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我生命的乐章
8410900000004

第4章 在印度的童年生活(1)

1 在印度的童年生活

1936年4月29日我出生在印度。那时的印度社会动荡不安,然而,家庭的温暖和安全,使我几乎感受不到社会的变动。20世纪30年代的印度正经历着这个国家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必须完成的使命——民族独立。1936年我出生时,印度正处于英国的统治之下。从1924年到1937年,甘地作为印度国大党领袖领导了印度独立运动,他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虽然最终取得了胜利,但1936年的印度仍处在一片混乱之中,这种混乱一直持续到1947年8月印度独立。那一年,我11岁。

我童年的生活并没有受到政治□□的干扰,而是备受父母的呵护快乐地成长着。记忆中,母亲温柔慈爱,父亲则非常了不起。记不清什么时候第一次与音乐接触,童年的我,是个非常普通的男孩子,厚脸皮,爱搞恶作剧,喜欢打架,和其他孩子一样享受着自己的快乐。我身上的第一个伤疤就是9岁那年打架留下的,后来,喜欢上了玩曲棍球,这个爱好一直贯穿着我整个学生时代。

我的父亲叫梅利•梅塔(MehliMehta),生于1908年。因为我爷爷是一位棉花厂主,所以父亲很早就被认定要接手家族生意。然而,他年轻时就迷上了音乐。毫无疑问,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人们可不像今天这样,能幸运地随意欣赏音乐。那时,若想欣赏音乐,除非自己会演奏,或者难得能去听一些伟大演奏家们的音乐会。那时的音乐家们很少像今天这样经常性地巡演,所以对音乐爱好者来说每一次演奏都如此地珍贵。

父亲听过20世纪最重要的小提琴家雅沙•海菲兹(JaschaHeifetz)的演奏,也听过捷克小提琴家简•库贝利克(JanKubelik)[指挥家拉斐尔•库贝利克(RafaelKubelik)的父亲]的演奏。那时,简•库贝利克经常为一些大规模的音乐巡演做指挥,每次去中国上海演出时,他都会途经孟买逗留几天。我想,那些音乐一定给父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他看到了一个音乐世界的大门在向他敞开,他越来越为之着迷。他感到自己生来就属于那个世界。而那个世界也决定了他的一生。

父亲所听到的音乐激发了他对音乐无限的热情,他下决心一定要学会拉小提琴。然而,对于一个从一开始就要被训练成会计师的印度青年来讲,这一切并不容易。幸运的是,我的父母均来自传统的印度拜火教徒(Parsi)家庭,那时,拜火教徒家庭与其他家族相比,更容易接受青年人追求音乐的理想。不过,我父亲对音乐的巨大热爱在周围的圈子里也是非常罕见的。

无论如何,父亲决心要实现他演奏小提琴的梦想。他找来一把小提琴,并且开始自学。学习过程中,没有专人指导,没有老师,只是偶尔受到一位意大利裔音乐老师的指点。父亲除了对音乐狂炙的热爱,他的天赋也惊人,决心更是坚定不移。如此下来,没过多久他便能毫不费力地演奏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