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厚黑学(历代经典文丛)
8430400000003

第3章 “厚”,究竟到什么程度(1)

忍一时之气,谓之厚

一个人要想成就大业,就得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大小远近,该忍痛割爱时就得忍痛割爱,该从长计议的就得从长计议。秦末群雄逐鹿中原,刘邦与项羽之争,其实就是在“忍一时之气”上见出高下,决出雌雄的。这是一种“厚黑”功力的较量,谁能够“风物长宜放眼量”,谁就能得天下,坐江山;谁小肚鸡肠,斤斤计较,谁就会失去天下,一败涂地。

正如宋代著名大文学家苏东坡在评论楚汉之争时说的那样:“汉高祖刘邦所以能胜,楚霸王项羽所以失败,关键在于该忍的没有忍,不该忍的而又有妇人之仁。”这么简单的一句话自然不能使人信服,让我们来看看他们的做法就明白了。

高阳人郦食其拜见刘邦,一进门就看见刘邦坐在床边,一个侍女在给他洗脚,刘邦见他进来,并没有起身相迎。郦食其便不高兴地说:“如果您还想要消灭你的敌人,就不应该坐着接见智者,否则谁还会尊重你呢?”一介书生,敢当面斥责一方军阀,是十分冒险的。但是,刘邦听了斥责后,不但没有勃然大怒,反而赶忙起身,整装致歉,请郦食其上坐,虚心求教。郦食其果然是带着想法来投奔刘邦的,他劝说刘邦攻打陈留,将秦积聚的粮食弄到手。这一场战役,让刘邦获得了很多实惠。

与刘邦相比,西楚霸王项羽就没有这么好的脾气,他刚愎自用,常常自以为是。

有一次,一位名士建议项羽在关中建都,虎视中原,待机而动,将来成就一番霸业。项羽不但不听从他的劝告,还将来人大大地羞辱了一顿。那人很沮丧,出来发牢骚说:“楚人沐猴而冠。果然!”结果,项羽知道了这句牢骚话,立时大怒,将那位名士抓起来杀掉了。

后来,楚军攻打下新安城,投降的秦军没有得到按时补养,有些议论。这本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项羽就是听不惯,杀心立起,一夜之间,把二十多万秦兵全部活埋,从此残暴名闻天下。项羽的吝啬更是出名的,他不肯封手下将领的官,常常将印绶刻出来,在手中把玩得失去了棱角,也不情愿将印绶赐给战功卓著的将官。他的身边,最忠诚、有智谋的范增,最后也被他气走,含恨死于回乡的途中。

当时著名的大将韩信,原本在项羽的手下,可项羽就是不重用他,他就跑到了刘邦的手下。

在最关键的时候,韩信威胁刘邦封他为齐地的“假王”,否则他就不听刘邦的调遣。刘邦当时虽然愤怒到了极点,但还是容忍了韩信的狂妄,并对他说,做“假王”多没有乐趣,要做就做真王,随后封韩信为齐王,笼络了韩信的心,为最后他设计的十面埋伏,彻底击败项羽作出了铺垫。

还有一次,项羽抓住刘邦的家人,威胁刘邦说,如果继续攻打他,就将他的家人剁成肉馅吃。刘邦知道以后,还能镇定自若,对项羽说:“我们曾经是兄弟,我的家小就是你的家小,如果你真的有这种本事,那么一定在做好食物之后分我一杯羹啊。”

有人评价刘邦简直就是一个无赖,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不过,他最值得骄傲的本事,就是忍耐。试想,如果他心不能容物,怎么能聚集起如此众多“超一流”人才;如果他不能忍一时之气,如何能平安地渡过一次又一次的危机?

这种忍一时之气的度量,就是厚黑学中的“厚”。忍耐就像是弹簧,往往压得越紧,反弹的力量也就越强,只是很可惜,很多人的弹性并不好,还没有积蓄足够多的力量,就已经将自己压断了,或者压得太久而失去了弹性。

厚黑哲理

忍一时之气,谓之厚。不过,厚黑学强调的忍耐,并不是一味地忍气吞声,而是一种待机而动的智慧。

喜怒哀乐不发,谓之厚

众所周知,喜怒哀乐是人的基本情绪,即使是得道高僧,也未必能将心控制到“心如止水”的境界。但是,成功的人士能够将自己的感情深深藏起来,并且不让别人看出丝毫端倪。这种人是很可怕的,因为任何人都不知道他对某件事情的反应,也不知道谁是他喜欢的,谁又是他厌恶的。这样的人如果成了竞争对手,根本没有办法找到他的弱点,又何谈战胜?

在现实社会激烈的竞争中,人们为了生存,会采用各种方法接纳力量、分享利益、战胜竞争对手。一个人,如果一听到别人的奉承就喜形于色,有心者就会以甜言蜜语接近他,然后再进行一些“软性勒索”,这就是所谓的糖衣炮弹。对于容易发怒的人,竞争对手就会利用这个弱点,有意激怒他,使他在关键的时刻失去理智,丧失智慧,从而作出不应该做的事。对于心理脆弱的人,竞争对手可以故意打击他,使之怨怒满胸,或者采取其他手段博取他的同情心,争取获得更有优势的局面。

但是,一旦这个人城府极深,脸皮极厚,厚到别人根本看不到他的表情,那么就没有什么能打击到他的内心,也没有明显的弱点能被对手利用了,这就是厚黑学所倡导的“厚”字诀。如果两个高手过招,棋逢对手,这时起决定作用的就不一定是真刀真枪的实力,也不一定是出神人化的谋略,而很可能就是“厚”,有耐性的人必定战胜急躁的人。

