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伦斯·史德恩曾经说过:“一个人若能对每一件事都感兴趣,能用眼睛看到人生旅途上时间与机会不断给予的东西,对于自己能够胜任的事情决不错过,那在他短暂的生命中,将能撷取多少奇迹啊!”这和羊皮卷中所揭示的“兴趣具有创造奇迹的魔力”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认识到了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他在《论语》中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把学习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知学,即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二个层次是好学,即爱好学习,对学习有兴趣;第三个层次是乐于学习,能从学习中获得无穷无尽的乐趣。在这三个层次中,知学不如好学,好学不如乐学,只有那些乐在其中的人,方能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纵观那些在学业上有所成就的人,无不对自己所从事的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能够把自己的意力集中在一个目标上,专心致志,潜心攻读。
古希腊杰出的数学家阿基米德,将全部兴趣集中在数学王国里,端起碗忘了吃饭,在火盆的灰烬里画各种几何图形,进浴池又忘了洗澡,竟拿起擦身用的油在身上画起图形来。
俄国杰出的园艺学家米丘林,从小就喜欢在园子里挖地、选种、播种、栽培和摘果,这同时也培养了他创造发明新品种的浓厚兴趣。后来,他培育出来的果树新品种多达300多种。
英国人类学家古道尔,同样是个将兴趣的魔力发挥得淋漓尽致的人。他小时候对母鸡下蛋感兴趣,就一个人偷偷爬到鸡窝里一蹲几个小时观察母鸡下蛋。后来他抱着同样的兴趣去研究黑猩猩,不畏艰险,只身深入热带森林和猩猩在一起生活。经过10年的观察和研究,终于写成了不朽的著作《人类的近亲》。
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在文学、医学、数学方面他谈不上是一个优秀的学生,但他对打猎、旅行、采集标本、观察动植物有着特殊的兴趣。正是这一兴趣引导着他潜心观察,勤于思考。正是这种兴趣,使他能够坚持42年,完成了《物种起源》这样的辉煌之作。
我国历史上那些兴趣所至,对自己所从事的事情如醉如痴者更是数不胜数。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黄宗羲是“年少鸡鸣方就枕”,可见他对学习的兴趣是非常浓厚的。《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学习的乐趣终生不减,正如他作诗自叙的那样“生平喜摊书,垂老如昔狂”。历史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那些成大事者无不对所献身的事业有着浓厚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还曾对一位传记作家说过:“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追根究底地追问问题罢了。”有人问他是怎样创立相对论的。他回答说:“空间、时间是什么,别人小时候就搞清楚了,但我智力发育迟,长大了还没搞清楚,于是一直在揣摩这个问题,结果也就比别人钻得深一些。”他从16岁开始,一直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倘使一个人以光速跟着光波跑,那么他就处在一个不随时间而改变的波场之中。但看来不会有这种事情!”正是他对探究这一问题所产生的浓厚而持久的兴趣,让他经过十余年的艰苦探索,终于提出了改变人类宇宙观的相对论。爱因斯坦的一生正是对他自己所说的话的最好诠释。
有人认为,人生的一大苦痛,就是爱好与自己的现实角色相差太远,甚至被认为是天地之隔、阴阳两界。这一类似情况的表象是,最中意的爱好、特长被客观世界无情地扑杀了。
一个极其典型的例子是:年轻时,作为小木匠的奇璜手艺不错,他完全可以像他的师父、师兄弟们一样,坚定地走鲁班先生指引的道路。然而,小木匠一心要侍弄什么书法、绘画、篆刻,不务正业地喜欢什么金石印信。当然,现在的人谁都知道,奇璜他成功了。他的秘诀就是舍命般的坚持,在任何困难面前,绝不因为自己身份的卑微而放弃对自己视为生命的爱好的追求。这样的小故事今天想来却是这般的有深意。
在爱好与自己的职业、吃饭行当不着边时,如果你爱好的天赋是得到身边人(行家)的共同认可的,你就应当坚持,恪守你爱好的精神家园,你的成功将是对你一生努力的最佳奖赏。当然,如果你的爱好只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三脚猫功夫”,那么你的爱好也可以坚持,但这一切都必须以不影响自己的生计为前提。
是啊,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能够找到发展自己兴趣的事业。不管你是否有这方面的天赋和才能,你尽心尽力就是了。是龙则上天,是蛇草中行。不管成就高低,你可能都算得上是人生长河中少数的幸运儿。即使我们暂时没能够那么幸运,也要努力地让自己向着兴趣的方向发展,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快乐中品味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