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欺诈术与欺诈心理解密
8346400000007

第7章 欺诈的线索——察言观色识骗子

现在许多骗子都盯住了互联网,在网上找到一些准备卖东西的事主,编出一些理由寄来一张大额的假支票,然后再要求事主把剩下的钱转给他,就像上述案例中说的那样。通常情况下,银行都会先将支票兑付,过几天发现支票有假,再向事主追讨已付款项,就像是银行根据事主的信用记录给的一个类似透支一样的服务。

这样的流程在银行中,特别是欧美的银行中是普遍存在的,设计骗局的人显然是深谙此道,他们伪造了支票,并通过一个又一个事先设计好的局,灵活操控了事主心理,最后即使被事主察觉,之前汇过去的钱也难以追回了。

微表情,是心理学经典名词。指人们通过做一些表情从而把内心感受表达给对方看,在人们做的不同表情之间,或是某个表情里,脸部会“泄露”出其他的信息,而这种信息往往才是反映对方真实想法的关键。“微表情”最短可持续1/25秒,虽然一个下意识的表情可能只持续一瞬间,但却很容易暴露出自己的真实情绪。

面部的变化,如微笑、皱眉、发怒等等,都可以迅速地提供更多信息,来帮助我们明显地了解人们当时的心情和意图。因此,在面对骗子或“疑似骗子”的人时,我们可以在交流中尽可能多的获取他的语言和非语言的信息,从而达到如下目的:

最大限度地了解对方;

掌握所处的境况;

避免危险、欺骗、窘境或社会地位损失;

诱导、确认或控制对方的想法。

一、以貌识人

《无常经》中有“相由心生”一说,即是指人的本质不仅决定了他的内在素养,还决定了人的外貌气质。无论是饱受沧桑还是娇生惯养,都能够从容貌上看出端倪,当我们对人有了最基础的认知之后,便能更好地把握与他人的交往,也更能拆穿骗子的把戏。

其实中国古代就有“识人术”之说,但多为古代的算命先生所用,也许有些科学根据,但也无法考证了。中国古代的相书上曾说:“鼻者画之山,不高则不灵。鼻通于气,以察神志之躁静,心胆之强弱。”因此,古人观鼻识人之术认为:鼻高而不对称则凶;鼻塌而鼻尖肥,是劳碌命,难以成事;狮子鼻属政治家、外交家类型,不论男女都是精力充沛且好动、活泼、进取心强;伏犀鼻属于艺术家型,鼻子直长,细而凸出,这种人大都内向、性情平和、温柔,不容易走极端,富有理想,也有艺术天份;折欠鼻型,鼻子尖往上翻,为人多固执、爱嫖、好赌、喜欢问东问西;鹰勾鼻,鼻尖向下留勾,这种人贪婪、自私自利、为人多奸诈狡猾。

古代相书上对于人的口唇型又有这种说法:“喜怒哀乐,有动于中,必形于外。”古人观口唇之相认为:唇厚的人是富贵长寿之相,这类人好辨、机灵,但外刚内怯,是薄情之人;长唇的人竞争心强、重事实、能力强;短唇的人富于想象,但性格之中缺乏果断的因素,常常犹豫不决,而且嘴里存不住话;唇两端上翘的人乐观、进取、幽默;唇两端下垂的人忧郁、悲观、易怒;樱桃口属女性口型,这类人爱美,且温柔多情;方口则属男性口型,这种人多能力强、重实际、好享受;吹火口型的人能力弱、缺乏果断力,并可能一生孤苦;覆船口型的人奸猾且贪心不足;仰日口型的人乐观、不平凡,并常能一鸣惊人。

除了上面说的两种之外,中国古人还时常以人的脸型来识人,他们认为:三角脸的人想象力丰富,但欠缺实际能力,性格多属于浪漫型,想多做少,心机较重;正方脸的人聪明而有行动力,这类人品格高尚、心胸宽阔、充满精力,并有外交本领,幽默感强;长方脸(即国字脸)的人活动性强,但缺乏扎实性,人际关系较差,这类人多不懂得体谅他人;圆脸型的人宽宏大量,且为人忠厚、心慈手软,不害人亦不防人,与谁都过得去;宽广无型脸的人,耐力强,感情脆弱,能替别人着想,容易被他人左右,上当受骗;尖下巴的人多为现实派,成功与失败对等,易受异性爱慕;宽下巴的人则头脑聪明、野心大,长于谋略并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这种古代相术的科学性究竟有多少,我们不得而知,但在犯罪心理学上,的确存在着“犯罪心理画像”这一学科。从犯罪心理学的专业角度来讲,这只是一种对犯罪心理的另一角度的研究,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是种神秘莫测的读心术,但它确实在很多方面都对我们有着很大帮助。

世界公认的第一位通过数据比较来划分犯罪人的犯罪学家——意大利19世纪的切萨雷·龙勃罗梭认为世界上存在以下三种罪犯:第一种是天生犯罪人,这种犯罪人往往在生理上具有低等进化的返祖现象;第二种是精神病犯罪人,这些犯罪人在生理上和精神上都患有疾病或有明显缺陷;第三种是有犯罪倾向的犯罪人,和前两种相比,大部分犯罪人其实都属于第三类,他们并不具备明显的识别特征,但是在某些精神上的缺陷往往会使他们在特定情形下倾向于实施犯罪行为。龙勃罗梭甚至在其晚年出版的《犯罪人类学》一书中对于上述理论提出了近乎“脸谱化”的总结:

