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无为胜有为:老子究竟说什么?
8387400000045

第45章 燕处超然,中庸畅快

导语

外在的功利名誉与内在的精神享受,哪一个亲近生命的存在?内在的生命意义的追求和外在的物欲利益的追求,哪一个更能衡量生命存在的价值?

外在物质利益的获得与内在的精神消亡,哪一个更是生命的病态?贪婪的偏爱与占有,反而会失去,过多的收藏物欲的思绪,反而会对生命带来巨大的损失。

知道内在精神的满足,才不会遭受屈辱。知道做事有节制的准则的人,才不会使得身体受到伤害。只有这样,才能使生命长久。

原文

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直解

名声与身体相比哪个更亲切?

身体与财产相比哪个更重要?

得到和失去相比哪个更有害?

所以,过于吝惜必会导致更大破费,储藏丰厚必会招致惨重损失。

知道满足则不会遭受屈辱,知道安止则不会遭遇危险,这才是长治久安之道。

心解

贪得无厌,人财两亡

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句话的意思是,虚荣和生命,哪个更亲切?生命和财产,哪个更重要?获得和丧失,哪个更有害?因此,过分贪爱,必造成更大的破费,贮藏得愈多,也必然损耗得愈多。而只有做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方可以拥有永久的幸福!

其中的“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这句话说明你想要得到什么,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贪得无厌必然会使人身心俱疲,精力消耗过度,从而有损健康。放眼看去,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不正是有很多这样的人吗?他们贪得无厌不知满足,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人财两空的下场!

试问你认为一个拥有一千万的人和一个拥有五百万的人哪个更幸福,大多数的人可能会说拥有一千万的人更幸福。

其实幸福生活的标准不能只是以物质的拥有来衡量的,无形的精神享受和健康的身体也是财富的一种表现形式。举个例子:拥有一千万的人为了拥有这一千万,他的付出一般来讲肯定比一个拥有五百万的人更多。比如为了得到一千万,他们会加更多的班,会参加更多不必要的应酬,会失去更多与亲人在一起的时间,会承受更多更大的压力等等,诸如此类,这难道不是一种损失吗?

现代生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即将一只装有兔子的笼子放在一个装有猛虎的笼子旁边,让这兔子成天看着老虎而惶惶不可终日,于是兔子对任何“美味”也不爱吃,也睡不好,结果不多久这兔子就萎靡不振,缩成一团,消瘦无力。作为对照研究,另一只兔子则被放养在自然的环境里,结果十分健壮。从这个实验即可看出,精神、情绪和压力对人的健康是多么重要。

而只要赚五百万的人在这几方面不都失去的更少吗?如此一对照,可见一个拥有一千万的人并不见得比一个拥有五百万的人更幸福!

况且,老子又警告“多藏必厚亡”。所谓“多藏”,就是财富(不义之财)积累得多;所谓“厚亡”,即是财富丧失得多。老子这话的寓意无非有两点:其一,是对那些不择手段、大发横财者的憎恶和诅咒;其二,揭示了聚敛不义之财的多寡与丧失的多少之间的某种必然的联系。还可补充一点,这“厚亡”理应包括生命在内。

古往今来,因贪得无厌而人财两亡的例子不计其数。东汉时的大将军梁冀,贪财贪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大凡想在仕途上腾达者,必须行贿于他,否则休想。他专权二十多年,疯狂敛财,难计其数,他用搜刮的钱财建造的私人苑囿绵延近千里。结果,不但所有不义之财被没收,而且遭满门抄斩。再者,堪称天下第一贪的清朝权臣和,搜刮的财物价值白银达8亿两,相当于清政府当时20年的国库收入,结果不到50岁就被送上了断头台,落了个人财两亡的可悲下场。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清东陵慈禧太后的墓里陪葬品特别多,生时要享受,死后也要享受,因此要多藏财物在地宫当中。但是,老子的话又应验了,正因为你“多藏”所以盗墓的人也马上盯住不放过,最终被军阀孙殿英掘墓盗抢,结果死了也不得安息啊!如果慈禧太后能看到后来这样盗挖她的墓穴,还会多藏吗?她也许会反思:“我为什么这么惨?为什么死后还要‘多藏’?为什么就不知道老子的那句话‘多藏必厚亡’呢?”

