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写作业这件事在很多家庭里都是个问题,身为妈妈的我们都会担负起辅导的重任,以帮他最终完成作业。可是,怎样的辅导才是不会让孩子反感的?才是有效的呢?这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充分的亲子沟通和互动,这也是辅导孩子写作业的基础。因为,当我们能与孩子有良好的沟通和互动时,他才会理解我们,理解作业,并变得主动、认真起来。
好的关系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对每一位妈妈来说,教育孩子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母亲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而一提起教育,各位妈妈又都会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所有的妈妈都希望能够让孩子从自己的教育方法中受益,但这只是我们个人的希望,孩子一路走来的表现与成长,才是检验妈妈教育是不是有效的最佳标准。
如果仔细观察一下,我们就能发现这样一个规律,那些能和孩子处理好关系的妈妈,往往都能取得教育的成功;而相反的,和孩子关系紧张,甚至关系变得恶化的妈妈,一般都会对教育感到分外头疼,孩子多半也会不那么听从管教,各种问题也层出不平。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正是因为妈妈与孩子的关系非常紧张,结果妈妈对孩子每一次的教育,在孩子看来都像是妈妈在找茬儿,不管妈妈说什么,孩子都不愿意听,甚至还会故意对着干,于是妈妈不得不使用更为严厉的教育方式,但与之相应的,孩子的对抗情绪也就越发强烈,最终教育的效果当然也就差强人意,妈妈自然也会觉得教育是一件很难做的事。
就拿辅导孩子写作业这件事来说,这也是家庭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件事当然也是需要我们与孩子保持良好关系的。否则,假如妈妈与孩子没有良好的关系,那么每次妈妈只要一催促孩子写作业,他就会认为妈妈又在挑他的毛病了,而如果妈妈说的话稍微重了一些,孩子也会感觉妈妈就是看自己不顺眼。其后果就是,孩子要么就此感到很失望,要么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妈妈较劲。孩子只会认为,妈妈对自己总是不满意,却压根儿就没注意妈妈其实是想通过某种教育方式来帮他养成认真作业的好习惯,是在为他好。
由此可见,是否有好的关系,将会影响孩子对教育的看法与感受。我们若想要对孩子开展教育,首先不要着急选择什么教育方法,而是先要考虑该如何与孩子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因为种种事实表明,妈妈与孩子之间的良好关系,才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好的关系,会让孩子不那么紧张。
其实在孩子心里,妈妈都是最疼爱他的人,他更愿意和妈妈撒撒娇,更愿意享受妈妈带给他的温暖,当然,他也还是愿意认真地听妈妈的话,或者按照妈妈的话去做的。
如果妈妈和孩子有很融洽的关系的话,那么孩子就会身心放松,他在妈妈面前也就会有非常自然的表现,不管做什么他都不会感觉很紧张。即使是在妈妈教育他的时候,因为好的关系让他意识到妈妈这是爱他的表现,也会感受到妈妈想让他变好的心思,所以他不会有抵触心理,妈妈说的话他也会听得进去。
好的关系,会把严肃的教育变成温馨的提示。
在孩子眼里,教育都是严肃的,是很枯燥的,也是很让人紧张的,所以他多半都会觉得受教育的时间很难熬。但假如孩子与妈妈有良好的亲子关系,那么妈妈就不会对孩子的问题感到过于愤怒,而是能以一种充满慈爱的长辈的心去帮孩子处理问题。这时,妈妈的教育在孩子听来就不会那么冷冰冰的,而是充满了对自己的担心与爱护,他也会更能体谅妈妈。
好的关系,可以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成长。
正因为妈妈与孩子关系良好,所以妈妈所实施的很多教育内容都不用担心是不是能够顺利实施,而且她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很自然地就表现出来。这就让教育变成了一种生活的常态,而不是让孩子闻之紧张的难熬时刻,孩子就能自自然然地从妈妈的教育中受益。
还是说到辅导孩子写作业这件事,作为学习教育的一部分,我们也不要觉得很平常或者觉得无计可施,该怎么让孩子能认真、主动且很好地完成作业,除了多找一些合适的辅导方法之外,还是先从和孩子搞好关系开始做起吧,这是前提,也是基础!
