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南方有沉香
8290300000007

第7章 创新,神奇的力量

世上只有两种力量:一种是剑,一种是思想,而思想最终总是战胜剑。

中共中央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科学精神是科学技术的灵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全社会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让国人骄傲的“神舟”飞船、“长征”火箭、“歼十”战机等,都在大山深处的风洞群里试验定型,然后才能去翱翔九天。解放军总装备部某基地研究员、空气动力学专家王勋年“驭风”27年,主持和参与国家、军队重大科研项目90余项,探索掌握了13项具有重大科研应用价值的低速空气动力试验新技术,用青春和智慧为祖国的空气动力学事业谱写了一曲壮美的风雷之歌。

在今天,创新能力已成了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让我们向王勋年学习,以永远燃烧的激情向往创新、追求创新之美,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有位著名杂文作家说过:“要么创新,要么死亡。”除了创新,我们别无选择。

1605年是科技时代的黎明时刻,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向人们预言:“凡不应用新良方者,必将遇到新的邪恶,因为时间是最伟大的创新者。”大约400年后,在一个可以预期的更伟大时代的黎明时刻,先哲的声音如洪钟大吕回响在我们耳边,哪一个民族再敢错失又一次千载难逢的历史良机?

从石片到电脑键盘,人类走过了无数历史细节,除了“勤勉”和“组织”,连结所有细节的是一种强大的“累加”力量。换句话说,人类历史中存在着一种渐进然而却又非常稳定的潮流——知识和物化的知识随时间而“累加”。牛顿一生的经验被提炼为几条原理,累加到一个普通中学生的大脑中,经验变成了“维他命”,一口就吞了。

我们知道,人与猴子的最大差别是:人的经验可以累加从而引起质变,而不是简单的重复。那么,在累加过程中不断发展的经验和知识系统究竟加进了什么?什么是发展?上个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熊彼特认为,经济的发展是从内部产生的这样一种变化,那就是,它这样来代替这种体系的均衡点,从而新的均衡点不能从旧的均衡点以许多无限小的步骤去达到。你不管把多大数量的驿路马车或邮车连续相加,也决不能从而获得一条铁路。

也就是说,只有一种异质的加入,经验和经验之间的累加才具有了递进性。人类正是依靠这种递进性才获得了不同于其他动物的大前提。这种“异质”的另一个名称就是——创新。

这样我们就发现,有些天才的艺术家实际上只是比别人多了一些观察点,多启动了一些观察工具(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并能把所有这些感觉搅和在一起。在《灵魂之路》中就曾详细地描述过诗人顾城的“通感”:

顾城有一次看见太阳,他头脑中迅速掠过了新鲜、圆、红、早晨等不同的属性,又想到了草莓,甜而熟的草莓,于是,他便写下了一个动人句子:“太阳是甜的。”

有时候,某种伟大的发现并不来源于现象界,更不是现成物质属性简单的分解组合,它似乎源自于一种神秘的、天启的力量,这又有点像诗人顾城的某种感觉。

同样,自行车也堪称伟大的发明,由于它彻底打破了需要三个以上支点才能保持平衡的通常思维,竟然只用两个支点而通过运动来保持平衡,这对于看惯了千百年四轮马车的人类而言简直就是一场革命,是对人们信仰中神圣自然力量的挑战。

性质超越是一种境界,思想一旦超越了固有属性的束缚,天地便豁然开朗。正像纳撒尼尔·弗里德曼的艺术表现,仅仅稍换视角,竟达到了一种石破天惊的效果。

在这神奇背后,是一种积累的力量,是一种多米诺骨牌式一块一块地推进。最终的伟大质变却隐藏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

我们呼唤创新,是期望能把创新精神融入到我们民族血液之中,使它能成为民族性格的一部分。要建立“创新型国家”,除了国家的政策扶持,科研单位及企业的配合响应,我们认为,更需要把创新精神影响到个体层面,从而形成创新的永动力。

——强我国体,壮我国威,我们别无选择!

今年前一段时间,因美国不顾中国政府的严正警告,仍然故我,执意批准向台出售先进武器,引起中国政府的强烈抗议。

美国之所以敢不顾中国政府的强烈反对,而仍旧坚持向台出售先进武器,干涉台海事务,最关键的原因就是中国没有美国强大,确切地说中国技术水平尤其是创新水平赶不上美国!

要想让美国不敢轻易干涉中国,不敢妄自插手台海事务,最有效的手段就尽快建立一套快速推动发明创新事业的创新体系,在各个方面进行深度创新,尤其是设计尖端技术、军工技术方面进行深度创新,激励发明创造,将民间的发明创新活动给予重视和引导,将深度创新作为国家的核心战略。

美国售台武器这既不是第一次,相信也决不会是最后一次,如果我们不能尽快壮大我们的创新实力,在创造发明能力方面赶超对手,那么类似的事件必然还会再次发生。

温家宝总理说的好:中国讲友好,也讲原则,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在涉及主权、统一及领土完整的问题上,中国决不退让,决不妥协。

强我国体,壮我国威,振我民心,我们别无选择!“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大举推动我国发明创造事业,进行可持续的深度创新,在创新水平上赶上对手,在创新速度上超越对手,才是解决类似问题的千金良方。

