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叫子禽的,问他的老师墨子说:“多说话有好处吗?”
墨子回答道:蛤蟆和苍蝇,白天黑夜不停地鸣叫,叫得口干舌疲,非但没有人听它们的,反而厌恶它们的聒噪。且看公鸡,只在天明时啼鸣,使人们在睡梦中惊醒,知道天亮了。
墨子话中的意思是很清楚的,即话并非说得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说到点子上。在对方很忙,时间很紧的情况下,你跟他说话就得简明扼要。这种情况下,如果你跟他谈笑风生、海阔天空,主观愿望虽好,但因不符合客观情况,效果是决不会好的。又如失火了,情况非常紧急,你看见后应该立即呼唤救火,等火被扑灭后,再向警方报告你发现的可疑线索。但如果你先跑过去,向警方慢条斯理报告失火的原因,等把失火的可疑线索报告完,火势早已蔓延开来了。
战国时齐国有个出名的说客淳于髡,他的博学和善辩是世人皆知的。
有一年游历魏国,有人劝他去参见魏惠王,说惠王有想见他的意思。所以淳于髡便充满希望地来见魏惠王。
淳于髡到了惠王面前,一直默默无语,一句话也不说。这时,惠王心想,也许淳于髡对左右的近臣有所顾虑,所以他决定明天再设宴请淳于髡,并让左右近臣退了,以便有—个单独谈话的机会。
不料第二次会面时,淳于髡仍然沉默不语。惠王心中非常失望,心想:“这个家伙哪算得上什么辩士,只不过是个傻瓜而已。”
于是,惠王就责难推荐的人:“你不是称赞那家伙才能比得上管仲、晏婴吗?可是当我召见他时,他却一言不发。是蔑视我呢?还是有别的什么理由?若查不出原因,我就要重重地处罚你!”淳于髡听到了,这才辩解说:“我第一次参见惠王时,他一心想着‘马’的事情;第二次参见时,他心里又一直被音乐萦绕着,所以我故意一句话也不说。”
当这位推荐人把淳于髡这番话转禀惠王时,惠王大为吃惊,说:“哦!淳于髡果然名不虚传。我第一次召见他时,刚好有人送上名马来;第二次,当我正想去听歌妓唱歌时,淳于髡刚好又到了,我表面上退下左右想和淳于髡单独见面,可是我的心却已在骏马和歌妓上了。”由于魏王的心不在焉,使得淳于髡无法得到一种有助于交谈的有利气氛。所以两次接见,淳于髡只能以沉默相待。
不久,惠王第三次召见淳于髡,这次当然是倾心以听了。于是淳于髡便使出浑身解数,陪着惠王谈了三天三夜,讲的人滔滔不绝,听的人也津津有味。结果惠王对淳于髡非常倾倒,交谈取得了成功。
所以,我们说什么话是要根据“情况”来决定的:合适的情况下说出一句“得体的话”,不合适的情况下打住一句“不该说的话”,也就是——见什么情况说什么话。这是我们需要时时提醒自己的。
被人揭短时你泰然自若地说
不揭人之短,不送人之恶
五代十国时期的前蜀皇帝王建,年轻时是个小无赖。他曾以屠牛盗驴贩盐为业,并为此坐过牢、挨过打,但是他的身上却没有留下伤疤。后来他发了迹,总想以此掩盖这一段不光彩的历史,不承认坐过牢、挨过打的事实。
他当了刺史之后,找了一个很有才能的叫马涓的人作僚属。可是马涓这个人好揭人短,王建怕马涓揭他的底,往往采取先发制人的办法,堵住他的嘴。
有一天,王建当着很多人的面问马涓:“我听到外面有人议论,说我曾服过刑、坐过牢、挨过打,你听说了吗?”
马涓说:“我听说了。”
王建仗着自己身上没有疤痕,就当着众人的面,脱了上衣,露出后背,说:“这都是造摇。请各位看看,要是遭了板子,皮肉能是这个样子吗?”他想以此堵住众人的嘴,不要再议论他那段不光彩的历史。
不想马涓走到王建跟前,用手摸了摸王建那光滑的后背,故作惊讶地说:“这可是天大的奇事,你当时是从哪里弄来的好膏药,怎么一点痕迹都看不出来呢?”