聆听孩子说话,加深亲子间的沟通
若要改善亲子关系,我们首先应该做什么呢?没错,那就是要加深与孩子之间的亲子沟通。因为沟通可以帮助我们和孩子互相了解彼此的内心所想,很多问题也能在交流中得到显现与解决,当我们和孩子彼此将话都说开之后,内心的各种隔阂也就随之消失了。所以,我们应该重视起与孩子的沟通。而沟通的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就是要聆听孩子说话。
提到这一点,有的妈妈会有疑问了,辅导孩子写作业,和听孩子说话、与他加强沟通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当然有了!
想想看,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写作业?孩子对作业有什么看法吗?孩子对写作业这件事有什么感觉吗?孩子有没有什么其他事情想要告诉我们?是不是恰恰就是因为这些其他的事情才让他没法集中精神呢?这样一系列的问题,如果不和孩子进行沟通,那么我们可能将永远不知道,正是因为不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所以我们对孩子的单纯的催促,就会让他觉得“妈妈一点都不理解我”,结果我们本来好意的督促却变成了孩子耳中的“唠唠叨叨”,他内心的一些问题自然得不到解决,而他的感受我们也不能理解,结果就导致他心情极其不好,再面对枯燥繁琐的作业,他可能就会更加不愿意去写。
所以,在做作业这方面的教育,先别急着催促孩子必须去写,我们理应先把沟通这件事做好,通过聆听孩子的说话,对他有更深刻的了解,然后再去想办法解决他写作业这个问题。
说到听孩子说话这件事,有一位妈妈是这样做的:
孩子每天都不能主动写作业,妈妈决定问问他原因。孩子开口解释说:“那些东西我都会了……”只听到这里,妈妈就打断了孩子的话,说道:“会了?什么会了?就你学那点儿东西还敢说会了?老师留作业干什么的?就是让你巩固的,你还大言不惭。既然会了,每次考试怎么才考那么点分数?净说谎!还跟我这儿装蒜!我看你就是欠收拾!”
孩子接下来一句话都没说,妈妈的训斥却越说越重,孩子的眼圈慢慢地红了……
这就是一个失败的沟通事例,妈妈在沟通上犯了错误,结果导致沟通失败。那么为了避免沟通失败,我们在沟通方面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第一,多让孩子表达自己。
提到沟通,我们会想到聊天、交流,可是在我们与孩子之间,真正做到沟通了吗?很多妈妈所谓的“沟通”,都只是自己一个人在那里“尽情”表达自己的意见。妈妈喋喋不休,孩子根本也插不上嘴,就只能被动地接受这些话。这怎么能是沟通呢?这就只是单纯地说教。
真正的沟通是指对话双方都有发言,而放在我们和孩子中间来说,我们此时就要让嘴巴和耳朵协调一下工作了,嘴巴少说一些,耳朵则要多“工作”一些。只有多让孩子说话,多让他表达自己,我们才会知道孩子的想法,哪怕只多一句话,我们也不会有误解,也就不会只从我们自己的意愿出发,出现强迫孩子或者误解孩子的情况了。
第二,耐下性子来聆听。
有的妈妈又会说了,本来孩子不写作业或者不好好写作业就已经够让人着急的了,再听他唠叨一番,甚至还有可能说到作业以外的事情,这真是考验人的忍耐性。
这样的态度就是一种抱怨的态度了,带着这样的抱怨或者带着对孩子没有完成作业的愤怒去聆听孩子的话,不管怎么听,我们恐怕都会觉得孩子是在狡辩或者是在逃避责任。所以,先不要那么着急,不如先放下其他事情,我们自己先放松下来,别那么尖锐,用一种和善的态度,耐着性子,就好像是孩子的朋友那样去聆听,听听孩子的话,听到他的心里话,了解了孩子的内心,我们就可以做到攻心为上,到时候再进行教育,孩子一听即懂,他做作业的效率自然也会有所提升。所以,别怕耽误这样的时间,因为“磨刀不误砍柴工”。
第三,别打断,别断言,别言重。
