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低调似乎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绝对是为人处世的一大玄机。所谓低调也就是放低自己、抬高别人,这样可以迅速拉近与他人的距离,避免成为别人的对手。低调做人说起来如此简单,但当一个人功成名就的时候,能做到低调做人的又有几人呢?
1.学会低头就没有过不去的桥
有了一点成绩就洋洋自得,自以为高不可攀,这样的人注定要摔大跟头。更多的人本来就在别人的屋檐下,也就更需要适时低头。民间有一句俗语,叫“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就是说,人在力量不如别人的时候,不能不低头退让。这句话,可以说洞彻世事人情,非常有智慧。然而,仔细看这句话的后半句,我们会发现“不得不”一词里隐含着太多的勉强和无奈,这是一种消极的、不情愿的低头,既然是勉强和不情愿的,做起来就不免流露出不满的情绪,这种不满如果让对方看到,很可能会影响你处世的效果。因而,我们要把这句俗语改成“人在屋檐下,一定要低头”。把“不得不”改成“一定要”并不是在玩文字游戏,而是要求权势和力量不如对方的人要积极主动地低下头来,变消极为积极,变不情愿为心甘情愿。
所谓的“屋檐”,通俗点说,就是别人的势力范围。只要你在这势力范围之中,靠这势力生存,那么你就在别人的屋檐下了。这屋檐有的很高,任何人都可抬头站着,但这种屋檐不多,以人类容易排斥“非我族群”的天性来看,大部分的屋檐都是非常矮的!也就是说,进入别人的势力范围时,你会受到很多有意无意地排斥和限制,以及不知从何而来的欺压,除非你强大到不用靠别人来过日子的程度。即使如此,你也不能保证一辈子都可以如此自由自在,不用在人屋檐下避避风雨。所以,在人屋檐下的心态就有必要调整了。
只要是在别人的屋檐下,就“一定”要低下头,不用别人来提醒,也不用撞到屋檐了才低头。
“一定要低头”,起码有这样几个好处:你很主动地低下了头,不致成为明显的目标;不会因为头抬得太高而把矮檐撞坏。要知道,不管撞坏撞不坏,你总要受伤的,尽管你的头是“铁”的,但老祖宗早就有“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古训。不会因为脖子太酸,忍受不了而离开能够躲风避雨的“屋檐”。离开不是不可以,但是必须考虑要去哪里。要知道,一旦离开,再想回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在“屋檐”下待久了,就有可能成为屋内的一员,甚至还有可能把屋内人赶出去,自己当主人。
在历史上,各种斗争极其复杂,忍受暂时的屈辱,低头磨炼自己的意志,寻找合适的机会,是一个欲成大事者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西汉时期的韩信忍胯下之辱正是这种“一定要低头”的最好体现。因为他不低头就把自己弄到和地痞无赖同等的地步;奋起还击,闹出人命吃官司不说,还很可能赔上一条小命。
另一种“一定要低头”,属于更高一个层次,就是有意识地主动消隐一个阶段,借这一阶段来了解各方面的情况,消除各方面的隐患,为将来的大举行动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隋朝的时候,隋炀帝十分残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的许多官员也纷纷倒戈,转向农民起义军。隋炀帝的疑心很重,对朝中大臣,尤其是对外藩重臣,更是易起疑心。唐国公李渊(即唐太祖)曾多次担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处,有目的地结纳当地的英雄豪杰,多方树立恩德,因而声望很高,许多人都来归附。这样,大家都替他担心,怕他遭到隋炀帝的猜忌。正在这时,隋炀帝下诏让李渊到行宫去晋见。李渊因病未能前往,隋炀帝很不高兴,多少有点猜疑之心。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妃子,隋炀帝向她问起李渊未来朝见的原因,王氏回答说是因为病了,隋炀帝又问道:“会死吗?”
王氏把这消息传给了李渊,李渊更加谨慎起来,他知道隋炀帝对自己起疑心了,但过早起事又力量不足,只好低头隐忍,等待时机。于是,他故意广纳贿赂,败坏自己的名声,整天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且大肆张扬。隋炀帝听到这些,果然放松了对他的警惕。试想,如果当初李渊不主动低头,或者头低得稍微有点勉强,很可能就被正猜疑他的隋炀帝杨广除掉了,哪里还会有后来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国的建立?
“一定要低头”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与当时的环境有和谐的关系,把二者的摩擦降至最低;是为了保存自己的能量,以便走更长远的路;更是为了把不利的环境转化成对自己有利的力量。这是一种柔软,一种权变,更是最高明的生存智慧。
在人屋檐下是我们经常遇到的情况,它可能会以很多不同的方式出现,当你看到了“矮檐”,请不要“不得不”,而要告诉自己:“一定要低头”!