老子还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意即要外表单纯,内心淳朴,减少私心,降低欲望。他又说要“不贵难得之物”,即不要看重稀有的商品,而要“为而不争”,即做什么事都不要和别人争夺,以免造成精神紧张,危害身体。

老子还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有温饱的生活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幸福的生活方式。

老子的观点并不是要把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对立起来,并不是否定发展文化,不像有些学者所言,认为老子的这些观点是他对人类社会现实和历史发展所持的狭隘庸俗的反历史观点。他希望人们能够丰衣足食,建立内在宁静恬淡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外在贪欲的生活。一个人越是投入外在化的漩涡里,则越会流连忘返,产生自我疏离感,而心灵则会日益空虚。所以,老子才提醒人们要摒弃外界物欲的诱惑,保持内心的安足清静,确保固有的天性。如今,现代文明高度发达,许多人只求声色物欲的满足,价值观、道德观严重扭曲,在许多场合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让人心寒和发指的事例。

不求致富求自由,燕处超然,中庸畅快

我们究竟应该拥有什么样的生活呢?或者说我们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应该持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和物质观呢?

道家的另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庄子说过一句话:“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庄子的意思是说:“我们不应过度地追求物质条件的享受,只要能够过上饱暖的生活(这是前提),然后可以和自己的亲人朋友一起旅游天下,就像一条没有缆绳系住的小船,想去哪就去哪,这是多么惬意的生活!”这正是我们今天每一个人所应该持有的正确的生活观念。这也正是我们今天每一个人所应该追求的正确的人生目标。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拥有这样的生活之时,我们的世界,不就是一个和谐社会了吗?

庄子的话从另外一个层面也说明人不能缺乏基本的物质需求。因为“饱食而遨游”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这也是幸福生活的前提。有一本连环画《王宝钏》,讲述的是古代的一个女子王宝钏和她的郎君家徒四壁,以寒窑为家却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可是看看我们今天的生活,夫妻之间的矛盾和隔阂往往却因经济条件窘迫而起,上有老人需要孝养,下有“独苗”需要照顾,中有夫妻二人需要自养,多么严峻的问题!也许王宝钏的情况在封建社会应该也是属于特例,否则也不会千古流传。而今天所谓的工业文明时代和泛商业时代,要找到这样的寒窑夫妻恐怕就更“难于上青天”了。

老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去甚,去奢,去泰”,意即应该去掉那些极端的、奢侈的和过分的东西。他要求做到“方而不剖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意即要做到方正而不显得生硬勉强,有棱边而不至于把人划伤,正直而不至于无所顾忌,明亮而没有刺眼的光芒。这就是说,做任何事都不要过,这样自己才能活得更好。他还说“物壮则老”,所以还是守中好,这也和孔子倡导的中庸思想非常吻合。

不这样做会怎么样呢?他说“强梁者不得其死”,意即强暴的人不得好死。又说“致数与,不与”,意即追求过多的荣誉反而没有荣誉了。所以,他认为最好是“不欲如玉,珞珞如石”,即最好既不做什么高贵的美玉,也不做下贱的顽石。

说得多好!“既不做什么高贵的美玉,也不做下贱的顽石”。正所谓:不求致富求自由,燕处超然,中庸畅快!个性布衣胜名牌,管他男女,喜欢就穿。草舍为邻屋几间,早有鸟鸣,夜有蛙眠。雨霁天蓝驱车去,长竿在手,与鱼同闲。夜归妻儿话灯前,网棋书乐,绕膝言欢。日晒屁股我独眠,谁是神仙?我是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