“刺客的下颌突出,颧骨间距大,头发和胡须稀疏、细碎且通常是黑色的,脸色苍白;攻击者的脖子短,头盖骨比较圆,手臂长;纵火犯四肢长,头小,身材瘦弱;骗子的下颌宽大,颧骨突出,体重大,脸色苍白;盗窃犯手臂长,个高,黑发,胡子稀疏。”

尽管龙勃罗梭这种深受达尔文理论影响的观点存在很大的片面性,但这种与犯罪行为可能存在密切关系的生理特征标识法却开辟了日后犯罪心理画像发展系统化的先河。

犯罪心理画像有多种称谓:如犯罪人画像(offender profiling)、心理的画像(psychological profiling)、犯罪人格画像(criminal personality profiling)、行为画像(behavior profiling)、犯罪现场画像(crime senne profiling)和犯罪侦查分析(criminal investigative analysis)等。

从外貌上对别人做出判断虽然比较困难,但却是我们人际交往中很重要的一环,特别对于我们“防骗”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也存在着一套“以貌识人”的方法,先以人的眼睛为例说明这一办法。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作为人身体上的一个生理器官,我们不仅可以从人的眼神中看出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更可以通过眼睛的形状和样子对人做出最基本的判断:

第一,如果两眼对称,眼部外形与面部其他器官配合显得较为和谐的人,通常做事情中规中矩,他们能够合理安排调度自己的时间和工作,并且往往是其所在领域的成功者。

第二,如果眼窝深陷,眼球四周看起来有较大凹陷空间的人,思维相对比较缜密,考虑事情也详细周到,性格坚强,不易服输,但尽管如此,却往往遭遇失败与挫折。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孙中山先生就很符合这种特质。

第三,如果此人的眼球外凸,眼睛大而明亮就说明这种人智商很高,个性也相对较强,不论是学习上还是工作上都往往是佼佼者。但这里要说明的是,前边所说的“眼球外凸”只是指的那些天生如此的人,尽管现在社会生活中也有不少人都是这种样貌,但是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是因为近视而长期佩戴眼镜的结果。

此类人的目光显露天真无邪的,说明其人缘较好,而大家也都喜欢与这样的人成为朋友。目光比较敏锐的,属于能力很强的领导型人才,往往能够用自己的手腕控制局势,果敢坚决,是事业型人才。清末民初的枭雄袁世凯就是这种特征,外国记者评论说:他有一双智慧而又充满魅力的眼睛。能被李鸿章赞赏为“当今之世,无出其右者”,也就不足为怪了。

第四,眼睛偏小,眼睑外部下走,白眼球较多。这种人心思细腻,容易被评判为阴险狡诈,变化多端,不易把握;这种人做事情往往会出人意料,不循常规;交朋友时会显得比较功利,不讲究感情。

第五,有眼袋,眼角上翘者,这种人有着较好的异性缘,常常能够获得长辈的欣赏喜欢,成人化的过程较快,能够迅速适应环境的变化,和周围的朋友或同事打成一片。

眉毛位于眼睛的上部,主要的功能就是保护眼睛,但也许很多人不知,从眉毛上也能够看出人的性格和心理。

人的眉毛分为许多种:剑眉、柳叶弯眉、扫帚眉等等……长有左右边靠近眉头的眉毛上翘、且向上散开的眉形的人,通常脾气暴躁、态度强硬、性格冲动难以控制,特别是在少年时期,叛逆心更是强;而眉毛生长方向相同,从眉头至眉尾处都没有逆生长的眉毛的人,通常很有主见,对事情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多半都太自以为是,常以主观判断来定义他人或某些事件。

这种判断方法为我们初步辨识骗子、免上圈套提供了帮助。

二、道出“天机”

在社会交往之中,会欺骗我们的绝不仅仅只是职业骗子而已,事实上,人们说谎或被谎言欺骗的次数之多令人震惊。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一位心理学家费尔德曼教授研究称,每人平均每日最少说谎25次。

当然,谎言有不同层次之分,有的谎言是出于善意,对此我们大可不必理会,但若是职业骗子们带有欺骗和伤害的谎言,我们应该如何应付呢?

其实,即使骗子们准备得再充分,我们也可以从他的只言片语中抓住一些下意识的信号,也就是说,即使是普通人,只要掌握了要领也可以像实体测谎仪一样,抓住说谎者的口实。

剔除自身

当说谎者将自己置身于他所陈述的本该以他为主角发生的故事之外时,你就该多多注意了。美国赫特福德郡大学的心理学家威斯曼曾在多次实验之后发现这样的事实:“人们在说谎时会自然地感觉到不舒服,因此,他们会本能的把自己从他们所阐述的谎言中剔除出去。”比如当你问你的朋友为什么没有赴你们周末的约时,他抱怨说他的汽车抛锚了,他不得不等着修理工们将它修好,这时,说谎者会用“车抛锚了”来代替“我的车抛锚了”。

