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厚黑学(历代经典文丛)
8430400000059

第59章 进退有度,圆熟变通(1)

抓人软腮肋,逼上梁山

生活中有的人绞尽脑汁,也很难征服他人,这里厚黑之士给指示一条“明道”,抓住他人的“软肋”,无论再强大的人也有“虚”“软”之处,只要你能抓住这些致命点,你就能抓住他人的尾巴,乘虚而人,逼上梁山。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不是尽善尽美的,都存在着某些缺陷,这就是“软肋”,它犹如人之咽喉,扼之可致身亡;它亦如蛇之七寸,击其可致殒命,而且人的“软肋”也各有不同,有的贪婪、有的纵欲、有的多疑等,这些都可能成为致人于绝境的“软肋”。

历史上陈胜也是雄才大略的人,然就在他称帝之后,其“软肋”也日益明显。称王之后的陈胜开始自高自大,目中无人。他的岳父来投奔他时,他只是作了一个很深的揖却不下拜,这违背原则问题;当年与陈胜一起曾做过雇工的一个同伴投奔他之时,他为了不使自己曾经的、“当雇工”的“劣行”公之于众,便将他无情杀死。这个同伴随便向人夸耀,自然不对,但罪也不致死,陈胜的劣行,令不少故人感到心寒,便纷纷离他而去。

也许,对陈胜并没有什么大碍,但在关系起义军生死存亡的事情上,陈胜的性格弱点就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他不信任文臣武将,派两个亲信专门监察群臣,而这俩小人专权独断,滥施淫威,以至于文武官员都不再拥护陈胜,他的“软肋”暴露无遗,在大批旧贵族的包围中,开始骄傲和贪图享受,对殿屋帷帐也大感兴趣起来,致使在位不久。便被手下人杀死。

“软肋”对敌人来说是一个最易攻击的地方,抓住对方“软肋”办事,乘虚而人也是办事最快捷的方法之一。

人生亦如此,因为生活中难免会求人办事,这时就需要抓住对方的弱点,找出他的“软肋”。若能巧妙运用对方的“软肋”,你就能轻松自如地游走于人间。俗话说,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软。人一旦有“软肋”落在他人手中,就像有条小辫子被人揪住,从此便说话不硬,办事由人,乖乖地听人差遣,因此巧借他人的弱点和短处来驱使其为己办事,虽然不是一个堂而皇之的方法。但却十分有效。

至此,可以看到认清和利用他人的“软肋”是多么重要而且有效。这不失为一把对付他人的利器,想要不被他人抓住把柄,对自身的“软肋”就正面视之,平时要加强历练,将“软肋”变为“硬肋”,变为“强肋”。

汉朝皇帝刘邦身上也曾有“软肋”,他有一个“流氓皇帝”之称,刚入关时,他见到富丽堂皇的秦王宫中的帷帐、重宝和一个个秀色可餐的皇宫佳丽,也曾眼花缭乱,乱了心志,但在听了樊哙、张良一番苦口良言后,他立马移军霸上,并约法三章,秋毫无犯,因为刘邦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软肋”,所以他最终能成就一番霸业。

对恶人来说,他的恶实际也是弱点,他的“软肋”,巧妙利用,也能办成大事。常言道:“恶人自须恶人磨”。有些事依常理、按常规去办。经常无法奏效。特殊情况下办特殊的事,就需用特殊的非常手段。利用恶人制伏恶势力,办成大事就是其中的妙招之一。

有时,他人的隐情也是一种弱点,借用对方的隐情使自己大获其利,也是许多高明者的制胜绝招。

厚黑哲理

厚黑学告诉我们:抓住“软肋”无往不利,但使用“软肋”利器小心不要伤到自己,如果你用得过头,就会变成一个真正阿谀奉承的马屁精,虽然这些马屁精办事真的是无往而不利,但为人却为我们所不齿。

