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国儿童外语教育启示录
8421800000005

第5章 素质教育应试化下的基础外语教育

4.1 素质教育绽放“奇葩”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基础教育的任务是“提高民族的素质”;《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的决议》、《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1988年前后《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90年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纲要的“实施意见”,这些文件中都提出基础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国民素质,提高民族素质。从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开始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来确定自己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素质教育”的概念就逐步形成了。素质教育的提出,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来的,而应试教育最大的弊病是脱离实际、高分低能。所以,“素质教育”从提出之时起,在大多数人业内人士的心目中,就等同于“能力教育”。有口号称“成功教育”,尽管对什么叫“成功”尚有争议,但争议双方对“成功”即是“有能力”的认识,却似乎是一致的。但久而久之,人们对“成功”的理解似乎有更深刻的体会,还是高分数、高升学率能决定个人的成功和学校的办学成就。素质教育重新被绑上了应试教育的战车。

4.1.1 素质教育应试化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在世纪之交实施的一项重要工程,也是受各方关注的热门话题。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中学老师在实际教育工作中要背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两重心理压力,为了中考、高考,他们已经和学生一起战斗在应试教育的战车上了,另一方面他们又要顾及素质教育的“脸面”,响应素质教育的号召,辛勤的园丁们左右为难,怨声载道:现在都说不考试、不排名,可哪个学校考完了,不在私底下给各班算算平均分,不给学生们排个队。而且不算分、不排队也不行,这还是对老师进行评价的主要依据。另外,有中考、高考这样的“硬”指标,他们不得不在学生考试成绩上较真儿。迫于无奈,久而久之,老师们就顾不上素质教育的脸面,向应试教育低头,开始题海战术,每月甚至每周进行单元测试。素质教育,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发生了变异,被活生生应试化了。

4.1.2 素质教育简单化

为了推行素质教育,很多学校开始为学生开设了各种活动小组:学画画的、学唱歌的、学舞蹈的……认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各种活动中就能提高。

最初这些活动很受学生欢迎,但是时间长了老师们不干了。因为这些活动既浪费时间和精力,又对自己的工作评价起不到任何作用。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有些学校做了些调整:凡是搞了活动的老师,都可以在自己的“年度考核”评分中加上相应的分数,这个分数被老师们称作“小分”。

搞活动、加分;再搞活动、再加分。逐渐地,搞活动成了评价老师的一项指标。于是,每个月又多了主题活动,每学期似乎还要有艺术节,还有歌咏比赛、朗读比赛、运动会……为了参加活动而活动,学生的兴趣变成了负担。很多学生在繁重的功课重负下,勉强参与一些活动,因为这些活动可以增加操行分。活动在“精神奖励”的刺激下也就变味了。素质教育的方式过于简单化,被急功近利的做法所熏染,这样的“素质教育”有何益处呢?

专家说,如果教育体制上的问题不解决,再好的理念也会被拉回到原来的轨道上,毕竟制度是做事的保障。田国秀博士指出:“其实所有的问题都出在我们的教育没有关注‘人’上,没有首先把培养一个健康、全面、正常的‘人’作为教育的目标。只有当教育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时,教育的问题才能真正解决。”素质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本的人格教育,人文关怀,绝非单纯的课外活动就能解决的,简化素质教育的做法不可取。

4.1.3 素质教育与应试割裂

目前在中国教育界流传的这样一句话:小学轰轰烈烈地搞素质教育,到了初中再“掐着学生的脖子”搞应试教育。实际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成了两张皮,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的教育无法良好衔接。

中国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单志艳博士指出,现在有一种趋势,好像一说素质教育就是搞活动,让学生唱歌、跳舞;应试教育就是题海战术,完全变成了两种教育。其实,学生应试能力不是一种素质吗?素质教育学生就不考试了吗?正是有这样的误解才使得老师们非常困惑,不知道该抓什么,“只好盲目地像搞运动一样地搞教育”,造成老师们无所适从。

4.1.4 素质教育替高考失利负罪

南京高考成绩年年倒数,成了近些天媒体关注的热点。据报道,南京04年在考生人数增加的情况下,本科线上的考生却下降到4700人,比去年减少600人。南京前年有26105人参加高考,由此可推断出其本科上线率为18%。而江苏今年本科录取的全省平均比例为35%左右,南京成为全省高考排名倒数的城市之一,已是不争的事实。南京一家电视媒体更是准确地说,近10年来,南京取得最好的高考成绩是全省第九(江苏以前有11个省辖市,后来增为13个省辖市)。

对此,2004年7月23日的《中国青年报》报道说,南京一些中学老师对高考不如人“不服气”。他们认为南京推行的是素质教育,而农村中学搞的是应试教育,比如,南京努力减轻学生负担,少布置或不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支配课外时间;南京竭力禁止学校拖课和不按时放学,更禁止利用双休日、寒暑假等补课;南京各中学引导学生开展研究型学习,做社会调查,写学术研究小报告。同时,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个性化教学等等,素质教育成了他们推脱责任的替罪羊。

