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东亚家族企业的制度分析
8321700000026

第26章 2 我国家族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随着家族企业的发展壮大,家族企业制度对企业自身发展的制约逐渐突现出来。并且,由于意识形态上对私营家族企业的歧视难以在短期内彻底改变,以及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金融体制改革的复杂和艰巨,导致家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受到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和政府等利益相关者有关的一些外部因素的制约。

一、家族企业内部体制的制约

与东亚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家族企业发展时间还比较短,只有20多年。众多的中小规模家族企业与少数较大规模家族股份公司和上市公司并存。从企业的所有权安排来看,家族成员能够掌握企业的全部或者绝大部分股权,从而获得对企业的控制权,包括决策权以及经营管理权等。亚洲开发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在692家被调查的私营企业中,最高决策主体是公司总裁或董事会主席(36%)、董事会(33%)、主要股东(14%)或股东大会(13%)。就公司主要决策者而言,在10个实例中有9个公司的最高决策者是主要或次要股东,这就是说,这些公司仍由所有者自己经营,只有极少数公司将管理权交给职业经理人管理。 家族企业所有权和管理权两权合一从理论上说可以提高企业的效率,降低代理成本。但是,实际的效果取决于家族成员是否具备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以及家族成员的行为是否是以家族整体利益为重,即家族成员的行为是否是集体利益取向的。在家族企业发展的早期,企业规模小,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比较简单,家族成员的管理能力足够用,并且因为是在创业阶段,家长具有绝对的权威,家族成员行为取向是以家族利益为主导的,为了家族利益,甚至可以放弃自己的私利,大家同甘苦、共患难,因此,家族企业两权合一的效率比较高。但是,随着家族企业的发展,家族企业所有权与管理权合一的有效性遭到质疑。

第一,家族企业所有权主体结构单一使家族企业获得资金来源的途径受到限制,不利于企业规模的扩大。从家族企业的投资主体看,家族企业的投资主体通常只包括家族成员以及与家族关系密切的亲友,这种以家族为中心构筑的小圈子无法提高企业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巨额资本。投资主体单一化与加快资本积累之间的矛盾呈现不断激化的趋势。

第二,企业内部产权不清晰,埋下了日后利益纠纷的隐患。在创业初期,企业发展急需资金和人力,吸收家族成员进入企业是大多数家族企业的共同做法。但是很少有家族企业在创业之初就对家族成员间的产权进行界定。这样的产权安排虽然能有效利用家族成员廉价的人力资本、较低的监督成本和低廉的融资成本来完成企业早期的资本积累,但是埋下了日后家族成员自然人间产权不清的隐患。随着企业的发展成熟,家长权威的逐渐隐退,家族成员因为产权不清而引起的利益纠纷日益凸现,一些家族企业内部出现夫妻反目、兄弟分家的现象,使家族企业的持续发展遇到了障碍。

第三,随着企业经营范围的扩展、规模的扩大和涉及领域的拓展,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集中造成所有者不堪管理重负,逐渐力不从心。用具有专门知识的职业经理人取代家族管理者的压力日益增强。否则,就会加剧日益加深的专业化分工与专业化管理水平低下的矛盾,企业追求规模经济就会面临管理“瓶颈”的制约。

管理专业化的难度在于,一些企业主不愿意也不敢分权。家族企业在不利的市场竞争中为获得优势,不得不经常性地突破已有的政策限制,或者采取各种花样的变通做法。这种政策博弈现象的普遍存在,使得企业家必须严格控制内部高级管理人员对于企业的忠诚度,防止出现内部人告状从而引致政府管制的关注的情况,这样的体制性环境决定了以家族忠诚为纽带的企业家族化经营是一种相对安全的选择,企业不愿意聘用外部人担任高级管理者。另外,由于我国对私人财产的法律保护不到位以及职业经理人阶层信用缺乏,曾出现过职业经理人携款逃跑、窃取企业机密另立山头、转移家族企业财产等侵害家族企业主的事,让企业主对于分权心有余悸,不敢贸然选择外部经理人员的进入。

