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们习惯于将消极怠工、只出工不出力的现象称为“磨洋工”。“磨”有“磨蹭”、“拖延”之意。“洋工”即一般的工夫的意思。磨洋工的来历跟旧时的房屋建筑有关,最初并不是指磨蹭、怠工的意思。
原来,在我国旧时讲究的一些墙体建筑工序中都有一道重要的工序——“磨砖对缝”。所谓“磨砖”就是对砖墙的表面进行打磨,以使之变得平整、光滑、美观,民间习惯上将这道工序称为“磨工”。
1917年—1921年,美国用清政府的“庚子赔款”在北京建造协和医院和协和医学院。整个工程占地22公顷、耗资500万美元,建筑质量要求很高。外观上采取中国传统的磨砖对缝、琉璃瓦顶。
由于这项工程是由外国人出资、设计、监工的,处处带有个“洋”字,故被中国人称之为“做洋工”。协和医院共有主楼14座,且又大多是高层建筑,故其“磨工”工序十分浩繁,进展得十分缓慢。参加建筑工程的许多工人就把这一道工序称为“磨洋工”。
至于后来发展为消极怠工的意思,据传是跟后来西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有关,是人们对这种行径表示不满的一种发泄。随着时间的推移,“磨洋工”一词与“磨工”已经毫无关系,渐渐地讹传成现在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