2.退有助于更好的进
面对矛盾,一般最简单的做法就是用强去争,但可能对方比你还强,你用强人亦用强,结果就不那么妙了。实际上,在聪明人看来,低头不单是缓和矛盾,也能化解矛盾;而争只有在极端的情况下才能解决矛盾,在多数情况下只能是激化矛盾。在很多事情上,头低一些,退让一步,不但自己过得去,别人也过得去了,产生矛盾的基础不复存在,矛盾自然就化解了。彼此能够相安,离祸端就远了。
明朝年间,在江苏常州地方,有一位姓尤的老翁开了个当铺,有好多年了,生意一直不错。某年年关将近,有一天尤翁忽然听见铺堂上人声嘈杂,走出来一看,原来是站柜台的伙计同一个邻居吵了起来。伙计对尤翁说:“这人前些时典当了些东西,今天空手来取典当之物,不给就破口大骂,一点道理都不讲。”那人见了尤翁,仍然骂骂咧咧,不认情面。尤翁却笑脸相迎,好言好语地对他说:“我晓得你的意思,不过是为了度过年关。街坊邻居,区区小事,还用得着争吵吗?”于是叫伙计找出他典当的东西,共有四五件。尤翁指着棉袄说:“这是过冬不可少的衣服。”又指着长袍说:“这件给你拜年用。其他东西现在不急用,不如暂放这里,棉袄、长袍先拿回去穿吧!”
那人拿了两件衣服,一声不响地走了。当天夜里,他竟突然死在另一人家里。为此,死者的亲属同那人打了一年多官司,害得那人花了不少冤枉钱。
原来,这个邻人欠了人家很多债,无法偿还,走投无路,事先已经服毒,知道尤家殷实,想用死来敲诈一笔钱财,结果只得了两件衣服。他只好到另一家去扯皮,那家人不肯相让,结果就死在那里了。
后来有人问尤翁:“你怎么能有先见之明,向这种人低头呢?”尤翁回答说:“凡是蛮横无理来挑衅的人,他一定是有所恃而来的。如果在小事上争强斗胜,那么灾祸就可能接踵而至。”人们听了这一席话,无不佩服尤翁的聪明。
中国有句格言:“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不少人将它抄下来贴在墙上,奉为座右铭。这句话与当今商品经济下的竞争观念似乎不大合拍。事实上,“争”与“让”并非总是不相容,反倒是经常互补。在生意场上也好,在外交场合也好,在个人之间、集团之间,也不是一个劲儿“争”到底,忍让、妥协、牺牲有时也很必要。作为个人,适当低一下头也是一种宝贵的智慧。即使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隐忍退让仍然能够提供成功有效的经营策略。比如商人常说的“有钱大家赚”,就是让的一种表现。经营行为本来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原则的,如果你斩尽杀绝,不肯让利,就不会有合作伙伴。极端地说,根本也就不会有商品经济。因为全叫你垄断了,还有什么市场竞争呢?可见市场竞争是以让为前提的。
3.学会隐忍
当你还没有充分的实力时,忍耐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这时候,做大事者能审时度势,不把那些小耻小辱放在心上。但是,光被动地忍还不行,还必须为了忍后的行动积极准备。唐太宗李世民在争夺储位的过程中就是保存实力,边忍边动,后来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唐高祖李渊建立唐王朝后,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勾结,多次陷害立有大功的秦王李世民,兄弟间一场生死拼杀势所难免。
李世民身边的文臣武将屡次进言,劝李世民早作打算,抢先动手。李世民每到这个时候,便会面现苦容,叹息不止,他说:
“我们乃是一母同胞的兄弟,纵是他们的不对,我又怎么忍心呢?还是委屈一下吧,时日一长,他们也许会知错能改,一切就烟消云散了。”
别人都十分着急,深怪他心有仁念,坐失良机。李世民对此置若罔闻,暗中却把他心腹的将领尉迟敬德等人找来,对他们说:
“你们的好心,我岂能不知?不过现在我们安排未妥,事无头绪,又怎能草率行事呢?事若不密,为人察觉,只怕我们先要人头落地了。还望各位详作筹划,切勿泄露。”
李世民边忍边动,加紧布置。由于他表面从容,处处示弱,李建成、李元吉果真被欺骗,暗中得意。他们按部就班,一步步地实施整倒李世民的计划,心想假以时日,不愁大事不成。
不久,有报说突厥兵犯境,李建成便保举李元吉为帅,带兵迎敌。齐王请求李渊把秦王李世民的兵马归他指挥,李渊答应了他的要求。李世民和他的文臣武将一眼便看穿了他们的阴谋,李世民见群情激愤,故做痛苦的模样安抚众人说:
“皇上既已同意,看来我只能束手待毙了。这是天意,我又能怎么样呢?”