呵呵,这真是个有趣的故事。也不知这马涓是那辈子修来的福分,居然没有被王建砍掉脑袋。有句俗话,叫“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每个人都知道,别人的脸是万万不能打的。当年鲁智深三拳打死个卖肉的壮汉,拳拳都是打在脸上,可见“打人不打脸”并不是说着玩的。而“揭短”居然和万般危险的“打脸”相提并论,可见“揭短”也决不是什么好事情了。
朱元漳做了皇帝后,自然少不了有昔日的穷哥们儿到京城找他。这些人满以为朱元漳会念在老朋友的情份上,给他们封个一官半职。谁知朱元漳最忌讳别人揭他的老底,以为那样会有损自己的威信,因此,对来访者大都拒而不见。
有位朱元漳的少时好友,千里迢迢从老家凤阳赶到南京,几经周折才算进了皇宫。一见面,这位仁兄便当着文武百官大叫大嚷起来:“朱老四,你当了皇帝可真威风呀!还认得我吗?当年咱们俩一块光着屁股玩耍,你干了坏事总是让我替你挨打。记得有一次咱俩一块偷豆子吃,背着大人用破瓦罐煮。豆还没煮熟你就先抢起来,结果把瓦罐打烂了,豆子撤了一地。你吃得太急,豆子卡在喉咙里还是我帮你弄出来的。你忘了吗?”朱元璋听到这里,再也坐不住了,心想此人太不知趣,居然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揭我的短处,让我这个当皇帝的脸往哪儿搁。盛怒之下,朱元璋下令把这个穷哥们儿杀了。
人人都有隐私,谁也不想叫别人揭破,何况是已经当了皇帝的朱元璋。这位仁兄既如此糊涂,自以为与朱元漳有旧交,居然当众揭了他的老底,岂不是自找倒霉吗?
古话说成人之美,不送人之恶。意思就是:凡是成人之美的话,诸如激励人心,善意地忠告等是受人欢迎和尊重的;反之,在与人谈话中,不但不成人之美,反而拆别人台,揭别人短,使人家的兴致成为泡影,或者你在其中成为损人利已的家伙,那就注定要遭人的唾骂,成为千夫所指的小人了。
如何能泰然自若
遗憾的是,尽管你不揭他人之短,但他人却要揭你之短。不但如此,有些人还专门以揭他人之短为乐。
比如:你正在兴致勃勃地向你的朋友讲述你怎样从池塘里钓上两条大鱼。旁边甲某插话说:“信他的!他钓了两天,一条小鱼儿的影子都没见着!那鱼是花钱买的!”;你正在和女友吹嘘:“我最近上了一个戏,这是我头一次独立执导,故事非常精彩,上演后一定会轰动。”旁边乙某走来却说:“嘿,不怕西北风煽了舌头!姑娘,别听他瞎编,他哪是什么导演,只是个场记而已!”;你正在帮助你的邻居修理电视机:“原因可能在大线,也可能是显像管出了毛病?。”这时,有丙某走来:“唉,他只会拆零件。前天我那台彩电,没修前能看两个频道,让他一修,只能看一个频道了!”
如果你遇到这么一些人,“玩笑”似地揭你的“短”,弄得你时常有点下不了台,你该如何是好呢?只有四个字,那就是“泰然自若”。
被人“揭短”时,我们大可以泰然自若,不要一下子就怀疑他人是否别有用心。如果我们神经过敏,对别人的每一句话都琢磨一番潜台词、话外音,那就会自寻烦恼。因为在许多场合,对方往往是脱口而出或即兴联想的玩笑话,根本没想到会伤害你。不知者不为堵塞,我们何必胡乱猜疑呢?
有些人被“揭短”时,常常表现出羞怯万分,这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试想你羞怯万分、以至失态,既不能正常地保持沉默,又不能机智地改变处境,只不过显得有些“小器”罢了。而如果你保持泰然自若的风度,暂时把“揭短”抛置一边,寻找别的话题,或点起一支烟,端起一杯茶,转移别人的视线等,就不失为上上之策了。
比如你急中生智地表示幽默感。像前面提到的情况,你可以接着甲某的话说:“不错,我往池塘里扔了5元钱,那两条鱼就自动跳进我的网兜里了!”;你也可以接着乙某的话说:“场记怎么啦?导演都得先干场记,不信你去问问导演!”;你可以对丙某说:“每个电视机有不同的毛病,修不好你的,不见得修不好他的!”
有一点应明确:那些“揭短”的人通常可能是你身边的人,你不能采用气愤的话予以还击,幽默的解嘲就成了“泰然自若”最好的办法了。例如:某作家刚发表一篇小说,赞誉之声鹊起,另一位作家却不以为然,跑去问他:“这本书还不赖,是谁替你写的?”他答道:“哦,谢谢你的称赞,不过,是谁替你把它读完的?”
