会和好如初,甚至比以前的关系更好。

要化解同事之间的矛盾,你应该采取主动态度,不妨尝试着抛开过去的成见,更积极地对待这些人,至少要像对待其他人一样地对待他们。一开始,他们会心存戒意,而且会认为这是个圈套而不予理会。耐心些,没有问题的,将过去的积怨平息的确是件费工夫的事儿。你要坚持善待他们,一点点地改进,过了一段时间后,表面上的问题就如同阳光下的水,一蒸发便消失了。

如果是深层次的问题,你可以主动找他们沟通,并确认是否你不经意地做了一些事儿得罪了他们。当然这要在你做了大量的内部工作,且真诚希望与对方和好后才能这样行动。曾见到有些人坐在一起,表面上为了解决问题,而实际上却是大家更强硬地陈述自己的观点。

他们可能会说,你并没有得罪他们,而且会反问你为什么这样问。你可以心平气和地解释一下你的想法,比如,你很看重和他们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也许双方存在误会,等等。如果你的确做了令他们生气的事儿,而他们又坚持说你们之间没有任何问题时,责任就完全在他们那一方了。

或许他们会告诉你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或许不是你心目中想的那一个问题,然而,不论他们讲什么,一定要听他们讲完。

同时,为了能表示你听了而且理解了他们讲述的话,你可以用你自己的话来重述一遍那些关键内容,例如,“也就是说我放弃了那个建议,那你感觉我并没有经过仔细考虑,所以这件事使你生气。”现在你了解了症结所在,而且可以以此为重新建立良好关系的切入点。但是,良好关系的建立应该从道歉开始,你是否善于道歉呢?

如果同事的年龄、资格比你老,你不要在事情正发生的时候与他对恃,除非你肯定你的理由十分充分。更好的办法是在你们双方都冷静下来后解决,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直接地挑明问题和解决问题都不太可能奏效。你可以谈一些相关的问题,当然,你可以用你的方式提出问题。如果你确实做了一些错事并遭到指责,那么要重新审视那个问题并要真诚地道歉。类似“这是我的错”这种话是可能创造奇迹的。与同事相处千万不能太较真,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让它过去,斤斤计较只会使彼此都不愉快。

4.别让嫉妒心毁了同事关系

同事之间最容易出现嫉妒:嫉妒别人升迁比自己快,嫉妒别人比自己有才华……嫉妒是一种对人对己两不利的情绪,嫉妒别人其实就是在折磨你自己。

胡某、王某两人同年大学毕业,进入同一个单位工作,业务上经常互相交流。但经过几年以后,胡某以其娴熟的业务、精干的办事能力而获得领导的赏识,还评上了高级技术职称。而王某则平平淡淡,无所建树。但他对胡某很不服气,对胡某所获得的一切也很嫉妒,于是给领导写了一封匿名信,诬陷胡某。最终事情败露,被单位给予行政处分,正所谓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

嫉妒,最容易在同事间出现。因为同事大都年龄相仿、职务相当,因此当别人事业上取得了进步后,人们总喜欢拿来与自己比较。一比才发现,自己不如人。但又总觉得不服气,结果便是嫉妒别人。

同事之间如果因嫉妒而你整我、我整你,冤冤相报,何时能了?而每个人每天都要绷紧神经,生活岂不是累死人。自然也就不能建立良好的同事关系了。

并且,爱嫉妒别人的人自己的日子也不好过。整天嫉妒别人,自己心里也烦恼,老觉得别人比自己高明,对此又不能平静,要嫉妒还要想如何算计别人。这种人活得也很累。

嫉妒,就如心灵上的肿瘤,折磨着有此“偏好”的人。嫉妒还会引发生理上的一些不良反应,医学研究表明,嫉妒容易引起头痛、高血压、胃病、心脏病等。

晋代刘伯玉的妻子因为听到刘伯玉对曹植《洛神赋》中洛神的形象赞不绝口,竟也嫉妒得不行,投河自杀;而奥塞罗的嫉妒则使他杀死了自己的爱妻戴芬莫娜。嫉妒如此让人短寿、伤人性命,人们是不是该去此“痼疾”,活得更滋润、更长寿,怡然自得呢?

