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我,发现机会,更重要的是量力而行地去把握。
中国有句众所周知的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是告诫人们,做任何事情都应量力而行,切不可狂妄自大。在羊皮卷中同样有类似的警句:你是一切行动的根本考量。
先来看“纸上谈兵”的赵括。
春秋战国时期的赵括虽然熟读兵法,但并没有领兵作战的经验,而且他极为自负,认为自己的军事才能无人可及。于是在秦国攻打赵国时,他主动请缨,赵王应允。结果只知生搬硬套的赵括最终也没能阻挡住秦军侵赵的铁蹄,二十万大军顷刻间土崩瓦解。这对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的赵国来说,无疑是一记沉重的打击。最后,赵国沦陷了,而赵括也得了个身后的骂名。
再来看“败走华容道”的曹操。
三国时期的曹操,虽拥有陆军八十万,但并无水军。在攻至赤壁时本应及时收兵,可他却不这么想。曹操觉得自己猛将如云,谋士如雨,只要把战船用铁索相连,便可使陆军在船上如履平地,区区东吴唾手可得。然而,他败了,败得很惨很惨,八十万大军被一把大火烧得所剩无几。逃至华容道,恰遇关云长,若非云长念及昔日恩德,义释曹操,曹操便将丧命于此。赤壁之战中,曹操大败而归,正是因为他的狂妄自大、不自量力。
最后来看“白帝城托孤”的刘备。
三国时期的刘备本无将才,但他却认为自己兵多将广,不听诸葛亮劝告,执意要攻打孙权,为其结义兄弟关羽报仇雪恨。于是便有了“陆逊火烧七百里大营”的典故。从此,蜀军一蹶不振,导致了蜀国日后的灭亡。
纵观这三人,他们都是败在了自己的不自量力上。赵括不自量力请缨攻秦,使内忧外患的赵国雪上加霜,终被秦所灭;一代军事家曹操,不顾士兵不习水战的现实,不自量力想要消灭孙刘两家的联军,结果八十万大军被烧得惨不忍睹,华容小道上几乎丧命;自诩大汉皇叔的刘备,不知量力而行,被陆逊所败,以致蜀军折损大半,元气大伤。这些故事,都足以为我们敲响警钟。
有一个在互联网上流传很广的故事。聪明的小矮人、较聪明的小猴子和愚笨的小蚂蚁在大旱季节一起寻找食物,究竟谁会最先找到食物呢?最终结果如何?聪明、自负、顽固而又好面子的小矮人凄惨地被河水冲走,而小蚂蚁凭借着“绕道而行”的成功法则,找到了食物,搬了新家。盲从权威(小矮人)的小猴子也得到了莫大的教训。
这个故事已经成为众多企业、机关、社会团体教育员工的经典案例,更成了许多家庭教育孩子的经典教材。这个寓言故事引申出许多成功的理念和具体的实施方法,告诫大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比才华更重要。量力而行无疑是每个人,每个企业,乃至每个国家都必须认真权衡的。
但是,“量力而行”却不能作为退缩的借口。人们总是认为蚂蚁和大象、狼、野猪们比赛抢食物是一个自不量力的行为,是愚蠢的举动。这是人们脑海中自不量力的典范。但我要说的是,蚂蚁最终能战胜大象,不过要重新量力,突破传统观念,接受创新知识。我们需要清楚,“力”的伟大。
首先“量力而行”之“力”,不仅仅是自己的力量还包括外力。一个农夫终年辛劳,所得不过果腹;一个企业家终年辛劳,所得却锦衣玉食。问题就在于农夫只是用尽了自己的“内力”,而没有用“外力”,企业家却恰好相反,他深谙“外力”之道。
“量力而行”之“力”,是变化的。
我们来看一个故事:在一个水池的岸边,有很多游客围在一个平台的四周,平台中央趴着一只脸盆大的乌龟,在它的背上,放着一块拳头大小的石头。乌龟显得非常吃力,人们用小木棍捅它,或者丢石块砸它,它都不挪动一下身子。它真的那么听话吗?把石块拿了试试。乌龟还是趴在那里,一动不动。这是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在乌龟很小的时候,它就被这块小石头压着,乌龟一次次试图挪动,都失败了。千百次失败之后,乌龟认定这块石头的重量远远超过了自己的力量。时间一年一年过去了,乌龟也不断长大,但这种观念并没有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事实上,到这个时候,乌龟已经长大到足以掀翻石头,只是它不自知罢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是,“量力而行”之“力”是变化的。我们中的许多人,本来是可以走向成功和辉煌的,可就因为过去的失败在他们心中放下了一块“石头”,让他们变得消极悲观,悲观得连尝试一下的念头也没有了,殊不知今日之力已不等同于昔日之力。
“量力而行”之“力”,不仅仅是当下之力,还包括未来之力。你把明天的钱拿来投资,就可以在今天享受到明天的利润。你是愿意临终前一天住进新房,还是临终前一天还清住房款?所以,考量自身可行与否,还需要看未来。
总之,任何事情都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把自己作为一切行动的根本考量,才能有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