很多妈妈也犯这样一个毛病,孩子的话刚开了个头,也许是不顺妈妈的心意,也许是妈妈认为这样说有问题,于是她直接就会打断孩子的话,然后就很肯定地说孩子就是如何如何了,而这话往往也说得非常重,有时候会让孩子一时无法接受。
这也是聆听的大忌,既然是听,我们就要好好听,前面说让我们的耳朵好好工作,就是这个意思。孩子的话刚开了个头,还没有说完,我们怎么知道后面又会有怎样的转折呢?也许他下一句说出来的就是让我们恍然大悟而且能感到欣慰的话呢?所以此时也该尊重孩子说话的权利,并且给他一些讲话的自由,听他把话说完,我们再去对他完整的话进行分析,然后才能得出结论。
而听完之后我们的回话,也要保持冷静,更要有和善的态度,别尖锐地反驳孩子,也别很严肃地用很重的话批评他。其实说到底,不就是一个写作业的问题吗?没必要上纲上线那么严重,我们越是轻松和善,越是尊重孩子,我们的教育也就越容易为孩子所接受。
让孩子愿意说的几个小技巧
有的妈妈对孩子的嘴有这样一种形容,说它就像是最精密的保险柜,怎么撬都撬不开,如果硬去撬,很可能这个保险柜就彻底崩坏了。意思就是,妈妈若想要从孩子嘴里听到点什么东西,真是比登天还难。就拿做作业这件事来说,我们无非就是想知道孩子是怎么看待作业的,还有他为什么不写作业,或者为什么不能很好地完成作业,可他却总也说不出个所以然,这个“保险柜”无论如何都撬不开。
这是自然的,最精密的保险柜都是有一系列解密密码的,生硬地撬只是在做无用功,如果撬得不对,保险柜当然会启动自毁装置,而只有用对了密码,才能毫不费劲地把柜门打开,里面的东西也会一目了然。
其实,我们如果能掌握一些沟通小技巧,这就好比是掌握了解密孩子这个保险柜的密码,当密码用对了,孩子的心扉还愁打不开吗?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几个让孩子愿意开口的小技巧。
技巧一,丰富我们的表情。
有一个孩子这样形容妈妈听自己说话的表情:“每次我跟妈妈说话时,她都好严肃,就好像戴了个纸面具,除了眼睛动动,脸上什么表情都没有。结果我说不了两句,就觉得好害怕,妈妈越是没表情,才越让我觉得没底啊!所以我总是说不了几句就赶紧结束。”
也许这位妈妈并没有其他的意思,只是听的时候觉得没必要有那么多表情。可我们的这些表现却很容易给孩子造成误解,让他认为我们对他的话不重视,或者对他的话不满意,进而就会导致他的不敢多说,还可能会导致他再也不愿意说。
其实,孩子对妈妈的表情都很敏感,哪怕是一个小变化,比如我们的眉毛挑一挑,嘴角动一动,这些小动作都能引起他的各种不同的心理反应。所以,我们也该让自己的表情丰富起来,别总板着脸,这可是和孩子说话,我们该多放松一些不是吗?多多微笑,这会让孩子也跟着放松,他会更愿意说下去;随着孩子说的内容,也适当地睁大眼睛、眨眨眼睛,或者张张嘴,点点头、皱皱眉,我们丰富的表情会让孩子知道,妈妈对他的话是在意的,他自然会愿意继续说下去。
技巧二,创造一个愉悦的氛围。
在很多家庭里,妈妈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总是搞得跟审讯似的,妈妈正襟危坐,孩子老实地低着头或坐或站;妈妈严肃地问,孩子小心翼翼地答;妈妈越说越严肃愤怒,有时候还会加上拍桌子、高声吼叫这样的动作行为,孩子则越说越胆战心惊,直到最后不敢开口,这样的沟通显然不能顺利进行了。
所以别这么“中意”这样的沟通方式,和孩子沟通,哪能把气氛搞得那么剑拔弩张呢?越是融洽,越是愉悦的气氛,才越能让孩子感到轻松,他说起话来才不会那么遮遮掩掩,也才会越流利。
我们其实应该期待和孩子的交流,而在交流之前,不要想着“这熊孩子又给我出什么难题、惹什么祸了”,完全可以换一个角度去想,“孩子今天会遇见什么好玩的事呢?如果能和他一起分享、感受快乐,那真是太好了;就算他有烦恼,如果愿意告诉我,如果我能帮到他,那他也会开心吧”,这样的想法会让我们的内心也变得轻松起来,同时也能促使我们更愿意为孩子着想。
当然,除了心理的调节,我们还可以在环境上有所布置,比如,给孩子准备爱吃的水果,给他倒上一杯水,到他的房间里和他一起坐在他的玩具堆里,等等。环境的改变,也会让孩子对与妈妈进行沟通这件事有不一样的认识。
