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厚黑学全书2
8372100000005

第5章 借力打力(1)

名人效应

萨洛蒙·安德烈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瑞典著名探险家,为了得到北极圈内有关的科学数据,填补地图上的空白,他组织了一次北极探险。

1895年,经过周密计算和安排,安德烈在瑞典科学院正式提出乘飞艇到北极探险的计划。在此之前,安德烈曾在美国学习了有关航空学的全部理论,并且制造过由气球而发展起来的飞艇,有关飞行试验在美国和欧洲曾引起轰动。随之而来的便是经费问题,由于人们对此不信任和不关心,因此也就很少有人提供经费。没有钱,一切都无从说起。

安德烈整天奔波,挨家挨户去找那些大富豪和大企业家,但有谁愿意投资干一项与己毫无关系的事业呢?又有谁愿意投资于一项也许没有任何成功机会的冒险事业呢?安德烈每天总是带着失望和疲倦回到家里。

经过很长时间的奔波,总算有一位好心而开明的大企业家表示愿意提供赞助,他甚至表示愿意承担全部费用,同时他还向安德烈提了一个很重要的建议:希望这项冒险计划得到人们的关注,如果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走了,是不是削弱了这次探险的意义呢?

安德烈听完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两人经过商量,决定让安德烈继续去募捐、扩大影响。但是,尽管安德烈想尽办法,跑遍全城人们的反应仍然很冷淡。安德烈非常着急,情急生智,他想出了一个大胆的办法,就是把自己的探险计划写成一篇极其详细严谨的论文,用大量证据论证了这项计划的可行性及其意义,然后,他请那位开明的企业家想方设法把这份文章呈献给国王。

经过很多周折,国王终于见到了这篇文章,他对这个大胆的计划感到很新奇,于是召见了安德烈,并询问有关探险的一些具体情况。两个人谈得很投机,最后安德烈要求国王象征性地提供一些小小的赞助,国王慨然应允。

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开了,新闻界对国王关注此事都予以了报道。既然国王都对这件事感兴趣,那么许多名流、富豪也都跟着对探险一事纷纷予以关心,捐赠了大笔费用。许多普通民众也因此开始对这项计划感兴趣了,大家都明白了探险的意义。安德烈的事业终于不再是他一个人苦苦奔波的事业,而是变成了一项公众的事业。安德烈终于成功了!

巧借他人的力量和威名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是一种韬略。安德烈正是借助国王的力量,才使自己的探险事业取得了成功。

推荐信的重要性

清政府的官场中历来靠后台,走后门,求人写推荐信。军机大臣左宗棠从来不给人写推荐信,他说:“一个人只要有本事,自会有人用他。”左宗棠有个知己的儿子名叫黄兰阶,在福建候补知县多年也没候到实缺。他见别人都有大官写推荐信,想到父亲生前与左宗棠很要好,就跑到北京来找左宗棠。左宗棠见了故人之子,十分客气,但当黄兰阶一提出想让他写推荐信给福建总督时,当时就变了脸,几句话就将黄兰阶打发走了。

黄兰阶又气又恨,离开左相府,就闲逛到琉璃厂看书画散心。忽然,他见到一个小店老板学写左宗棠字体,十分逼真,心中一动,想出一条妙计。他让店主写了柄扇子,落了款,得意扬扬地摇回福州。

这天是参见总督的日子,黄兰阶手摇纸扇,径直走到总督堂上。总督见了很奇怪,问:“外面很热吗?都立秋了,老兄还拿扇子摇个不停。”

黄兰阶把扇子一晃:“不瞒大帅说,外边天气并不太热,只是我这柄扇是我此次进京,左宗棠大人亲送的,所以舍不得放手。”

总督吃了一惊,心想:我以为这姓黄的没有后台,所以候补几年也没任命他实缺,不想他却有这么个大后台。左宗棠天天跟皇上见面,他若恨我,只需在皇上面前说个一句半句,我可就吃不住了。总督要过黄兰阶扇子仔细察看,确系左宗棠笔迹,一点不差。他将扇子还与黄兰阶,闷闷不乐地回到后堂,找到师爷商议此事,第二天就给黄兰阶挂牌任了知县。

黄兰阶不几年就升到了四品道台。总督一次进京,见了左宗棠,讨好地说:“宗棠大人故友之子黄兰阶,如今在敝省当了道台了。”

左宗棠笑道:“是嘛!那次他来找我,我就对他说:‘只要有本事,自有识货人。’老兄就很识人才嘛!”