此外,再加上城市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不如农村(没有借高考来跳出农门的问题),缺乏刻苦精神,城市的学习干扰因素(如歌星演唱会、体育比赛等)多,这些全国各个城市都存在的“通病”,使南京考生考不过农村中学学生就不太难理解了。但这种说法被当地媒体所否定。同一天的《南京日报》则称,消息公布后,引来众多市民的担忧。不少家长对目前的教育现状发表看法,有的还要求教育局给个说法。

南京大学高教研究所的张红霞博士认为,造成南京高考成绩靠后的关键在老师。张博士说,目前南京一些省重点中学的老师并不敬业。如她孩子所在的学校,表面上提倡素质教育,但平时既不做练习,实践活动也少。而一些研究性学习做完后,老师也不给学生指导,上课经常天南地北乱侃。目前,部分老师常以素质教育为借口偷懒,和外地老师的敬业精神相比相差太多。张博士说,这样的情况最终就会导致考试考不好,素质教育也搞不好。

素质教育与高考没有必然联系,高考失利不能怪罪素质教育。至于学生吃苦精神不够,充其量只是南京高考之痛的一个枝节因素,绝非关键成因。学校和教师的责任感淡化,教育的功利性等乃教育的痛点。淡化教育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滋生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教育质量怎么能上得去?高考失利也就在所必然。

素质教育与考试成绩真就“水火不相容”?显然,对于什么是真正的素质教育,老师们的认识还有待提高。

4.2 基础外语素质教育的内涵

基础外语教学与素质教育是一个大课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进行深入探讨。一、与外语教学相关的素质,除了身体素质外,还应包括文化素质、思维素质、品格素质和心理素质;二、外语课堂教学所涉及的素质至少应包括语言能力、语言技巧、思维品质、情感因素几个方面;三、外语教学要实施素质教育至少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注重能力培养,传授学习方法。日前,我们需要解决这个难题:外语教师怎样教才算达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期待一切有志于在基础外语教育领域做出贡献的教师、教研员、高校教学法专家能够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4.2.1 正确理解和处理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

学校的传统使命是传授知识,今天的素质教育仍然把传授知识看作教育的主要职能之一。但是,素质教育所讲的知识,首先是人的全面发展所必需的全面的知识,而不只是升学考试所必备的知识,它包括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两个方面。人类早期传授的大多是人文知识,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科学知识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现在,则应是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并重。这有利于人的左脑和右脑的协调,做人和做事的统一,两种知识之间的贯通,以及复杂问题的合理解决。其次是知识的内化。素质教育强调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使之成为人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仅仅是机械记忆而没有消化和利用的知识,不能成其为素质。这点对人文知识来说更为重要。比如,思想品德课考高分者,思想品德素质并不一定就高。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特别是在当代社会,知识量激增,陈旧率加快,学校给学生的知识只能是最基础的部分,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从知识的传授过渡到对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如何掌握知识,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本领。这就叫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

能力和素质相比,素质更根本。素质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素质的表现,能力的大小是由素质的高低决定的。有了较高的素质,就会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表现出较强的适应力和创造力。素质教育所讲的能力,并不是某种操作技巧。不同的工作需要不同的能力,有些能力对有些人是必需的,对另一些人则是可有可无的。再说,现在许多人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之间流动频繁,人们的职业乃至身份经常变动。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无法确切知道每个学生将来干什么,也就不可能把学生一生所需要的能力在学校里都加以培养。学校所能做到和应该负责的只是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其适应社会和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素质。

素质教育所讲的能力,除过去所讲的体力和智力外,还包括非智力因素,如情感力、意志力、理想力、信念力、道德力,以及想象力、洞察力等。爱因斯但说过,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加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依赖性格上的伟大。

总之,素质内含着知识和能力,但知识、能力不等同于素质。素质教育是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从知识教育观到能力教育观,再到素质教育观,是教育观念的重大进步。

4.2.2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奈斯比特说过:“处于伟大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最需要的是创造力和创造精神。”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并不只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灌输和管理,它的更深层次的涵义应该是发现、发掘和强化学生的创造潜力,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造就大批创新人才。