由上可知,当某人在叙述的故事中反复地省略主语“我”的时候,他就有理由被怀疑是在撒谎了。

1.剔除相关者。

相应的,说谎者除了会将自己剔除出谎言之外,也很少、甚至不会使用他们在谎言中牵扯到的别人的姓名。有个例子在犯罪心理学上被反复提及——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在一次澄清自己“性丑闻”案的全国讲话中说道:“我跟那个女人没有发生性关系。”通常人们在没有罪恶感的时候往往会称呼他人的姓名,而不用这样模糊的代称。最后调查的事实也确实证明了克林顿在撒谎。

2.声调变化。

当人在说谎时,往往由于紧张而导致他的音量和声调出现变化,而且说谎者的声音还会不自觉地拔高。

因为一般来讲,人们对那些未知的、自己不能控制的事物容易产生紧张和焦虑的心理,不太高明的说谎者在面对他人时,往往会担心自己的谎言被戳穿,所以会产生紧张的心理,其实这是人们在面对那些不确定事物时所产生的一种自我保护性的身心反应。

人在恐惧、焦虑时,会导致声带紧缩,说谎时音调升高往往说明了说谎者正在掩饰虚弱的内心。有专家曾经做过调查,大约70%的人在情绪不安时说话的音调会升高。

而根据美国的一位动物行为学专家的研究可知,这一行为不只限于人类,甚至比如狗之类的动物在紧张时的吠叫也与其他时候的不同。

3.说谎者从不忘记。

当一个人在叙述自己一天或者半天的日程安排时难免会犯几个错误,或者是将两件事情前后颠倒,或者干脆是将一件事情彻底遗漏掉,因为记住一个时间段内的所有细节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

这与人的大脑构造有关,除非是经受过特殊训练的人,否则,任何人在叙述一个时间段内发生的事件时,都会反复纠正自己的错误,然后才能把思路理顺,比如,他们会说:“我到了单位,然后开电脑……不是,我先去倒了杯水,然后才开了电脑”。而说谎者从不纠正自己的叙述,因为那都是他们早已经编造好,并在头脑中反复过了几遍才拿出来讲的,因此他们绝不会说“等一下,我说错了,其实应该是……”这样的话,但是,这种语言却恰恰暴露了他们说谎的事实。

4.反复询问露破绽。

尽管骗子们将自己的谎言编得相当完美,但仍然是有破绽的,而这种破绽只要反复询问几次就会自然地露出。

先问一个人问题(通常问题的数量在五个以上),然后等他们回答,在他们尚未松懈下来之前,再将刚才的问题重新提问一遍,回答通常会保持不变,然后随便说些别的东西,等隔个十分钟或者更长时间,当被提问者的身体松懈下来之后,再重新提问一遍和前两次完全相同的问题。

在那十分钟的空隙时间内,由于说谎者认为“我已经成功的蒙混过关了”,因此他的所有生理反应会逐渐消退,最后身体将放松成为正常状态。而当你在他们最松懈的时候提出这个问题时,他们就会恼羞成怒地大吼说,“这件事我刚才不是已经和你说过了吗”,然而倾向于坦白。

而且,撒谎的人不能够颠倒顺序将谎言再次重复一遍。

5.表达信息过量。

通常情况下,人们在交谈的时候总是尽可能的使话语的语义信息保持适当的状态,不会太多也不会太少,而是根据对方的需要来提供信息,往往不会提供对方不太需要或是不太重视的信息。而当你对面的人滔滔不绝地将大批量的信息提供给你的时候,你就应该注意了,他很可能是个经验并不太充足的骗子。

对方提供过量的信息时,大部分原因是为了引起倾听者的注意,而谎话中的信息太多并不是说谎者的本意,那只能被算作是他的失误,因为想要将自己的谎言编得更加完美些,所以就只能用不停地圆谎来达到这个目的。

6.避免细节部分。

当骗子们在编故事时,通常都会避免谈起一些细节部分,由于内心紧张或矛盾等原因,往往没办法一时间将证明自己话语真实性的某些细节详细谈出来,因此造成其谎言里只有个大体的框架,而没有细节的东西。因为当他在说谎时,他所要做的不仅是虚构出一个根本就不存在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这个故事的合理性,要在自己相当心虚的情况下将故事编得让人信服。因此,大多数时候,骗子们都只能是用简练的语言告诉你一些故事,但当你向他问起故事的细节问题时,前面说过的“表达信息过量”的情况就会出现了。

三、从脸上“读”出的秘密

1.眼睛。

爱默生说过:“人的眼睛和舌头所说的话一样多,不需要字典,却能从眼睛的语言中了解整个世界。”

的确是这样,我们往往可以通过眼睛来判断站在面前的这个人究竟是和善还是凶恶,所以,通过观察一个人丰富的“眼睛语言”,便可在某种程度上对其性格和当时的想法有个大致的了解。甚至有首歌的歌词中也唱道:“你的眼睛背叛了你的心。”在很多情况下,眨眼的频率,眼球的朝向,视觉方式的变换等等都能够表达一定的心理内容。

有研究表明,眼睛是大脑在眼眶里的眼神,眼球底部有三级神经元,就像大脑皮质细胞一样,具有分析综合能力;而瞳孔的变化、眼球的活动等,又直接受到脑神经的支配,因此,人的情感自然而然的可以从眼睛中反映出来。