技巧三,集中注意力。
和孩子沟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要点需要我们记住,那就是要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虽然孩子说的都是他身边的小事,有的很幼稚,有的对与成年人来说可能很无聊,有的干脆就是一种错误的想法,但我们却不能因此而表现得心不在焉,否则孩子会认为“反正妈妈也不爱听,我说不说无所谓”,最终他可能会不再愿意和我们分享他的那些小事。
所以,我们该集中注意力去听孩子说话。认真听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我们能注视着孩子的眼睛,这是一种尊重。不过,也不能死死地盯着他看,而是要在他说主要部分时认真看,说其他部分时可以把视线偶尔移开一下。
还有就是,我们要暂时放下手中的其他事情,尤其是把手机、iPad之类的电子产品放下,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对孩子也是一种鼓励。
技巧四,要和孩子有来言也有去语。
其实沟通之所以叫“沟通”,就是因为谈话双方能通过话语将自己的内心所想传递给对方。如果只是孩子自己在说,我们一直保持沉默,这也会让孩子开始胡思乱想,认为我们是不是对他的话不管兴趣,或者认为我们是不是根本没在听。
所以,当孩子说话的时候,我们也要适当地给一些搭话,比如,简单的“嗯”、“是的”、“对呀”、“我能理解”、“我也这么想”等等。这样的搭话不同于打断,而是一种很自然地接应,这就是在告诉孩子,我们对他的话感兴趣,而且通过这样的搭话正在帮他将这个谈话继续下去。
其实和孩子的沟通还有很多其他的技巧,只要有心,我们没准儿也能发现和自己的孩子沟通的好方法。总之,只要孩子愿意开口,我们何不多费费心思呢?
鼓励孩子说出心中的喜悦与烦恼
关于做作业这件事,在不同的孩子身上,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的,即便是在同一个孩子身上,也可能会是“东边日出西边雨”——昨天还好好的感觉很开心,今天没准儿就觉得闹心了。
而同样的,我们当然也会因为孩子的作业这件事儿有不同的情绪,看到孩子主动完成作业会觉得高兴,看到他不写作业或者他不好好完成作业也会觉得很烦躁。
可是,很多妈妈似乎只顾着关注自己的心情了,反而并没怎么在意孩子的心情。结果,妈妈高兴的时候,可能对孩子做作业这件事就只是简单地提点几句,或者对孩子完成作业的行为表扬一下;可如果妈妈生气了,没准儿就是一番劈头盖脸地训斥。
在孩子看来,他的高兴烦恼都被忽略了,却只能跟着妈妈的高兴烦恼去行事,这显然是不公平的。所以,我们与孩子的沟通,除了听他说说平常事,也要鼓励他说出自己心中的喜悦与烦恼,让孩子的情绪也有一个发泄的通道,让他的心情也能通过发泄最终平静下来,从而更好地去应对自己该做的事情。
关于喜悦,孩子其实都很愿意和我们分享。那么,当孩子兴高采烈地把他遇到的高兴的事情告诉我们时,我们可要立刻融入到他所创造的那份喜悦的氛围中去,要听听他为什么高兴,了解一下详情,和他一起开怀一笑,给他一些鼓励。
这个时候,可别一脸无所谓哦!不要板着脸对孩子说:“整天就知道嘻嘻哈哈,你有没有一点正事?作业做了吗?每天回来先做作业才对,你……”这样的话多煞风景!换位思考一下,当我们很开心地和别人说高兴的事情时,对方如果有类似这样的话一出口,无疑就是给我们的脑袋上泼了一盆凉水,透心凉的感觉当然很难受,原本高兴的情绪也会随之消失不见。孩子对这样的感觉会感受得更为深刻,所以千万别在他高兴的时候给他泼冷水。
我们要做善解人意的妈妈,和孩子分享他的快乐,会让他感到更加快乐。而觉得快乐的孩子,心情相当不错,也许就会更愿意自己主动做点什么,没准儿自己蹦蹦跳跳地就去写作业了,都不用我们的催促,这不正是我们想要的状态吗?