世博会是全世界创新的大舞台、科技的大秀场。

——“全球”海尔:物联旋风创世界品牌。

能自动给手机发短信的空调,能与衣物和洗涤剂沟通的洗衣机,能自动检测食物储备的冰箱,能控制家电、电灯和窗帘的电视界面……无论身处高科技的办公室,还是美丽的金沙滩,都可随意通过具有物联网功能的智能移动终端,实现与家电之间的对话,安全便捷安排家居生活。

这就是海尔呈现的未来家庭生活方式。在山东馆,海尔U-home物联网家庭无疑是最吸引眼球的展示之一。参观者通过虚实互动,体验未来家庭一天16小时内如何使用物联网家电,享受高科技带来的轻松、健康、愉快的生活体验。

物联网从概念熟化为产业,本届世博会将是一个重要节点。作为全球第一白色家电品牌,海尔集团不仅率先研制出世界第一台交互功能的“物联网冰箱”,以及融合物联网与互联网功能的全球首台“无尾电视”,更率先启动全球企业赞助世博馆的战略行动,将企业品牌进一步推向世界。向全球消费者提供美好生活的解决方案,成功演绎了国际化风采。

——“本色”泉林:中国馆、零碳馆的共同选择。

造纸,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巨献,而本届世博会上,中国馆展示的一项秸秆“本色”原浆造纸技术,堪称是对造纸工业和世界文明的又一重大贡献。这项由泉林纸业自主研发的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秸秆废弃、降解排放大量温室气体以及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在中国馆“介绍中国加强环境保护,开展减少碳排放量的实践”的专门区域,可以看到这种略显麦秆颜色的“本色”纸品的展示。书写本、纸手帕、面巾纸……不漂白传递健康环保,本色还可保护视力,本色纸品被选定为特许纪念品在中国馆进行销售。此外,用本色纸印制而成的高档笔记本在世博会期间作为纪念品赠送给来自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界友人。

泉林本色纸还在伦敦零碳馆展出、使用及销售。作为国内外唯一一家秸秆本色浆制品生产企业,“世博首创”为泉林带来无限商机,来自国内外的询单信息应接不暇。

——“登海”玉米:心系国家粮食安全。

中国馆里,有一片杂交水稻;来到山东馆,则可以看到超级玉米。创新,对于关系人民温饱、国家粮食安全的农业,尤为重要。

李登海,先后培育出“掖单13号”、“超试1号”等100多个紧凑型玉米品种,增产粮食1000多亿公斤,创出了7个中国夏玉米高产纪录、2个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被称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他培育的玉米种,使我国土地由每亩养活1个人提升到养活4.5个人;“登海玉米”种子已累计在全国10亿亩土地上推广,直接增加经济效益1000亿元。

40年来,李登海把一年当三年用,进行了98代选育,培育出100多个紧凑型玉米杂交种,50个通过审定,获得7项发明专利和38项植物新品种权。这位山东农民企业家、科学家,把60岁作为人生的新起点,希望下半生超级玉米再为国家增产1000个亿。因为他觉着“粮食是个大事,种子是个大事”。

——德国馆突显中德百年差距。

创意大厨房旁边是一座电厂改造而成的城市未来馆,满怀期待地进入,很快满怀失望地走出。这里哪里是对未来的想象,分明是对当下的复制粘贴。在城市地球馆、城市人文馆参观时,满眼望去也都是对现实的描述,只是借助了现代化的声光电等手段而已,缺乏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意。可以说,中国建设的展馆在技术、工艺、数据方面占据先机,在建筑的宏大方面当仁不让,但缺乏灵魂深处激发的创意,缺乏真正用创意打动人心之处。

这是因为,德国早已经进入“德国创造”的年代,而中国却还在“中国制造”上徘徊。这就是差距。

一字之别,百年差距,从制造到创造,注定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制造,买来设备、图纸,把工人安置在流水线前即可,而创造则需要一系列的准备,绝不是仅仅靠喊口号和政策鼓励就可以做到。

要做到“中国创造”,需要有创造力的中国人,可我们当下的教育还是应试教育,从孩提时代起就扼杀着创造力,能过五关斩六将考上大学且保留自身原始的创造力者,少之又少。要做到“中国创造”,需要尊重有创造力的人才。在德国,对教授的崇拜发自内心,无论你是多么邋遢的老头,递上印有教授头衔的名片,马上便赢得尊重;在德国,技术熟练的老技工的收入,比大报记者、白领职员的收入要高,没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现象。

诚然,中国的GDP超过了德国,中国的出口超过了德国,雄踞世界第一,但大家必须明白,廉价的呜呜祖啦和汽车的核心技术根本不是一个档次,中国和德国之间从制造到创造的差距,还需要全方位的努力和上百年的坚持。

从某种意义而言,一切征服都是精神性的,美国知识产权的出口额早在1999年就已达到370亿美元,超过飞机或通讯设备的出口,麦当劳和肯德基征战全世界的绝不是有形的鸡肉、面包和微笑,而是物质背后的标准、流程和品牌。

我们正处在一个新世界的开端。我相信从现在开始,10~30年时间里,人类将可能进入历史上最最激动人心的时代,也许我们将会面临一个完全陌生的文明世界。

201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