众人见此,信以为真,不禁泣泪苦劝;有的还要告辞而去,以示抗议。只有几个知情者以目示意,不露声色。
这时又有人进来密告李世民,说太子与齐王早已定下计谋,等李世民等人给齐王出征送行时,周围密伏勇士,趁机将李世民及其手下全部杀光,然后太子登位,封齐王为太弟。
众人听此,情绪更为激动。李世民见时机已到,这才长叹一声,对众人说:
“我是被逼如此,各位都是明证。事已至此,只有先发制人,我们才能铲除强敌,保全性命。”
李世民分兵派将,伏兵于玄武门。第二天,李建成、李元吉上朝在此经过,伏兵齐出,他们二人猝不及防:李建成被李世民射死,李元吉被尉迟敬德砍杀。
没过多久,李渊便让位于李世民。李世民登基为帝,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
李世民的“成功”告诉我们:以隐忍的心态做人,以积极的准备做事,大事可成。
4.做个表面的弱者又有何妨
有些人看上去平平常常,甚至还给人“窝囊”、不中用的弱者感觉。但这样的人并不可小看。有时候,越是这样的人,越是在胸中隐藏着高远的志向抱负,而他这种表面“无能”,正是他心高气不傲、富有忍耐力和成大事讲策略的表现。这种人往往能高能低、能上能下,具有一般人所没有的远见卓识和深厚城府。
刘备一生有“三低”最著名,它们奠定了他王业的基础。
一低是桃园结义。与他在桃园结拜的人,一个是酒贩屠户,名叫张飞;另一个是在逃的杀人犯,正在被通缉流窜江湖,名叫关羽。而他,刘备,皇亲国戚,后被皇上认为皇叔。肯与关羽、张飞结为异姓兄弟,两条浩瀚的大河向刘备奔涌而来:一条是五虎上将张翼德,另一条是儒将武圣关云长。刘备的事业,从这两条河开始汇成汪洋。
二低是三顾茅庐。为一个未出茅庐的后生小子,前后三次登门求见。不说身份名位,只论年龄,刘备差不多可以称得上长辈。这长辈喝了两碗那晚辈精心调制的“闭门羹”,毫无怨言,一点儿都不觉得丢了脸面,连关羽和张飞都在咬牙切齿。这又一低,一条更宽阔的河流汇入他宽阔的胸怀:一张宏伟的建国蓝图,一个千古名相诸葛亮。
三低是礼遇张松。益州别驾张松,本来是想卖主求荣,把西川献给曹操。曹操自从破了马超之后,志得意满,骄人慢士,数日不见张松,见面就要问罪。后又向他耀武扬威,引起对方讥笑,又差点将其处死。而刘备派赵云、关云长迎候张松于境外,自己亲迎于境内,宴饮三日,泪别长亭,甚至要为他牵马相送。张松深受感动,终于把本打算送给曹操的西川地图献给了刘备。这再一低,西川百姓汇入了刘备的帝国。
最能看出刘备与曹操交际差别的,要算他俩对待张松的不同态度。一高一低,一慢一敬,一狂一恭。结果,高慢狂者失去了统一中国的最后良机,低敬恭者得到了天府之国的川内平原。
在这个故事中,刘备胸怀大志,却平易近人,礼贤下士,慢慢成就了自己的基业。与之相反,曹操心高气傲,目中无人,白白丢掉了富饶的天府之国,并且还因此耽误了统一中国的大计。单从这一点上看,刘备是真英雄,虽然他没有所谓的气势架子;而曹操则一副狂徒之态,傲气冲天,耀武扬威。他因此吃了大亏,其实一点都不冤。
一个人,无论已取得成功还是还没有出师下山,其实都应该谨慎平稳,不惹周围人不快,尤其不能得意忘形狂态尽露。特别是年轻人初出茅庐,往往年轻气盛,这方面尤其应当注意。心气决定着你的形态,形态影响着你的事业。
所以说,懂得胜不骄、有功不傲的人是真正懂生活、会做事的人。他们会因此而成为强者,成为前途平坦、笑到最后的人。
5.宽容忍让是一种好习惯
一次,在公共汽车上,一个红头发的男青年往地上吐了一口痰,被乘务员看到了,乘务员说:“同志,为了保持车内的清洁卫生,请不要随地吐痰。”没想到那男青年听后不仅没有道歉,反而破口大骂,说出一些不堪入耳的脏话,然后又狠狠地向地上连吐三口痰。那位乘务员是个年轻的女孩,此时气得面色涨红,眼泪在眼圈里直转。车上的乘客议论纷纷,有为乘务员抱不平的,有帮着那个男青年起哄的,也有挤过来看热闹的。大家都关心事态如何发展,有人悄悄地告诉司机把车开到公安局去,免得一会儿在车上打起来。没想到那位女乘务员定了定神,平静地看了看那位男青年,对大伙说:“没什么事,请大家回座位坐好,以免摔倒。”一面说,一面从衣袋里拿出手纸,弯腰将地上的痰迹擦掉,扔到了垃圾桶里,然后若无其事地继续卖票。看到这个举动,大家都愣住了。车上鸦雀无声,那位男青年的舌头突然短了半截,脸上也不自然起来,车到站没有停稳,就急忙跳下车,刚走了两步,又跑了回来,对乘务员喊了一声:“大姐!我服你了。”车上的人都笑了,七嘴八舌地夸奖这位乘务员不简单,真能忍,不声不响就把浑小子治服了。
