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原名为《80后文学史》,考虑到诸多因素,此次出版时更名为《笔尖的舞蹈》。去掉一些学术化的影子,这样看上去似乎更文艺。
某次与一帮文艺青年相聚,席间谈及历史及历史遗留问题,一个大龄文艺女青年在听罢某著名新锐评论家关于哪些不出名的作家和诗人终会被历史记住及哪些目前虽名声显赫但作品经受不住时间考验最终会被历史遗忘的阐述后,突发最强音,我们与历史同行。此言一出,立马掌声雷动。而事实又何尝不是如此?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都有把“留名青史”作为个人价值体系范畴内的终极追求。但最终能够被历史记住的却仅仅是少数人。那沉默的大多数,不是因为自己主动选择沉默,而是他们在某种历史强权的话语体系高压下无法发声,我们很难听到那“被沉默”的大多数中最真实的声音;事实上,我们所听见的声音很多都是意识形态左右下扭曲的不真实的杂音,我们所能见到的历史往往是被遮蔽和被过滤后的历史。有人说“时间是最好的老师”、“时间能说明一切”,但遗憾的是,时间最终把所有的学生都杀死了。所以,若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把历史交给时间的做法本身就是不科学的、落伍的。每一个人都是历史的缔造者和改写者。但历史的记录者总是动作迟缓,或有意欲盖弥彰,因此,史无对证的情形时有发生。
在信息传播速度如此之快和信息传播方式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对于历史的态度和研究方法是否应该转变?这无疑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在这个问题解决之前,作为有与历史同行意识的我们,是否该做点什么?这就是我写作此书最重要的目的。
自“80后”一词产生以来,这个群体一致饱受非议。什么“不负责任的一代”、“颓废的一代”、“垮掉的一代”等批判、指责甚至谩骂充斥于耳。首当其冲的80后作家和80后文学,更一直承受着来自新闻媒体、传统文学和文学评论界的各方质疑和批判,鲜有肯定者。一些学者和批评家总以为我们这群作家和诗人年龄还小,还是孩子,甚至有人说,80后作家所写的东西还十分幼稚,根本没有什么思想,因此,他们还不能被称为“作家”,他们的作品还不是文学作品,而仅仅是习作。我自己也曾不只一次遭遇这种尴尬的局面,比如在某次饭局上,某位作家当着大家的面义正言辞地说,许多余写的作品肯定是肤浅的。我问他读过我的作品没有,他理直气壮地说没有。我也曾遭遇一位官场文人,其对待我和同行们的论调同样处于一种十分鄙夷甚至不齿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我一般都给予了激烈的还击,我十分讨厌在对别人作品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就做出武断,甚至是恶意中伤的评价。凡有这种市侩气息的——不管他是多么有名的前辈,我一概毫不留情地予以鄙视。当然,我并不是想以此举来为自己和80后作家这个群体争取和证明什么,因为那时的受众是狭小的,他不足以代表当前社会文艺界的态度,但愤怒有时难免让人失去平静,与以往几个年代的写作者不同,我们并不太关心所谓的普世价值、官方权力话语体系和处世原则,我们更关心的是个体独立人格的尊严。
在当前物欲极其膨胀的社会背景下,能够选择坚持写作,并把写作当成理想来追求的人,是需要勇气的也是值得尊重的。正如某位教授在一次课堂上对他的学生说,现在热爱诗歌和坚持诗歌创作的人,是需要勇气和值得尊重的。我们能承受贫富差距的逐渐拉大并且安贫乐道,但无法容忍自己一再被忽视或者被侮辱。我始终认为,敢于对立和敢于反抗是一种可贵的精神,是将自己与世俗隔离以免受其侵害和骚扰的唯一方式。体验和经验固然重要,但作为一个文学创作者,若丧失了起码的人格尊严、道德意识、童真、浪漫主义和乌托邦情怀,其作品也必然充斥着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世故圆滑,当所有的文学和艺术都成为教唆向恶的工具,成为讴歌政治化的空泛大时代的发声筒,而变成处世哲学的另一种故弄玄虚的翻版——文学作为人类灵魂清洁剂的功用何在?文学作为理想追求的意义何在?文学创作的经验不是要求所有的作家都需要把自己变成“所有人”,而仅仅是需要作家去感受“所有人”。很多人在描述那些伟大的作家和艺术家时,都喜欢说“像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事实上,所有能够修成“正果”的作家或艺术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捍卫住了自己的单纯。青春和爱情一直是人类艺术中两个永恒的命题,这难道不正是青春文学的价值所在吗?