眨眼动作也可以反映人们内心的活动,一般来说,人们在注意力集中的时候很少会眨眼,因为当大脑在提取信息时会使视觉系统受到影响。因此,当一个人眨眼次数过多的时候,他其实并没有在思考什么;而当他的眨眼速度开始放慢的时候,才说明他已进入了思考状态。

美国心理学专家大卫·李伯曼在他的《看谁在说谎》一书中对于眼睛曾经有过这样的叙述:

“避免眼神接触或很少直视对方,这是典型的欺骗征兆。当一个人在撒谎时,他会用尽方法去避免眼神的接触。他的潜意识觉得你会从他的眼睛里看穿他的心思;因为心虚,他不愿面对你,并且眼神闪烁、飘忽不定,或老是往下看。相反,当我们说真话,或因为被冤枉而忿忿不平时,我们会全神贯注,定睛瞪着指控者……”

很多人都和大卫·李伯曼持同样的观点,他们认为目光转移是毫无疑问的撒谎信号。他们假定,那是因为撒谎者感到内疚、心虚和忧虑,从而很难用眼睛直视被欺骗的人,所以转而看向别处。

事实上这样的理论现在看来已经有些过时了,因为从少年时期开始,我们就被反复告知这样一个事实——“说谎者是不敢看别人眼睛的”,所以人们学会了反其道而行之,高明的说谎者往往会加倍专注地盯着你的眼睛看,以避免自己的谎言被别人发现或戳穿。

在知道他人觉得目光游移是撒谎的信号后,许多骗子开始做完全相反的动作。当骗子或说谎者看你的时候,他们往往会通过更多的眼神交流来判断你是否相信他的谎言,因此当一些人比平时更加专注地看着你的时候,往往也说明他正在说谎;而另一个表明对方说谎的信号是快速而频繁的眨眼睛,这是与上面所说的对方长时间盯着你不放相辅相成的,当骗子们因为注意力太过集中而导致瞳孔膨胀、眼球干燥,这些行为反而让他们更多的眨眼,这是个致命的信息泄露的标志。

其实比起眼球转动来说,凝视是更容易被人自身控制的,不少骗子都用这样的眼神来强化自己是诚实的这一印象。

另外还有个方法可以甄别眼前人是否在欺骗,那就是观察他的眼球运动方向。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脑,左半脑处理空间、形象等感性信息,右半脑则负责处理语言、数字等理性信息,因此,人的眼睛也和肢体一样是受到左右半脑交叉支配的。当眼球转向左方时,说明人正在使用右半脑处理信息,而眼球转向右方则相反。

惯用右手的人在试图记起曾经确实发生过的事情时,往往会向左上方看。这种眼球的运动是一种反射动作,除非受到过非常严格的训练,否则是假装不来的。

“右撇子”在叙述事实时眼球向左方运动的原因,多半归于人的右侧肢体是由左半脑控制的。

早在1861年,英国皇家科学院的一份报告就曾刊出解剖人体每一部分器官的重量表。表中显示,大多数情况下,人大脑的左半球,也就是控制右侧肢体的脑半球,通常略重一些。

也有一些科学家对此做过更加深入的研究,努力寻求“左撇子”的大脑样本,之后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左撇子”的右半脑比左半脑重一些。

因此,那个看眼球运动方向判别他人是否有欺骗行为的方法就不能保证完全正确了。在看他人眼球运动方向时,先要了解的是对方究竟是“左撇子”还是“右撇子”,如果之前不做这个判断,那么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有可能出现误差。

2.鼻子。

《木偶奇遇记》中曾有这样的对话:

“你怎么知道我在说谎?”

“我亲爱的孩子,谎话一眼就能看出来,因为它们只有两种,一种是短腿的,另一种是长鼻子的。你说的谎就是长鼻子的。”

如果谎话真是这么容易就被看出来的话,大概人们也就不会说谎了,但是事实上,人们在说谎时真的会有“长鼻子”的现象出现。

美国芝加哥的嗅觉与味觉治疗与研究基金会的科学家发现,当人们撒谎时,一种名为儿茶酚胺的化学物质就会被释放出来,从而引起鼻腔内部的细胞肿胀。科学家们还揭示出血压也会因撒谎而上升,血压的增强导致鼻子膨胀(但这种反应通过肉眼是无法观察得到的,只有说谎者自己才会觉得鼻子不舒服,而不经意地触摸它),从而引发鼻腔的神经末梢传送出刺痒的感觉,于是人们只能通过频繁地用手摩擦鼻子来舒缓发痒的症状。

而撒谎时触摸鼻子的经典手势往往是用手在鼻子的下沿很快的摩擦几下,有时甚至只是略微的轻触,但却足够表明他是在掩饰自己的谎话。

美国的几位科学家戏称此种反应为“匹诺曹症状”,他们解释说,当人们撒谎时,他们鼻腔内的细胞组织就会充血,使鼻子较之平常更大、更红肿。尽管上述变化可能不会过于明显,其他人也许用肉眼根本就无法注意到,但撒谎者本人却会因为鼻腔组织充血而感到搔痒并用手去抓挠,这样一来等于暴露了自己在说谎。

美国神经学者通过深入研究比尔·克林顿就莱温斯基“性丑闻”事件向陪审团陈述的证词,得出了结论:他们发现克林顿说真话时很少触摸自己的鼻子,但在陈述证词期间,触摸鼻子的总数达到26次之多。

