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大话诗人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此美誉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苏轼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其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之风,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王安石变法期间与王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多次被贬,卒于常州(今属江苏),时年65岁,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煮酒论诗词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题咏西湖的诗。西湖晴天,日照湖水,水映日光,碧波荡漾,一片浩然无边、开阔艳丽的水乡景象,令人心旷神怡。西湖雨天,烟雨缭绕,山色如蒙薄纱,风姿绰约,更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奇景。这一天,诗人到西湖游览,起初天色晴朗,风和日丽,后来天色转阴,下起雨来,雨雾迷漫,山色朦胧,别有一番情调。西湖正如那仪态万方的美人西子一样,无论是淡雅或浓艳的打扮,都恰到好处,美丽动人。前两句用白描和对比的方法,概括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所呈现的不同的美态。 第一句描写晴天的湖光, 第二句赞美雨天的山色,两句从刚晴又雨的具体情景着笔,对西湖迷人的面貌做了准确描绘。“潋滟”、“空濛”等词用得极精当、传神。后两句诗人把西湖比作西施,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联想到西施的“浓妆淡抹总相宜”,古来多少西湖诗全被这两句扫尽。喻体(西子)和本体(西湖)之间,除了从字面上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主要着眼点在于二者同具有天赋的自然之美,正因为如此,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浓妆也好,淡抹也好,都不改其美。全诗构思高妙,概括性强,把西湖晴雨皆宜的美景传神地勾勒了出来。
诗人故事
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1093年),苏轼来到钱塘(杭州)任职。上任之初,都商税务(掌管赋税的官吏)捕到一个逃税的贡进士(由州县官选拔再推荐给京城的书生),他冒用苏东坡的名衔密封两个大包袱要送到京城苏侍郎(苏轼的弟弟苏辙,时任门下侍郎)府第。经过仔细询问,苏轼得知这个书生包袱里装的是建阳薄丝。书生想将其贩运到京城,以作为考试期间的费用,因为害怕沿路的税务官署抽税,所以才冒用了苏轼的名义。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后,一向喜欢提携晚辈的苏轼在包袱上写上了字条,还将一封给弟弟苏辙的信交给书生,请他转交。这样,书生顺利地到达了京城,第二年还考中了进士,后来他特地返回 钱塘,当面感谢苏轼的宽宏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