而关于烦恼,我们更要装备一个“头脑小雷达”,要善于体察孩子的情绪。一旦发现他皱起了眉头,唉声叹气,或者魂不守舍,那么我们就不妨走上前,此时应该是温柔地问一句“怎么了?有什么事吗?介意跟妈妈说说吗?”可不要皱着眉说:“又怎么了?整天也看不见个笑模样,又什么事啊?你倒是说啊!”虽然两种问话的内容都是要让孩子说出自己的烦恼,但明显后一个一定听不到孩子的内心所想。
也就是说,对于孩子的烦恼,我们要心怀安慰,不管他烦恼什么,我们都应该是他可以依靠的臂膀,是能给他带来温暖的港湾。可不要觉得孩子很矫情,更不要错误地认为“小孩子能有什么烦恼”,否则我们一旦错误地对待了他的烦恼,孩子日后可能也就不再因为烦恼而向我们求援了。
总之,我们应该在家里创造这样一种氛围,那就是孩子觉得家里,或者说觉得妈妈的身边,就是个可以表达任何情绪的地方,这个地方很安全,很温暖,妈妈会认真听,也会给出建议和帮助。孩子的心思都很简单,当他发现妈妈愿意接收他的高兴与不高兴时,他也会在情感上去依赖妈妈,至少他会愿意将自己内心的情绪与妈妈分享或对妈妈倾诉,这才是我们想要实现的目的,不是吗?
认同孩子的心理感受
总会有妈妈把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当成是一种单纯地了解孩子的行为,于是妈妈更倾向于有选择性地听,从孩子的话语中去择出自己想要听到的内容,而当妈妈已经得到了自己想要知道的事情之后,这个沟通在妈妈这里可能已经结束了。至于孩子是不是还在继续,妈妈似乎已经毫不关心了。
但是,这样的沟通过程是如此冷冰冰,妈妈自取所需,然后自己判断。可是,孩子的感受如何呢?孩子如此信任我们,把他内心的世界展现给我们看,我们却只是拿走了想要的东西,留着他的心情丝毫不管。又或者是,我们只顾着询问,或者只是顺着自己的意愿去交流,完全忽视了孩子内心的感受。久而久之,孩子会觉得和妈妈的沟通让他的内心并不那么舒服,那么他可能也就慢慢不再和我们多说了。
就拿写作业这件事来说,有的妈妈认为,关于作业的事情,哪里还有什么心理感受,孩子无非就是对作业不想做与不认真做罢了。但不想做也是一种心理感受,不认真做也自然会有不认真的理由,所以此时的沟通,我们不如先从孩子的心理感受入手,先了解他的想法,这样这个沟通不仅能顺利进行下去,我们没准儿还能从中收获更多。
这其实就是一个情绪认同的沟通技巧,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对孩子表现出来的各种情绪给予理解。
举个例子来说,当孩子一脸郁闷地告诉我们:“今天老师真是让人受不了,留了那么多作业!就算是周末,也没必要这样吧!”
此时,有的妈妈可能立刻会接道:“老师留作业多也是为了你好,不好好写作业怎么还抱怨起老师来了?”
这样的话从道理上来说没错,可是从情理上来品的话,孩子会觉得自己多么孤立无援啊!他只不过是在表达自己内心的一种情绪,此时他更希望获得妈妈贴心的话语,可他不仅没有从妈妈那里获得一些理解,妈妈反而还对他有了一丝抱怨。
其实,孩子每一次开口,对我们也是抱有一定的期待的,他也希望能得到我们对他的认同,我们则要理解他的这种意图。
那么,此时我们应该换一种回应,可以这样来说:“是啊!原想周末好好休息一下,结果来了那么多作业,这还真是让人感觉郁闷呀!”