不过,有一点必须要牢记的是:触摸鼻子的手势需要和其他的身体语言来结合进行解读,因为有时会有人经常性的做出这个动作只是因为感冒而已。

3.嘴巴。

当谈话者说完一段话时,嘴角向下撇,你就要注意了,这是典型的谎言的暗示。

而大多数不太高明的骗子往往会在说谎时下意识地用手遮住嘴巴,这表示了他试图抑制自己说出那些谎话,看起来似乎是说谎者非常警惕地捂住了“欺诈的源泉”;当然,他们有时是用几个手指或紧握的拳头遮住嘴,但所表达的意思都一样,甚至有的人会假装咳嗽用来掩饰自己遮住嘴巴的手势。

对于站在台上的演说者来说,如果在发言时看到有听众捂着嘴,那几乎是最令人不安的手势之一,因为那表示他们认为你可能隐瞒了某些事情。

遇到这种情况时,最好的做法就是停止发言,并尽量真诚地询问听众“是否有什么问题”,或是“是否有不赞同的观点,请表达出来”。

值得注意的是,当听众们双臂交叉在胸前时,几乎与遮住嘴巴的手势有着相同的含义。

4.额头。

蹙起额头,时常发生在一个人感到焦虑、悲伤、专注、担忧、不知所措或气愤的时候,但也许很少有人知道,人在说谎时往往也会伴有轻微的皱眉动作。这类行为的含义要视其环境而定。我们在这里仍然以克林顿在莱温斯基性丑闻案上的向陪审团陈述证词为例,有专家做过调查,在克林顿陈述证词期间,他的额头总会在谎言出口之前就不经意的微微一皱。

有一点也很有趣,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和生活阅历的日渐丰富,我们前额上的犁沟会越来越深,并最终成为永久的皱纹。

额头上的微笑线是积极的非语言行为累积一生的结果,它反映的是一段幸福的人生。同理可知,眉毛紧皱的人很可能有一段颇为波折的人生。

四、举手投足露破绽

几种典型的手部动作和手部状况:

人类灵活的双手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物质生活,更丰富了自己的精神生活,但在现实中,手除了工作、学习外,还为我们隐瞒自己真实的内心做出了不少“贡献”。

1.摩擦眼睛。

这是心理学上典型的退行心理的表现。当人们面临焦虑时,心理活动退回到幼年水平,像一个孩子不想看见某样东西时那样——用手遮住自己的眼睛,但为了区别于孩子,至少为了把“遮住眼睛”这类事做得不那么明显时,大脑通常会通过摩擦眼睛的手势企图阻止眼睛的活动,从而避免面对那个在自己对面正在遭受欺骗的人。

男性在做“我不想看”这个手势时往往会使劲揉搓眼睛,但如果他扯的那个谎比较离谱时,他们往往会将头转到另外一边,从而阻隔自己与被欺骗者的眼神交流。相比较而言,女性则很少做出摩擦眼睛这样的手势,通常她们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只是在眼睛下方轻柔地碰一碰。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淑女风范限制她们做出粗鲁的手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弄坏眼部妆容。不过,和男性一样,女性在撒那种弥天大谎时也会倾向于把脸转向一边,以躲开听话人注视的目光。

2.抓耳朵。

抓耳朵和摩擦眼睛一样都属于退行心理。孩子犯了错后,为了逃避父母的责骂会用两只手堵住自己的耳朵以示自己的不屈从,而抓耳朵的手势则是这一肢体语言的成人版本。抓挠耳朵的手势也有多种变化,包括摩擦耳廓、把指尖伸进耳道里面掏耳朵、拉扯耳垂,甚至把整个耳廓折向前方盖住耳洞等等。

事实上,不光是人们在说谎时容易摩擦耳朵,当人们觉得自己听得够多了,或想要开口说话时,也可能会做出抓挠耳朵的动作。

3.触摸颈部。

触摸颈部的手势有两种,一是用食指(通常是用来写字的那只手的食指)抓挠脖子侧面,根据科学家观察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人们在做这个手势时,食指通常会抓挠五次,而这个次数往往都是固定的,很少会少于五次或者多于五次。这个手势是疑惑和不确定的表现,也就是当对方对你的意见不太赞同或是对自己的话有所疑惑的时候,这个动作才会出现;第二种触摸颈部的手势就是直接用手掌抚摸脖颈或掩盖颈窝,这是一种最常见的、意义颇为重大的安慰行为,人们使用这样的动作来回应压力,当人们感到不安、不适、恐惧或忧虑时,会不自觉地用手掩盖颈窝。

联邦调查局最著名的特工之一——乔·纳瓦罗关于这个理论就曾经有过这样的叙述:

在一次侦查工作中,我们都认为一名佩枪的危险逃犯可能会藏匿在他母亲家里。另一名特工和我一起走到了这位老妇人的家门口,我们敲了门,那位夫人请我们进去。我们出示证件后开始询问一系列问题。当我问到“你儿子在家吗”时,她把手放到了颈窝上,然后说:“没有,他不在。”我注意到了,但是却接着问下面的问题。几分钟后,我再次问道:“你儿子会不会趁你外出时偷偷潜入你的房子?”她又一次将手放到了颈窝上,然后说:“不,应该不会。”此时此刻,我已经可以确定他儿子一定就藏在那间屋子里。我继续问问题,一直到离开的时候。那一刻,我问出了最后一个问题:“那么,我可以总结我的记录了,你儿子确实不在这间屋子里是吗?”这一次,她仍然想把手放在那个位置上。由此,我更肯定这个女人是在说谎了,于是我申请了搜查令,结果他儿子就藏在一堆盒子下面的密室里。

