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博弈学(历代经典文丛)
8433100000028

第28章 硬币和金山的互换——赌徒的逻辑(2)

中国古代的兵法,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谋定而后动”,如果没有全面的筹划和准备,是不能贸然行事的,否则就会成为盲动。而采用什么样的谋略来“动”,则是更重要的事情。有时候做一样的事情,但因为谋略不同,所以结果也不尽相同。就比如,同样是从孤儿寡妇手中夺取江山,袁世凯就长袖善舞,一面对着清朝的太后哭泣说自己逼不得已,一面又忙不迭地逼迫末代皇帝溥仪退位;而曹操、曹丕父子则对汉朝皇帝采取刻薄而又严厉的态度,惹得一片骂声。

改朝换代是一件大事情,如果决定要进行这一行动,无异于用自己的身家性命进行赌博,这是一场成王败寇的豪赌,正所谓“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而在进行豪赌的时候,一面做足官样文章,一面实施自己的计划,又是野心家,又是慈善家,让人放松警惕,才能一举成功。历史上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就是这样的成功典范。“陈桥兵变”是宋太祖赵匡胤发动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后周显德六年(959年),世宗柴荣突然一病而死,宰相范质受命扶助柴荣幼子柴宗训继位为恭帝。这时恭帝年仅七岁(一说五岁),后周出现了“主少国疑”的不稳定局势,一个由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策划的军事政变计划正在酝酿着。

翌年正月初一,传来了契丹和北汉发兵南下要攻打后周的消息。其实,这个消息正是赵匡胤派人放出的,目的就是要借助这个“外敌入侵”的假象来调动军队,为自己的野心服务。可以想像,如果当时后周的权臣们能够认真分析形势,准确获取信息,就能分辨出消息的真伪,从而阻止兵变的发生。可是后周的执政大臣范质等人不辨真假,以为国家真的面临着军事威胁,就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

正月初三,赵匡胤统率大军离开都城,夜宿距开封东北二十公里白勺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兵变计划就付诸实践了。这天晚上,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议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将士的兵变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这时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后改名光义即宋太宗赵炅)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皇帝登基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刚醒来的赵匡胤身上,并皆拜于庭下,呼喊万岁的声音几里外都能听到,遂拥立他为皇帝。赵匡胤却装出一副被迫的样子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拥立者们一齐表示“惟命是听”。赵匡胤就当众宣布,回开封后,对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惊犯,对后周的公卿不得欺凌,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有赏,违反命令者族诛,诸将士都应声“诺”!于是赵匡胤率兵变的队伍回师开封。

表面上看来,这确实是赵匡胤本人不知情而且“被迫”发生的一场军队哗变,但是仔细考察蛛丝马迹,就能看出其中的问题了。问题之一,就是赵匡胤在当时的地位。在柴荣在世的时候,赵匡胤作为柴荣十分信任的大将,担任着禁军将领的职务,并且最后做到了殿前都点检的职位。作为当时炙手可热的军官,赵匡胤在当时的权力是十分大的,而且,五代时期,改朝换代都是由控制军队的大将进行的,有前例可循。问题之二,就是为什么传来契丹和北汉进攻后周的消息,赵匡胤带兵出征之后,为什么会有这样一场哗变发生。看上去这是一个偶然事件,但是事件发生的地点,是距离都城十分近的陈桥,军人为什么不在京城出发之前就进行这样的行为?为什么不在远离了京城,被镇压的危险变小之后再进行这样的举动?显然,这是有预谋的,一开始就是为了制造出行军过程中发生兵变的假象而且利于迅速控制中央政权的篡位行为。问题之三,为什么煽动军人进行哗变的都是赵匡胤的亲信?真的是他们替赵匡胤忿忿不平吗?显然不是,他们只是替赵匡胤说话,让赵匡胤本人保全一个忠臣的形象而已。

这么一分析,赵匡胤作为野心家的形象已经暴露无遗了,而通过这些伪装,他也成功地把自己变成了一个迫不得已遵从军心的忠于后周政权的慈善家。接下来,就是如何用慈善家的面目,去实行野心家的霸业的具体步骤了。

当赵匡胤“答应”将士自立为天子并且率部队返回京城之后,守备都城的主要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赵匡胤过去的“结社兄弟”,得悉兵变成功后便打开城门接应。当时在开封的后周禁军将领中,只有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在仓促间想率兵抵抗,但还没有召集军队,就被军校王彦升杀死。陈桥兵变的将士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后周的都城开封。

