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茅台故事365天
8340200000028

第28章 寅卷 酒仙 (3)

太平天国失败以后,清廷委派在镇压太平天国中起家的名臣丁葆祯任四川总督。丁葆祯是贵州人,深知贵州不产盐,贵州人吃盐都由四川运入。而由于制度不存、运销混乱、价格奇贵,造成贵州民间缺盐甚至无盐,一般民众多为淡食,向有“吃盐当过年”之说。丁葆祯上任伊始,便派他的朋友、后来做过云南巡抚的遵义人唐炯督办盐务,负责整顿四川盐政。唐炯又推荐另一个遵义人华联辉协助,丁葆祯很欣赏华联辉的人品才华,三人相见,一拍即合。应该说,这一次盐政整顿是非常成功的。首先是四川盐税收入由整顿前的每年七千余两,激增到百余万两。然后因为有了顺畅的运销渠道,较为稳定的制度和价格,也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黔人吃盐的困难。

而当初毅然出山,协助唐炯整顿盐务的华联辉,由于牢牢把握住了这一机会,不仅把差办得漂亮,而且在把川盐运销贵州时,他在仁怀、纂江、叙永、涪陵四大口岸中,得到了其中两大口岸的部分垄断权,在十余年中,由遵义乡下一个虽然读书中举、却无官无职的小地主,一跃而为贵州的首富。在后来的许多年里,贵州的老百姓还流传着“唐家顶子,华家银子”的谚语,以形容其多。这个谚语中的唐家,即前面提到的唐炯和他代代做官的子孙们。而所谓华家,就是华联辉所开创的华氏工商业家族了。华联辉垄断的仁、叙两大口岸中,最主要的便是仁岸,也即茅台口岸。由于有赤水河通航之便,茅台口岸便成为川盐销黔的最重要码头。太平天国时,茅台口岸曾遭到严重破坏,这时又渐渐从那场兵火灾难中苏醒过来,一时人烟重聚,商贾云集。而华联辉由于身负整顿盐务的责任,又在茅台设有盐号,就经常在赤水河一带奔走。他是一个被儒家文化滋养很深的人,笃信仁义礼孝。即便在他非常有钱、十分荣耀之后,每次还乡,他都必定离家十里就下轿、更衣,让从人返城。自已则青衣小帽,让仆人挑一担礼物,暑天一顶笠,雨时一把伞,步行回家。

一次,他从茅台回到家中,家人设宴洗尘。席间,华联辉的母亲忽然提起一件事,说“长毛”之乱前(即太平军进入贵州),她曾在茅台地方喝到过一种非常好的酒。不知道平乱以后,这种酒还有没有?要是没有了,还真可惜。华老太太不知道自己唠唠叨叨的这一番话,无意中竟放在了儿子的心上。华联辉再到茅台时,就吩咐手下去寻找这种“很好喝的酒”,以遂母亲的心愿。谁知这桩他本来以为很简单的事,却碰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原来,经过战乱,酒房倒了、酒窖填了、酒工死了,茅台的酿酒行业除了一片残砖剩瓦,已不复存在。华联辉虽然没能找到母亲当年喝过的那种美酒,但他为了满足母亲的心愿,决定重建一个酿酒的作坊。以他的财力和能力,几个月后,新作坊就在一片废墟上建立起来。

那时候还没有工厂这个概念,华联辉给这个新生的华氏家庭企业取了一个名字,叫做“成义烧房”。这是在同治六年,也即公元1867年发生的事。这个“成义烧房”,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茅台酒厂最早的雏型。后来王视天下的贵州茅台酒,也就这样在一个母亲的闲嗑和一个儿子的孝心里诞生了出来。华联辉初建“成义烧房”的时候,他的盐号生意正蒸蒸日上,银子如流水般哗哗涌进来。依照他的本意,这烧房所烤之酒除了家中自用,主要是用来馈赠亲友,满足生意应酬,并不是拿来卖钱的,因此产量很低。没想到的是,华家有好酒的消息不胫而走,前来索要此酒的人络绎不绝,踏破门槛。华联辉开始还很高兴,来者不拒,慷慨赠与。渐渐要酒的人越来越多,并日益成为一个负担,华联辉不愧是一名富有眼光的商人,他从中看到了巨大商机。华联辉决定趁势扩大产量,明码标价,正式把美酒推向市场。这一决策对华联辉来说,既解了人情之苦,又多了一项收益,可谓一举两得。