黄兰阶能够官拜道台,是以左宗棠这个大贵人为背景,让总督这个小贵人给他升了官,实在是棋高一着的鬼点子。当然欺世盗名和瞒天过海是应该遭受谴责的,清政府的官场腐败也令人惊诧而痛恨。

单从借力的角度,为自己寻求一些贵人作为背景,从而使自己尽快得到提拔,英雄有用武之地,却是很值得研究的。现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给诸位提供四项具体可行的建议:

(1)找寻贵人

是指在层级组织中职位比你高且能帮助你晋升的人。有时你得费心地去分辨谁具有这种能力。你或许以为,你的晋升几率取决于顶头上司对你的评语好坏,这观念或许是正确的。但是更高的管理阶层可能觉得你的顶头上司已到了不胜任的阶层,因而可能不在乎他的推荐和好恶。所以,不要太肤浅,仔细深入观察,你将能找到能帮助你晋升的贵人。

(2)激励贵人

不激励贵人等于没有贵人。值得注意的是,在层级组织里,贵人帮助你往上晋升后他有什么好处;如果他不帮助你晋升,他有什么损失。让贵人明白其中的得失,会让人更有把握成功。

(3)以退为进

康庄大道永远是最好的途径。试想你正置身于游泳池内,你努力地往高处的跳水板爬,可是当你爬到半途时,前面一名也想跳水的人挡住了你的去路。那人爬到一半便已失去了勇气,双眼紧闭,死命地抓住栏杆,既不会掉下来,也不再向上爬,而你就无法超越他。这时,站在跳水板上的朋友虽然拼命为你呐喊加油,结果还是无济于事。

同样地,在工作上的层级组织中,如果你的上一层职位被某一个不胜任者占住,那么你花再多力气或你的贵人再有心提拔你,也都将徒劳无功。

为了到达跳水板顶端,你必须爬下那座被堵塞了的阶梯,横越到另一侧没有障碍的阶梯,然后再顺利地爬上顶端。同样地,在层级组织中,你必须离开挡路人那条升迁通道,然后从另一个没有阻碍的通道往上晋升。如果那人仍有资格获得晋升,他便不算是挡路人,而你也不必躲开他。只要稍加忍耐多等一些时日,他将获得晋升,届时出现空缺,你的贵人便能立即提拔你。

(4)争取多位贵人的提拔

“多位贵人的共同提拔,可产生乘数的提拔效果(指贵人人数乘以个别提拔效果)。”

乘数效果的产生,系由于这些贵人在他们的谈话里,不断地互相强化你的优点,因而使他们决心提拔你。假使你只有一个贵人,你便得不到这种强化的效果。所以,拥有多位贵人便能获得更多晋升的机会。

肥水不流外人田

中国的老乡关系是很特殊的,也是一种很重要的人际关系。既然是同乡,那涉及某种实际利益的时候,“肥水不流外人田”,只能让“圈子”内人“近水楼台先得月”。也就是说,必须按照“资源共享”的原则,给予适当的“照顾”。

如此看来,如何搞好老乡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可以多几个朋友,最重要的是可以获得许多有用的东西,也许一辈子都会受益无穷。

讲老乡,就必须讲地域,老乡的判断标准就是从地域来分的:一个村、一个乡、一个镇,大到一个县、一个市、一个省,都可以称之为“老乡”。就是到了外国,碰到同一国籍的人,也可以称为“老乡”。