嫉妒心理是一种低级趣味,而恰恰有不少人都有这个毛病。其实,社会给每个人提供的创造和进取的机会是平等的,完全用不着彼此嫉妒与排挤。同事之间存在竞争,应该是你追我赶式的正常竞争,而不是拉别人腿、拆别人台竞争。

一些人的嫉妒,其重要原因就是不求上进,又不能容忍别人超过自己。似乎别人的成功就意味着自己的失败——我吃糠咽菜,你就不能吃大米白面,哪个敢吃,就群起而攻之。于是“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正如韩愈所说:“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好嫉妒者是不能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的,因为容易眼红、生事,也没人愿与之交往。正如荀子所说:“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人不至。”

与同事相处,不要嫉妒同事的长进、成功。但反过来被别人嫉妒了又怎么办?

首先向你道喜,因为你如果不是有几分才气,谁会嫉妒你?如果没有吸引人的魅力,谁会嫉妒你?如果什么事都干不成,谁会嫉妒你?瞧你不起还来不及呢。

被别人嫉妒,是你有本事,“能遭天磨是铁汉,不为人嫉乃庸才”。如果没人嫉妒你,那你可是太平庸了。

其次是你大可不必斤斤计较,要吸收别人嫉妒中的合理因素和有利成分。如剧作家周振天所说:“不必怨恨嘲讽与嫉妒,它的每一次到来,都是前进的动力。”要正确地对待别人、对待自己,发现自己的“白璧微瑕”,加以完善,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对于一些毫无根由的嫉妒,大可不必理会。这一点我们要向我国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老先生学习。黄炎培,字任之,他在解释为何取这个字时,说:“这有两重意思。其一是对自己该做的事、对国家该负的责任,坚决勇敢地担负起来,任之。其二是对无所谓的事、无聊的流言等等,不管它,由它去,任之。”这是对待同事嫉妒有效的态度。

5.适当的距离有好处

与同事相处千万要拿捏好“距离”,太远了人家会认为你不合群、孤僻,太近了人家又会说闲话,而且也容易让上司误解,认定你在搞小圈子,所以只有不远不近的同事关系才是最理想的。

有人认为“好朋友最好不要在工作上合作”,有一定道理。

一天,公司来了一位新同事,他不是别人,正是你的好友,而且他将会成为你的搭档。上司将他交托与你,你首要做的是向他介绍公司分工和其他制度。这时候,不宜跟他拍肩膀,以免惹来闲言闲语。

大前提是公私分明,在公司里,他是你的搭档,你俩必须忠诚合作,才可以制造良好的工作效果。

私底下,你俩十分了解对方,也很关心对方,但这些表现最好在下班后再表达吧,跟往常一样,你俩可以联袂去逛街、闲谈、买东西、打球,完全没有分别,只是,奉劝你一句:闲暇时,以少提公事为妙。

当一位旧同事吃回头草,重返公司工作时,你有必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因为旧人对你和公司都有一定的了解,即是说他并不需要时间去适应。

首先,你得清楚,这位仁兄以前的职级如何?与你的关系怎样?他的作风属哪类型?如今重返旧巢,他的地位会改变吗?

此君若以前与你共过事,请不要在人前人后或他面前主动再提以往的事,就当是新同事合作吧,避免大家尴尬。要是他过去与我不相干,如今却成了搭档,不妨向对他有些了解的同事查问一下他以往的历史,但要装做轻描淡写,不留痕迹。