这位女乘务员面对辱骂,既没有争辩,也没有与之对骂,而是忍下了一时之气,主动退让一步。这种退让使她取得了道德上、人格上的胜利,同时给了那个男青年一个深刻的教训。所以,生活中我们要注意培养这种忍让宽容的习惯,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忍字头上一把刀,遇事不忍把祸招,若能忍住心头急,事后方知忍字高。
某女士在家排行老大,那时家境艰难,父母忙于上班养家,照顾两个弟弟洗衣做饭等管家的事早早就落在她的头上。弟弟怕她,父母疼她。因此她养成了能吃苦受累不能忍气受气的个性。后来参军,在部队严格纪律的约束下,部队的一些要求,她虽然行动上执行了,可心中却不服气,常常牢骚满腹。而她的真正成熟进步是从学习忍耐开始的。她当的是通讯兵,搞长途话务。刚上机时,负责培训的是一位连里比较厉害的老兵。有一次,用户要下面部队的一个分站,她拿着塞线不知往哪条线路上插,正犹豫着,那位老兵一把将她的手打下,说:“你别拿着我的塞头巡逻了。”从小到大,她哪里受过这个气,当时她脑袋轰的一热,血往脸上涌,泪水在眼窝里转,真想摘下话筒跑掉,或者和老兵大吵一架。可是一刹那间,她忍住了。想起平时领导常说三尺机台就是战场,要是跑掉不就等于在战场上开小差了吗?所以她一边忍着气抹着泪,一边认真地看老兵操作。下班后又帮着老兵整理话单,打扫机房,心情也已经好多了;而老兵也觉得有些过火,主动过来手把手地教她。两人以后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忍让是个好习惯,宋代苏洵曾经说过:“一忍可以制百辱,一静可以制百动。”忍让是理智的抉择,是成熟的表现。一个人如果能养成宽容忍让的习惯,那么他就会获得别人的尊敬。
威廉·麦金莱刚任美国第25任总统时,指派某人做税务部长。当时有许多政客反对此人,他们派代表前往总统府,要求麦金莱说明委任此人的理由。为首的是一位身材矮小的国会议员,他脾气暴躁,说话粗声粗气,开口就把总统大骂一番。麦金莱却不吭一声,任凭他声嘶力竭地骂着,最后才极和气地说:“你讲完了,怒气应该平息了吧。照理你是没有权力这样责问我的,但现在我仍然愿意详细地给你解释……”
这几句话说得那位议员羞惭万分,但总统不等他表示歉意就和颜悦色地对他说:“其实也不能怪你,因为我想任何不明真相的人都会大怒。”接着,他便把理由一一解释清楚。
其实不等麦金莱解释,那位议员已被他折服,他心里懊悔自己不该用这样恶劣的态度来责备一位和善的总统,因此,当他回去向同伴们汇报时,只是说:“我记不清总统的全部解释,但有一点可以保证,那就是——总统的选择并没有错。”
“忍”不但使麦金莱的解释获得好的效果,而且使那位议员从此悔悟,以后永远不再做出令人难堪的举动。别人故意用种种奸计使你大发脾气,你一气之下,就难免做出不理智的事情,这样无疑是自讨苦吃。
不仅如此,有的时候,与我们敌对的人还会故意发起挑衅,如果不冷静地忍让的话,我们就会陷入窘境。
三国时,魏相司马懿在五丈原与诸葛亮对峙时,他料定蜀军粮草匮乏,不利久战,因此坚壁不出,以逸待劳。诸葛亮使激将法,派人将妇女的头饰和衣服送给司马懿,讽刺他缩头藏尾,如妇人所为。
魏军将领见此羞辱勃然大怒,争先请战。司马懿却欣然接受,为安抚士气,继续以坚壁不战的战略疲惫对方,司马懿故意上奏请示魏主晓谕攻守对策。
如此书信往返,又消耗了一段时间,司马懿终于以固守之策逼退无法僵持待战的蜀军。
