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总要先人一步:任正非的战略观
8307100000016

第16章 做研发要耐得住寂寞

2001 年,杨元庆到华为参观时,表示联想要加大研发投入,做高科技的联想,任正非以一位长者的口吻对他说:“开发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要做好投入几十个亿,几年不冒泡的准备。”

任正非的这番话意味深长,一方面用“投入几十个亿”暗示了研发本身的艰难,一方面又用“几年不冒泡”暗示了做研发要耐得住寂寞的重要性。

中国的创业企业,以技术为核心竞争力成长起来的很少,大多数都是采取其他的竞争优势成长壮大。比如联想,走的是“贸工技”的道路,海尔,靠的是服务竞争优势。

如果你有心观察,可以发现在创业阶段,那些做销售、做市场出身的创业者更容易成功。因为他们在以前的工作经历中,已经熟悉了市场和渠道,并且掌握了一定的客户资源。但是,这类创业者有一个弱点,那就是他们过于看重或者依赖渠道,而不愿意沉下心来把技术提升上去。所以,这类创业公司一旦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遇到发展瓶颈。在高科技行业,凡是没有核心技术的公司,发展到最后几乎都会遇到瓶颈。国内的家电行业发展了几十年,到最后只能靠价格战来与国外品牌抗争,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人们不愿意在技术上做提升,原因就是如任正非所说,一来投入太大,二来周期太长,没有耐得住寂寞的心态,根本就无法在技术的道路上发展。

史玉柱在巨人网络一个内部会议上勉励团队:“最近外面关于怎么做精品的讨论很多,有说受缺钱影响,有说研发力量跟不上,说什么的都有,我感觉这些都不是最关键的。从我们自己的经验看,我认为做精品大作最大的挑战是要耐得住寂寞。”

显然,对那些想走技术制胜道路的人来说,在研发的过程中,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坚持下去了,你才能获得成功;坚持不下去,你就可能前功尽弃。

2008 年 12 月,由西子联合控股的西子光电公司注册成立。公司一成立,就投资几百万元建立了一个设备领先的实验室。随后,西子联合控股让这家新公司只管埋头技术研发,先别急着冲到市场里赚钱,前前后后又砸下去上千万元,还给予了更多人才和物力的支持。一年半时间里,西子光电致力于技术研发,而不是急着做产品搞销售;研发的目标,直接冲着散热不佳、防护等级低、现场不可维护、光效有待提高等产品通病而去。

很多同类企业,在进入这个领域的时候都是抓紧机会赚钱,很少有沉下心来搞技术突破的。但西子光电在创立之初的一年半时间里,只是专心搞研发,没有创造一分钱销售和利润。

正是因为能够沉下心来耐心研发产品,从无到有的西子光电一开始就摸对了门路。到 2010 年 4 月,公司创立虽然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但却已经申请到了 63 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就占到了 40%。尽管这个时候西子广电还没有产品销售发生,但是光凭着这些发明专利,就已经让许多前来调研考察的同行们吃惊不已。

由于专心搞研发而不是急着到市场上赚钱,西子光电终于解决了LED 灯“娇弱”的问题,占领了技术制高点。这对西子光电进行市场开拓有着非凡的意义。2010 年不到一年的时间,西子光电就销售出去了近 2000 万元的 LED 照明产品。而到了 2011 年,只用了半年的时间,西子光电的销售额就已经达到了上一年全年的主营收入。

西子光电虽然前期没有赚钱,但因为能够耐住寂寞专心研发,在占领了技术制高点后,它不但赚到了更多的钱,而且还拥有了其他企业不具备的技术竞争力。

其实,技术研发的好处众人皆知,但为什么许多企业都不愿意走这条路?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研发是一条漫长而又寂寞的路。任何公司一旦决定走自主研发之路,就必须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而且,由于产品升级换代的需要,公司一旦自主研发,就很难再停下来,否则前面的付出就会付之东流。这就要求企业领导人不能急功近利,希望毕其功于一役,而必须有耐得住寂寞的坚忍精神。

