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厚黑学全书2
8372100000020

第20章 编织自己的关系网(7)

一个人要是没有知识或学识浅薄,心灵就会空虚。现代娱乐生活丰富多彩,有酒吧、茶座、舞厅、游乐园等,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去娱乐场所放松放松,松弛一下紧张的神经,这也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在精神上娱乐的同时,千万别忘了心灵上也需要时时吸收食粮,也就是说要用知识来充实自己的心灵,也要到知识的海洋中去浏览浏览,你会发现“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你会发现知识的海洋中竟然也乐趣无穷!

求知,最令人难忘的是孔老夫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它是讲:哪怕是伟大的人物,也有他的缺点和不足;哪怕再平凡的人,也有他的长处。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就是一种学习,同时也拜人为师。

20世纪60年代,刚从大学毕业被分到科学院电子研究所从事语言声学工作的陈明远,就郭沫若发表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上的白话诗,写信给郭老,措辞极其尖锐地批评说:“读完那些连篇累牍的分行散文,人们能记住的只有三个字,就是你这位诗人的大名。编辑同志大概对你的大名感到敬畏,所以不敢不全文登载,但广大读者却对你的诗名寄托希望,所以不能不表示惋惜,甚至因失望而导致嘲笑挖苦……”

郭老给陈明远复信说:“我实在喜欢你,爱你……我告诉你,你的信一点不使我‘烦扰’,而且是非常高兴。”并对他敢于说真话甚为赞赏。

郭老约见陈明远,笑着问他:“如果你当诗歌编辑,我的诗稿落到你的手里,你如何处理?”

陈明远仔细想了一下说:“对你的来稿,我准备分三类处理。一类对像《骆驼》、《罪恶的金字塔》那样的好诗,和少数合格的诗,予以发表;二类对有可取之处但须斟酌的,提出意见退你修改,改好再定;三类对诗味索然的当做散文、杂文看待,否则,干脆扔掉。

这样才能对得起广大诗歌爱好者,真正爱护你的诗句。”郭沫若这位大学问家听后哈哈大笑,连声说:“好!遇到你这样的编辑就好办多了真是求之不得啊!”

俗话说:“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在当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谁也不是“万事通”,谁也不能保证自己所学的知识一辈子够用。这就需要我们牢记“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告诫,努力做到谦虚谨慎,不耻下问,克服自以为是好为人师的毛病,要有甘当小学生的精神。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每一个长者,都是一座人生的富矿。青春贫乏的东西,他们却十分富有,如经验、阅历、知识等。除了这些感悟性、教育性的东西,诸如那些更实在的东西,如权力、金钱、影响、人际关系等,他们一样富有。社会,无论民主社会,还是专制社会,就权力而言,一般都是老年权力。权力阶层被老年人占据。社会生活和竞争的复杂,必然以在见识、能力、社会关系、长期经营等方面见长的年长者优胜。这都使权力拥握在年长者手中,他们几乎控制了生活的所有领域。

它和长者交朋友,向长者求教,便能够向他们学习这些人生知识,获得他们的提携,以及得到其它社会生活方面的好处。这不是谁都能想到和做到的事情,尤其是你的青年伙伴。如果谁想到和做到了这样,他们就会大获其益。楚汉之争时的张良,就是得到了黄石公的真传,才能够腹藏兵机,运筹帷幄,制胜天下的。很难想象,刘邦没有他,能够建立起西汉王朝。很多武林高手,也是师承有宗才出手不凡的。此所谓名师出高徒。

在人生中,人受到阅历、经验、知识、时事的限制,很容易囿于某种情结,而做出蠢事、错事来。如为一点恋情自杀,为一点钱财毁名,为一点义气丧身,等等,年轻人尤甚。

这时如果能得到长者的帮助,那就太好了。他们能以过来人的身份现身说法,以他们达观人生的境界来化解你的偏执。人生有很多关键的地方,你身在庐山之中,不识庐山真面目,难以参透其中奥妙,长者点拨你一下,你便会茅塞顿开,闯过那些激流险滩。