当然,遭人指责抱怨,是件极不愉快的事,有时会使人觉得很尴尬,尤其是在大庭广众面前受到指责,有时更是不堪忍受。这时,你一要保持冷静,最好暂时能忍耐住,并做出乐于倾听的表示。不管你是否赞同,都要待听完后再作分辩。因对方的一、两句刺耳的话,就按捺不住,激动起来,硬碰硬,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易将问题搞僵,将主动变为被动。
马辛利任美国总统时,因一项人事调动而遭到许多议员政客的强烈指责。在接受代表质询时,一位国会议员脾气暴躁、粗声粗气地给总统一顿难堪的讥骂。但马辛利却泰然自若地一声不吭,任凭这位议员大成厥词,然后用极其委婉的口气说:“你现在怒气该平和了吧?照理你是没有权利责问我的,但现在我仍愿意详细解释给你听??”说罢,那位气势汹汹的议员只得羞愧地低下了头。
也许,大多数“揭短”者并不是出于恶意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确有极少数人为了其个人目的而对他人进行恶意中伤的。对于这样的寻衅挑战者,应该坚定地表示自己的态度,不能迁就忍耐,更不能宽容而不予回击,但应注意适度,力求以柔克刚。这样,会使你显得有气魄,有力量。
是人就免不了尴尬
刘女士讲了自己的一个故事:
下班时,雨很大。从公司出来到公交车站也就五十米,但这么糟的天气一下子把这距离拉长了好多。我踮着脚尖小心翼翼的往前挪。与因为没有雨具在路上狂奔的“他”相比,我实在是庆幸自己带了伞。然而本人向来乐于助人,我稍稍犹豫了几秒,心想人家毕竟是男同胞嘛,况且不过从背影看,好像应该是四五十岁的人了,应该不会有什么误会。于是壮壮胆,上前表示我会撑(伞)他到前面公交站。我说完了,他用那种很怀疑的目光将我上上下下的打量了一番,我很尴尬,我又再解释了一遍,继而听到了他含含糊糊的声音“我不去”。那一刻,我真是不知有多少说不出的滋味。
是啊,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像刘女士一样遭遇尴尬,只不过原因各有不同罢了。李君一直是公司里默默无闻的一员、在一次向新人介绍公司领导时,他误将公司总经理的名字读错,当时现场安静异常。总经理面露不悦。好在他非常机敏,觉察后立即转而介绍自己,说完后又补充道:我们公司的领导从来没有架子,但在这个公司,除了领导的名字什么都不许错。紧张的场面一下松弛下来。
一般地说,遭遇到尴尬场面的原因也不外乎下面的情况:
第一、交往时间和地点不合适。例如,别人在午睡或吃饭时,你上门拜访,对方就可能感到尴尬,你也可能感到不自在。看别人吃饭吧,不自然;应邀人座吧,自己又吃过了,或者同这位朋友还没有熟悉到随便进餐的程度。
第二、交往对象不熟悉。陌生人交往,常有尴尬反应,这并不奇怪,有时你在朋友家聊天,突然又有陌生人来访,你也会很不自在。
第三、交往行为有缺陷。一类缺陷是不自觉的,如讲活中无意刺到别人的忌讳,或者讲了使人难堪的话。另一类缺陷是自觉的,如喜欢讲大话的人,当大话不能实现时,就会发现难以收场。
第四、交往情况有变化,有意外。比如,有件事你瞒着对方,以为对方不知真相,实际上对方已了解情况,这时你若向对方编造事先准备好的谎话,一旦被对方戳穿,就会不胜尴尬。
第五、交往准备不充分。有人上朋友家吃饭,事先讲好请的都是熟人,结果到家一看,多是陌生人,未免有些尴尬。有人出席一个会议,事先讲定不发言,会上因情况变化,主席突然请他发言,他也可能措手不及,有时别人问你问题,你感到不便回答,却又想不出推托之词,于是尴尬之情也会油然而生。
当陷入尴尬时,如若处理得当,就可能消磨人的意志与勇气,使人因此而畏首畏尾起来。所以,如何处理突如其来的尴尬,就成了我们必须了解和把握的问题。
陷入尴尬时你如何化解
古代有个石学士,一次骑驴不慎摔在地上,一般人一定会不知所措,可这位石学士不慌不忙地站起来说:“亏我是石学士,要是瓦的,还不摔成碎片?”一句妙语,说得在场的人哈哈大笑,自然这石学士也在笑声中免去了难堪。以此类推,一位胖子摔倒了,可说:“如果不是这一身肉托着,还不把骨头摔折了?”换成瘦子,又可说:“要不是重量轻,这一摔就成了肉饼了!”
