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说话的场合,就是指说话当时的环境。相同的话语在不同的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如:都九点了。母亲对躺在床上的孩子说这句话,意思是:你怎么还不起床一个姑娘在公园门口对走来的小伙子说这句话,意思是:你怎么来晚了顾客对商店的守门人说这句话,意思是:到开门时间了,该让我们进去了。
有时候,说一些不适宜环境的话,往往与初衷适得其反。某地有个老太太死在家里,亲属围在一起商量后事。老太太生前嘱咐土葬,但土葬有点不现实,于是大家七嘴八舌,发表个人的看法。只听老太太的孙子说:“这么办吧,老太太死了不是埋掉就是烧掉。现在尸体放在家里,人来人往的,总不是个事,我看烧掉得啦,又省钱又省事。”这番话令大家听了十分恼火,可是骂不得打不得,那场合不是教训年轻人的场合。如果这个二十刚出头的孙子会说话,他会选择一些适合这种场合和气氛的话来说,他可以这么说:“奶奶走了,我心里很难过。现在,遗体放在屋里,得赶紧料理。奶奶生前有土葬的愿望,可土葬又不可能,我看还是赶紧安排火化好。我是晚辈,说给大家考虑,大主意还是请伯伯婶婶拿定。”
所以,我们说话时应看看所处的环境。在别人办喜事时,千万不要说悲伤的话;在人家悲痛时,你说些逗乐的话,甚至哼哼小调,别人就会说你这人太不懂事了。就算一句再正常不过的话,如果选择错误或根本不注意场合地随口便说,结果就很可能会给自己造成意想不到的麻烦。
有位老教师退休了,和他一起退休的还有一位多次荣获过“先进”的老同事。为此,学校为他们举行了一个欢送会。与会同志和领导对他们的工作和为人进行了热情洋溢而又非常得体的肯定和赞扬,相比之下,对那位曾多次荣获过“先进”的老同志的美誉则尤多。当轮到两位受欢送的退休老同志致答辞的时候,他们对大家的赞誉做了深情的感谢。一时间,会场里充满了一种令人动情的温馨气氛。
作为答谢,话本该说到这里为止;然而,老教师却并未就此打住,却由人们对另一位“先进”的赞扬中引起了感触,并做了颇为欠当的联想和发挥:“说到先进,很遗憾,我从来也没有得过一次……”话犹未尽,坐在他对面的、平日与他相处得不很融洽的一位青年教师突然抢了话头:“不,那是我们不好,不是你不配当先进,是怪我们没有提你的名。”话语中带着一种不肯饶人而又让人难堪的“刺”。冷不防,老教师的眼角眉梢被“刺”出了一股感伤的表情,一时间会场中出现了一种怏怏不悦的尴尬气氛。
一位领导见势不对,马上接过话碴儿,想把气氛缓和一下。照理说,这时,他应避开“先进”这个敏感的话题,转而谈论其它。然而,他却反反复复劝慰那位退休老教师,叫他对“先进”的问题不要在意,说没有评过先进,并不等于不够先进,先进不仅在名义,更要看事实,如此等等,一席话,等于是把本应避而不谈的话题做了重复和引申,使本已尴尬的局面显得更为尴尬。
我想这个故事给人带来的教训无非有二:一是把可以宣泄的情绪用于不合适宜的场合,结果改变了宣泄的性质;二是把好心的劝言用于不恰当的谈话氛围中,结果好心反而坏了事。中国有句谚语,叫“哪壶不开提哪壶”,将其引至说话的效果,我们则可以进一步理解为:说话不注意场合就容易失去分寸,更会使话的本意出现扭曲,造成双方不快。
所以,不看场合,不注意分寸,一味地随心所欲,口无遮拦,这样说话是很拙劣的。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什么话,我们都应注意与当时的场合相配合。这就是说,我们要学会——到什么场合说什么话。
在公众场合说话要谨言慎行
某人应邀到电视台做嘉宾,主持一个义演节目,只见她手持话筒,朗声说道:“那次在电视台举行青年歌手大奖赛,我给‘娘屋里’的参赛选手打了最高分,下次‘娘屋里’的伢子来参赛,我还要给他们打最高分。”
这位嘉宾的话就有失体之嫌。若是在私下场合对“娘屋里”的人说说私情,乃人之常情。而在这义演的严肃场合,说的又是严肃庄重的大奖赛评选打分的问题,如此的偏重于“情感”而疏于“理智”的话语,人们不禁会问:作为评委,其公正何在?这样的话显然与自己主持人的身份不符。
所以,在公众场合,说话注意分寸,要做到慎言、忌口,同时还要注意说话的场合、地点和说话的对象,不要不管三七二十一,乱说一通,同时还要注意说话的内容和形式,做到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一个字也不说。
毫无疑问,在公众场合,我们要特别重视对别人的尊重和说话的礼貌,否则一不注意分寸,就会伤害对方。
在庆祝十月革命15周年的晚宴上,情绪极好的斯大林当着大家的面,对他的妻子娜佳喊到:“喂,你也来喝一杯!”如果这话是在家里说,是一句充满人情味的话。可是当着前苏联党政高级官员和外国代表的面,这话就显得不够庄重和得体,甚至可以说太随意了一点。偏偏娜佳是一位个性极强且年轻气盛的人,她从来就不认为自己是附属物。她听了此话,感到受到了羞辱,一时又未化解的方法和语言,于是就大喊一声:“我不是你的什么‘喂’!”接着便站起来,在所有宾客的惊愕中走出了会场。第二天早晨,人们发现:时年22岁的娜佳已经躺在血泊中,手里握着“松牌”手枪。一句话,断送了一条正值青春年华的生命,实在令人惋惜。如果斯大林注意场合和分寸,说一句:“娜佳,请你也来喝一杯吧!”不说可以避免这种悲剧了吗?