现实生活中,让人生气、令人发怒的事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但作为一个有头脑的冷静的人,为了更好地、安宁地生活和工作,理智地处理各种不愉快,就需要培养自己忍让的习惯。如果不忍,任意地放纵自己的感情,首先伤害的是自己。如对方是你的对手、仇人,有意气你、激你,你不忍气制怒保持头脑清醒,就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走,中了人家的计,落个死比鸿毛还轻的下场,三国时的周瑜就是一例。所以孔子云:“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欤?”即是说因一时气愤不过,就胡作非为起来,这样做显然是很愚蠢的。
忍就是在压抑人性本身的快乐,所以要养成忍让宽容的习惯可能是很困难的。但如果我们做到了,我们就会收获很多,成功往往就是在宽容忍让之后,才会在某个方面有所突破,从而实现我们最初的梦想,得到身心极大的快乐。
6.凡事看开一点就不会自找麻烦
1898年冬天,幽默大师威尔·罗吉士继承了一个牧场。
有一天,他养的一头牛,为了偷吃玉米而冲破附近一户农家的篱笆,最后被农夫杀死。依当地牧场的共同约定,农夫应该通知罗吉士并说明原因,但是农夫没有这样做。
罗吉士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生气,于是带着佣人一起去找农夫理论。
此时,正值寒流来袭,他们走到一半,人与马车全都挂满了冰霜,两人也几乎要冻僵了。
好不容易抵达农家,农夫却不在家,农夫的妻子热情地邀请他们进屋等待。罗吉士进屋取暖时,看见妇人十分消瘦憔悴,而且桌椅后还躲着五个瘦得像猴子似的孩子。
不久,农夫回来了,妻子告诉他:“他们可是顶着狂风严寒来的。”
罗吉士本想开口与农夫理论,忽然又打住了,只是伸出了手。
农夫完全不知道罗吉士的来意,便开心地与他握手、拥抱,并热情邀请他们共进晚餐。
这时,农夫满脸歉意地说:“不好意思,委屈你们吃这些豆子,原本有牛肉可以吃的,但是忽然刮起了风,还没准备好。”
孩子们听见有牛肉可吃,高兴得眼睛都发亮了。
吃饭时,佣人一直等着罗吉士开口谈正事,以便处理杀牛的事,但罗吉士看起来似乎忘记了,只见他与这家人开心地有说有笑。
饭后,天气仍然相当差,农夫一定要两个人住下,等转天再回去,于是罗吉士与佣人在那里过了一晚。
第二天早上,他们吃了一顿丰盛的早餐后,就告辞回去了。回家的路上,佣人忍不住问他:“您不是打算讨公道吗?”罗吉士笑着说:“那是原来的打算,当我看到那一家人后,我就不想再追究了,太小心眼了没什么好处!”
故事中的罗吉士虽然失去了一头牛,但这段经历却使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总是斤斤计较的话,做人也不会开心。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根本就不值得太过计较。然而,生活中却有很多人习惯于斤斤计较,遇事就犯小心眼的毛病,结果无事常思有事,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
气大伤身的道理可能很多人都懂得,可也总有一些人为一些小事不能自解。真是别人生气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替。
李大妈早年丧夫、无儿无女,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李大妈的脾气暴戾、偏激、狂躁、喜怒无常。
老郑和老吴是李大妈的邻居。因为李大妈的极坏禀性,她和老郑、老吴的关系处得很别扭。老郑和老吴也因为有李大妈这样的邻居而沮丧不已。
但老吴和老郑两人的性格截然不同。老吴豁达开朗,凡事想得开;而老郑则有点心胸褊狭,爱走极端。因此两人虽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表现却大不一样:老吴整天乐呵呵的;老郑一天到晚吊着脸,一副怏怏不乐的样子,好像谁借了他二斗陈大麦还了他二斗老鼠屎似的。
一天,李大妈的一只乌鸡不见了,她便在自家院里跳着脚骂:“哪个老不死的,偷了我的乌鸡?谁偷了我的乌鸡断子绝孙,死时闭不上眼睛!”