某位同事生性暴躁,常因小事就“唠叨”不已,虽则事后他会不把事情放在心上,但事前的粗声粗气或过烈反应,却叫你闷闷不乐。

暗自纳闷,只会害苦了自己,何不想个改善之法呢?须知,同事相见的时间往往比家人还多,经常如鲠在喉,太难挨了吧,恐怕间接还会影响工作情绪。

对付这些脾气刚烈之人,最佳办法是以静制动。然而,不要误会,并非是采取凡事“忍耐”的策略,相反,却是积极和主动。

细想一下,有同感的肯定不只你一个人,所以不妨就由对方猛烈诉说下去,你却处之泰然,保持缄默。即使有其他同事表示不平,你也坚守原则。直至事情明朗化,对方的态度平和下来,你再摆出明白事理的态度来,细心将事情分析,如此,你必能打败对方。

只有和同事们保持合适距离,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受欢迎的人。你应当学会体谅别人。不论职位高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范围和责任,所以在权力上,切莫喧宾夺主。不过记着永不说“这不是我分内事”这类的话,过于泾渭分明,只会搞坏同事间的关系。在筹备一个任务前,谦虚地问上司:“我们希望得到些什么?”“要任务顺利完成,我们应该在固有条件下做些什么?”

永不道人长短。比较小气和好奇心重的人,聚在一起就难免说东家长西家短,成熟的你切忌加入他们的一伙。偶尔批评或调笑一些公司以外的人,倒是无伤大雅,但对同事的弱点或私事,保持缄默才是聪明的做法。记住,搞小圈子,有害无益。公私分明亦是重要的一点。同事众多,总有一两个跟你特别投机,私底下成了好朋友也说不定。但无论你职位比他高或低,都不能因为要好这原因,而偏袒或恃势。一个公私不分的人,是做不了大事的,更何况,老板们对这类人最讨厌,认为不能信赖。所以你应该知道取舍。好同事不等于好朋友,你应该随时提醒自己这一点。同事关系好,就把你们的友谊留在八小时之内吧,下了班后还是不要侵入别人的私人空间,与同事建立起良好的友谊也要注意火候,太“热”了也不是一件好事。

6.帮助同事也要把握分寸

同事之间少不了互相帮帮忙,你对这种事情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应该有乐于帮忙的热心,但也要有分寸。

只要是人,都会有善、恶之分,但是在办公室里交朋友却不可以如此任性,最好是一视同仁地与他们打交道。

同事之间要能同甘共苦。“今天如果不加班的话,工作是怎样也赶不完的!”假如有一位同事一边看表,一边叹气地说这些话时,你也许会说:“唉!真是够辛苦啦!要不要我来帮你忙啊!”若能对他这么说的话,那位加班同事的内心该会多么感激啊!今天我帮你忙,明天也许变成你帮我忙了,这种情形在工作上也是经常发生的。但要注意的是,热心不能太过,你是同事,不是管家婆。

A女士非常重视同事间的交情,待人极其热心:同事夫妻不和,她权充“和事佬”,讲尽好话,决心要令破镜重圆;同事弟弟过了适婚年龄仍无女朋友,她知道后自动请缨当红娘,把所有自己认识的未婚姑娘都拉去介绍给他认识;同事要约会、要办事,有未完成的工作往她桌上一放,她二话不说挽起袖子就干……她虽然是热心助人,但却常帮倒忙,同事们干脆送了女士一个外号“管家婆”。领导对她的做法也不太满意,认为各人的工作就该各人做。女士实在很困惑,为什么一心助人却还落了一身不是?

A女士的问题就出在她没有把握好“度”,她的帮助施得太滥,这样“助人”自然就不会再有任何乐趣了。

生活中,工作认真、乐于助人的你,终日忙得团团转。因为除了本身的工作,你还是“清道夫”,对其他同事的要求援手,一概接纳。

但不妨检讨一下,这样做,是否经常弄得你透不过气来,甚至要超时工作,如果达此程度,奉劝你应该重新估计自己的能力和态度了。

谁都需要休息,要是你没有停下来喘息和“加油”的时间,对本身的工作肯定有坏处。其次人是不能纵惯的,长久做“好人”,人家是不懂珍惜的,即使说你可能是辛苦了自己,却吃力不讨好。所以你应该学会去拒绝别人。

