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培养有出息女孩的101个细节
8327600000020

第20章 少一点限制,多一些鼓励(2)

许多父母都是情绪饱满地替女孩做这做那,并且乐此不疲,可是孩子此时却成了旁观者,因为她们无事可做,只能旁观。父母忘记他们的使命仅仅是陪孩子成长,无意中把“陪”变成了“替”:女孩刚入学的时候,父母习惯性地替她们收拾书包,替她们找些“有兴趣”的补习班;上了大学,父母也会跟去替她们收拾行李,打点好一切,再交代脏衣服可以拿回家,还会替她们选一个“合适”的专业……总之就是孩子有什么事,最忙的不是她自己,而是父母,父母忘了自己只是“陪”孩子成长的,他们把自己当成了“主角”,而把孩子当成了“配角”。正是他们喧宾夺主的做法,让女孩变得要么过于依赖别人,要么叛逆,要么没有生存的能力,相信这些都不是父母想看到的。

除了学习方面,父母也需要对女孩的生活进行引导。人是群居动物,需要社会,需要与人交往,而女孩,尤其是青春期的女孩更是强烈地需要有自己成长的空间,希望别人把她们当做大人看待。如果这时老师和父母还把她们当成孩子,就会引起她们的厌烦,使其产生对抗心理。所以,父母要学会引导孩子,而不是强制让她们去做什么。

一位父亲处理女儿的异性交往问题就十分得体。这位父亲也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女儿是中学生。有一天,女儿对爸爸说:“爸爸,我对一个男孩产生了好感,他帅气、智慧,总之就是很好,我能和他结婚吗?”

父亲说:“可以啊,不过,你喜欢他,他喜欢你吗?”

女儿看父亲并没有不耐烦的表情,自豪地说:“他也喜欢我。”

“不错,你能被一个男孩看中,说明你很了不起;你能看中一个男生,说明你的眼界开阔了。假如你将来想在这里发展下去,那你就跟他交往;假如你不想在这里发展,你将来就应该在其他地方去解决这个问题,毕竟这样你们才能在一起。”

女儿听后说:“那我以后再说吧。”

这位聪明的父亲用幽默的方法给了女儿一个重要的人生忠告。

其实在面对问题时,与其把女儿封闭起来,控制她们的想法,不如打开大门,让孩子在广泛的交往中学会与人沟通。就像大禹治水一样,“疏”总比“堵”好得多。

作为父母,总是有“望子成龙”的心思和想法,但不能盲目,而应该看清楚孩子的优势。如果傅雷强迫傅聪继承自己的绘画事业,那么傅聪的未来肯定是令人堪虞的,那样的话,孩子肯定不会有学习的兴趣,甚至会失去生活的乐趣,变成父母操纵的工具,最终成为家庭教育的牺牲品。

孩子不能成为父母实现梦想的工具,家长应该主动寻找并挖掘孩子的优势智能,让他们从兴趣出发进行学习,走上未来的成功之路。日本著名教育家木村久一曾经说过:“如果孩子的兴趣和热情能够顺利发展,就会成为天才。”遗憾的是,许多家长并不明白这一点,往往忽视了对孩子兴趣的培养,结果很多孩子的兴趣在萌芽时就被无情地扼杀了。

每棵树都有自己的姿态

每棵树苗都有自己不同的姿态,同样的道理,每个女孩的身上都有与众不同的特质。而这种特质往往是通过女孩的兴趣爱好反映出来的,而且,很多女孩成年后取得的成就都与她幼年时期的兴趣爱好有关。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把女儿培养成心目中的完美人物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如果坚持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给她,不仅培养不出完美的女儿,还会磨灭她对所有培训的兴趣,产生厌恶心理。如果父母并不喜欢女儿的兴趣爱好,千万不要为了达到让她放弃兴趣爱好的目的而横加干涉,或者用激烈的语言打击她的积极性。“你做的都是什么呀,一点天赋都没有。”“不行,和别人比起来你差远了,学别的算了。”诸如此类的话,千万不要对女儿说,因为这种打击的话语可能会使她放弃自己的爱好,而且也会使她产生自卑感,对其他事物也提不起兴趣。

当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往往能够全力以赴;相反,如果父母要求孩子放弃他极感兴趣的事情,做一些他不喜欢做的事情,孩子必然会与父母发生冲突。

英国著名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很早就喜欢戏剧了,他好像天生就对演戏充满了兴趣。为了能够加强自己的戏剧文学修养,他阅读了很多著作,尽管很多人都觉得读书很苦,但是莎士比亚不这么认为。孜孜不倦的学习让他变得博闻强识,使他很快掌握了丰富的戏剧知识。