这时后周宰相范质等人才知道不辨军情真假,就仓促遣将是上了大当,但已无可奈何,只得率百官听命。翰林学士陶谷拿出一篇事先准备好的禅代诏书,宣布周恭帝退位,赵匡胤遂正式登皇帝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封恭帝柴宗训为郑王。出于赵匡胤在后周任归德军节度使的藩镇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为国号,定都开封。历史上习惯把赵匡胤建立的赵宋王朝称做北宋,赵匡胤死后被尊为宋太祖。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故事的真相。

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在局势并不明朗的情况下,投机者们往往不会死守一个布局不变,他们信奉的原则就是“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越是局势混乱没有头绪的时候,这些投机者就越是喜欢到处下注,利用自己的敏锐感觉随时去培养可以给自己带来收益的个股。

这其中最为出名的,莫过于战国时代齐国孟尝君的“狡兔三窟”策略了。孟尝君在齐国政治失意,接受了门客的建议,到处宣扬自己的才能和影响,结果几个国家都相继要求孟尝君出任他们的宰相。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买方市场,孟尝君自己的回旋余地十分大,可以随意选择一个对自己发展最为有利的地方。

这种到处广注押宝的情况,在天下大乱的时代出现得更为频繁。这是因为在天下大乱时,失去了一个统一的权威,才使得各种强权势力更容易利用自己手中的筹码成就一番事业。

有时候,这些强权势力还包括多个子势力,这些子势力的根本利益都是一致的,他们不过是因为血缘或者地域的原因分为不同的势力而已。这些子势力也要各自扶持对自己有利的“伥”,无论哪一个他们所培养的个股成为名义上的统治者,最终的受益者都是那些子势力背后的那些投机者。

为了从各个子势力中选择出最适合自己控制的局面并为自己的利益服务的赌注,强大的投机者们往往要在子势力中培养若干“个股”,让这些作为个股的竞争者们并存,让他们互相竞争,哪个个股的表现最适合投机者的利益,就扶植哪个个股,反之,则放弃那些不能充分实现自己愿望的个股。

这种方式,利于那些强大的投机者寻找到最具有生命力又最能听命于自己的代言人。

春秋时期,因为连年混战,中原早已没有宁静之日。在东方的大国齐国境内,就出现了强大的政治投机者们,这就是齐王属下的贵族们。他们在齐国境内拥有强大的权力,而且生性贪婪。他们想要争夺更大的利益,齐国虽然号称大国,但军事实力和政治权威远远不足以欺凌其他国家,所以他们想要扶持能够实现他们称霸愿望的君主上台,为之服务。

在齐国贵族这群投机者的大势力下,存在着两个子势力,那就是以管仲为代表的拥护公子纠的势力和以鲍叔牙为代表的拥护公子小白的势力。

这两位公子的父亲齐麓公在位时,齐国在对外战争上毫无建树,齐麓公去世后,他的长子即位为齐襄公。

齐襄公更是一个无所作为的君主,而且荒淫无道,因为与自己的妹妹鲁国王后私通而引起齐鲁两国的不睦,又欺凌朝中大臣,齐国贵族对他十分不满。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就在贵族们的鼓动下出逃,而后襄公也被大臣杀死,权臣公孙无知篡位。

在保护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出逃时,管仲和鲍叔牙就商议好,由管仲辅佐公子纠,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无论哪一个公子以后成为齐国的君主,另一个人都要回来辅佐新国王。

管仲和鲍叔牙两个都是齐国贵族势力中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这个商议可以说是为齐国贵族们寻找代言人——个股的行为。

在两位公子出逃外国之后,齐国的贵族对襄公以及杀死襄公的篡权者公孙无知的政策更为不满,最后他们买通民间侠士杀死了公孙无知,并将消息通报给流亡在外的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希望他们能回来继承王位。

两位公子得到了消息,都动身出发,准备赶回齐国即位。但是,这两个兄弟都想自己做君主,便明争暗斗,负责辅佐公子纠的管仲为了帮助公子纠,还一箭射中了公子小白的衣带钩。小白将计就计,当时装死。