从石学士的故事我们不难看出,遭遇尴尬时,朝自己某个缺点自我嘲弄一番,容易妙趣横生而轻松化解。此类例子多得很,一些相声演员、笑星或节目主持人常以此赢得观众的好评。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人。一位教师,虽只40多岁,但头发大多秃光了,露出一片“不毛之地”。以前常有学生在背后叫他秃顶老师,后来他干脆在课堂上向同学们讲明了因病而秃发的原因,最后,他还加上了这样一句自嘲:“头发掉光了也有好处,至少以后我上课时教室里的光线可以明亮多了。”同学们发出一片友好的笑声,此后再也没有人叫他秃顶老师了。
可见,陷入尴尬时,用自嘲来对付尴尬场面,不仅能很容易找到台阶,而且多会产生幽默的效果。适时适度地自嘲,能制造宽松和谐的交谈气氛,能使自己活得轻松洒脱,使人感到你的可爱和人情味,还能有效地维护你的面子,建立起新的心理平衡。
比如相亲时,经常其中一方正想说话时,恰好对方也要开口,弄得两个人尴尬异常,只好把正要说出口的话咽回去,停顿了一会儿之后,两人又同时开口……反复出现这种尴尬的情形。在第三者看,这是喜剧,但对当事人来说却是相当苦涩的经历。我也曾目睹这种尴尬场面。当时,那位看起来好像既斯文又诚实的男士,为了打破僵局,半开玩笑地说:“我们好像连呼吸都一致啊!”听了这句话,不但女主角忍俊不禁,连陪同而来的大人们也哈哈大笑。后来大家就显得很轻松,一切也都顺利进行。
与人初次见面时,会感到紧张以至有些尴尬,这是很自然的。问题是,如果对初次见面考虑过多,紧张感就会加重。为了避免这种情形的发生,将自己紧张甚至失败时的情形说出来,自我嘲笑一番,是一种可行的方法。例如,有人一说:“你瞧!我一紧张就像酒精中毒一样,手不断地发抖,真没办法。”这么一说,手反而不抖了。
我们对影响自身形象的种种不足之处大胆巧妙地加以自嘲,能出人意料地展示你的自信,在迅速摆脱尴尬的同时显示你的魅力。如某老师广东口音,普通话不过关,有一次上语文课,讲到某一问题要举例说明时,把“我有四个比方”说成了“我有四个屁放”,一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学生笑得不可收拾。老师灵机一动,吟出一首打油诗:“四个屁放,大出洋相,各位同学,莫学我样,早日练好普通话,年轻潇洒又漂亮。”老师的机智幽默赢得了学生的热烈掌声。
还有,我们笑自己的长相,或笑自己做得不很漂亮的事情,会使我们变得较有人性,并给人一种和蔼可亲的感觉,一次,陈毅到亲戚家过中秋节。进门就发现一本好书,便专心读起来,边读边用毛笔批点,主人几次催他去吃饭,他不去,就把糍粑和糖端来。他边读边吃,竟把糍粑伸见砚台里蘸上墨汁直往嘴里送。亲戚们见了,捧腹大笑。他却说:吃点墨水没关系,我正觉得自己肚子里墨水太少哩!很多人非常喜欢陈毅,我想这和他的这种豁达、幽默有很大的关系吧!
所以,在摆脱尴尬场合时,自嘲是不可多得的灵丹妙药,别的招不灵时,不妨拿自己来开涮,至少自己骂自己是安全的,除非你指桑骂槐,一般不会讨人嫌。
当然,在自我嘲弄一番之时,我们也应该注意一些技巧:
第一、不改声色。尴尬常常是自成因果的,自己的尴尬引起了别人的注意,造成了紧张的情境,从而进一步加深了自己的尴尬。对付它的办法,就是坦然处置,不改声色。例如,上朋友家赴约发现在座多是陌生人,你就当作都是熟人。你的表情自然,陌生感就少了。
第二、转移目标。别人向你提出你所不愿回答的问题,你就不妨把话题岔开,对方一般会知趣的。你察觉自己讲漏了嘴,赶快另起话题,也就给双方提供了避免尴尬的台阶。
第三、佯装不知。别人如话中带刺,你佯装不知,故意反应迟钝,这样既避免了自己的尴尬,又显示了宽宏大度,也给了对方一种无形的感召,这时对方会多半作出积极的反应。
第四、如实说明。有件事你瞒着别人,却被别人发现了,你就如实说明为什么要对他隐瞒,把原因讲明,尴尬就不存在了。一般由误解引起尴尬,都可用此法消除。
尴尬是一种情绪反应。只要是想办法使自己的心理和情绪稳定下来,交往中尴尬的场面对付并不是很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