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宽阔的心胸
心理学家认为,人所受到的外界感受,影响一个人对外界的态度。受到尊重、褒奖的人,会有爱的眼光;受到轻视、贬责的人,会觉得周围的一切人都讨厌。自己受到严重的人际打击,则会使心灵变得狭隘、闭塞,给别人都戴上“敌人”的帽子。这种自惑心理,使自己陷入如临大敌、四面楚歌的虚幻境地。这种心境的另一个危险就是用报复来解决心灵的不平衡,在无力或无法向对手报复时,就会用替代的“猎物”来宣泄不满。
人人都会受到别人的冷淡、误解,但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会产生怀恨之心呢?这由其性格特点而定的。自信宽厚的人较少有怀恨之心,因为他对自己的优点、缺点有清晰准确的认识。“你可以对我不满,但不能改变我。”只有兼有忧郁性格和偏执性格的人最容易怀恨。这种人心胸狭窄,对常见的误会、打击加以夸大,并耿耿于怀。另外,这种人极为自负、固执、自我评价过高,不愿意在任何事上吃亏,总是嫉妒一切,怨恨自己没能得到一切。
这种人还过分敏感,多疑而多心,有很多偏见。这种人受过黄头发人的批评,就对所有黄头发的人愤恨;被玻璃杯烫了手,会摔碎烫他手的那只杯子。总以为人家跟他过不去,时刻带着“警惕”的眼睛发现“可疑的对象”。因此,他们的人际关系都很紧张。
有些孩子从小受到娇惯,听惯了赞扬声,家人都围绕着他转,使其养成蛮横、专断、跋扈的习惯。这些孩子听不进不同意见,受不得一点委屈、挫折。在家庭冲突中,总是别人让步、妥协来迁就他。这种毛病带到社会上,变得听不进不同意见。对自己的成绩不好,事业不顺,人际关系不好,不从个人能力、品质上找原因,而只是一味否定别人的言行。
久而久之,从口头上的争辩,慢慢发展成内心的愤恨,形成对人的情感冷漠和行为上的戒备。这种表面上的冷静,其实是一个危险的火种。它可以烧向自己,使自己变得抑郁,并可能成为偏执性精神病;也可能烧向别人,用周密的行为,不动声色地想办法去报复他人。如果一时找不到特定的“仇人”,就会寻找无辜的替代人作为受害者,以发泄不满。
有一本人生杂志,上面刊载如下的新闻:有一位曾在战场上受伤的七兵,当他从麻醉手术台上醒过来的时候,军医对他说:“你再休息一会儿,你就会痊愈了,惟一愦憾的是,你已经失去了一只脚了。”
没有想到,这位伤兵却大声抗议说:“不对,我这只脚不是失去的,而是被我遗弃的。”
任何人在读完这篇报道后,都对这位士兵那种毫不沮丧地接受悲剧事实的勇敢心理,感到由衷的敬佩。他能把失去的,改称为被遗弃的,显然表示他已经越过绝望的深渊。
在我们的人生中,失去的东西显然不计其数。然而,只要我们把那些东西当做被遗弃的废物时,沮丧的感受就会减轻许多。由此可见,面对着同样的悲痛事实,一念之差,前后的心情却截然不同。
要克服怨恨,就要改变任何事只考虑自己的认识观,并多与人交往,甚至将内心的狐疑、不满向朋友倾诉,听听朋友的意见。若你的认识是因为迷惑而夸大了事实,可以从朋友那里得到校正,若你的不满是正确的,应在向朋友的发泄中得到情绪缓解。
千万不要让怨恨在心头生根滋长,最后演变为伤害行为。不论这种伤害的对象是别人还是自己,都是不值得的。
厚黑哲理
千万不要让怨恨在心头生根滋长,最后演变为伤害行为。不论这种伤害的对象是别人还是自己,都是不值得的。
一旦许诺就要兑现
一旦许下诺言,就一定要实现,即使是付出代价,也要努力去实现。即使是非人力之所能的,也一定要及时地向对方说明情况,请求谅解。
某高校一位系主任,向本系的青年教师许诺说,要让他们中三分之二的人评上中级职称。但当他向学校申报时,出了问题。学校不能给他那么多名额。他据理力争,跑得腿酸,说得口干,还是不能解决问题。他又不愿把情况告诉系里的教师,只对他们说:“放心,放心,我既然答应了,一定要做到。”最后,职称评定情况公布了,众人大失所望,把他骂得一钱不值。甚至有人当面指着他说:“主任,我的中级职称呢?你答应的呀。”而校领导也批评他是“本位主义”。从此,他既在系里信誉扫地,也在校领导跟前失去了好感。
有许多诺言是否能兑现得了,不只是取决于主观的努力,还有一个客观条件的因素。有些照正常的情况是可以办到的事,后来因为客观条件起了变化,一时办不到,是常有的事。
