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茅台故事365天
8340200000067

第67章 巳卷 酒功之二 (12)

80多岁的李锦坤老先生是客家人,祖籍广东梅县。他年轻时抵塞,以做土肥皂起家,后来逐渐积累起较为丰厚的资本,开设了时尚电器、日用杂货等好几家店铺,并繁衍了一个大家族。1980年8月,时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的姬鹏飞同志访问塞舌尔,不但受到了塞舌耳政府首脑的盛情接待,还受到了广大华侨同胞的热烈欢迎。李锦坤先生的长子、时任塞舌耳华侨联合会主席的李炎麟先生从家里捧出两瓶茅台酒,盛情招待。席间大家高举酒杯,共祝祖国繁荣昌盛,场面十分热烈。

1981年秋,李炎麟先生回国参加在广州举办的产品交易会,会餐时,因宾客来自五湖四海,为了照顾大家的饮食习惯,主办方准备了多种酒水,有白酒、红酒、黄酒、啤酒。很多人选择了饮用红酒,李炎麟先生让服务生端过了一杯茅台酒,他高高地举起酒杯,对在座的先生女士们说:“在塞舌尔,我们最爱喝的酒就是茅台,真正懂得茅台的,还是咱们华人。茅台酒是中国人的骄傲,任何洋酒都无法跟它相比。当我们喝起茅台,就想到家乡,想到祖国,想到炎黄子孙,爱国之情便油然而生。”他的一番话立即感动了大家,很多人都将杯中的酒换成了茅台,大家开怀畅饮茅台酒,情绪十分高涨。茅台酒拉近了客商们之间的距离,增进了他们的感情和友谊,使这次交易会的成交额创历年来最高。

返回塞舌耳时,李炎麟先生购买了十箱茅台酒,委托会议主办方代办了托运手续,用轮渡运抵塞舌耳。有人问他,怎么买这么多?李炎麟笑着说,临回国时,很多人特意嘱咐多带些茅台酒回去,如果不是路途遥远,还得多带一些呢。

飘洋过海的茅台,已经成为塞舌耳华侨酒桌上不可或缺的美酒。

乔冠华打赌输了

邵孤城

叱咤新中国外交风云三十多年的著名外交家乔冠华才华横溢,性情豪放,被毛泽东、陈毅、邓小平亲切称为“我们的乔老爷”,被周恩来视为外交战线的左膀右臂。

1971年11月15日,联合国第26届会议召开,五星红旗在纽约东河之滨的联合国大厦迎风飘扬,当乔冠华率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气宇轩昂地端坐在联合国会场上时,他修长的身材,身着藏青色中山装,手持一份雪白的发言稿,于严肃中又昭示着某种正义,他健步走上讲坛,全身充满了活力,他容光焕发,目光明亮而锐利,充满着自豪和信心。全世界的眼睛从他身上,看到了一个和过去不一样的中国。

都说乔冠华文才盖世,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还酒量惊人,他的一生,和茅台酒有着一件件不得不说的故事,就是在达到他人生顶点的联大26届会议上,同样也流传着一桩关于他和茅台酒的感人传说。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乔冠华在香港时事晚报社任主笔。他常常是右手秉笔写文章,左手端着一杯酒,边饮边写。那些脍炙人口、令香江为之纸贵的国际述评便是这样从酒中涌出。每日临睡前,乔冠华往往一边看外文报刊,一边继续喝酒。因无夜不酒,保姆便给乔冠华起了个“酒仙”的雅号。

茅台、卷烟、浓茶是乔冠华“三好”,壮年叱咤风云之时,乔冠华寓所的客厅里,各种名酒琳琅满目,茅台酒瓶一经启封即不加盖,其饮酒如水,以酒代茶之习可见一斑。有的时候,乔冠华则手执酒杯,一边浅尝浅酌,一边口述要领,有关人员如李道豫先生等在一旁笔录,通常是酒尽文稿成矣!乔在“联大”的历次发言,多系如此“炮制”。

乔冠华喜饮茅台,情有独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乔冠华随周总理出访后回到国内,于昆明暂歇。云南省政府招待所捧出窖藏20余年的茅台酒,那茅台一启封,醇香浓烈,真是酒未醉人人自醉,这下可乐坏了乔冠华,一副垂涎三尺的样子,喜不自胜。他啧啧称赞,饮了一杯又一杯,次日一觉醒来,乔冠华腼颜向云南省府秘书长索酒。好客的招待所随即拿来两瓶茅台,乔冠华非常失望,几乎看都不看,沮丧地转身就走。招待所有关负责人十分尴尬地说:“我们是招待总理,你们沾了总理的光……现在实在拿不出这种窖藏茅台……”