教育既可以培养创新人才,也可以扼杀创新人才。我国的传统教育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但也有明显的不足,其中一个方面就是习惯于按照一个固有的模式,把千差万别的学生经过反反复复的打磨,最后塑造成一个个标准产品。杨振宁博士以他亲身经历说道,中西教育比较,各有优点,西南联大教会了我严谨,西方教会了我创新。有这样两个事实:一个是我国中学生参加学科世界奥赛,每年都能拿到许多金牌,这说明我们教育的优势;另一个是,建国50年来,我们还没有独立培养出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教育的不足。面对这样的现实,要求我们善于反思,取长补短,改变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更加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要建立师生的平等关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争辩,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要营造一个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是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亲自动手去做、去实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列来提,是很有道理的。没有实践能力的人,绝不可能成为有创新精神的人。实践出真知,脱离社会实践来谈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能是纸上谈兵。

4.2.3 基础外语素质教育的特征

二十一世纪,我国中小学教育必将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实现中学教育目的重要途径之一的英语教育,我们考虑更多的是“在认识上应如何适应素质教育思想;在理论上应如何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在实践上又应该如何落实素质教育思想”。(杨骞,1997)

就英语学科而言,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使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品质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得到协调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掌握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英语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具有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的初步交际能力;具有自学英语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注意力、观察力和记忆力,发展思维和想象力及创造力。主体性教育是素质教育思想的核心,因为人的发展既不能由父母包办,也不能由教师代替,人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主体性的发展。“没有主体内在潜能的开发,没有外在文化知识经济发展主体的内化,人的发展是不可能的”(文辅相,1999)。

教育是教师和学生双方作用的过程(即人作用于人的过程),其核心关系是教与学的关系,因此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也就是说主体的发展,不仅不否定教师的作用,而且把教师也视为并列的活动主体,且发挥着指导者的作用。教育中的这种‘双主体性’决定了教师要负教的责任,学生要负学的责任,只有双方的主体作用都得到充分发挥,教育才能收到最佳效果”(文辅相,1999)。然而,考察我们当前的课堂教学实践,则不难发现受“应试教育”、“升学教育”的影响,教师把持课堂的现象仍然存在,其根源就在于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正常发挥。这种状况既阻碍了教学改革的开展,也阻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

英语教育应该如何发挥这种“双主体”作用呢?在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促进者,是言语交流活动的共同交际者,也是教学方法的探索者、研究者。教师进行的一切教学研究活动都应该在考虑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的基础上,以学生的需要,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以能够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①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灵活选择教学模式。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四种言语活动是相互联系和促进的,教师根据不同学习阶段和不同教学对象对听说读写进行有侧重或平衡的综合训练。

②重视师生间情感沟通。英语教学中具有大量的言语交流活动需要学生积极参与,而语言的交流离不开情感交流。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语言教学课这一有利条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尊重学生发表的看法,理解学生学习中的顾虑和难处,关爱学生,信任学生,给学生提供“安全感”。在宽松和谐的语言学习气氛中,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增强自尊,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目的。

③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言语交流活动。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关键。英语教学中,从造句到看图说写,从讲故事、情景对话到角色扮演、即兴发表见解都是启发学生想象力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体现英语教学的交际性特征,加大师生间、学生间言语沟通的面,做到用中学,学为了用(learn by doing, learn for doing)。外语教学的意义就是在这种“使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中真正获得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④做好学法指导。教学是教学生学,外语课是使学生掌握外语,学生掌握外语必须靠自己去学,这是学生主体性的根本表现。简单说来,就是“学生愿学,能学,可以不走弯路地学”。

⑤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认为主要就是表现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被动接受式的“要我学”转化为主动进取式的“我要学”,最终走上能自我教育式的“我会学”、“我能学”的路子。总之,“我们提倡学生主体,并不排斥教师指导;只是教师指导的作用在于实现学生主体而学生主体又反过来活跃教师的指导活动,两者相互为用。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因教师的指导作用而发挥更好的积极性,学习上不走弯路;从教师说,可以收到教学相长的进步”。

所以发挥师生的双主体作用是素质教育落在实处的根本。

二、面向全体性

“应试教育”使学生遭到不平等的对待,只注意少数学生,忽视了多数学生,特别是歧视差生的现象在许多学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这完全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对每个学生负责。英语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当然应面向全体学生。随着国家对外开放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英语作为交际工具已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日渐发挥作用,懂外语已成为衡量现代人的标准之一,每个未来的普通公民在中学阶段都应打好一门外语的基础。每个学生,无论将来干什么,如果缺少能基本运用一门外语的能力,必将影响到个人才能的全面发展。因此,英语教师一定要面向全体,努力使每个学生的学习都基本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目的和要求。

当然,面向全体不等于“齐步走”、“一刀切”,“因材施教”指的就是既要面向全体,又要承认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抓中间,而不放两头,知人善教,好、中、差分别要求,如对外向型学生,要利用其善交际之长以带动班上的言语交流活动;对内向型学生,则要鼓励积极参与,大胆张口。总之,教师要从学习上,个性上发挥不同学生优势,做到既照顾全体,又培养个别。