新世纪的高新技术已经能够复制细胞、克隆羊,如果能够复制经验和智慧,那该多好呀!把一个聪明而有见识的人的大脑和胸怀复制进你的脑中和心中,你将多么省事和受用啊!这听起来有点像科幻小说,不太容易做到。但殊不知,向长者学习,就接近了这种“智慧复制”。

但是老年人也有老年人的短处。知识、经验、阅历,在一定的时候是一笔难得的财富,在另一些时候,却有可能是一大堆包袱。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知识、情趣、价值观的变化,老年人也会受到他们知识、经验、习惯的限制,在知识更新如此快捷的时代,老皇历会显得过时而无用。再者,老年人随着岁月的流逝,人生已进入暮年,他们的价值观和情感状态已发生了老年性变化,人生变得冲淡、保守和无所作为。这种无为与好静的老年特征,与年轻争强好胜、积极向上、拼打天下的青年雄心,相距甚远,完全有一种断代的鸿沟。因此,年轻人在向年长者学习经验、教训、知识等时,也应有所鉴别,不能盲目。

在向老人学习智谋,熟通人情世故时,也不要失去年轻人积极进取,雄心天下的人生阶段性特征。因为一个年轻人一旦失去竞争和优胜的雄心,他就成了一个废人。老年人也曾经沧海,向老年人学习,是为了在年轻的雄心上,增加更多成熟的睿智,而不是超年龄地进入无为和宁静。这是违反人生和社会法则的。

向老年人学习,只要心诚,长者一般都能诲人不倦。在长者的眼里,你总是小孩,在你的身上,他能隐约看出他年轻时的影子,出于同类相怜,他会很认真地为你出谋划策,讲解经验。但长者和后生毕竟有着太大的年龄差异,忘年之交也不可能真正不存在年龄距离。因此,和长者交朋友,要注意到这些因年龄而引起的不同需要,尊重他们的老年人格、阅历和时下的需求。老年人一般克制感情,不易投入,钱财也不会随便破费,这些都需要你体贴它,不介意它。再则,老年人已体力衰竭,你要帮他做些体力活;老年人容易感怀,你要善于体贴他的感情;老年人有着很重的人生暮年的孤独,你要留心安慰它。总之,嘴乖、务实、本质好,容易得到老年人的喜爱。我国古代,新朝皇帝王莽,年轻时就是因为能博得长者的欢心,而逐步坐正权力位置的。

听人劝,吃饱饭

每个人都可能办错事、说错话,但这并不可怕。可悲的是我们有许多人因害怕丢面子,不敢承认自己的错误,面对别人的忠告,仍旧护短遮丑,羞羞答答,吞吞吐吐,结果越陷越深。

一个人不论职位高低,有短敢揭短,人们就不觉得你有短;有丑敢亮丑,人们就不觉得你有丑。敢于揭短亮丑,是诚实可靠的表现,不但不会失去面子、失去威信和信任,反而会提高威信,增加影响。

人在一生中没有犯过错误,未曾有过错误的观点或立场都是不可能的,就像一个人一辈子从来没有正确过一样,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人总是在不断地从错误到正确再到错误,然后再正确,重复不断,回旋往复。只有这样,人才能不断从错误中总结经验,得到发展,从而人才会逐步完善,成为一个比较完美的人。

人犯错误并不可怕,这次错了,吸取教训,可以防止下次再犯错。“吃一堑,长一智”,这句俗语讲得很好。但是,如果一个人犯了错误或有着某种错误观点而执迷不悟,强硬坚持,顽固地不接受他人的意见或劝说,而是我行我素。这种做法讲得文雅一点是刚愎自用,讲得通俗一些就是顽固不化,喜欢钻“牛角尖儿”。

人生在世,要做的事情很多,要接触的新事物也非常多。然而这么多的事情不可能哪一件都做得非常好,或者说不可能什么事情、什么知识都懂,由于不懂就难免要犯错误。这时,就需要有人来指点我们或者说给我们提供好的建议。特别是我们知心朋友的建议更值得参考。