良辰美酒,固然是人生一大快事,但也误人误事。1968年春,阿尔巴尼亚驻华大使乔治·罗博抵京履新。当时外交部举行盛大酒会,公使参赞泽契·阿果利等使馆全体外交官应邀与会。席间,宾主频频举杯,阿果利起身应战。没几个回合,阿果利便躲在卫生间狼狈地呕吐了好一阵子,而面不改色的乔冠华依然不显山露水,频频劝酒。喝得醉醺醺的阿果利步履蹒跚地走出宴会厅,钻进汽车。当轿车经东长安街行至建国门外大街时,惨剧就在顷刻之间发生———一个无辜的骑自行车的中国工人便倒在阿果利摇来晃去的轿车车轮下。阿尔巴尼亚外交部获悉此事,立即下令召回阿果利。此事惊动了周恩来,总理专门就此事数次召集会议,狠狠地批评了乔冠华一顿,并且严肃责成他作出深刻检查。

1971年10月25日,从联合国总部纽约传来消息,由阿尔及利亚等23个国家提出的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决议草案通过了。

毛主席听到这一消息非常高兴,指示立即组团参加正在进行的联合国第二十六届大会。

11月2日,外交部长姬鹏飞给联合国秘书长吴丹去信,通知了他中国代表团的名单。代表团长为乔冠华,时任外交部副部长。

一天晚上,乔冠华到挪威大使奥尔高的官邸赴宴,临行前,乔冠华特总属咐下属带上两瓶茅台酒。

奥尔高曾任挪威驻中国大使,与乔冠华比较熟。当一行人到达奥尔高官邸门口,主宾紧紧地拥抱了一下,然后乔冠华从一位工作人员手里接过两瓶茅台酒,送到奥尔高手中。奥尔高立即会意地笑起来说:“呵呵,你还记得。”乔冠华煞有介事地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原来,在奥尔高离任前,乔冠华和他一起吃饭。席间两人谈起了26届联合国大会关于中国席位提案表决的前景。奥尔高非常有把握地说:“这次中国一定能进联合国,我在纽约等你。”乔冠华说:“不一定,也许明年有可能。”谨慎,说话留余地是外交官的传统。奥尔高却不让步,说:“我们打赌,怎么样?”乔冠华随手指着桌上的茅台酒说:“就赌这个吧,你输了,送我一瓶茅台酒;我输了,送你一瓶茅台酒。”奥尔高连连点头表示同意。

奥尔高为在座的客人讲述了这个故事,大家听了不禁哈哈大笑起来。乔冠华说:“中国人是说话算话的,我输了一瓶茅台,还送你一瓶茅台呢!”

乔冠华打赌输了,但中国赢了,中国人从此走上了世界大舞台。

日本友人的宿愿

王培静

日本著名饲料添加剂专家德加孟先生,接受中国科学院的邀请,来到中国作饲料考察。说起和中国的缘分,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我表哥狄村是日本著名的乒乓球运动员。六十年代初,我表哥狄村来中国北京参加世界第23届乒乓球赛,由于他在赛场上的出色发挥和赛场外的友好表现,获得了中国观众的一致好评,在一次会见时,时任中国总理的周恩来满怀深情地对包括狄村在内的几名成绩优异的日本运动员说:今天我送给你们每人一瓶茅台酒,希望你们把我们中国人民的友谊带回日本去,让我们忘掉过去,向前看。让我们两国邻邦友好相处,让我们之间的友谊,像这茅台酒香一样源远流长。狄村激动地从周恩来手里接过茅台酒,深深地鞠了一躬。

带着这瓶茅台酒回到日本后,他一直把它视为珍品,摆放在家里显眼的位置,凡有客人来,他总是向客人炫耀,知道吗,这是中国的国酒,是著名的世界外交家、政治家中国总理周恩来送给我的。只能看,千万不能动。