当我们这样的话一出口,孩子立刻就会感受到我们对他的认同,他也会马上接着说下去:“就是嘛,老师……”而且,这个接话也会非常快,孩子甚至会显得停不下来,他的声音也会相应提升,语速也会加快,有种恨不得把所有话都赶紧说出来的感觉。
孩子的这种变化,就是因为他感受到了我们对他的理解,所以他更愿意将自己内心里更多的东西全都告诉妈妈。
对于这种沟通方式,我们何不也试试看?对于孩子说出口的话,我们不要总是高高在上地给他各种说教,而是贴近他,理解他,帮他发泄情绪,认同他的心理感受,相信我们的孩子也会慢慢愿意和我们沟通的。
当然了,我们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只不过我们也要换一种方式,不要像前面那样直截了当地告诉孩子“老师是为你好”,而是等孩子全都说完之后,同样用认同的方式来表达,可以说:“我理解你的感受,要这样度过周末的确挺让人难过。不过,老师也许认为,这些作业的确会对你们有所帮助,所以才狠心了一些,我们也应该体谅她,老师其实很辛苦的。”
这样的表达既能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他的认同,同时也帮他解除了对老师的抱怨,这才是孩子愿意接受的沟通。
所以,和孩子沟通,最重要的就是对他心理感受的认同,要理解他当时的心情,让他有表达情绪的渠道,帮他解决各方面的问题,并摆脱各方面的烦恼与不安。长久下去,我们和孩子之间就能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关系,进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也就不那么困难了。
先跟孩子聊“玩”,再聊“学”
很多妈妈都有这样的两种经历,和孩子说话时,如果开口第一句是有关学习的,不管是不是孩子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他的情绪都不会多么高涨,而他的回答有时候会很简单,有时候会很敷衍,还有时候可能会很厌烦。可相反的,假如我们第一句话是关于玩的,不管玩什么,孩子一定都会很有兴趣,他可能还会东拉西扯说上一堆,如果我们顺着他接话,他的情绪会格外高涨。
这其实就给了我们一个信号,那就是和孩子聊天,我们应该选择好切入点。首先要让孩子对这样的一次沟通产生足够的兴趣,然后再慢慢地将他的注意力引导到我们想要说的事情上去。
比如,我们想要和孩子聊聊他作业的事情,如果一上来我们就说:“你看你这次的作业,错误这么多,还有的地方没写完,你一定是不认真了,是知识没学会吗?不会可以问问老师呀!”不管我们用多么温柔的语气,只要聊天的内容是学习,孩子都会变得情绪低落,就算他表面上不会表现出很厌烦,但他却会选择沉默,安静地窝在一个角落,低着头,玩着手指,然后听着我们说话,直到我们说完,他可能都不会换一下姿势。
这其实就是孩子的一种软性抵抗,他在用这样的一些来提醒我们,“我并不愿意讨论这个话题”。那么,我们就该换一种表达了,不如先和孩子聊聊他喜欢的“玩”,然后再过渡到“学”。
第一,选择合适的玩的话题。
即便是和孩子聊“玩”,也不是随便什么都能说的,太简单的玩不会提起孩子太大的兴趣,这个谈话可能依然无法进行下去;太过劲暴的玩的话题,又可能会让孩子的注意力完全被玩所吸引,可能会导致他对后面的学习话题完全不理会。所以,我们也要选择一个比较适中的玩的话题。
比如,可以就孩子最近喜欢玩的内容开始说起,“前两天看你和伙伴们在小区里玩得挺开心,那是什么游戏”,或者“爸爸给你买的那套模型,最近看你给他们换了个造型摆,挺有创意呀”;也可以从孩子一直都比较感兴趣的游戏开始说起,“我听说你和邻居叔叔去下了一盘围棋?最终战果如何”,或者“昨天我发现你滑轮滑的姿势挺好看的,看来你可下了不少功夫呀”;当然,还可以问一些关于游戏的问题,“我也觉得你玩的那个升级游戏挺好玩的,可是我就卡在一个地方怎么也过不去,你有什么好建议吗”;等等。
这样的话题会把孩子拉进一个愉快的谈话氛围之中,只要他愿意开口继续,那么我们就能找到合适的插入学习话题的机会。
第二,用自然的方式插入学习的话题。
玩与学,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两个完全相反的概念。如果要说起玩,那孩子会希望一直说下去;如果要说学,孩子当然也希望永远不要提。可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和孩子聊天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说一说他的学习,说说与他的作业有关的问题。所以,为了让孩子不那么反感,我们就要选择自然的方式来把学习这个话题插入到聊天之中。