鉴于人们对“80后”一词的误解和误读,此书在开篇第一编第一章概述部分就阐述了80后的来源、产生、发展、现状和精神面貌;由于近年来青春文学大受追捧和在图书出版市场大肆泛滥而被一些行内人士诟病,我在第二章着重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史中的青春文学,在对比中简单介绍了早期80后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进一步分析80后作家的创作模式和创作走向。
在第三编和第四编,本书将80后作家划分为以韩寒、郭敬明、张悦然、周佳宁、蒋峰、小饭、刘卫东、李海洋、胡坚、张佳玮等为代表的“萌芽作家”和以许多余、春树、李傻傻、孙睿、步非烟、恭小兵、王小天、蒋方舟、笛安、孙飞、安意如、苏瓷瓷等“非萌芽作家”两个大的“流派”,加以归纳、概括和论述。对他们的作品给予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和相对客观的评价、论述。此为该书的核心部分。
谈80后文学史,当然不能少了80后诗人,所以在本书第四编里用了四章的篇幅来介绍80后诗人群体。据调查,80后诗人这个群体相当庞大,在数量上远远要超过80后作家。有信息可查的80后诗人就有2000多人,鉴于本书作者本身资源的有限,所掌握信息的匮乏,加上一些一直隐匿于地下的诗人,估计这个数字还得再增加一倍。但我敢肯定的是,目前诗坛上活跃的所有80后诗人,在该编里都有所论述。
第五编诠释的是在80后作家处于急于命名阶段的某种文学现象。具体介绍了在当时有着一定影响的“五虎将”、“五才子”、“五才女”和“一百零八将”,详尽地分析了这些所谓的“小团体”产生的背景和原因,以及他们的作品、现状和存在意义。
本书最有个性的论述要数第六编,本编详细地介绍和归纳了许多余的“状态主义”、曹谁的“大诗主义”和衣水的“性感诗学”等在80后文学创作中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性”文艺理论。这些理论可能现在看来还不甚成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不停地丰富和发展。
港台80后作家为本书最后一编,本编较为系统地介绍了中国香港、台湾和澳门的80后文学现状和作家作品概况。
在本书最后的“附录:80后诗人索引”部分,概括地介绍了1000多位80后诗人。
该书的创作过程中,得到了诸多80后作家和诗人同仁的支持和帮助,许多兄弟姐妹自发地义务帮我搜集了大量资料,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在此一并对你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尤其是青年诗评家潘建设和青年作家郑北周两位先生,不遗余力地帮助本人撰写了“萌芽作家”、“非萌芽作家”和“80后诗人”中的部分章节,可以说,他们也是此书的参与者和创作者,请允许我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另外,80后作家和诗人群体十分庞大,鉴于本人所掌握的信息和能力有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同仁们予以谅解。
希望此书能给广大的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有所裨益。80后文学是正在发生和发展的文学,80后作家和诗人们每天都可能有新的优秀作品产生,这个群体正在壮大,并且日益成为整个中国文学的主流。鉴于此,本书将会在未来每隔三年左右推出一部修订本,增进一些在新时期内取得重大成果的新人和新作,以弥补与历史同行的80后文学史,使得其更加客观和公正。
最后,感谢本书的出版方电子工业出版社和人天书店集团,这本书的出版与你们的辛勤付出密不可分。真正的历史,正是你们创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