一次我到他家里去玩,非要闹着看看他那瓶茅台酒。被我缠的没办法了,他小心翼翼地拿出来给我看,我一手抢了过来。嘴里说,打开尝尝吧。他说,你知道这瓶酒对我有多重要,他是我这一生收到的最最重要的礼物。我们两人争来夺去,不小心把茅台酒掉在地上摔碎了。我和表哥狄村都傻了,我看表哥狄村的脸色很难看,忙向他陪罪,狄村君,真的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将来我到中国去,一定想办法带一瓶茅台酒回来还您。为此他难过了好久。我也从那时起,开始想念中国的茅台酒。心里暗暗发誓,有生之年,我一定要到中国去,亲自尝尝茅台酒的滋味。

七十年代,还是在中国,周恩来总理邀请日本乒乓球队参加一个招待会。总理送给日本女子乒坛名将松崎君代一瓶茅台酒,表哥狄村一看没有他的份,十分着急,对周恩来总理说:“总理,几年前您曾赠送我一瓶茅台酒,我珍藏在家,舍不得喝。可有一次被一个亲戚不小心把酒摔破了,酒洒了一地,那酒香四溢啊,屋里是扑鼻的香味,当时把我心疼的哟,我真想上去打那位亲戚。没办法,我灵机一动,拿出球拍,把地上的酒洒在上面。后来每当我比赛处于劣势时,只要闻一闻我的球拍,立即就有了力量,就能反败为胜。”周总理被表哥狄村的话逗乐了,笑着说:“我可没有那么大的神通,要不然,我就去买几瓶茅台酒,洒在我们中国小将的乒乓球拍上,岂不万事大吉,百战百胜?噢,我明白你说这番话的意思了,你别急,我早已准备好了,等会儿向你和谷川先生也各送一瓶茅台酒。”

这次我终于有机会来到中国,听说要去茅台酒的产地贵州考察,我更是兴奋。二十年了,在表哥狄村家闻到的茅台酒香,一直深深留在我的脑子和记忆里,这次来中国,有机会我一定要亲口尝一尝中国茅台酒的滋味。

在贵州毕节地区大方县考察结束后,接待方像知道我的心事似的,服务员端上来了茅台酒,虽然我不懂汉语,但茅台酒那几个字,二十年前已经深深刻在了我的心里。我高兴地大叫:茅台酒,中国的国酒。翻译向我会意的点头,对,茅台酒,中国的国酒。

还没等接待方提议,我已经迫不及待地端起了酒杯,凑到鼻子下闻了闻,嗯,真香啊。中方人员见我端起了杯子,忙说,今天我们在贵州的土地上,用当地产的茅台酒,招待远道而来的日本专家德加孟先生,来,德加孟先生,干。我高兴地说:来,干,我一饮而尽。这酒喝下肚去,满口生香,回味无穷,妙不可言。我心里想,周恩来,作为一个大国总理,能送狄村茅台酒,狄村真是大大的有面子啊。我喝了一杯又一杯,真是太受用了,这酒喝到嘴里很绵软,很舒服,很纯正。这次中国之行,终于实现了我多年来,要亲自到中国喝茅台酒的愿望,这次就是一醉方休也值了。

是茅台酒架起了中日人民友好的桥梁。

只要需要,我还会来中国,在有生之年,希望能多为中国做点事情、多为中日友好做点事情。同时,也多喝上几次这琼浆玉液。

茅台情缘

陈永林

这天天还没亮透,中国驻瑞典的外交大使张兵便起了床。这些天,张兵每天都这样,起得早,睡得晚,自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来签证去中国淘金的人越来越多,张兵匆匆吃过早点后便来到办公室。果然,门口签证的人已排起了五六十余人的长队。

张兵开了窗坐下后,开始工作。

瑞典人很守秩序,尽管排的队极长,但没有一个插队的。

工作时,时间过的极快,很快到了吃午饭的时间,可排队的人还有十几个。一瑞典人说:“大使工作了一个上午,太累了,趁吃饭的时间刚好休息一会儿。”张兵笑着说:“下一个。”

“大使,你认识我吗?我叫布鲁德。”一个满脸笑容的瑞典小伙子热情地望着张兵,眼里满是希翼。

张兵觉得眼前的这位小伙子有点面熟,却想不出是谁,便歉意地摇摇头。

布鲁德把旁边一个漂亮女孩搂往怀里,用中文讲:“钱梅,中国姑娘,我的妻子,你和茅台酒是我们的媒人。茅台酒、花香,一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