比如,我们可以这样说:“听你说这游戏这么好玩,我都想玩了。啊,这样吧,等你写完作业,检查没问题了,我们一起玩怎么样?作业困难吗?有问题可以说,妈妈可是要一直等着哦!”这样的一个插入,孩子会想到“我要赶紧写作业,而且要把作业写正确,如果有困难最好也赶紧说出来,这样才能保证更快速地完成作业”,这就是一个自然的引导,也许不用催促,孩子自己就能主动解决作业中的各种问题了。
第三,最好能让孩子在愉快中结束话题。
既然我们用“玩”来开了聊天的一个好头,那么也应该让孩子在愉快中结束这个话题。可不要开始孩子挺高兴,结果到最后因为说到了学习而变得不高兴了,那么这个谈话就不算成功。
所以,从始至终,我们谈论的语气都应该轻松一些,即便是插入了学习,也要想着将话题重新绕回到玩上,就如第二点中提到的那个例子,让孩子既感到期待,同时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他能高兴地主动地去做我们希望他做的事情,这样的聊天才是我们和孩子都需要的。
可以聊的学习以外的话题
相信很多妈妈都有过这样的感觉,只要自己一说起学习,一准备和孩子讨论他的作业,他就会觉得很不舒服,会想方设法躲开这个话题。而孩子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态度,是因为我们对他的学习太过于关心了,结果导致我们可能会因为他成绩的不好而训斥他,因为他作业完不成而指责他,因为他没有达到我们想要看见的学习效果而对他感到失望。其实,孩子会因为我们的这些表现而感到痛苦,当这些痛苦在他内心堆积,他自然也就会想要逃避了。
前面提到,在和孩子聊天时,我们可以先聊玩,然后再说学习,这就是为了避免孩子因为我们总是谈论学习而产生厌烦心理。
那么这个关于“玩”的话题,其实也是包罗万象的,我们不如用这样的一些话题来提升孩子对聊天的兴趣,让他逐渐习惯与我们聊天,习惯将自己遇到的、发生的各种事情与妈妈分享。当孩子足够信任我们的时候,我们彼此间的亲子关系也就非常牢固了,到那时再谈论起学习来,应该也就不那么费劲了。
可以和孩子一起说的话题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为这样的几类:
学校类,就是孩子在学校里的生活,包括他的朋友、老师怎么样,他和谁关系最好,和谁又有些小摩擦,喜欢哪个老师,对哪个老师印象不太好;在学校里发生了或大或小的事情,举行了怎样的活动;上过的课程都是怎样的,他期待上的课程又是什么,在课堂上又发生了什么;等等。
生活类,就是孩子在学校以外的生活,当然不是在家里,而是在学校与家之间的地方发生的各种事。包括上学、放学路上遇见了谁,看见了什么样的风景,发生了怎样的事情;在小区里又遇见了谁,看见了邻里间怎样的故事;去买东西或者逛展览等活动时,又发生了什么;等等。
兴趣类,包括孩子喜欢的东西和爱做的事情,当然,一定要是正常的东西和正向的事情。尤其是一些新兴的事物,我们最好也能跟得上时代发展的节奏,也对当下的孩子们所喜欢的东西有所了解,这样就不会产生所谓的“代沟”了。
活动类,包括各种活动,不管是孩子自己想要做的,还是孩子希望全家一起做的,又或者是他和伙伴们一起参与的,只要是活动,都算在其内。而活动的过程、活动中可能需要的技巧、活动的转折、活动的结果等等内容,则应该是谈论的重点。
杂事类,就是孩子口中的一些闲聊小杂事,包括谁穿了一件新衣服、谁买了一本好看的书,谁的朋友和谁的朋友发生了争吵,谁又出了什么问题;路上的什么花开了,墙角下多了一群猫,屋角的燕子飞回来了,刚刚天上出现了一道彩虹;等等。这样的杂事多得数不清,这其实也是一种放松身心的休闲谈资。
这些话题都能成为聊天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显然要比枯燥的学习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总有妈妈生怕其他的话题会扰乱孩子学习的心,其实不然,学习只是孩子生活中的一部分,没必要让他的生活里只有书本学习,他接触的东西越多,我们和他谈论的东西越多,他的生活经历和眼界也就越丰富开阔,这对他反倒是一件好事。
所以,适当选择这样的一些话题,来调剂、充实我们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孩子就不会反感与我们的交流了。
在愉悦的气氛中开始一天的作业
其实前面说了这许多,无非就是想要实现一个目的,那就是要让孩子最终能正面地且愉快地面对他的作业,就是要保证孩子能在愉悦的气氛中开始做作业。
我们应该保持住前面所做的那些事带来的好的效果,同时也要让孩子对作业产生一定的自我责任感,千万不要犯下面这位妈妈这样的错误哦!
