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特农神庙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建筑,是举世闻名的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它建于古希腊最繁荣的古典时期,以无与伦比的美丽和谐、典雅精致和匀称优美,表现了古希腊高度的建筑成就和艺术神韵,达到了古典艺术的巅峰,被世人公推为“不可企及的典范”。
帕特农神庙是雅典卫城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卫城原意是国家统治者的驻地,是建在高处的城市,用以抵御敌人的要塞。公元前480年,卫城被波斯人焚毁。希腊人在取得对波斯的胜利后,决定重新修建被波斯人摧毁的卫城。
雅典卫城雄踞在雅典城中央的一个山冈上,布局自由,高低错落,主次分明,突出表现了希腊建筑在空间安排上的一个重要原则,即建筑的每一部分,无一是直接的裸露,均以某个角度的透视效果呈现。希腊的建筑家把一个个本身结构呈现完美对称的建筑物,依傍地势上的落差,在空间上以不对称、不规则的方式进行排列。在西方建筑史中被誉为建筑群体组合艺术中的一个极为成功的实例。
雅典卫城主要由供奉女神雅典娜的帕特农神庙、供奉海神波塞冬的厄瑞克忒翁神庙和供奉胜利女神的胜利女神庙构成。它们相互各成一定角度,创造出变化极为丰富的景观和透视效果。当人们环绕卫城前进时,可以看到不断变化的建筑景象。这其中,最著名、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位于卫城最高点的帕特农神庙。“帕特农”在古希腊语中是“处女宫”的意思。因为它祀奉的雅典娜女神是处女,所以又称为“雅典娜处女庙”。雅典娜是希腊神话中的战神和智慧女神,是雅典城邦的守护者。雅典人相信是雅典娜保卫、拯救了他们的城市。
这座神庙自建成以来,历经了2000多年的沧桑变化。在公元426年,希腊城邦衰亡后,神庙被改作基督教堂。到了土耳其统治时期,它又变成了伊斯兰教的清真寺。一直到17世纪中叶,帕特农神庙还保存得相当完整,但在1687年,当土耳其和威尼斯交战时,威尼斯人的一颗炮弹打进了被土耳其人充作火药库的神庙内,把庙顶和殿墙全部炸塌了,神庙毁于一旦。而到19世纪初,英国驻君士坦丁堡的大使埃尔金竟雇用工匠,把神庙内雕刻着雅典娜功业的巨型大理石浮雕劫走。这批稀世之珍,有些在锯凿过程中破碎损毁,有些因航海遇难而沉入海底,幸存的残片现陈列在英、法等国的博物馆里。
虽然帕特农神庙现在只剩下一片断壁残垣,但神庙巍然屹立的柱廊,依然鲜活地传达着高贵典雅、简约庄严的美感,仍然可以使人们深切地感受到神庙当年的风姿。
神庙建造时,雅典人正沉浸在希波战争胜利的狂欢中,国民热情空前高涨,他们怀着极大的热情,建造起这座艺术丰碑。帕特农神庙主要是希腊自由民的创造,他们规定在建筑工地上劳动的奴隶,不得超过总人数的1/4。神庙就是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建造的。它的单纯、明朗和愉快的性格,代表了古希腊建筑的最高成就。
帕特农神庙建在一个长为9654米,宽为309米的基面上,下面是三级台阶,庙宇东西长70米,南北宽31米。四面是由雄伟挺拔的多利克式列柱组成的围廊,肃穆端庄,高贵大方,有很强的纪念性。神庙正面打破了以往使用6根圆柱的惯例,用了8根石柱,以显国家的雄风。两侧各为17根列柱,每根高1043米,柱底直径19米,由11块鼓形大理石垒成。柱子比例匀称,刚劲雄健,又隐含着妩媚与秀丽。雅典人以惊人的精细和敏锐对待这座神庙:柱子直径由19米向上递减至13米,中部微微鼓出,柔韧有力而绝无僵滞之感。所有列柱并不是绝对垂直,都向建筑平面中心微微倾斜,使建筑感觉更加稳定。有人做过测量,说这些柱子的向上延长线将在上空24千米处相交于一点。列柱的间距也不是完全一致,间距在逐渐减小,角柱稍微加粗,使因在天空背景上显得较暗因而似乎较细的角柱获得视觉上的纠正。几乎每块石头的形状都会有一些差别,正好矫正了视觉上的误差。建造者必须拥有极其认真的工作精神和高昂的创造热情,才能完成如此繁杂而精细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