在我国古代,不管是哪朝哪代,凡是贤明的君主身边必定会有几个或几十个忠诚的大臣或谋士,专门为君王提供建议。成就霸业的君王在建国初期,没有刚愎自用的,否则他也不会霸业有成。不光是君主,就是一个但凡有所作为的人,都要非常善于接受他人的意见。

我国古代曾把比谁门下的食客多来作为一个衡量贤德高下的标尺,这绝非是攀比富贵,而确是一个集贤纳策的好方法。战国时期的四大君子: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孟尝君,都曾为自己的君王提供出高妙的建议,为君王的治国安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可以说,刘备如果没有诸葛亮在身边出谋划策,不要说是三国鼎立,就连是否能立得住脚、扯一面旗都很难说。

当然,在历史上也出现由于固执、刚愎自用而失败之人。三国时期蜀国的马谡,由于一味顽固“自信”,不接受诸葛亮的建议,而导致了“失街亭”的发生。马谡的失败,给蜀国带来了致命的打击,虽然事后马谡自己也追悔莫及,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可这又有什么用呢?

世上卖什么药的都有,就是没有卖后悔药的。亡羊补牢的做法是不大可取的。

中国历史经历了那么多朝代,而历朝历代的灭亡都与君主统治的腐朽有着直接的关系。其中,君主的武断、专制、刚愎自用、不听忠言是导致腐朽的一个重要原因。

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国势曾是那么强大,疆土是那么辽阔。但是由于秦二世的武断、暴虐的统治,出现了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秦开始衰落,最终被汉所代替。如果秦二世不那么残暴,多接受些忠告,是否能使秦的寿命更长一些呢?

所以说,刚愎自用者的顽固、不肯接受他人意见是一个致命的弱点。不肯接受他人意见,对于朋友的规劝或忠告置若罔闻,不仅会使自己头破血流,还会严重伤害朋友之心。

因为只有真正的朋友才会指出你的错误,提出中肯的建议。提供建议本身就意味着坦诚和信任。如若把良药当做烂草,把忠言当做耳边风,怎能不使朋友伤心呢?

伤心和失望会使你的朋友离你而去的。没有武二郎的本事,却还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种做法,不是勇猛,而是愚蠢。因为明知自己打不过“老虎”,却还要去拿生命做赌注,不是愚蠢是什么呢?

没有人会同情一个由于固执己见而失败的人,相反,除了朋友在伤心之余的痛惜外,还会招来对手的痛快、嘲笑和幸灾乐祸。所以,这种令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是万万做不得的。

因此,要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特别是朋友的忠告更应该虚心听取。“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奉承的语言我们可以不去理会,但诚恳的忠告却一定要用心去听,特别是在自己有了错误的时候。头撞南墙的滋味并不好受,干嘛非得要等到头破血流才罢休呢?

不管是普通人还是伟人,不管你是个小职员还是个领导者,都应该养成善于接受他人意见的习惯。但是,这种善于接受意见绝不是无主见的接受,把别人的话当做救命的稻草。就人来说,我们要慎听幼稚轻率者的献策;就事来讲,要慎听那种过激的言论。对于别人的意见,要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之后才能接受。

还要注意的就是不要偏听偏信。偏听偏信往往会使你由这个错误走向那个错误。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要有比较、有选择。

固执己见者由于过于“迷信”自己,一味地执迷不悟,有时就难免言行过激,有极端化倾向。他们顽固地“自信”,对其他人的话充耳不闻,但又生怕自己不被人重视,得不到他人的承认。于是,在顽固的“自信力”的支持下,义无反顾地沿着错误道路走下去,过激言行不但没有扭转错误方向,反而加快了失败的到来。

老百姓有句俗话:“听人劝,吃饱饭。”刚愎自用、钻“牛角尖儿”,只会使前面的路越来越窄,越来越走不通,它不是成功之路,而是失败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