又到周末,在这一次写作业之前,妈妈和孩子好好聊了一次。本来妈妈创造了很好的气氛,从孩子感兴趣的军棋游戏开始说起,又说到了孩子这一星期来在学校遇到的各种有趣的事情,母子两人聊得很开心。可是最后,妈妈却是这样的结尾的:“你看,我陪你聊了这么多,其实都是为了你。我本来不懂军棋,结果为了你不得不硬着头皮学,就为了能和你聊天。而且,妈妈还放下了其他的事情,只是专心陪你。所以,看在妈妈这么辛苦的份儿上,你也应该好好写的作业了。为了你的作业,妈妈可真是太操心了,你应该有自觉啊!周末两天,你好好想想妈妈这几天都为你做了什么,要是再完不成作业或者做不好作业,我估计聊天是不行了,你爸爸那里倒是有皮带等着呢,你自己看着办吧。”孩子原本兴奋的表情慢慢消失不见了,转而低下了头并皱起了眉,最后在妈妈的几声催促下才磨磨蹭蹭地走进了自己的房间,摸出了作业本……
原本很好的一次聊天,却被妈妈在最后时刻破坏掉了,孩子的好心情也随着这样一段似诉苦、似责备、似威胁的话彻底飞走了。估计他后面写作业的时候,心情应该也会非常压抑,也许会错误连连,也许还会变得不那么愿意写了。
通过这样一个小例子,其实就是提醒我们,在和孩子进行关于作业的沟通时,要让那份其乐融融的气氛一直坚持到底,愉快地开始,更要保证愉快地结束,别让孩子在这样的一次谈话中就瞬间体验冰火两重天的感觉。
身为妈妈,我们应该发挥妈妈所特有的温柔特质,一开始我们要用孩子感兴趣的东西抓住他想要聊天的苗头,让他能开心地和我们一直聊下去,而中间时我们是在逐渐将话题过渡到学习上,让他感觉不会那么突兀,反而能自然而然地去思考我们提到的问题,那么到了谈话的结尾处,我们就要保证一种圆满性,让这个话题圆满结束。
当然,可以不用再提及与玩有关的话题,但也不要一下子把气氛转得那么严肃,而是要让谈话的气氛慢慢冷却下来,话语间要有过渡,慢慢地从玩中抽离,然后介入学习话题,让孩子从玩的话题的兴奋中逐渐平静下来,让他渐渐进入学习的平静状态里;也可以不用嘻嘻哈哈,但也没必要太过冰冷,完全可以将语气逐渐归为平静,用自然温和的声音提醒孩子谈话要结束了,他还有他自己该做的事情,他还有作业需要做,或者还有学习的内容需要继续研究探讨。
也就是说,学习前聊天的最高境界,是让孩子意识到他应该去学习了,而且还要让他愉快地去打开作业本。当然,这需要我们多多练习才可能实现,所以一开始的时候也不要太着急,但要保证每次聊天我们都能有所进步,相信要不了多久,孩子也会以一种愉悦的心情去迎接接下来的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