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名校对“状元”争得不可开交,北大、清华两校公布录取状元数据加起来达120%,无疑新“制造”了一大批状元。俗语所说多多益善,何况状元乎?“多乎者,不多也!”
而与之相应的新闻,却是前不久披露的北京高考状元,被美国哈佛、史坦福、耶鲁等11所名校拒绝。两相对照,倒是蛮有趣的:一个热得发烧,竟“烧”出了许多“新”状元;一个冷得惊人,被国人争抢活夺的“状元”,却被11家名校弃之如“敝屣”,这批老外是不是脑筋出了问题,或者抱着“反华情结”的老皇历不放?
如何解读这件事,着实让国人颇费心机。从留学申请人李泰柏角度看,认为自己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11个顶尖学校全部拒绝了我,这或许在中国人留美申请的历史可以记上一笔。但是我觉得这些拒绝并不能摧垮我对自己、对朋友、对这个世界的信任”。李泰柏的失望,当然不能归结为“失败者”,但也反映了现代学子的传统意念与对世界的隔膜。
中国的“状元情结”延续了上千年,一登龙门,身价百倍。这个祖传法宝,至今仍绵延不绝,更是借助现代传媒,花样翻新,奇招迭出。尽管当局三令五申禁止,实在成了“耳边风”,其源盖在于双方都有需要,于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每到高考录取前后,“状元”还是满天飞。因为诱惑实在太大了,一个学校、一个县市,如果出了高考“状元”,便红得发紫,由此名利双收,风光无限。“状元”自己的身价自不必说,奖金、广告、赞助滚滚而来。其家属也会有各种名目的荣誉和实利,不期而至,弄得措手不及。“状元”所在学校、地方的领导则因教育有方,升迁在望。
有人以为,中国热热闹闹的状元展示,西人也会亦步亦趋,如法炮制。殊不知,中西价值观念不同,教育培养目标各异。状元是个什么东西?人家才不管呢。据披露,最近两年,国外一流大学纷纷拒收中国高考状元,人家招的是“全面发展的”、“有优秀品质的”、“有独立人格的”、“兴趣广泛的”、“分数不一定太高的”……他们认为的状元,是“被一张考卷定型下来的”学子。北京驻美留学公司执行长张恒瑞说:“对美国名校来说,他们更着重于学生内心世界里最真诚、最有趣的部分。美国名校看学生是否真心投入某件有意义的事,而不是有计划、有目的性的参加。美国名校对看得出人工操作痕迹者,都不会录取。”这就说明,中国的高考成绩并非是大学录取标准,事实上,我们的很多状元是靠课程考试、专业竞赛获得的,无疑有“人工操作的痕迹”。李泰柏写了那么多学生职务,从国内眼光看是又红又专的象征,而在西人看来这却是需要付出多少学习以外的时间呵!相反,今年李泰柏所在的人大附中,约有30名学生被美国排名前20的名校录取,其中还有哈佛两名,而被人大附中校方赞为“德才貌兼具”的李,却不在此录取名单之内。
说了这么多中西价值观念不同,有人以为并没说到点子上。为什么11所名牌大学齐刷刷地一致拒收,是否他们联合操作协调一致?或者哪个领导部门一道命令?种种疑团难以解释。这是用“中国特色”的习惯去对照别人,他们哪像中国有这样的“权威”,一道命令可以让传媒噤声,一声招呼让某本著作打入“冷宫”;或者订出几条内部规定,这个“不准”那个“不许”。这在我们这里司空见惯,而人家的大学可是独立自主,各有个性,按法行事,有时连“皇帝老儿”也并不买账。2000年,哈佛大学选聘校长,有人推荐即将卸任的克林顿总统,当时民意显示呼声很高,但出人意料的是哈佛大学聘任委员会却对此不予理睬,将克林顿拒之门外,谓之:政治精英可以领导一个超级大国,但不一定能领导好一所大学。领导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丰厚的学术背景和涵养,而克林顿不具备这个条件。试想对即将卸任总统都可以如此,接收几个中国学生,何用集体行动、策划操作?岂非“斩鸡用牛刀”?
出了这么多状元,说到底是应试教育而非素质教育的结果。早有国内权威媒体分析:撼状元炒作易,撼应试体制难。有网民看到美国名校拒收中国高考状元时,呼吁“该对功利教育说‘不’的时候了!”中国的学校向来重视各种荣誉头衔,可以成为学生加分依据和保送名校的条件,如今这些“宝贝”却被美国名校否定了,这说明什么?因为它被“功利化”了,“有人工操作的痕迹”,就不再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我们喊了多少年的“素质教育”,通过这次高考状元的遭遇,是否会让一些主持教育命脉者,头脑有所清醒?这大概不是论者的“奢望”吧!
201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