当然不是叫你一反常态,只顾自己,而是请你预先分析一下,那一件工作需要花多少时间,自己的能力和精力又可以承受多少工作。别以为自己是超人,没有人可以长期在巨大压力下工作的,请解放自己。

好了,你确实有剩余时间,不妨“择人而助”,那就是研究一下哪种工作可以让你学到新技巧,或在人际关系上有好处。否则,请婉转地拒绝吧。

同事意欲另谋高就,且坦白向你要求做其介绍人。这位同事跟你颇为投契,甚至视你为“好友”,所以你总不应袖手旁观。

然而,在伸出援手之余,请注意自己的身份。

对工作不满意的,是你的同事,不是你,所以,你是绝对不值得为此给自己的工作造成坏影响。即使插手,也得聪明点、理智点。

首先,同事仍服务于公司,你若给他介绍工作,等于跟公司作对,即使老板不怪你,要是有人拿此做话柄,在背后中伤你,多少对你是不利的。

如果刚巧确有份工作十分适合这同事,不妨考虑以下方法:请公司以外的第三者给同事做介绍人,就是两全其美之策了。

当然,若同事已离开公司,即已不是你的同事,以朋友身份向你求助,你就可以放开手去协助他了。因为没有了利害关系、同僚关系,许多问题都不会发生,你要伸出援手,对你和他都是有益无害了。

不知是什么原因,你的同事竟然在公私等大小事上均十分依赖你。

“没有你,我真不知怎么办!”同事就常公开这样表示。

千万别沾沾自喜,这绝不是一个好现象。试想,别人会怎样想?以为你控制他别有妙法!何况,同事永远不能“站起来”,对你或多或少是一种障碍,你俩只会一起停留在原职位。你实在有必要终止同事处处依赖你的情况。

若是厉言正色,或十分公式化,或公然地向对方表示,你不会待他如过去的迁就,请他凡事自己决定和实行,这样,当然会弄巧成拙,对方一定以为你嫌他烦他,或是要独自邀功,对你的好印象当即打折扣。

不妨婉转和间接一些。例如,对方要求你照例伸出援手时,可以打趣地说:“其实这件事很简单,你一定可以应付自如的,被我的意见左右可能不妙。”这番话是在间接提醒他:一个成功人士,必须独立、自信。何况,这样说一点也不会损及相互之间的情谊。

总之,办公室里“助人”要因时、因事、因人而宜,而且热心也要有度,这样才能给你带来乐趣,才能让双方都接受。

7.对同事间的应酬不能忽视

社交中的应酬,是一门人情练达的学问,它可以拉近距离、联系感情。同事间的应酬有很多:小张结婚、大李生子、赵姐升迁、小童生日……你一定要积极一点,帮人凑份子、请客、送礼,因为应酬是最能联系感情的办法,善于交际的人一定会抓住它大做文章。

一位同事生日,有人提议大家去庆贺,你也乐意前行。可是去了以后发现,这么多的人,偏偏来为他贺岁,他们为什么不在你生日的时候也来热闹一番?这就是问题所在,这说明你的应酬还不到位,你的人际关系还有欠佳的时候。要扭转这种内心的失落,你不妨积极主动一些,多找一些借口,在应酬中学会应酬。

比如,你新领到一笔奖金,又适逢生日,你可以采取积极的策略,向你所在部门的同事说:“今天是我的生日,想请大家吃顿晚饭,敬请光临,记住了,别带礼物。”在这种情形下,不管同事们过去和你的关系如何,这一次都会乐意去捧场的,你也一定会给他们留下一个比较好的印象。

小方上班已经快半个月了,与同事的关系却还停留在“淡如水”的阶段,看着其他同事彼此间亲亲热热,小方真是又羡慕又无奈。这天是周五,行政部的王小姐大声宣布:“明天我生日,我请大家吃饭,愿意来的呢,明天下午3点,在公司门口会合!”大家听了都非常高兴,叽叽喳喳议论个不停,当然,小方依旧是被冷落的那一个。“去不去呢?人家又没邀请我!”下班后小方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最后一咬牙,还是决定去。第二天,他准时来到公司门口,当他把准备好的礼物送给王小姐时,她明显愣了一下,但马上就笑开了,并对小方表示了热情的欢迎。那一天他们玩得非常尽兴,小方还两次登台献艺,办公室里的尴尬气氛就这样打开了,小方也成功地融入了这个集体。