当时的华联辉不可能预想到,他苦心孤诣的经营主业、并使自己成为一代巨富的盐业,随着时代的步伐早已不复存在,而他当初在不经意中栽培的一棵小树,却在后人的精心培育下窜成了参天巨木。而茅台的故老乡亲们也没有想到,那仅只在传说中流传了数百年的“王气”,终于在这一坛坛清洌的琼浆玉液中升腾而起,最终成就了茅台酒业今日王视天下的格局。

唐蒙与枸酱酒

凌鼎年

话说司马迁在《史记》这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伟大著作中,给我们讲了一个和茅台有关的,发现夜郎和枸酱的故事……公元前135年,闽越国国王进攻南越国,南越国王向汉朝求援。汉武帝派大将唐蒙讨伐闽越。事后南越王设宴招待唐蒙将军。宴席上,令唐蒙将军印象最深的却是一种名叫枸酱的酒。这种酒颜色微黄,异香袭人,唐蒙虽然知道南越国物产丰富,南越王生活骄奢,美酒美味美色,无奇不有。不过他还是被这种从未喝过的美酒所倾倒。他一边品尝,一边随意地问:“这酒很好喝,简直是太好喝了。

是你们本地出产的吗?”南越王看他一眼,哈哈一笑,也很随意地回答他:“上使所喝之酒,并非我南越国所产,这酒来自夜郎国。夜郎国和南越有通商之好,有一条江从他们那里流下来。上使喜欢,就多喝一点吧,这种酒即便喝醉了,也不会伤人的。”唐蒙借着酒意,对南越王说:“大王此酒,真是人间极品,小臣虽然有幸品尝,却总觉有些僭越,毕竟这样好的东西,不应该不让我的君王知道,这不是为臣之道呵。”南越王听唐蒙这样说,吩咐近臣抬来一坛枸酱,说:“上使只管喝吧,这坛枸酱,就请上使带回长安,献给皇帝,以转达南越国王对皇帝的谢意。”唐蒙赶紧上前一揖,说:“谢大王。”

很快,唐蒙就完成了使命,回到了长安。同时,他把枸酱酒也带回了长安。

唐蒙了解了这些情况,就把枸酱献给汉武帝品尝。武帝一尝,好喝啊,古人说话,叫做“甘美之(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唐蒙趁机建议汉武帝,说现在南边这几个国家的问题,总有一天朝廷是要解决的。汉武帝很欣赏唐蒙这个建议,于是在第二年夏天,汉武帝派唐蒙率一千汉军,带一万民夫,携大量礼物,由蜀地熟悉情况的商人带路,从赤虺河进入夜郎。当时西南地区的交通极为不便,夜郎又僻处莽莽群山之中。因而汉朝不知夜郎,夜郎也不知汉朝。以致唐蒙率领的通好人马,一路行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吃尽千辛万苦。好在从长安出发时,唐蒙的爱妾苟贞英非得要同行,唐蒙怎么劝阻都不行,只好依顺了她。如今路途艰难,却得苟贞英温柔贤淑,除照顾唐蒙起居外,还在队伍中早起晚睡,嘘寒问暖,缝缝补补,调羹送汤,颇得大家的尊重和爱戴,是唐蒙一个意料之外的好帮手。这一日,队伍来到一个叫做茅草台的地方。

只见这地方两山夾一峡谷,赤虺河奔流到此,突然变得舒缓平和,岸左较平坦之处,散聚有百来户人家。队伍尚未走近,已有阵阵酒气袭来。带路的蜀商上来告诉唐蒙,说这就是濮人酿造枸酱的地方。唐蒙听了,微微一笑,对苟贞英说:“阿英,要不是因有此物,你我怎能有今天之行?”苟贞英也轻轻一笑,说:“将军建功立业,全由此物而起,你我二人和它,也算极有缘份了。既然已经到了此地,何不小息几日,再往前行?而且既已来到夜郎,便应通使知道,我们偌大队伍,万一发生误会,亦多不便。”唐蒙怜爱地看了看苟贞英,见她虽然美丽不减,却因连日劳累,面有憔悴之色。不由自主地抚了抚她的背,说:“就依你,在此地休息三天,另外派人前往夜郎王城,通报我等来意。”茍贞英感激地点点头,吩咐随从立起军帐,生火造饭,自已跟随唐蒙,来到村中。村中人民,都是椎髻、葛衣的濮人。见有如此浩大的队伍到来,倒也不怕,聚集了在村口路边观看。唐蒙与苟贞英走来,便有一位村长模样的人上前迎接。