骂声很大,邻居老吴和老郑都听见了。
老吴想:“她没点名骂谁,咱也没干那亏心事。不做亏心事,睡觉不关门,她爱骂骂去,与咱毫不相干。”仿佛没听见骂声似的。
而老郑则不一样。他想:“这怕是冲我来的,这婆娘真没口德,开口闭口老不死的。哎,真气死我了!”老郑气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不几天便病倒了。
几天以后,李大妈在她家的草堆中发现了死鸡。原来乌鸡觅食钻到了草堆下面,它还没出来,李大妈便在外面放了一担柴火,把那个出孔堵住了,以致它饿死在里面了。
李大妈有些内疚,便找老吴和老郑道歉。
老吴听后说:“我没什么,一点都没生气,你找老郑道歉去吧!”
李大妈极诚恳地向老郑做了解释和道歉。老郑听后,心中的怨气慢慢地消了,过了几天,就能起来行走,身体慢慢地恢复了。
“哎,都是自己小心眼造成的,咱要像人家老吴,还生哪门子气呢?”老郑这时才明白。
做人凡事都要看得开一点,斤斤计较就是在自找麻烦,一些小事根本就不值得太往心里去,如果像故事中的老郑那样总是为小事计较,犯小心眼,那生活又怎么会有快乐可言!
习惯小心眼的人,就是太在乎别人怎么说,怎么看,于是经常被一些不必要的事情烦扰,怕别人责怪而自责、怕别人取笑而自卑、怕难堪而自闭。
一位老人的笔记本上,记着这样一句话:“不必在意别人是否喜欢你、是否公平地对待你,更不要奢望每个人都会等待你。”
某一天你突然发现王二对张三、李四很好,对你却不冷不热,可你想不出曾做错什么,想不出什么地方得罪了他。你不必惊慌,更不必烦恼,在一次次的自问和猜测间,你耗掉的是自己的时间,消磨掉的是自己的信心。其实,王二对你的态度并不能改变什么实质性的东西,或许本来就不是你的问题,你何必因此扰乱心理平衡呢?再仔细想想赵五不是对你很好而对别人冷冷淡淡吗?这样就够了。
不必在意别人冷漠的表情、窃窃的私语;不必费心去揣测、捉摸别人怎样待你、怎样评价你;不必在意微小的得失、过错或失败,那只是成长路上的一个小插曲。豁达一点,超脱一点,平静喜悦地走过每一个日子,然后再回过头想想所经过的是非得失、喜怒哀乐、苦辣酸甜,你会发觉眼前突然变得明亮开朗,原来生活还是充满了七色阳光。把时光留给自己,读自己喜欢的书,倾听迷人的音乐,到田野去走走……生命中值得留意的东西有很多,实在不值得你去关注别人的态度。
7.不要让激动的情绪爆发
人与人之间经常会产生矛盾,有的是因为认识的水平不同;有的是因为对对方不了解;有的是原本有某些偏见和误解。如果你有较大的度量,以谅解的态度对待别人,忍住最容易爆发的激动情绪,这样你就可能赢得时间,矛盾也可能得到缓和。
爱因斯坦博士是全世界都尊敬的人,他是全球数学、物理方面无可争议的专家。这位提出相对论和原子理论的人,竟然也咽下过一口不平之“气”。有一天,他上公共汽车后,由于正在想一个问题,买票数错了钱。售票员大声讽刺他:“你这么大个人,会不会算数呀!”爱因斯坦一笑置之:“不会就不会吧!”
社交过程中,由于偏见和误解,常常会出现一方伤害另一方的情况。假设另一方耿耿于怀,那关系就无法融洽。如果受伤害的一方有很大的度量,不念旧恶,那会使原先持偏见者的感情受到震动。
度量问题不是个无关紧要的小问题。度量如海还是度量如杯,在重要关头,它就可以关系到事业的成败。为一点小事斤斤计较,争吵不休,既伤害了感情,影响了友谊,也无益于成大事,结果不是双赢而是两败。因此,摒弃个人成见,不在社交场合为区区小利争斗,不为炫耀自己而去贬低他人,发扬一点忍让精神,对许多事情进行“冷处理”,摆脱互相之间无原则的纠缠和无必要的争执,不计较一切无关大局的小事……那么,你的风度将会获得社交场合中众人的青睐,你的事业也会如虎添翼。
有位爱尔兰人名叫欧·哈里,上过卡耐基的课。他受的教育不多,可是很爱抬杠。他当过汽车司机,后来因为推销卡车不顺利,来求助于卡耐基。听了几个简单的问题,卡耐基就发现他老是跟顾客争辩。如果对方挑剔他的车子,他立刻会涨红脸大声强辩。欧·哈里承认,他在口头上赢得了不少的辩论,但没能赢得顾客。他后来对卡耐基说:“在走出人家的办公室时我总是对自己说,我总算整了那混蛋一次。我的确整了他一次,可是我什么都没能卖给他。”
所以,卡耐基的难题是如何训练欧·哈里自制,避免争强好胜。
欧·哈里后来成了纽约怀德汽车公司的明星推销员。他是怎么成大事的?这是他的说法:如果我现在走进顾客的办公室,而对方说:‘什么?怀德卡车?不好!你就送给我我都不要,我要的是何赛的卡车。’我会说:‘老兄,何赛的货色的确不错,买他们的卡车绝错不了,何赛的车是优良产品。’这样他就无话可说了,没有抬杠的余地。如果他说何赛的车子最好,我说没错,他只有住嘴了。他总不能在我同意他的看法后,还说一下午的何赛车子最好。我们接着不再谈何赛,我就开始介绍怀德的优点。
当年若是听到他那种话,我早就气得脸一阵红、一阵白了——我就会挑何赛的错,而我越挑剔别的车子不好,对方就越说它好。争辩越激烈,对方就越喜欢我竞争对手的产品。
“现在回忆起来,真不知道过去是怎么干推销的!以往我花了不少时间在抬杠上,现在我守口如瓶了,果然有效。”
正如明智的本杰明·富兰克林所说的:
“如果你老是抬杠、反驳,也许偶尔能获胜,但那只是空洞的胜利,因为你永远得不到对方的好感。”
因此,你自己要衡量一下,你是宁愿要一种字面上的、表面上的胜利,还是要别人对你的好感?