莎士比亚曾在一个剧院干杂活,有一次,剧院的一个演员病了,剧院的老板没有办法只好找人替补,由于平时对莎士比亚的学习劲头有些了解,便让他上场替演。这个难得的机会让莎士比亚感到非常兴奋,于是他用了不到半天的时间,就把台词背得滚瓜烂熟,登台后大家一致认为他演得比原来的演员还好。演了一段时间的戏之后,莎士比亚就开始了剧本的创作,从此踏上了戏剧的创作生涯,最终成了伟大的戏剧作家。莎士比亚能够获得成功,显然和他的兴趣密切相关,由于有强烈的兴趣,让他变得好学,并对学习充满了动力,这使他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就“入戏”了,也就不觉得苦了。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曾经说过:“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而且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都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事实上,学习任何东西都离不开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因为只有有兴趣才能让人获得舒心、快乐的感觉,反过来这种好心情又会提高学习的兴趣,这是良性循环;相反,假如对所学的东西感到厌烦,内心就会产生排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强迫学习,只会让内心更加痛苦,那么学习就必定会失败。因此,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变得善于学习。

灵姗是个读三年级的学生,她非常喜欢弹琴,而且在音乐方面也很有天赋,小小年纪就可以作简单的曲子。这本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但是灵姗的父亲却坚决不允许她学琴,非让她学画画不可。当音乐老师开导灵姗的父亲,建议他尊重女儿的兴趣爱好时,他满不在乎地说:“什么兴趣爱好?灵姗还这么小,她懂什么?我叫她学什么就学什么!只要刻苦训练,做什么都可以出成绩。”

灵姗父亲的话未免有失偏颇。“只要刻苦训练,做什么都可以出成绩。”这句话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逼着孩子去做她不喜欢的事情是不妥当的。

有一些父母经常否定女儿的爱好,而把自己的爱好强加给女儿,父母往往觉得自己小时候没有条件学习才艺,现在条件好了,一定要让女儿完成自己未了的心愿,所以天天逼着女儿去学习琴棋书画。但是,这种“完美”的计划,不仅让父母感到辛苦、劳累,更让小小年纪的女儿苦不堪言。女儿除了正常的学习之外,还要勤学苦练其他技艺。时间一长,她势必会产生疲惫感,以应付的心态去学习。长此以往,女儿的技艺培训不见什么效果,还会影响文化课的成绩。

女孩虽然年龄小,也已经有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如果尊重她的兴趣爱好,就会让她在生活和学习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和动力。如果逼着她刻苦训练,她自己却一点也不感兴趣,那么是很难取得好成绩的;而即使取得了成绩,女儿也永远不会快乐,如果是这样,成绩又有什么意义?

一个人最可悲的是,在他的一生中对什么都没有特殊的兴趣爱好。而对女孩来说,最不幸的是,父母凭主观意识扼杀她的兴趣爱好。凭主观意识培养女孩是家庭教育失败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这很有可能会给女孩的一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在培养女儿的时候,一定要去发现和培养她的学习兴趣,而不要凭自己的想象去给她设计和安排。

父母首先要改变心态,承认每个人都可以有个人的喜爱和兴趣。女孩虽然小,但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也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父母不应该随便干涉。

其次,要在女孩学习某种技艺之前,先问问她的想法。兴趣并不是强迫就能够产生的。父母要认真去发现,更需要耐心去培养,一旦发现女孩在某一方面的成绩很突出,那就着重培养她这一方面的天赋。如果要女孩去学习一种技能,要先问问她的意见,争取得到她的认可。

期待可以压垮大象

伯雷曾经告诫家长:“永远不要想着去控制孩子,如果他能轻易被你控制,那别人也可以,独立的人格才能拥有完整的人生。”据相关报道,中国17岁以下的孩子心理障碍患者的人数在逐渐上升,专家分析说:“这一现象的形成是由于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这种期望正是孩子产生压力的主要原因。”一个女孩说:“我感觉自己非常没用,每当看到父母满怀期望的目光,我的心中就很难过,不知道怎样才能达到爸爸妈妈的要求。现在,一看见书就害怕,真想把它撕掉……”女孩天生比较敏感,父母的期待会让她们的心灵失重。