赤壁之战后,孙权与刘备联盟在一起,共同抵抗曹操南下。公元219年,东吴乘关羽进攻樊城,与曹操交兵之际,派吕蒙偷袭荆州,并设计杀死关羽。紧接着,蜀汉君主刘备于公元221年6月,亲自率领大军东征,留下诸葛亮在成都辅佐太子刘禅守大本营,派遣大将赵云在江州做后军都督。

孙权临危授命陆逊为三军大都督,西上拒敌。吴军统帅陆逊深深明白,从兵力上,吴军处于劣势。于是,他一路严防死守,收拢部队,实行战略撤退,一口气退到夷陵、象亭一线,依山筑垒坚守。

刘备报仇心切,见陆逊一路后退,大喜,趁着锐气,一路猛追。这时候,部将黄权劝阻说:“东吴人曾经火烧赤壁,又偷袭荆州,可见陆逊等人非等闲之辈,不可小觑,我们顺水而下,易进难退,还是让我当先锋,陛下在后接应比较稳妥。”

但是,刘备这时已经满脑子都是复仇,并不能听进去任何良言相劝,于是拒不接纳黄权的战略,反而让他领一部分兵驻军江北,防守侧翼,自己带大军一直追下去。刘备身经百战,自然知道陆逊的战略,不过他也有自己的想法。他派兵包围了孙权的侄儿孙桓,引诱陆逊来救。可是陆逊深得厚黑真传,即使是自己领导的直系亲属,也不为所动,只管坚守不出。

两强相遇,刘备终于沉不住气了。他先是派兵直接进攻陆逊的部队,可陆逊凭借山高路险,顽强据守。后来刘备又每天派人在阵前叫骂,把东吴的祖宗十八代都骂遍了,陆逊还是置若罔闻,理也不理。

刘备见陆逊脸皮足够厚,心生一计,令吴班率几千老弱病卒在吴军阵前排好阵式叫战,到中午的时候,蜀军士卒脱掉衣服,乱七八糟地散坐着,口中犹骂个不停。吴军将士气得发疯,恨不得跳出营垒,冲出去杀个痛快。只有统帅陆逊依旧沉着,笑着说:“这是刘备的诱敌之计,眼前的这些兵,看上去根本就不能战斗,所以都是诱饵,山谷里一定埋伏着精兵,我们在这里慢慢耗着,看谁先忍不住,我估计过不了几天那伏兵就会自己走出来。”

就这样,双方相持了半年有余,从冬天熬到夏天。天气一天比一天热起来,蜀军战士叫苦不迭。刘备这个时候,就犯了忍不住的重大失误,下令扎营山谷密林之中,傍依溪流森林,好让将士们解暑。从夷陵到亭,绵延七百里,结营四十余座,准备等到秋凉之后再大举进攻。

一直默默等待时机的陆逊,抓住了刘备这个重大失误,一把大火,直烧得蜀军将士晕头转向,自相践踏,在火中狂奔乱窜,吴军在混乱中乘势乱砍狂斩,杀得蜀军尸横遍野。一场大战,蜀军几乎全数被歼。全部的战船、马匹、辎重、甲胄,都为吴军所获。刘备孤卧于白帝城中,听着东逝的江流声,心中感慨无限,长叹一声:“不意今日为这黄口孺子陆逊欺负到这般地步!”

其实,并不是陆逊欺负刘备,在战役刚开始的时候,刘备将陆逊欺负得够戗,只不过陆逊比刘备更能忍耐,再生气也不表现出来,直至出现战机。喜怒哀乐不发,是成功人士的大智慧;有助于人们在追求理想的征途中,消除感情世界不可避免的危机。因此;这是一名成功的开拓者实现既定目标的保证,也是他取得更大成果的前提。

厚黑哲理

做大事不能动辄生气,成就大业就得心里能搁事,就得能制怒,不动声色地换来全盘胜利,这正是成大业者的气魄。

聪明之中装糊涂,谓之厚

在处世中,时时处处都需要厚着脸皮装糊涂,甚至当身处险地时,“糊涂”还是“精明”,很可能成为事关身家性命的关键因素。

虽然说聪明是件好事,但事事聪明却不是什么好事。苏东坡曾经作过一首诗:“人人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生子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所以只要人懂得装蠢,就不是真的愚蠢。要想受到别人的敬重,就不能凡事过于计较,过于精明。要学会掩藏聪明,要作出一副“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的样子。正如机器运转需要添加润滑剂一样,生活有时也需要润滑剂,“糊涂”就是一种极好的润滑剂,也是厚黑学中的精奥,更是一种不可思议的伟大力量。来看看历史上这位有名的“糊涂蛋”——刘禅。

刘备靠“厚脸”建立起来的蜀汉王朝仅仅维持了42年,就被魏国灭掉了。后主刘禅做了司马氏的俘虏,刘备的亲戚都被迁往洛阳居住,便于司马氏的监视。刘禅到了洛阳,司马昭便用魏元帝的名义。封他为安乐公,还把他的子孙和原来蜀汉的大臣五十多人封了侯,目的是让他们安心地做官,不要造反生事。

有一天,司马昭宴请刘禅和原蜀汉的大臣。司马昭精心准备的一个节目就是叫一班歌女演出蜀地的歌舞。一些蜀汉的大臣看了这些歌舞,想起了亡国的痛苦,都强忍着眼里的泪水,唯恐被司马昭看出而惹来麻烦。只有刘禅看得最来劲,还不时鼓掌和拍,就像从前在他自己的宫里欣赏歌舞一样。过后,司马昭对贾充说:“刘禅这个人,糊涂到这个地步,即使诸葛亮还活着,也没有办法使蜀汉维持下去,何况是姜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