三、发展全面性

英语教育因其教育的特殊性要体现素质教育的全面性是大有可为的。首先,初、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的规定上,已明确提出英语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获得语言基础知识、言语基本技能和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方面的教育),这足以说明英语教育必须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其次,中学英语教学的内容和过程本身就是发展学习智力因素,提高认识素质的过程。如通过对语音、语法、语句、语篇的学习而发展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和记忆力;通过对英语语法结构,文学作品和语言逻辑问题的分析而发展其思维力和想象力。值得一提的是,研究表明,非智力因素对青少年的外语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成功的中学英语教学必然与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正确动机、浓厚兴趣和坚强意志紧密联系。因此,要体现素质教育全面性,这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此外,英语学科中大量开展的听、说、读、写言语活动对学生心理素质、交往素质也有促进作用。目前英语教学中大力倡导的“语言整体教学”(the Whole Language Teaching)能较好地融上述多种素质的培养为一体,是一种值得认真研究和掌握的教学模式。

在英语教育中我们应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全面性特征,但全面性不等于全优生,“品学兼优”在任何时候都是少数。全面发展也不等于“平均发展”,在注重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同时,英语教育也应为有专长的学生提供应有的发展环境。

四、注重基础性

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即指在教育内容要求上要从最基本最必需的,对今后发展有一定影响的方面去培育人,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学习乃至提高全民素质打好基础。换句话说,“基础教育不是直接出人才而是为未来人才的成长奠定基础的教育”。

本着素质教育的这一基本属性,素质教育向学生提供的只能是“基本素养”而不是职业素养或专业素养;是让学生拥有“一般学识”而不是成为某一专门领域的“小专家”。“应试教育”突出的则仅是考试的选拔功能,在其影响下,为了升学,应付考试,教师不得不把学生往“题海”里拉,让学生钻牛角尖,专门关注偏、难、深的知识点,教学要求被随意拔高,教学难度被无限加大,从而使教育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对全体学生进行最基本的素质教育,造成学生畸型发展,“高分低能”的现象很普遍。

英语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三大基本学科之一应该给学生提供哪些最基本的东西呢?我认为《九年义务制教育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所提及的四个方面,正是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即:掌握英语基础知识,获得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习能力。就英语基础知识来说,要求学习掌握正确发音,具有拼读能力,能用最基本的句型进行口笔头语言交流,切实掌握大纲要求听、说、读、写四会的基础词汇;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方面,做到能听说最基本的日常交际用语(《大纲》已列出),能读懂简易读物、浅显的书信、报刊、说明、时刻表等,以及能写英文短信、留言、通知、日记等;此外,通过英语教育能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和学习习惯,使其具有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能力。上述所指不仅能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打好基础,而且能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好英语打好基础,为学生今后的就业也能打下一定基础。

五、着眼未来发展性

“素质教育的发展性,主要指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知识与能力,把教育的重点转移到开发潜能、启迪心智、增强后劲上来”,也就是说,教育要着眼于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的要求,其立足点就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应试教育”则着眼现在,着眼于能考多少分,不关注现在的教育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多少价值。这种教育上的“短期行为”带来的自然只是“短期效应”,难以使学生在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获得“生存能力”或立足之地。

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潜力,英语教育就要在教给学生知识,培养语言能力的基础上,加强语言交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语言知识是“基础的”,具备的语言运用能力也只是“初步的”,要把英语作为交际工具用于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是远远不够的,而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所需要的语言知识和某方面的交际能力更多的还是要靠学生今后去继续学习,不断练习提高。这种学习能否继续下去,关键就在于学生是否具有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或说“终身学习能力”,或说“学会学习的能力”。

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主要指自学能力),关键又在于:“学生是否有学会学习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为;教师是否有教会学生学习的自觉意识和教学对策”。为此,英语教育首先要发扬学生的主人翁精神,激励他们满怀信心、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英语活动,了解掌握英语的过程,掌握英语学习的规律,从而学会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培养独立自学和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能力。

教师还要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这是自学的基础。从一个单词的发音到一条语法规则的掌握,从一个问题的解答到一篇文章的理解,教师都应把独立思考,积极参与的机会留给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自己的思考而理解学习内容的体验可以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快乐感。如果教师过早地把答案告诉给学生,实际上就是人为地终止了学生的思考,从而导致学生产生惰性心理,不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

最后,教师在加强学法指导的同时,还要注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积极性,这是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能否继续下去的前提。在无外语学习环境的中国,学生要想追求自我发展,把英语自学下去,没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再强恐怕也难以坚持下去。因此,英语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教会学生英语的同时,还要培养出“爱学英语”的兴趣和乐趣,只有这样,学生在校时所学的英语才不会半途而废,才能为其今后的人生发展助一臂之力。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要得以施行,师生都必须树立素质教育新观念。只有用素质教育观指导基础英语教育,才是我们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