12岁的周敏是家中唯一的孩子,也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周敏的父母希望她在各方面都表现得很出色。所以,父母为她设立了非常高的标准:除了在学校里参加正常的学习和活动以外,爸爸妈妈还给她增加了很多课外的“活动”,比如练体操、拉小提琴等。

父母要求周敏在所有活动中都做到最好。幸运的是周敏很争气,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地区活动中,她都被认为是难得的优秀孩子。可不幸的是,在她的生活中却时常发生一些令人无可奈何的事。比如,周敏对他人的评价十分敏感,略有微词她就会情绪低落,在行为上,她也经常出现神经质的表现,并且她不像其他同龄女孩那样尽情地说笑和玩闹,好像一直处于压抑的状态。

从上面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周敏的父母对她是十分“残忍”的,因为他们为周敏设置了过高的期望,这种期望实际上破坏了周敏的正常发展。而周敏在父母的高期望中,从小就形成了一种凡事做到最好以让父母高兴的强烈愿望,也许在周敏看来,只有她达到了父母的要求,她在父母的眼中才是有地位和值得被关心的,这样的她才是有价值的。可是,在父母的高要求下,周敏失去了一个女孩应该享有的天真和无忧无虑的生活,这不得不引起所有父母的深思。

“你如果考不上市重点,我就不活了!”这是一位妈妈对女儿进行的威胁。本来性格开朗、活泼的女儿如愿以偿地考入市重点后,这位妈妈自然百般宠爱她,因为女儿替自己争光了。

“你一定要在全班拿第一,不然对不起我的期望。”这位妈妈的筹码在增加,而且不止增加了这一次,因为所有父母对子女的期望都不会搁浅在一个水准上,父母有做成功者的期望,孩子就要像“过河卒子”般拼命往前冲。

慢慢地,这个女孩脸上的笑容消失了,她心中开始焦躁不安,因为她没考到全班第一。

这位妈妈又以同样的口吻威胁女儿:“这次期中考试你的成绩如果达不到95分,我就不活了。”妈妈说得非常坚决。结果期中考试结束后,女儿离家出走了。

生活中,父母对子女设立过高期望的事情非常多,盼女成凤本无可厚非,而且在多数情况下,父母适度的期望也能够化作女孩奋发向上的动力。可是有些时候,父母过高的期望会成为女孩肩上沉重的压力,她们稚嫩的肩膀还承受不住这么大的“期望”。女儿不是父母的棋子,如果父母一味地把自己的期望加在她们身上,失去自由和快乐的她们会慢慢地对生活失去信心和希望,这种期望禁锢了女孩的人生,也禁锢了女孩的快乐。

除此之外,在过高的期望之下,父母评判孩子好坏的标准也开始严重失衡了,如果女儿哪次没考好,父母往往就认为女儿变“坏”了。于是,更多的高标准又再次出台,常常是把女儿管得比以前还严,在这种“囚犯式”的生活中,你的女儿会变成什么样?

父母对女孩的期望要把握好“度”,因为父母的高标准容易给女孩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最典型的一点就是父母不惜动用所有的社会关系,花费巨资为女孩选择学校,他们觉得女儿进了好学校就有“成凤”的可能,但是他们不知道,也许自己的女儿志不在此,也许她的实际能力没有那么高,在重点学校里上课,她的学习积极性可能会受到打击,并因此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

另外,很多父母不考虑女孩的年龄特点和智力水平,盲目地为她设置过高的期望和要求。当女孩虽然经过努力还是不能实现目标时,她往往会因为达不到父母的要求而自惭形秽,进而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怀疑,从而动摇自信心。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潜质,他们的发展往往和父母的目标产生一定的差距,但这也是他们的自由,父母不应过度干涉。女孩的兴趣和潜能虽然未必和父母的理想模式相吻合,但只要不偏离正轨,大可由她去,这样可以避免女孩因父母期望过高而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

出人头地不应是目的

老舍曾说过:“摩登夫妇,教三四岁小孩识字,客来则表演一番,是以儿童为玩物,而忘了儿童的身心教育甚慢,不可助长也。”老舍主张对待孩子要有平等的态度,尊重孩子,就像对待好朋友一样,他认为孩子“宜多玩耍”,最害怕看见小大人和少年老成的孩子。鲁迅先生也在《我们怎样做父亲》中写过,要把孩子看做一个独立的生命来尊重,而且要从孩子的需要出发,不是以成人的方便为本。

现在看来,这些文学大师的育儿真经依然是值得铭记的真理,可是,能做到的父母却少之又少。父母在培养孩子的时候,是不是就冲着某种功利的目的而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