柳传志认为:企业成功的方式有很多种,通向技术巅峰的道路就像攀登珠穆朗玛峰。华为爬的是北坡,联想爬的是南坡。南坡比较安全、平缓,北坡艰险陡直。华为成功了,联想也会成功。

其实,“北坡”不见得陡峭,“南坡”也不见得安全。在对技术研发的态度上,既然不同的企业选择了不同的道路,那么殊途同归也只能是一种希望,而不一定会真的实现。因为“坡”越平缓,到达目标的路线就越长,走上歧路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那种先做大再做强的思路,即便理论上可行,现实中也不见得有效。中国的家电企业,已经用血淋淋的事实证明了做大不一定能做强的残酷道理。而像华为这种一开始就专注于技术研发的企业,却用另一种事实证明了做强也可以同时做大的可能。

华为在创业之初,并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研发。为此,任正非宁肯四处借钱,并承担着一旦失败就彻底破产的危险,也要把研发搞起来。这种行为,说到底其实是一种做事的态度。

一旦进入科技行业,技术就是一道绕不过去的槛。既然早晚要面对,那么早面对总比晚面对好。否则,“转型升级”给公司带来的压力和风险,要比技术研发带来的风险更大、更广。看一下金融危机后的中国制造业,在出口萎缩,各种资源成本大幅度上升的情况下,它们面对压力倒逼的“转型升级”是如何彷徨无奈,就知道“先易后难”的道路其实并不好走。

2010 年的广交会上,一些没有核心技术,但靠价格优势在全球市场都拥有大量市场份额的家电企业,在汇率、原材料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下,不得不采取提升产品价格的策略来应对。但这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为白电的利润通常很少超过 5%,而目前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幅度,基本上就是白电企业利润的缩水幅度。显然,如果人民币持续升值或者升值过快,这些企业还能采取的应对措施就极为有限——一味的提升产品价格,原有的价格竞争优势必将荡然无存。

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企业即便想转型升级都很困难。因为要提高产品竞争力,就必须增加研发费用以及研发人员的工资投入,但直接被汇率升值或原材料成本上升所“吃”掉的利润,又恰恰是研发投入的重要来源——这是一个“无解”的怪圈。

台风来了,猪都会飞。那些在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下顺风顺水膨胀起来的企业,即便能够意识到研发的重要性,通常也不会感受到研发的紧迫性。不过,当它们感受到研发的紧迫性的时候,一切也许为时已晚。

那些愿意在研发上投资,并且能耐得住寂寞的公司,只要资金链不断裂,后来往往都能发展得不错。而那些不敢搞研发,或那些只想赚快钱不愿搞研发的公司,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往往后劲不足。中国的家电企业在国内市场未完全向国外公司放开之前,曾一度辉煌。但当国外公司进来之后,国内的家电企业在竞争中节节败退,几乎一败涂地,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国内的这些家电企业均不具备核心技术,其采购原材料的成本远远高于那些拥有核心技术的跨国企业,最终导致其在市场上缺乏像技术、品牌、质量等任何竞争优势。

其实,国内的家电企业本有机会占领技术制高点。在国内市场未完全放开的时候,国内这些家电企业可谓赚得盆满钵溢,本有足够的资金实力去投入研发,以取得核心技术上的突破。但遗憾的是,这些企业几乎都没有这么做。它们耐不住寂寞,更受不了只投钱不赚钱的那种煎熬,所以,它们无不选择了走捷径的方式,或者采取服务差异化竞争策略,或者采取价格战,稍微好一点的,也不过是在产品上进行应用性创新,很少有公司投入巨资进行长时间不见效果的基础性研发。

有位医药博士在谈到如何才能做一个成功的新药研发者时,表示关键是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失败。他说:“一种新药的研发周期长达 10 至 15 年,实验要多以万计数。而且期间要经历的失败也肯定会不计其数,如果一个人没有一点耐心和恒心很难坚持下去。”

正是因为研发是一个长时间才能见效果的过程,所以只有那些真正想把公司做成百年老店的企业家,才会选择研发这条寂寞的发展道路。

我希望大家不仅仅做工程师,要做商人,多一些商人的味道。

——任正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