唐蒙让蜀商与他交涉,说明身份和使命,让他放心,各安本业。又拿出银两若干,把村中枸酱,尽数买下,自备以外,分给兵丁人伕,顿时队伍中便传来一片欢呼之声。到了傍晚,河风习习,篝火堆堆,唐蒙与苟贞英坐在帐内,一边喝着拘酱,一边听那蜀商讲这濮人和夜郎的来历。那蜀商见多识广,又口齿灵便,夜幕中娓娓道来,却也动人心魄。关于夜郎的起源,还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一个妇女到江边洗衣,看见江水中漂来一段大竹,她好奇地把大竹捞起,结果发现里面躺着一个白白胖胖的孩子,她把这个孩子抱回家去,抚养成人,长大后这个孩子仁德出众,武艺超人,受到人民的拥戴,逐渐收服了许多部落,建立起一个大夜郎国。他不忘自己的出身,自称竹王。现在夜郎国的竹王,叫做多同。而茅草台这个名字的由来,缘起于河岸上一座古时候留下来的,濮人祭祀祖先的高台。这座后来被废弃的高台,在漫长的岁月中被年复一年萋萋生长的茅草湮没。听了蜀商这一番介绍,唐蒙和茍贞英对视一笑,心说:原来如此。谁知到了晚上,苟贞英因水土不服,竟忽冷忽热,一病不起。

唐蒙尽管悉心照料,又让军医治疗,仍是无力回天。第三天头上,这位聪慧美丽的女子,竟然在陪伴夫君出使夜郎的途中,死在伤心欲绝的唐蒙怀中。唐蒙把爱妾安葬在茅草台东边的山岭上,这里居高望远,或许可以让她北望长安,看到自己的家乡。从此以后,这座长眠着苟贞英的山岭,就被当地人称为寒婆岭,取意为苟贞英来自寒冷的北方,是寒冷地方的女人。说也奇怪,自从苟贞英安葬后,这座山就开始长出许多枸树,这种树的树叶可食,果实鲜红,树皮可以造纸制绳,全身是宝。大约是苟贞英香魂不散,以身化为草木,庇佑这一方水土,怅望夫君的归来罢。安葬了苟贞英之后,唐蒙接到信使的回话,说夜郎王欢迎大汉使者前往。于是泣别爱妾,拔营启程。到了夜郎王城,唐蒙受到夜郎王的盛情款待,在唐蒙的劝说和各种礼物的诱惑下,夜郎王看花了眼,痛快地接受了唐蒙提出的归顺要求。于是在夜郎王的带领下,夜郎以及夜郎周边的一些小国都一起归顺了汉朝。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事件“唐蒙通夜郎”。就在这样一个魅力无穷的大时代里,夜郎以及周边部落成为了中国版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

而这种引发和见证了一场国家疆域大扩张,并在其中担任了重要角色的美酒,在经历了两千年沧海桑田的轮回,日月精华的蕴蓄,山川人物的凝炼之后,在二十世纪被定格为我们泱泱中华的至尊国酒--茅台。

错把茅酒当苗酒

于立极

清朝时有一桩及其重要的国家机密,那就是顺治皇帝的出家疑案。传说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代皇帝顺治,在自己心爱的董鄂妃去世后,悲伤过度看破红尘,出家当和尚了。五台山天台寺有一蜡制的僧装顺治像,头戴宝冠,身披黄袍,据说面目骨架与顺治画像十分相似。而康熙多次到天台山拜祭,或赐匾额,或赐金帛,证明天台山确为顺治出家之所(《清稗类钞》)。有人说,顺治皇帝于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一出走,而忌辰推迟到正月初七才宣布,是在密令寻找,未能找到才发丧的(《白话野史大观》)。顺治皇帝弃位离宫当了和尚后,他的儿子玄烨接了皇位,就是后来的康熙。

父子情感血脉相连,即便是江山社稷也无法代替,大内密探一直秉承康熙的旨意秘密寻找顺治,但寻找多年一直没有踪迹。作为天子连自己的父亲也找不到,康熙的心情十分郁闷。看出儿子的心事,康熙的母后对他说,你皇阿玛的脚板心有一颗又红又大的痣,在位时常说五台山的风光好,老和尚的根基厚,你可去那里找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