因此,我们在工作中,不要轻率许诺,许诺时不要斩钉截铁地拍胸脯,应留一点余地。当然,这种留有余地是为了不使对方从希望的高峰坠人失望的深谷,而不是给自己不努力争取埋契机。自己必须竭尽全力。
有些人口头上对任何事鄙是“没问题”、“包在我身上”,一口承诺;可是,嘴上承诺,脑中遗忘,或脑中虽未遗忘,但不尽力,办到了就吹嘘。办不到就噤若寒蝉。记住,切忌把承诺视为儿戏,这是对朋友不负责任。
轻易对别人许诺,说明你根本就没考虑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这样,困难一来,你就只会干瞪眼。从而给人留下了“不守信用”的印象。许诺越多,问题越多,所以“轻诺”是必然“寡信”的。
厚黑哲理
把承诺视作儿戏,这是对朋友不负责任。
做人要少言自重
一个人是否有作为,与其日常生活的表现密切相关。认识人需要时间的考验。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有些人能说会道,在实干时却很窝囊;有些人平时默默无闻,但在实践中却才能毕露。
1.喜怒不形于色
古时认为修养好的人能够做到喜怒不形于色,宠辱不惊于身,处危难之际而仍然能够性情闲适爽朗,听到赞誉或诋毁时能够颜色不变,以天下之兴衰治乱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人是高居上位的君子;愤怒而不至于放肆,得意而不至于忘形,从不猜测将来人生、事业的得失取舍,更不因此而忽喜忽怒;不揣度未来己身的荣宠和耻辱,更不因人欣忧戚,这样的人是身居下位的君子;喜怒哀乐都由感情,恩人仇人界线分明,喜欢玩弄权术欺上瞒下,固执迂腐,骄傲放纵,喜欢同类,排斥异己,患得患失,色厉而内荏,羞于谈及自己微贱时的小事,害怕别人提及自己未发达时的经历,这样的人是在上位的小人;一有风吹草动就惊慌失措,遇到事情就慌里慌张、风风火火,喜欢卖弄自己的长处,害怕提及自己的缺点,附合自己就十分欢喜,反对自己就愤怒异常,想到自己可能荣华富贵就神思飞扬,将要升至高位时便颜色大变,这样的人,是身居下位的小人。古代名臣中能够喜怒不形于色的不计其数,魏晋王戎与嵇康相处二十来年,却从未见他有喜悦愤怒的气色;他自认为自己的德行、智力不及中人,因此努力加强自己的修养,不以自己的喜怒来影响工作,所以一辈子喜怒不形于色。北宋时,吕端任宰相,受到皇帝褒扬嘉赏也不喜,遇到坎坷挫折也从不畏惧。上述诸例都是贤德之人道德深厚、气宇轩昂、见真识远的反映。
2.少言自重
古时认为喜怒不形于色者修养成熟可以担当大任,而少语多思则是判断一个人城府和心机的重要标准。口总是张着的人,他的脑总是空着的;而口闭住的人,他的大脑是充实的。少言而自重不但能够知人,也能够取得别人的尊重。
曾国藩就是这样一位少言自重、喜怒不形于色的人。由于他个人修养十分深厚,因此下属的将领很难从他的表情中得知他的喜恶。这样,那些想要谄媚、溜须拍马的人也不知道从何下手,尤其他的那双三角眼总是半眯缝着,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所以曾国藩在军中开始训话之前,所有将官都心有畏惧,一旦得到命令,无不战战兢兢地努力完成。
现实生活中就有这种情况,罗克在一家证券公司当董事长。他自大学毕业后,就在其父亲创办的公司服务,不久公司的一切都由他一个人经营。然而,他父亲是一位相当自信、顽固的人。因此,他为了说服他的父亲,费了相当多的苦心。由于不懂得少言而自重的方法,进入公司五年中,他们几乎每天都在争吵。最后,在同事的启发下,他才逐渐了解到父亲的伟大。学会了不加以反驳,默默地听讲。等到彼此冷静时,才把自己的主张说出来,如此,父亲较容易接受,这种方式很快使父子和好,而公司很快也发达昌盛起来。
这个例子中,罗克用自己的沉默,促使顽固的父亲有可能较客观地考虑一下自身的看法,而不至一味感情用事。修养好的人也可以使自己有更多的时间来倾听和思考别人的话,所以很多情况下,修养不是一种表现,而是一种成功的方法。
厚黑哲理
有些人能说会道,在实干时却很窝囊;有些人平时默默无闻,但在实践中却才能毕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