抚摸或遮掩颈部是最有效且使用最频繁的自我安慰行为之一,人们经常用这种方法缓解压力。有人会用手指搓摸或按摩脖子后面的区域,有人会按摩脖子两侧或下巴正下方喉结上方的部位。究其原因,多半是由于脖子上的这些部位有很多神经末梢,当人们按摩这些部位时,往往能够达到降低血压和心率的目的,从而使自己平静下来。这样一来,当人们撒谎的时候,抚摸或遮掩颈部就成了最经常出现的动作。

根据相关心理专家的观察和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男性和女性使用颈部动作安慰自己的方式各不相同。一般说来,男性在按揉颈部时的力度较大,他们会用手整个盖住下巴以下的部位,并刺激那里的神经,从而使其降低心率并最终达到让自己冷静的目的。女性的安慰行为则有很大不同。例如,有时女性的颈部安慰行为表现为抚摸、扭转或把玩她们的项链,并借由项链来刺激颈部密集的神经末梢,这当然是在她们戴项链的前提下。对于多半没有在颈部佩戴饰物的女性来说,她们往往直接用手覆盖她们的颈窝并轻柔摩擦。

4.咬手指。

将手指放在嘴唇之间的手势,与婴孩时代吸吮母亲的乳头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潜意识里对母亲怀抱里的安全感的渴望。人们常常在感受到压力的情况下做出这个手势。

年幼的孩子会将自己的拇指或食指含在嘴里,而成年人将手指或笔、烟、眼镜架等物品放入口中,则可以看作是孩子“咬手指”这个动作的变种。

5.拉扯衣领。

由于人类的面部神经比较敏感,因此当人们撒谎时,面部与颈部的神经组织会产生刺痒的感觉,因此不少人在说谎时还伴随着摩擦或者抓挠之类的动作用以消除这种不适感。这种现象不仅能说明上边已阐述过的抚摸、覆盖脖颈的行为,还能解释在人们说谎时会频繁地拉扯衣领。

人们在说谎时,由于血压不断上升,而导致脖颈处冒汗,因此,说谎者往往会将衣领拽离自己的脖子,从而让相对凉爽的空气流进衣服里。

6.手心出汗。

由于一些传统观念和过去一些电视剧、电影的错误宣传,致使现在很多人都错误地认为只要一个人在说话时手心出汗,那就证明了这个人一定是在说谎。然而,一些科学家的论证推翻了这个武断的看法,在这个世界上约有5%的人经常大汗淋漓或长期出汗,这一体征在医学上被称为“多汗症”,其实这是一种病态的表现。因此,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要格外注意观察,有些人说谎时手心确实会出汗,但未必手心出汗就表明对方在说谎。

对此,有一些心理学家曾向警察们提出建议,采用“握手法”来询问犯罪嫌疑人,即在询问犯罪嫌疑人的时候,一边提问,一边握住对方的手,如果犯罪嫌疑人的手掌开始很干燥,中途却突然冒出汗来,那就证明其心里有鬼。但这种做法究竟有多少可行性就不得而知了。

7.设置屏障。

如果谈话人抱着一个枕头或是捏着一个酒杯之类的东西,作为隔开自己和倾听者之间的屏障的话,那么他就很有可能是在说谎。这一动作正如战士手握盾牌以免自己身体受到外界攻击时一样,他用同样的方法,使自己处在安全的屏障之后,从而能够让内心感觉更轻松自在一些,自然说出谎话时也会更没有心理负担一些。

联邦调查局的一名探员曾经在一次审讯之后叙述过这样的场景:

1992年,当时还在联邦调查局工作的我参加了一次审讯,对象是一名年轻男子和他父亲。他们进来后坐在了沙发上,那名年轻人顺手抓起一个沙发靠垫,在随后的近三小时的审讯中,他一直将靠垫抱于胸前。这大概就是他紧紧抓住的那根‘救命稻草’。虽然这道壁垒只是一个靠垫而已,但是它的作用还是不容小觑的,因为这次审讯中我们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当话题比较中性时,如谈到与运动相关的话题时,那名年轻男子就会将靠垫放在一边;但是当我们谈到重大的犯罪案件时,他会重新拿回靠垫并死死地将其按在胸前。这次谈话中,他没有透露任何我们想要的消息。不过下一次审讯的结果就完全不同了,因为那个可以给他安慰的靠垫不见了。

几种典型腿部动作:

由于心理学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都学会了通过观察对方面部表情来了解对方的办法,甚至有少数人可以通过对方的手部动作来推断对方的言谈是否真诚,但是,人的下肢一直都是被忽视的地方。事实上,腿脚才是人身体上最不会说谎的地方。

人类经过几百万年的进化,才渐渐学会用后肢站立、行走,最终演化成现代人类的腿和脚。下肢不仅忠诚地支撑着我们的整个身体,同时也是我们身体上最“诚实”的部位。当我们在说谎时,最先精确的反映出我们情绪的正是我们的腿和脚。