即使企业主出于企业长远发展的要求愿意分权,往往又找不到称职的经理人。目前,我国的职业经理人市场还不健全,企业经营者选择面比较窄,无法满足企业对更高级人才的需求。

二、融资体系的制约

融资难是制约企业健康发展的最重要的问题。世界银行下属的国际金融公司(IFC)在《中国新兴的私营企业:新世纪的前景》报告中指出,我国私营企业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是融资障碍。与东亚家族企业不同,我国家族企业的融资渠道非常狭窄,它们既没有东南亚国家那样的家族关联银行提供关系贷款,也不能像我国台湾地区中小企业那样从与大企业的合作中获得商业信用,更无法享受到类似韩国政府提供的优惠信贷。我国家族企业创业与发展资金基本上来源于业主家庭的积累或者是从亲戚朋友处筹集的,表7-1显示了若干年份中各种所有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数据清楚地表明,私营企业自筹资金份额在2000年占到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80%,国内贷款仅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极小部分。“这些企业获得正式资金来源与它们产出和就业的贡献完全不相称。” 从改革开放之初私营家族企业的萌芽,到今天非公有制经济作为一种所有制形式写进宪法,私营家族企业的融资渠道一直没有大的改观。通过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渠道融资的难度自不必说,即使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使用的银行间接融资,对家族企业也不畅通。首先,国家政策是扶持国有企业,因此,银行资金绝大部分流向国有企业。其次,私营家族企业一般历史较短,规模不大,银行对私营家族企业的信誉有很多疑虑。最后,银行和国有企业都是国家所有,对国有企业的贷款即使收不回来,也认为没有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如果对家族企业的贷款收不回来,问题可能就来了,信贷人员可能被司法机关追究。所以,银行不愿意给家族企业贷款,信贷人员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十分谨慎,表现为尽量限制对家族企业的贷款数额、贷款手续繁杂、抵押条件苛刻、利率浮动范围大等。为了能从银行得到贷款,家族企业往往要求助于贷款担保机构。但是,目前我国面向私营经济的信用中介服务体系还不健全,担保机构少,品种单一,企业寻保难。目前,全国信用担保机构500多家,提供的流动资金贷款400多亿元,远不能满足企业融资对担保的需求。况且,还需要企业支付高额的担保费用。以所有制为表现形式的信贷政策的非公平性,限制了私营经济的成长速度,迫使家族企业求助于利率很高的非正规融资渠道,加大了家族企业的筹资成本,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即使企业可以从银行获得资金,银行的贷款期限结构也不能满足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拓展问题研究》课题组的调查显示,在现有的间接融资体系中,对私营家族企业的贷款期限通常在一年以内,由于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尚未到位,加上银行担心长期贷款带来的风险,几乎还没有一家银行向个体私营企业真正开放基建和技改贷款项目,因而私营家族企业从银行获得长期资金基本上不可能。为了满足长期资金周转的需要,一些企业不得不采取短期贷款多次周转的办法,从而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更为重要的是,现有融资渠道根本无法满足私营家族企业二次创业和进行技术改造、开发高科技项目的资金需求,尤其阻碍了家族高科技企业的发展。

三、法律法规及外部政策环境的制约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进一步明确了私营经济的地位,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私营家族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意识形态基础。随着家族企业在地方财政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家族企业,家族企业的法律和商业环境大为改善。但是,由于部分政府官员的思维定式、地方政府对中央政策的把握不够准确,另外,法律修改滞后以及法律法规执行不到位,使得家族企业在发展中所面临的法律、政策环境还不够宽松和顺畅。

第一,由于思维定式的影响,对私营家族企业还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不少人仍将其作为“异己力量”、公有制经济的“边角余料”来对待,因而对家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存在歧视现象。在行业准入方面还存在诸多限制。一方面,目前金融、保险等领域外资企业已可以进入,却仍然不同程度地限制私营企业;另一方面,在允许进入的行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相比,也存在门槛过高、前置性审批复杂等问题。另外,对家族企业在土地征用、人才引进、信息获取、户籍管理、参与国有和集体企业改制等方面存在不公平待遇,私营家族企业的合法权利以及有关优惠政策得不到有效的法律保障。第二,对家族企业私有财产保护不力。《宪法》规定社会主义公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却没有提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样,就不能有效地防范家族企业产权和收益权受到来自公、私两个方面的侵害。第三,政府管理方式和手段还不适应形势的需要。对家族企业的多头管理现象非常严重,政出多门,职能交叉,致使口径不一、争抢推诿,管理分散,难以形成合力。有的地方有法不依,对私营企业收费部门多,项目杂,超标准、超范围收费,搭车收费和种种摊派名目繁多,严重影响了私营经济的发展。第四,缺少面向广大私营企业的社会服务体系,大量的家族企业无法得到必要的政策咨询、融资担保、资信评估、法律服务、行业指导、技术服务、专业培训等多项服务,不利于企业的成长和发展。第五,少部分政府官员凭借手中的权力对家族企业“卡、拿、要”,对于不合作的家族企业设置种种阻挠,对家族企业表面上支持,暗地里却索取各种好处费。政府官员对企业的过度干预,致使家族企业的交易成本过高,有很大一部分用于与政府官员沟通和协调,甚至主动或者被动去贿赂政府官员,导致经济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