你可能有理,但要想在争论中改变别人的主意,一切都是徒劳。那就不妨试试先咽下一口气再说。
8.要明白人生的风险无处不在
有这样一个颇有深意的寓言:
一个生前十分胆小、一辈子担惊受怕的灵魂,来到了万能的上帝面前,请求他给自己一个最安全、最快乐的来世之身。
上帝说:“那你就去做人吧。”“做人有风险吗?”灵魂问。“有,钩心斗角,残杀,诽谤,夭折,瘟疫……”上帝答道。“另换一个吧!”“那就做马吧!”“做马有风险吗?”“有,受鞭笞,被宰杀……”他又要求换一个。换成老虎,得知老虎也有风险。“啊,恕我斗胆,看来只有上帝您没风险了,我留在您身边吧!”这个灵魂突然请求道。上帝哼了一声:“我也有风险,人世间难免有冤情,我也难免被人责问……”说着,上帝顺手扯过一张鼠皮,包裹了这个魂灵,把他推到下界来:“去吧,你做它正合适。”
这个寓言的含义也许是多维的,但我们首先能从中感到这样一层意思,那就是在任何一种生命的历程中,风险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妄想处于一个没有风险的世界,只能是天外奇谈。
那么,既然如此,对于这种冷冰冰的现实状况,我们必须拿出一个切实有效的对策来。
惧怕风险和打击是我们面对社会的一种强大恐惧心理,如果一个人从孩童时期即被灌输这种恐惧感,那么这种十分不利的心理因素往往将终生陪伴着他,这样,对于风险,将始终处于一种被动挨打的境地。这显然将大大不妙。
而许多站在成功之巅的人则会放言: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么风险和失败。所谓的外来打击,那只是因为自身太弱小的缘故。
这种说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毕竟也属于“过来人”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表现。对于普通人而言,必须承认风险和打击的客观存在,在人生的征战过程中,既不能因此而畏首畏尾、缩手缩脚,也不能目空一切、不加防范。前者将使人一事无成,后者将导致失败。这两种错误的认知和行为,实际上正是人生状况的两种极端表现,都是我们所力求避免的。
9.虚荣者容易被人乘虚而入
《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因为老鼠和黄鼠狼名字上都有一个鼠字,有人认为它们有亲缘关系。但老鼠却不同意,它们觉得黄鼠狼比自己大,所以它们应该和狼属于一类。因此,老鼠经常与黄鼠狼发生矛盾,尖锐时竟展开殊死的搏斗,杀得你死我活,难解难分。
每次战斗的结果都是以老鼠的失败而告终。
有一次打仗,老鼠又损失惨重。于是,老鼠们坐下来总结经验教训。一个上了年纪的老鼠说:“我看我们打不过黄鼠狼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它们是狼,而我们是鼠,什么时候听说过鼠战胜过狼呢。不信你们看看,它们有多大,而我们的个多小啊!”