攀龙附凤,巧结贵人

有些人极有天赋,但却一直没有取得到成功的机会,有些人资历平平,却取得了辉煌成就。究起原因,是因为他们懂得攀龙附凤,巧结贵人。

什么是攀龙附凤?“攀龙附凤”这则成语的“龙、凤”是形容有权势的人。比喻巴结或投靠有权势的人。

善借外力的人最容易成功,借别人的力量、金钱、智慧、名望甚至社会关系,用以扩充自己的大脑,延伸自己的手脚,提高赚钱能力,正所谓借他人之光照亮自己的“钱途”,这就是“攀龙附凤。巧结贵人”的真正意味。

的确,在攀向事业高峰的过程中,贵人相助往往是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因为有了伯乐,不仅能缩短成功的时间,还能加大你的筹码。如果你自知能力缺乏,毅力有限,那就更需要“伯乐”“贵人”相助。

秦朝“仲父”吕不韦,可算是此类人士中的佼佼者。这位阳翟富商,眼光堪称远大:当秦国公子子楚作为人质,苟活性命于邯郸,“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之时,他即认定“奇货可居”,及早攀上这个“潜”龙,可为日后渔利之资。他助子楚以重金,并入秦贿赂、游说华阳夫人,终立子楚为太子嗣。他还献上有娠的宠姬。把子楚照顾得舒舒服服。宠姬既为子楚所纳,也就是培养了一只“凤”,以后附上去,想来也不费力。吕不韦真有算计,攀龙附凤,一箭双雕,做成了一笔大买卖。日后子楚与赢政先后即位。均任吕不韦为相国,封十万户,号日文信侯,风光无比。对此,李贽在《史纲评要》中批道:“大贾买得皇帝,又买得个皇帝儿子,大奇,大奇。”

要想成大业,很有必要找个一个“贵人”来助自己一把。

古时群雄并立,诸侯争霸,在一天内,很有可能某个诸侯的地位就被算计很久的人夺去。所以这就给了一些雄心大勃,而又大贫大困人机会。即穷又困,但又想出人头地,怎么办?找个“龙凤”攀附呗,有了“龙凤”这个阶梯,还怕爬不上去吗?因此。有了前车之鉴,后人当然也会学而模之了。由此“攀龙附凤”沿袭久远,成功人士也数不胜数。其中,三国时期的周瑜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不但攀上了孙权,让自己当上了大官,还让自己的好朋友鲁肃也当上了官。

周瑜曾在袁术底下任职,但周瑜一表人才怎不知袁术不堪扶持?所以,周瑜经过一番仔细分析后,看重了孙策这条龙。

孙策和周瑜同年,私交很好,亲如兄弟。周瑜窝在居巢县,时机成熟了后,便渡江去和孙策会合。而作为周瑜好友的鲁肃也跟着周瑜过了江。

不料,没多久鲁肃的祖母过世。鲁肃回老家办丧事,朋友写信给他,劝他投靠一位叫郑宝的人。此人以土地肥沃的巢湖为据点,招兵买马,已有一万多人跟随。鲁肃答应了。

周瑜知道后便力劝鲁肃不要投靠郑宝。他引用汉朝马援回汉光武帝的一句话来劝鲁肃:“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其意思换成现在的话就是:不光是老板需要一个好员工,员工更需要一个好老板。

谁是好老板?周瑜推荐孙权。

当时,孙策已经过世,弟弟孙权刚刚继承事业,正在广招贤士。周瑜同时告诉鲁肃:“我听前代贤哲秘论说。未来承受天命,代替刘家(汉朝皇帝姓刘)的,一定在东南方。(显然,预卜是错误的)因此,到东南发展,投靠孙权是正确的决定。”“这是攀龙附凤,大展才华的好机会。”周瑜总结说。

看着周瑜分析的有条有理,再加上周瑜先前已把鲁肃的母亲接到吴地安居,鲁肃没有后顾之忧,因此也就听从了周瑜的话。周瑜在孙权面前,特别推举鲁肃说,鲁肃的才能。最符合时代需要,应该重用他。

后来,孙权在接见众宾客时,特别留意到鲁肃。宾客告退后,孙权请鲁肃单独留下来,两人一番密谈,鲁肃提出孙权未来发展的对策:“鼎足江东,铲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之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孙权听了大为高兴,便开始重用于他。而鲁肃也不含糊,对孙权派的事极力办到,又在议会上,大谈自己的想法,并说得有理有据,特别是在赤壁之战中,鲁肃又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试想这样一个既有才又有谋的人。孙权能不对他另眼相看吗?