我们常说:“言多必失。”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总是滔滔不绝地讲话,说的多了,话里自然地会暴露出许多问题。言多必失,祸从口出。特别是在公众场合,你一不小心,一旦失言,你的话就可能中伤或伤害到某个人,这自然会让你招惹祸端。在交际场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这固然是不少人所向往的。但如果在人多的地方,口无遮拦,说错了话,说漏了嘴,也是很难补救的。所以在人多的场合尽量少讲话,并讲究“忌口”。否则,若因言行不慎而让别人下不了台,或把事情搞糟,那是最不合算的事。“忌口”并非是一句话都不能说,而是要我们一定要注意说话的礼仪,做到谨言慎行。
如何在公众场合有分寸地说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如何把握在公众场合说话的分寸:
①说的礼仪
在公众场合,说话的表情要自然,语言和气亲切,表达得体。说话时可适当做些手势,但动作不要过大,更不要手舞足蹈,不要用手指指人。与人说话时,不宜与对方离得太远,但也不要离得过近,不要拉拉扯扯,拍拍打打。说话时不要唾沫四溅。
参加别人说话要先打招呼,别人在个别说话,不要凑前旁听。若有事需与某人说话,应待别人说完。有人与自己主动说话,应乐于交谈。第三者参与说话,应以握手,点头或微笑表示欢迎。发现有人欲与自己说话,可主动询问。说话中遇有急事需要处理或需要离开,应向说话对方打招呼,表示歉意。
说话现场超过三人时,应不时地与在场的所有人攀谈几句。不要只与一,两个人说话,不理会在场的其他人。也不要与个别人只谈两个人知道的事而冷落第三者。如所谈问题不便让旁人知道,则应另找场合。
在公众场合,自己讲话要给别人发表意见的机会,别人说话,也应适时发表个人看法。要善于聆听对方说话,不轻易打断别人的发言。一般不提与说话内容无关的问题。如对方谈到一些不便谈论的问题,不对此轻易表态,可转移话题。在相互交谈时,应目光注视对方,以示专心。对方发言时,不左顾右盼,心不在焉,或注视别处,显出不耐烦的样子,也不要老看手表,或做出伸懒腰,玩东西等漫不经心的动作。
说话中要使用礼貌语言,如:你好,请,谢谢,对不起,打搅了,再见……好吗等等。在我国人们相见习惯说你吃饭了吗你到哪里去等,有些国家不用这些话,甚至习惯上认为这样说不礼貌。在有些国家,一般见面时先说早安,晚安,你好,身体好吗最近如何一切都顺利吗好久不见了,你好吗;分别时常说:很高兴与你相识,希望再有见面的机会。再见,祝你周末愉快!请代问全家好!等。
②说的内容
在公众场合,说话的内容一般不要涉及疾病,死亡等不愉快的事情,不谈一些荒诞离奇,耸人听闻,黄色淫秽的事情。一般不询问工资收入,家庭财产,衣饰价格等私人生活方面的问题。对方不愿回答的问题不要追问,不究根问底。对方反感的问题应表示歉意,或立即转移话题。一般说话不批评长辈,身份高的人员,不议论当事国的内政。不讥笑,讽刺他人。也不要随便议论宗教问题。男子一般不参与妇女圈内的议论,也不要与妇女无休止地攀谈而引起旁人的反感侧目。与妇女说话更要谦让,谨慎,不与之开玩笑,争论问题要有节制。在公众场合说话,一般不过多纠缠,不高声辩论,更不能恶语伤人,出言不逊,即使争吵起来,也不要斥责,不讥讽辱骂,最后还要握手而别。
③说的方式
公众场合一般有正式与非正式之分,对此,我们说话的方式也可稍作调整。
正式场合说话应严肃认真,事先要有所准备,不能乱扯一气。非正式场合下,便可随便一些,像聊家常一样,便于感情交流,谈深谈透。有些人说话文绉绉,有人讲话俗不可耐,就是没有把握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的界限。
正式场合使用的语言应是较正式、得体、客气的语言,与书面语言接近,如公开演说中使用的语言(和一个不太熟悉的人讲话时也应客套些)。在非正式场合,在交际双方关系密切的情况下,礼貌原则会让位于合作原则。因为在朋友、熟人以及地位平等的交际者之间,文质彬彬地客套礼貌,从语用效果上看不太自然,会被视为有“虚假”“卖弄”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