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30岁上下决定男人的80件事
8338100000034

第34章 别让“批评家”挡了你的路

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都必然会遇到大量反对意见,除非你不做事,否则永远会有批评。这是现实,是你为“生活”付出的代价,是一种完全无法避免的现象。所以,找到自己的目标,并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不为别人的意见所左右,这就是成功的不二法门。

1925年,芝加哥白水滩饭店举行了一场重要的会议,与会者都是各行各业的顶尖人物,包括全美最大钢铁公司总经理、最大电力公司总经理、最大瓦斯公司总经理、纽约证券交易所总经理、联邦政府部长、华尔街响叮当的投资高手、最大交通运输公司总经理、国际商银总经理。

这些人都很会赚钱,这次聚会的目的,也正是讨论如何创造更多财富。

这些人后来过得如何呢?或许你跟我一样好奇。

二十五年后,果真有人兴致勃勃地作调查,结果惊讶地发现:

钢铁公司总经理去世前五年是借债度日的;

电力公司总经理一文不名地死在外国的小岛上;

瓦斯公司总经理成了精神病患者;

纽约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刚从辛辛监狱释放出来;

联邦政府部长刚得到美国总统特赦,总算能死在家里;

华尔街投资高手和交通运输公司总经理、国际商业银行总经理都自杀了!

十个顶尖人物,竟没有一个人能得善终。他们为什么把自己的人生搞得一团糟?

我并不确知详情,却很感慨,会赚钱的人,不一定会生活;工作能力强的,不一定懂得克服情绪压力;绝顶聪明的优等生,不一定能够自我调适。

在台湾有多少这样的人?

努力赚钱、冲刺事业、用功读书,却因为不懂得如何克服紧张、压力、焦虑、忧愁,所有的付出,到最后是一场空,只换来失去健康、失去平静、失去快乐。

活得这么辛苦,究竟是为什么?

只要愿意,其实每个人都能把自己从不幸、痛苦的深渊解救出来,快乐绝对可以操之在我,端视你如何面对、处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

世界第一名女性打击乐独奏家伊芙琳·格兰妮说:“从一开始我就决定,一定不要让其他人的观点,阻挡我成为一名音乐家的热情。”

格兰妮生长在苏格兰东北部的一个农场,她从8岁时开始练习钢琴,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对音乐的热情与日俱增。然而不幸的是,她的听力却在渐渐地下降。医生们断定,这是由于难以康复的神经损伤造成的,等到她12岁的时候,将彻底耳聋。可是,格兰妮对音乐的热爱却从未停止过。

格兰妮的目标是成为打击乐独奏家,虽然当时并没有这一类音乐家。为了演奏,她学会了用不同的方法“聆听”其他人演奏的音乐:

她只穿着长袜演奏,这样,她就能通过自己的身体和想象,感觉到每个音符的震动,她几乎用所有的感官来感受着整个声音世界。

格兰妮决心成为一名音乐家,而不是一个无所事事的聋子,于是她向伦敦著名的皇家音乐学院提出了申请。因为以前从来没有一个聋学生提出过申请,所以一些老师反对接收她入学。但是,她的演奏最后征服了所有的老师,她顺利地入了学,并在毕业时荣获了学院的最高荣誉奖。

从那以后,格兰妮的目标就致力于成为第一位专职打击乐独奏家,并且为打击乐独奏谱写和改编了很多乐章,因为那时几乎没有专为打击乐而谱写的乐谱。

如今,格兰妮作为打击乐独奏家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了,因为她很早就下了决心,不会由于医生的诊断而放弃追求,因为医生的诊断并不意味着她的热情和信心不会有结果。她用自己的不懈追求,向世人展现了一个奇迹!

罗斯福总统的夫人曾向她的姨妈请教,对待别人不公正的批评有什么秘诀。她姨妈说:“不要管别人怎么说,只要你自己心里知道你是对的就行了。”所以,避免所有批评的惟一方法就是,只管做你心里认为对的事。

经过科学论证而为自己认准的事情,就应当将别人的议论置之脑后,不断地用自己的努力来证明自己的正确。不要被他人的论断束缚住自己前进的步伐,追随你的热情,追随你的心灵,它们将带你到你想要去的地方。

格伦·琼斯是琼斯闭路电视网有限公司的主管,早年当他提出要创立一所以闭路电视为主的空中大学时,“没有人评价这是个不错的主意”,他笑着回忆,“银行家和投资人都这样看待,但我确信这是好主意,而后来的发展恰恰证明了我们的信念。”

当然,勇于坚持自己的信念,并非要与权威人士对抗。如果上级否定你的计划,或坚持要你按他的想法行事,你就过分激动,这就会显得你很不成熟,而不是有胆有谋了。

有人说:“每个人都是一个批评家。”当你追求梦想,并希望得到帮助的时候,这句话尤其正确。总有许多善意的人希望保护你,使你远离那些他们认为不能实现的幻想。这些批评家们曾试图打消很多人的积极性,他们会说那些人不够资格;他们的想法是不会奏效的;他们的产品是不会有市场的;他们太矮了,太年轻了,太早了或是太迟了。这时你要明白,对于自己的梦想能否实现,真正有影响的观点是你自己的观点。其他人消极的想法,只是反映了他们自身的局限性,而不是你的局限性。

一位名叫奥齐的年轻人,对于现代社会的各种重大问题都有着自己的一套见解,如人工流产、计划生育、中东战争、水门事件、美国政治等等。每当自己的观点受到嘲讽时,他都感到十分沮丧。为了使自己的每一旬话都能被别人赞同,他费了不少心思。他向别人谈起他同岳父的一次谈话。当时,他表示坚决赞成无痛致死法,但当他察觉岳父因不满而皱起眉头时,便几乎本能地立即修正了自己的观点:“我刚才是说,一个神智清醒的人,如果要求结束其生命,那么倒可以采取这种做法。”奥齐在注意到岳父表示同意时,才稍稍松了口气。

奥齐在上司面前也谈到自己赞成无痛致死法,然而却遭到更为强烈的训斥:“你怎么能这样说呢?这难道不是对上帝的亵渎吗?”奥齐实在承受不了这种责备,马上改变了自己的立场:“我刚才的意思是说,只有在极为特殊的情况下,如果经正式确认绝症患者在法律上已经死亡,那才可以截断他的输氧管。”最后,奥齐的上司终于点头同意了他的看法,他叉一次摆脱了困境。

当奥齐与哥哥谈起自己对无痛致死的看法时,哥哥马上表示同意,这使他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奥齐为了博得他人的欢心,不惜时时改变自己的立场。就个人思维而言,他这个人是不存在的,所存在的仅仅是他人做出的一些偶然性反应,而这些反应不仅决定着奥齐的感情,还决定着他的思维和言语。总之,别人希望奥齐怎么样,他就会怎么样。这种失去自己的人,与行尸走肉又有何区别?

现实生活中,像奥齐这样的人的确不少。有一位秘书,领导让他看一篇报告写得如何。他看完后汇报说:“我认为写得还不错。”见领导摇了摇头,秘书赶忙说:“不过,也有一些问题。”领导又摇摇头。秘书说:“问题也不算大。”领导又摇摇头。秘书说:“问题主要是写得不太好,表述不清楚。”领导又摇摇头。秘书说:“这些问题稍微改改就会更好。”领导还是摇头。秘书说:“我建议打回这个报告。”这时领导说话了:“这新衬衣的领子真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