应该说,两位公子之间的斗争,对他们背后的齐国贵族来说,是一个意外情况,因为他们的本意是扶持一个能够实现他们意愿的君主上台,并不想造成两位公子的手足相残。

尤其是两位公子在出逃后都和管仲、鲍叔牙学了很多治国之术,这些治国之术也都是有益于贵族们的,损伤了其中的一位公子,对贵族们也是一种损失。

不过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也就只能让管仲保护公子纠回国即位了。

公子小白装死骗过管仲之后,在鲍叔牙的保护下,日夜兼程,比公子纠先回到了齐国,宣布即位,是为齐桓公。公子小白做了君主之后,也是一心想除掉自己的哥哥公子纠,但是齐国贵族们极力反对他们手足相残,他只好使用借刀杀人之计,让鲁国将公子纠杀死,并将管仲押送回齐国。

投资不能死守一个个股,而是要到处寻找培养有价值的个股,来投入自己的期望。所以,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无论哪个个股胜利,最大的收益者都是那些到处投资的赌徒。

事实上,齐国贵族见到他们所扶持的公子小白已经即位,而且辅佐他的鲍叔牙也将帮助小白执行贵族们的政治主张,就已经满足了。这只齐国之虎已经看到他们扶持的“伥”坐上了王位,即将为他们服务了,所以不愿意节外生枝,让小白和公子纠自相残杀,他们也怕其他国家借口帮助公子纠而进攻齐国,那样贵族们的计划就将落空了。

不过,小白使用借刀杀人的计策让公子纠在鲁国送命,又把管仲押解回国,没有引起任何震动,贵族们也稍稍放心了。

按照齐桓公(公子小白)的意思,管仲差点伤了自己的性命,应该处死,而且要用最残酷的方法处死他。可惜齐桓公还不知道自己在整盘棋中的地位。不知道自己只是贵族们掌握下的“伥”,还以为自己是手操生杀大权的最高权威。他更不知道,管仲和鲍叔牙曾经定下各自辅佐一个公子,以后二人共同帮助新君主治理国家的约定。所以,鲍叔牙极力反对齐桓公处死管仲,并且对桓公说,管仲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杀了他,不但齐国失去了一个栋梁,更会使天下的人才对齐国心寒而不肯来齐国效力。所以,鲍叔牙亲自到齐鲁两国的边境去,等到押解管仲的人到了齐国,他便马上释放了管仲,并且说服了齐桓公,让齐桓公任命管仲做齐国的宰相。对齐国的贵族来说,虽然杀掉管仲是一件可惜的事情,但是对于整个大局的影响还不会非常大,不过如果能保全管仲,自然是锦上添花的美事。故而他们并没有对齐桓公施加压力,而鲍叔牙则出于对大局的考虑,以个人的魅力说服了齐桓公,任用管仲来施行贵族们的政治要求。

果然,管仲做齐国的宰相之后,为实现贵族们的愿望励精图治,先是改革了军制,刻苦练兵,又利用齐国的自然环境优势,发展渔业和制盐业,使齐国迅速成为一个军事经济强国。

他又建议齐桓公推行“尊王攘夷”的外交政策,打出周天子的旗号去侵略其他的国家,最终促成了齐桓公在葵丘与诸侯会盟,成为中原的霸主,使齐国在春秋初期就建立了霸业。这里的博弈矩阵如下:

齐国贵族利用扶持公子小白,使他成为春秋五霸中的齐桓公,并通过管仲辅佐他,实现了贵族们称霸天下、夺取财富的愿望。齐桓公成为名垂千古的君主,贵族们则获得了实际的利益,这种投机者遍地撒网到处押宝,最终带来投机者与个股之间共生共荣的结果确实值得后人去思考。

千万不要明知故犯

占小便宜吃大亏,这是一个妇孺皆知的道理,但是,如果是大便宜,而且好像是天上掉下的馅饼,又该怎么选择呢?

面对大利益,人们就往往不会那么冷静了,他们会觉得是上天对自己的眷顾,或者是自己应得的,完全没有考虑到这背后有可能存在骗局和陷阱,甚至会让自己“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

可是,赌徒的性格就是这样,能够让他们用一块钱赢得一百万,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拿出这一块钱,而没有想过这一百万属于自己的几率有多大。

正是利用这种赌徒心理,外交掮客们才有可乘之机。而张仪哄骗楚怀王的事情,则是其中最为荒诞也是最令人深思的。

战国后期的时候,秦国想要攻打齐国,然而齐楚两国缔结了合纵相亲的盟约,于是张仪肩负着拆散齐楚盟约的任务,前往楚国出任国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