根据相关研究得知,语言成分只占到了一个人向外界传达完整信息的7%,而55%的信息都需要由非语言,即人的肢体语言来传达。

乒坛常青树——瑞典老将瓦尔德内尔成为中国乒乓选手夺冠路上的拦路虎,为了找到瓦尔德内尔的软肋并战胜他,中国乒乓球队的教练员和运动员通过反复观看录像,终于发现了一个秘密——每当瓦尔德内尔在比赛最紧张的时候,他都会下意识地提一下袜子。

后来,中国运动员在和瓦尔德内尔打比赛的时候,只要看到他提袜子,立刻就有招了,而且很灵。瓦尔德内尔不经意间的动作却暴露了自己的弱点,正是肢体表情的真实体现。

1.脚尖指向。

脚部指向的方向是表明对方是否急于离开的最好信号。当与人交谈时,如果发现对方的脚不再如当初那样指向你,而是指向门的方向时,你就该明白,他想要离开了;但如果发现对方的脚在不停地转动方向,则说明他对你们之间的话题很感兴趣,并不想离开,但却不得不离开。

2.腿部的运动。

在人们坐下之后,腿部的颤动是很常见的行为,有些人经常这样做,也有些人从不这样做。但大部分人都认为人在就座之后腿部是否颤动仅仅取决于这个人的家教和个人修养,他们认为腿部颤动的人往往没有良好的教养。但是,绝大部分人不清楚,当一些有着良好教养的人腿部开始颤动时,往往也就是欺骗的开始。

乔·纳瓦罗对此曾有过这样的叙述:

我曾经审讯过一名女子,我们怀疑她是一桩重大犯罪案件的目击者。当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几个小时的审讯下来之后,没有丝毫进展。这是一件令人十分沮丧的事情,整个审讯也显得特别的冗长和乏味。被审讯者未发出任何有意义的信号,但是我注意到她的腿一直在摇动。可这种常态却是相对的,当我问到“你认识克莱德吗”这个问题时,事情终于发生了变化。那一刻,她甚至还没来得及回答问题(至少没有来得及做口头回答),她的腿瞬间从摇动变成了上下踢动。这是一条很重要的线索,它告诉我们这个名字对她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后来的审讯中,她承认这名叫克莱德的人曾经让她卷入一宗盗窃案中。讽刺的是,身体的这种背叛行为让她不得不在联邦监狱中待上25年,她一定懊悔得想踢自己。

3.脚踝相锁。

当一个人的脚踝相互交叠时,往往意味着他正处于紧张或惶恐之下,他可能感觉很不安全、焦虑或有威胁临近。在审讯过程中,很多犯罪嫌疑人都会保持这样的坐姿,由于身体和内心的不适感,使得他们的压力很大,可以说脚踝相锁是大脑的边缘系统遇到威胁时的一种反应。

出于公众场合的必要礼仪,大部分穿裙子的女性在就座时都会采取这样的坐姿,但人尽皆知的是这样的姿势并不舒服,因此,当这种脚踝相锁的行为长时间的持续出现,特别是男性长时间保持这样的姿势时,我们就应该有所怀疑了。

4.双腿叉开。

事实上,无论是站姿还是坐姿,叉开双腿的动作都会使人的身体姿态看起来更加稳重。其实这也是一种强烈的信号,显示出当事人的态度会较为强硬,尤其他再叉起腰的话,就更能显示出此人的地位之高了。

在16世纪和17世纪,叉腰姿势是公认的上流社会男子行为的一部分,担任高级职务的人通常都以不完全伸展的方式出现在肖像画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站在日本天皇身边拍了一张照片,矮小的日本天皇小心翼翼地将双手置于身体两边,而本来就很高大的麦克阿瑟将军则将手置于髋关节上,将自己衬托得更加“庞大”。

身体其他部分的动作:

1.单边耸肩。

耸肩这一动作蕴含着丰富的含义,耸肩可能表示着行为人的无奈、无辜或者漠不关心等,但很少有人知道,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动作,也可以暴露出人们的内心。

当人们叙述实情之后,他耸肩时双肩应该是敏锐并对称的,也就是说,诚实的人在耸肩时,双肩的动作是一致的,绝不会出现肩膀单边耸动的情况。同样的,当对面的谈话者在叙述中耸动其中一边的肩膀时,就说明了他其实是隐瞒了某些事实的。

2. 竖中指。

竖起中指对任何人来说都是相当严重的冒犯,但有些时候,当你处于不能够随意发火的情境下时,我们的身体也许会不自觉地做出这样的动作,用以抗拒对方或者是外界的压力。因此,有时候,我们也能通过这些动作判断对方究竟是不是在撒谎,他是不是脸上挂着微笑,却自然而然地做出诸如“竖中指”这样的动作。

保罗·埃克曼教授就曾在《说谎——揭穿商业、政治与婚姻中的骗局》中提及他做过这样的实验,他将他的心理学的研究生们一个接着一个叫进实验室,然后让另一位教授做他的助手,负责在实验室中制造紧张情绪,就一些与研究生们个人关系重大的问题提出质询,而埃克曼教授则躲在另一个房间偷偷拍摄下学生们在面对质询时的样子。