但有一个大老鼠不同意它的看法,它说:“我们总是失败,我看是因为我们没有指挥作战的将领,一旦有了将领,我们一定能战胜黄鼠狼。”
它的话引起了老鼠们的争论,最后,它们举手表决,大多数老鼠同意大老鼠的意见。于是,它们选出了5位老鼠做将领。
这5位将领为了显示它们的与众不同,便要手下为它们做了一些犄角戴在头上。
不久,老鼠与黄鼠狼又发生战争。在将领们的带领下,老鼠们奋勇向前,但仍然无法抵抗黄鼠狼的强大攻势,刚一交手,便一触即溃,被杀得落花流水。
老鼠们见失败已成定局,一个个望风而逃,谁也不去管那5位将领了。
老鼠们看准自己的洞,一个个都以最快的速度钻了进去。再看那5位将领,由于头上戴了犄角,想钻洞好比登天。
当它们想甩掉头上的犄角,黄鼠狼已冲到跟前一口一个将5位老鼠将领全部吞掉。
做“将领”的老鼠之所以被吃掉,虚荣显然是灾祸的根源。大敌当前,无疑是应当全力以赴,以戮力攻敌为第一要务,而它们想的却是做了头领就应该与众不同,于是非要将“一些犄角戴在头上”,结果也就被黄鼠狼给“特别惠顾”了。
这虽是寓言,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折射。现实社会,满心虚荣的人随处可见。一位作家曾深有感触地以他的亲身生活对此大发感慨:
15年前,我曾在一个地方政府工作过。由于经常投稿、发信,与当时政府收发室的一个收发人员熟悉了。
在那个“市委大院”,他大不了也就是个勤杂工,负责收发报纸、信件及各种邮包什么的,活儿当然不累,每天只忙一阵儿,把该送的信件、报纸都送遍了也就完事了。
有一天送完报纸,他进来找我,说让我随他出去一会儿。我以为定是来了“大头”稿费,想必他又要“卡”我一包烟什么的,但又无奈,只好随他去了。
进了他那间低矮幽暗的小收发室,他先让我坐下,又递了一支烟让我抽,脸上漾着诚实的庄重。我不知道他要干什么,但我预感到他是想求我的,而不是以往给我送汇款单时那种居功自傲的样子。我说你找我有事吗?他说:“我想求你帮个忙。”我说啥事你就说吧。他说他刚从他孩子的学校回来,是参加学校召开的家长会;没开完,因急于送报纸怕耽误了领导看报,不得不提前回来。本来那会上,很多家长都发了言表了态,他还没来得及做这一切,就匆匆地回来“履行公务”了。他说这很不礼貌,请我给老师写封信,两三页就行,向老师道歉,再把今天应该说的话写进去。我听清了他的意思,联想他平时说话语无伦次及在众多人面前说上几句话就脸红,我猜想:他在家长会上没有发言,绝不仅仅是因为“没来得及”,大概还有别的什么原因吧?
我答应了他的请求,说:“我回去给你写吧?”他不同意,说:“你就在我这屋里写,而且用我这种纸。”看了一眼他捏着的那本稿纸,像是刚从哪儿要来的,那稿纸上的“名头”确实比我的稿纸“官大”。我毫不牵强,就把他那“大门头”的稿纸接过来。“开头就写本来想参加到底,因为送报纸,怕误了时辰,所以早回去了,行不?”抬着眼我问他。他的脸倏地一下红了,想了想,极认真地说:“绝不能说送报纸,就说机要工作,身不由己,有重要文件,不得不提前退会。”我愕然了,觉得这种虚荣不但让他活得累,我听了心里都觉得累。
后来我听说,他一直就跟他孩子的老师说他在政府做机要工作,那个小学老师也不知机要工作是什么性质,就认为他一定是政府机关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就常常求他给办一些事情。结果呢,他就像郭冬临演的小品《有事您说话》里的那位主人公一样,每每有老师求他办事,他在背后不知受了多少苦。
有一天晚上,为将老师求的一桩事情办得妥帖,他骑车去一领导家求人情,回来的路上,发生了车祸,被撞成植物人,5年后死去了。
人的能力有大小,选择有分别,但在心灵的质地上,人无贵贱之分,关键是活出自己的本色。而虚荣往往会掩盖了这一点,它在本质上是对本色生活最大的挑战。虚荣是人心灵浮躁的直接表现,有时又是自卑心理的异化。但无论其根源在哪儿,它的害处是不仅让人活得很累,而且这一弱点也往往会被对手抓住去利用。因为这种虚荣的破绽一旦露出,连自己都会“不好意思”去掩盖缝补。别人一旦发现你有油水可榨,并且是“不榨白不榨,榨了也白榨”的那种,显然是会毫不客气、大摇大摆直接下手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虚荣确实是为人处世的“大娄子”。它在使我们门户大开的同时,也严重地束缚了向目标进取的手脚。这种害处严重时,有时甚至是致命的。作为一种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人性弱点,我们对于它的克服和防范,应当作为一种时时抓紧的“功课”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