既然是老乡,就必然有共同的特点存在于双方之间,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乡音”。

中国的语音丰富多彩,历史悠长,由于受到不同地域文化及民风的影响,到今天来说,中国大致可分为七大方言区。虽然七个方言区都是源自汉语,但在表达方式上,会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在发音上,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从不同方言区的人嘴里说出来,你会发现许多不同之处,那差别有时可以说是天壤之别,令你感到有些匪夷所思,你也会感叹中华语言的魅力所在。正是有了这些方言,才会使中华语言多姿多彩;也正是有了这些方言,对于后人研究先人的地域文化及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为了一点,乡音是很特殊但又普通的一种声音,而它在对于处理老乡关系上,却起着异常重要的作用。

清朝末代的大太监李莲英的发迹可以说正是运用了此种技巧。在封建社会,很多贫苦人家的子弟,为生活所迫,只好到宫里当太监,过着不男不女、屈辱的生活。但李莲英却是与众不同,他进宫当太监是为了追求荣华富贵,出人头地,毕竟,在过去的历史,太监专权、富可敌国的例子不在少数。

可在当时,有这种目的的并不只有李莲英一个人,若没有一点关系的还真进不去。

李莲英出身贫苦,个子瘦小,若以当时清朝宫廷太监的标准来衡量,他是根本不够资格的。可一次偶然的机会,李莲英听说在宫廷中有一个太监是他老乡,且是同一村的。

于是,李莲英大胆地去找了这个老乡。

李莲英当时很穷,没有钱买东西去送礼。但他知道这位老乡很重乡情,怎样做才能引起老乡的注意却一直在困扰着他。

终于,他想出了一个办法。一天他瞅准了正是这位老乡出来当值时,他才去报名,然后用一口地道的家乡话说出了自己的姓名与籍贯。李莲英的这位老乡听到这声音,身体不由抖了一下,遂抬头看了看眼前的这位小老乡,心里暗暗记了下来。

后来,在这位老乡的帮助下,李莲英做了慈禧太后梳头屋里的太监,以梳得一头好发型深得慈禧宠爱,最后成了慈禧太后面前的大红人。

李莲英只说了几句话,就博取了对方的注意与好感。但要注意的是,这几句话是家乡话,是乡音,而对方也恰巧是同乡人,且又同处异乡,在这种情况下,李莲英能轻而易举地争到了一个名额就不足为奇了。

用家乡话作见面礼,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它不需要物质上的东西。在这里,有一点是相当重要的,那就是运用这种方法的场合,最好是在异乡。因为在异乡才会有恋乡情绪,才会“爱乡及人”,这时再来个“他乡遇老乡”,哪有不欣喜之理。对方离乡愈久,离乡愈远,心中的那份情就越沉、越深,因此,越是这种情况,越要运用“乡音”这种技巧,你就会得到老乡所带给你的种种好处。

另外,还有一种场合一定要注意,那就是在一定的公共场合与交际场合上。在这些场合中,一般是较为正式的,都有正式的社交礼仪与社交技巧,这时就尽量少用“乡音”

去找老乡,希望对方引起共鸣。其实,这样做经常会弄巧成拙,正式场合中满口方言,不是你老乡的会诧异地看着你,从心底会有一种不自主的排斥感;而就是你的老乡,也会在心里认为你缺乏教养、举止不文明或“丢面子”,更别说老乡在这个时候会附和你,从心里感到欣喜异常了。

总之,在老乡关系中,“乡音”会引起对方的思乡之情、恋乡之绪。各地的方言是各地的语言特色,犹如“山东一般是大汉”的俗语,只要你一张口,从你的口音与言语上就能分辨出你是哪个“乡”的。因此,恰当运用“乡音”这个技巧,在处理起老乡关系上,你就会得心应手。

大树底下好乘凉

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单靠自己一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在力量不强大时,就要善于借助他方的力量,扛起有名望或有实力一方的大旗,寄人篱下,寻找大靠山。在他方的大树下面开辟一片新天地,这不仅仅是谋略,也是一种成功经验的智慧产物。