周瑜因善分析而盘踞在孙权门下。而鲁肃则是通过周瑜这样一个贵人成为了孙权眼下的红人。

在古代他们这种“攀龙附凤”的做法也许做得过于夸张了一些。但经过时间的洗涤,这种道理无一不射折出他们做事的圆熟与变通。他们有才有勇。倘若不找个贵人相扶,他们只能将自己的才能埋没起来,这也如同千里马没有伯乐的相识是一个意思的。如果一个人空有才华,没有贵人相助或伯乐赏识,通常就只能默默地呆在角落中自叹怀才不遇;而一旦有人赏识,就可让才华得到百分百的释放。

厚黑学认为:要想成功,就要认识几个“贵人”,当然认为的“贵人”,并不仅仅是指那些名门望族,皇亲国戚,权重势强的权贵之人,他们可能是指某位身居高位的人,也可能是指令你心仪欲模仿的对象,无论在经验、专长、知识、技能等各方面都比你略胜一筹。因此,他们也许是你老师,也许是你的上司,或者推荐人。

厚黑哲理

有贵人相助,对自己的事业或工作是极其有益的。

以德报怨,化敌为友

如果你能做到宽容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不但能显示出你的博大胸怀,而且还有助于“化敌为友”,为自己营造一个更为宽松的人际环境。

宽容地对待自己的仇人。这是容人的极致,也是一种高尚的品德。齐桓公不计管仲一箭之仇,任用管仲为大夫,管理国政而成就霸业;魏徵曾劝李建成早日杀掉秦王李世民,后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当了皇帝,不计前嫌,重用魏徵。魏徵为李世民出了不少治国安邦的良策,出现了贞观之治。

《塔木德》载:“你不把一个伤害你的人当作仇人,他就可能变成你的朋友。”以下这个故事就是对这句话的论述:

有一个富翁,他有三个儿子,在他年事已高的时候,富翁决定把自己的财产全部留给三个儿子中的一个。可是,到底要把财产留给哪一个儿子呢?富翁于是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要三儿子都花一年时间去游历世界,回来之后看谁做到了最高尚的事情,谁就是财产的继承者。

一年时间过去了,三个儿子回到家中,富翁要他们都讲一讲自己的经历。老大得意地说:“我在旅行途中,遇到了一个陌生人,他十分信任我,把一袋金币交给我保管,可是那个人却意外去世了,我就把那袋金币原封不动地交还给了他的家人。”

二儿子自信地说:“当我旅行到一个贫穷落后的村落时。看到一个可怜的小乞丐不幸掉到湖里了,我立即跳下马,从河里把他救了起来,并留给他一笔钱。”

小儿子接着说:“在我旅行的时候遇到了一个人,他很想得到我的钱袋,一路上千方百计地害我,我差点死在他手上。可是有一天我经过悬崖边,看到那个人正在悬崖边的一棵树下睡觉。当时我只要抬一抬脚就可以轻松地把他踢到悬崖下,我想了想,觉得不能这么做,正打算走,又担心他一翻身掉下悬崖,就叫醒了他,然后继续赶路了。”富翁点了点头说道:“我的全部财产都是老三的了。”

诚实、见义勇为都是一个人应有的品质,不是最高尚的。有机会报仇却放弃,反而帮助自己的仇人脱离危险的宽容之心才是最高尚的。生活中,以德报怨的人并不多见。但只有这么宽容和豁达的人,才能享受人生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