当教授询问学生们毕业后作何打算的时候,有的学生回答说打算继续留在实验室搞研究,对此,教授指责说他们只会躲在象牙塔里逃避责任,而不去帮助那些真正有需要的人;有的学生则回答说毕业后准备开业行医,治疗精神病患,对此,教授又指责他们说只知道赚钱而逃避学习,不想继续从事研究以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教授还询问学生,他们是否接受过心理治疗,如果学生回答是的,那么教授就指责说,连自己的心理都不正常,将来怎么医治别的病人;当学生们回答说没有的时候,教授同样指责说,不先了解自己,将来怎么能够治疗他人……

由于学生们平时都很敬畏这位教授,大家都知道教授的评价对他们今后的事业至关重要,因此,不到几分钟,这些学生的心理防线就彻底崩溃了,他们既不能离开又不能辩解什么,既紧张又恼火,最后不是盯着一个地方沉默不语就是喃喃自语。

在实验当中,有一名学生在教授指责他的时候对其伸出中指作为回答,并将这一手势保持了将近一分钟,但从表情上来看,这位学生并没有生气,而教授也没有注意到他的手势。当埃克曼教授结束这次实验并在事后询问这两个当事人后,他们都说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那名学生承认自己当时确实很恼火,但却否认做出过这种表示,而教授也同意那名学生的说法,他说,“若是真有这样一个猥亵的手势的话,我一定会看到的”。但是,当埃克曼教授将照片洗好放出来后,才证明那名学生确实有过这样的手势,可是为什么教授没有看到,而他自己也不承认做过呢?

原因很简单,当我们处在敢怒不敢言的情境下时,通常身体会下意识地对外界做出一些抗拒式的反应。

竖中指和前边所讲过的单边耸肩等动作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象征性动作”,这一类的动作都有别于人们所做的其他所有姿势。大部分时候,这种动作不能完整地、光明正大地做出来,因此,人们的身体就会在脸上并没有露出厌恶、恐惧等表情时泄露出当事人正在竭力加以隐瞒的信息。拿上边的例子来说,那名学生不敢对教授发火,因此只能将发泄途径转到以并不明显的方式对教授竖中指的行为上来表达自己对教授批评、质询的不满。

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在自己的总统就任仪式上也曾有过对他人竖中指的行为。表面看来他只是在做用手指摩擦嘴角之类的最普通的行为,即使被大家看见也不会觉得有何不妥,但事实上,由于他用的是中指,因此,虽然他的脸上没有任何不满的表情,却仍然在肢体语言中尽可能地表达了自己对对方的轻蔑和厌恶。

五、眼见不为实

如果眼前摆着一大一小两盘菜,它们的配料、口味乃至制作者等所有方面都是完全相同的,你是否愿意为那盘装得比较多的菜支付更多的钱呢?大部分人似乎都会给出肯定的回答,为更好的东西支付更多的钱看起来是天经地义的,但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们真的总是这样吗?

事实上人的各种感官都是有局限性的,即使是经过大脑过滤的信息有时也未必是完全准确无误的。世人受到现实社会中的“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观念所阻,往往认为通过自己眼睛看到的事物才是实实在在的,殊不知,这样的想法也会将人引入陷阱。

举个例子,看一看下面的图片,两个位于中心的圆哪个更大些?所有人的第一印象都是左边的更大,然而事实上,这两个圆是同样大小的。

出生于上海的旅美经济学家奚恺元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冰激凌实验:现在有两杯哈根达斯冰激凌,杯A有7盎司,装在5盎司的杯子里,看上去快要溢出来;杯B是8盎司,装在10盎司的杯子里,看上去还没装满,那么你愿意为哪一杯付钱呢?

对于喜欢冰激凌的人来说,8盎司的B明显多于7盎司的A;而对于喜欢杯子的人来说,10盎司的B同样大于5盎司的A,这样看来,结果应该是显而易见的,然而,最后的实验报告却让人大跌眼镜,大部分的人都更愿意为少量的冰激凌A付更多的钱,这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在冰激凌的实验中,人们并不是以纯粹的理性标准去评判两杯冰激凌的真实重量,而是根据冰激凌满不满的程度来作为评判依据的,这也是大部分参加实验的人员选择的都是冰激凌A而非B的原因。

而以上的例子正好契合了卡曼尼等心理学家的观点:人的理性是有限理性。人们在做决策的时候往往受到头脑中的非理性因素影响,从而将人带入骗子早已设好的陷阱中。

接下来请看几个例子,下面那张图中间的圆实际上是个正圆形,但是在视觉的错觉下会认为那只是个不规则的圆。

此外还有著名的缪勒·莱尔错觉,左右两条垂直的线条中哪一条更长?看起来应该是右边的更长些,但是事实上两条竖线的长度相等。

下面图像中的横线看起来如果无限延伸的话肯定都是可以相交的,但是事实上这些横线都是平行的。

由此可见,耳听固然为虚,但眼见也不一定为实,凡事如果总是只相信自己的眼睛,而缺少精心的分析和思考便会被假象所迷惑,时而似盲人摸象,时而似管中窥豹,即使是亲眼所见也很难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因此,在面对那些“看上去很美”的事物时,反而更应该注意,因为当中也许就暗藏着一个巨大的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