如果没有参加这次应酬,小方可能还得在办公室的“北极地带”继续徘徊,可见应酬确实是联络感情的最好办法,吃喝笑闹间,双方的距离就被拉近了。

重视应酬,一定要入乡随俗。如果你所在的公司中,升职者有宴请同事的习惯,你一定不要破例,你不请,就会落下一个“小气”的名声。如果人家都没有请过,而你却独开先例,同事们还会以为你太招摇。所以,要按约定俗成来办。这是请与不请、当请则请的问题。

重视应酬,还有一个别人邀请、你去与不去的问题。人家发出了邀请,不答应是不妥的,可是答应以后,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对于深交的同事,有求必应,关系密切,无论何种场面,都能应酬自如。

浅交之人,去也只是应酬,礼尚往来,最好反过来再请别人,从而把关系推向深入。

能去的尽量去,不能去的就千万不能勉强。比如,同事间的送旧迎新,由于工作的调动,要分离了,可以去送行;来新人了可以去欢迎。欢送老同事,数年来工作中建立了一定的情缘,去一下合情合理;欢迎新同事就大可不必去凑这个热闹,来日方长,还愁没有见面的机会吗?

同事之间的礼尚往来,是建立感情、加深关系的物质纽带。

同事在某一件事上帮了你的忙,你事后觉得盛情难却,选了一份礼品登门致谢,既还了人情,又加深了感情。同事间的婚嫁喜庆,根据平日的交情,送去一份贺礼,既添了喜庆的气氛,又巩固了自己的人缘。像这种情况,送礼时要留意轻重之分,一般情况礼到了就行了,千万不要买过于贵重的礼品。

同事间送礼,讲究的是礼尚往来,今天你送给我,我明天再送给你,所以,不论怎样的礼品,应来者不拒,一概收下。他来送礼,你执意不收,岂不叫人没有面子?倘若你估计到送礼者别有图谋,推辞有困难,不能硬把礼品“推”出去,可将礼品暂时收下,然后找一个适当的借口,再回送相同价值的礼品。实在不能收受的礼物,除婉言拒收外,还要有诚恳的道谢。而收受那些非常礼之中的大礼,在可能影响工作大局和令你无法坚持原则的情况下,你硬要撕破脸面不收,也比你日后落个受贿嫌疑强。这叫做“君子爱礼,收之有道”。

应酬,是处理好同事关系的法宝之一,嫌应酬麻烦而躲避它的人,会被人说成是不懂得人情世故,而处理好应酬的人必定会受到同事的欢迎。

8.注意防范同事中的小人之辈

工作中,同事之间难免会出现一些矛盾,如果你不幸得罪的是“小人”之辈,那你就要当心了,说不定什么时候他就会在领导面前告你的“黑状”。

在单位中,“黑状”都是告给领导听的,如果领导英明机敏,那这种“黑状”也起不到多大作用;但如果领导是个易信人言的人,“黑状”就会给你带来严重的威胁。

那么,怎样才能将“黑状”带来的危害降至最低呢?你不妨试试下面这几招。

(1)先发制人

一般而言,那些散布流言飞语告“黑状”的人,为了使自己编造的谣言发挥陷害人的功效,总是要研究人们的心理。他们这些人在陷害人的实践中,也逐渐“摸索”到这样一个规律,即:从总体来说,人们往往对第一印象来得深刻,一经形成,常常会积淀为一种思维上的定式。比如说,经理对李四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既没有好感,也没有恶感。如果在这时,有人对他说李四其人是如何品行不轨、道德败坏等,那么,即使他对于该人的话并不言听计从,可是,在内心深处却着实地对李四的人品如何打了个大大的问号,心理上也对其呈现出恶感的苗头;及至李四自己或者另外的人再为之辩白,说那些攻击李四品行的话语纯系无中生有、颠倒黑白,这时,已经大大滞后了。因为这些观点同前面形成的第一印象发生了冲突,所以很难入脑;除非后来的印象特别强烈,或是不断地进行多次重复,才有可能改变或是冲淡先前的第一印象。