公元617年5月,一直处在韬光养晦中的隋朝太原留守李渊,见时机成熟,毅然起兵反隋。

当时东、西突厥再度强盛,太原又地处突厥骑兵经常出没袭扰的地方。为解除后顾之忧,李渊亲自用十分卑躬的口气给突厥写信求和,又以厚礼相赠,希望得到援助。突厥始毕可汗却回答说:李渊必须自立为天子,突厥才会派兵援助。

眼看强大的突厥希望李渊成为天子,李渊属下将士包括文臣谋士,无不欢呼雀跃,纷纷劝谏李渊赶快做上龙椅,登上皇位。李渊当然也做称帝的美梦,但此时,他却异常冷静,考虑得深远。

根据当时的局势来看,全国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他们大多打着明确的推翻隋王朝的政治旗帜,使饱受隋炀帝横征暴敛的穷困百姓趋之若鹜,农民军声势迅速壮大。李渊当然也想取代隋炀帝,但他考虑自己还不是农民起义军,因为他所要依靠的对象主要是新兴的贵族、官僚和豪强势力。

这股势力中的人与农民不一样,他们具有浓厚的“忠君”意识,他们只反对某一个皇帝,只想用一个“明主贤君”去代替当朝的“暴君昏君”而已,绝不容许有人推翻整个政治制度。目睹当今隋王朝行将没落,中央集权名存实亡,而地方贵族、官吏则拥兵自重,具有很大的实力,他们为确保自己割据一方的地位而控制着武装力量,无论在武器装备还是在战斗方面,并不亚于朝廷的正规部队,手持锄头、竹竿而又分散的农民力量是无论如何也无法与其相比的。

再者,从隋炀帝前不久镇压杨玄感反兵之迅速、果断和残忍来看,杨广对于贵族阶层的叛乱更为深恶痛绝。隋朝虽行将就木,但它毕竟是一国之政权所在,如果隋炀帝集中力量来剿灭李渊,那么此时此刻恐怕有十个李渊也是难逃灭顶之灾……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李渊否决了部下的建议,不仅没有自立,反而打出了“尊隋”的旗号,尊隋炀帝为太上皇,立留守关中的杨广之孙代王杨侑为新皇帝,并移交郡县,改变旗帜。这样,在突厥方面看来,李渊声势浩大,马上便要自立,自己的建议已被采纳,也就不再随意侵扰,并有条件地给予支持。而在隋朝当权者看来,当然怀疑李渊身藏野心,但他竟打着“尊隋”的旗号。现在明目张胆地推翻隋朝政权的农民军比比皆是,这些都无力对付了,哪还能专力去攻李渊?因此,除了作一些少量的防御布置外,一直从未对李渊发起过主动的攻击围剿,李渊便乘机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壮大起来。

更重要的是,李渊的“尊隋”旗帜迎合了“忠君”思想浓厚的贵族士大夫阶层。而且李渊新立代王杨侑为帝,在这批人看来,朝廷官僚便有一次大换班的过程,对他们来说,则是一次难得的升官发财的机会。谁先加入李渊部队,谁便会抢到更好更多的先机。于是,众多手握精兵的贵族士大夫们纷纷投入李渊部下。李渊的实力急剧强大起来。

当然,李渊“尊隋”毕竟是个权宜之计,他只把隋朝当做一棵正在快速腐朽过程中的大树。当自己刚刚破土、尚处幼苗之时,机敏地把苗根一下扎在这棵大树之中,饱吸树中水分养料,又借大树遮挡风雨,甚至让大树误认为这棵小苗乃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而加以悉心保护,李渊从而获得迅速壮大的有利条件。而等到时过境迁,李渊便一脚蹬开隋朝这截烂木头,建立了唐王朝,自己去赢得更为广大的民众之心。

借棵大树暂寄身。唐军借此办法迅速地从幼小变成了强大,李渊用计何其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