那些善于制造“黑状”的人正是抓住人们的思维和心理上的这一特点,想方设法地做到捷足先登,先发制人。而被“暗箭”伤害的人往往由于疏于防范,棋输对手,所以大多处于辩诬的不利地位,有些人甚至连辩解的机会都不可得,白白地被人坑了一下。

我们知道,先发制人的厉害,在于告“黑状”的人抢了先手。但是,如果是有可能被诬陷的人事先采取措施,积极进行自我保护,或者是一闻风吹草动,就积极行动起来,自己抢夺了先手,局势岂不完全改观了吗?所以,对于防范和反击“黑状”的每个人来说,要做到克敌制胜,就不能总是“棋逢对手”,也应该积极地行动起来,在那些打小报告的恶人告“黑状”之前,抢夺先机,从而击败流言飞语对自己的造谣和诬蔑。

汉景帝时,晁错为内史,很受景帝信用,提出过许多革新的建议。丞相申屠嘉因为晁错的建议触犯了他的利益,一直在伺机构陷。晁错的府第在太上皇本庙外空地上的矮墙里,出入很是不便,于是晁错在矮墙南面开了个门,申屠嘉借此大做文章,状告晁错凿庙墙为门,奏请杀头。晁错听到申屠嘉的图谋后,赶到申屠嘉之前,将真实情况报告了景帝。所以待到申屠嘉告状时,汉景帝只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不是庙墙,是庙外空地上的矮墙”,便否决了申屠嘉的小报告。申屠嘉回家后大发脾气,说:“我应当赶在他的前面,他赶前了,我反而被他卖了。”晁错的机警使他躲过了一次谗言的灾祸。

(2)针锋相对

采取“针锋相对”的对策防范和反击“黑状”,最为关键之处是选准目标,并且针对滋事生非的奸人的逆行,采取公开论战的方法,对其所散播的流言飞语进行大胆揭露和坚决批驳,贬斥其所做的这种卑劣行为。这就要求:

首先,主动出击,把所发生的事情的原委详细客观地公布给大家,使人们对此都有一定知晓。

其次,与告“黑状”的奸人进行公开论战,把客观事实与那些偷偷摸摸上报的“黑材料”以及背后的各种不实之词等都摆到桌面上来。

最后,帮助和引导人们把正确的客观事实与“黑材料”相互对比、推敲,进行参照。

这样一来,那些所谓某些人所提供的“材料”、“报告”、“证明”和“肺腑之言”等的真假虚实也就昭然若揭了。

(3)借助旁观者

借助旁观者来对付小报告,可以给人们一种真实可靠的印象。

汉武帝是个能干的皇帝,但到晚年,也变得糊涂起来。他任用了一个名叫江充的无赖。江充为了自己的私利,制造了一起起冤假错案,最后冤案竟做到了太子头上,说太子诅咒武帝,并在太子房中挖出了事先安置的木偶。太子说不清楚,恼恨江充,便把江充杀了,但自己也只好逃亡在外。

汉武帝晚年疑心病极重,以为周围的人都要害他。江充利用了这一点,诬陷太子,在这种情况下,要当事人自己去辩诬,已无可能。这时,有一个叫令狐茂的山西上党人,上书汉武帝指出太子无辜、江充奸诈,并举出历史上种种事例,希望汉武帝不要听信谗言。这样,才使汉武帝有所觉悟。不过,那时太子已被追捕的人杀害了。

如果没有比较超脱的旁观者勇敢地介入,江充的谗言是很难被拆穿的。

俗话说:身正不怕影子歪。如果为人办事都做到胸怀坦荡、正直无私,不给小人以把柄,那么小人想告“黑状”也无从告起,自然也就避免了祸患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