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博弈学(历代经典文丛)
8433100000043

第43章 规则的骰子如何转(2)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双方的博弈几率:曹操如果仍决定用大斛,粮官遵守。曹操粮食必然迅速用尽,曹操的利益可以说是为零,粮官遵守,他属于忠于职守,他的利益不受损失,假定为2;粮官不遵守,主动用小斛,按照理论,这对曹操有利,假定他真的不知,粮官替他节约了部分粮食,曹操的利益上升为1,曹操对粮官可以撤职,也可以处罚,最严酷的手段是杀头,粮官的利益降为负1。曹操如果命令用小斛,粮官遵守,曹操可以等到众怒难犯的时候动手,这使曹操储存够了能支持一段时间的粮食,可以和袁绍相持下去,甚至可以取得胜利,这时他的利益上升到3,但对于粮官,那可大大不妙,粮官遵守,按理来说,他是依照命令行事,即使无功,也没有过错,他的利益应该仍然为2,如果粮官不遵守,他违抗军令,必然斩首,他的利益就应该是负2。但在曹操与粮官的这场博弈中,曹操的标的物是军队的粮食和军队对他的忠诚,而粮官应该来说就是是否忠于自己的本职工作。曹操选择了用小斛,他获得了粮食,但面临着失去军队信任的结果,本来粮官是听令行事,可以说是对曹操的忠诚,但曹操需要的是整个军队的忠诚,人忠诚和集体忠诚的利益谁大谁小,一看就知,因此,曹操就改变了和粮官的博弈规则,杀了粮官,平息了众怒。

所以,对粮官来说,在这场博弈中,他不是规则的制定者,除了第一种博弈,曹操仍旧用大斛,他遵守,有可能保住自己的利益以外,其他三种方式,他必然会成为博弈的牺牲品。所以,在博弈中,大家都希望自己是强者。用图则显示如下:

还有一个故事,更能证明曹操是利用博弈规则的老手,也是人们常常用来证明曹操老奸巨猾的典型案例,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曹操能“梦中杀人”的故事。曹操曾经暗算过别人,因此也生怕遭人暗算,为了防范他人,他扬言自己有特异功能,谁若在他熟睡时靠近其卧榻,他虽在梦中也能觉察到。他还对侍臣和姬妾们说:“我睡觉时不可随便靠近我,一靠近我,我便杀人,而且我自己也不知道。”一日,曹操佯装熟睡,故意没盖被子,一个近侍好心去给他盖上了被子,结果此人好心未得好报,被一跃而起的曹操一剑砍死。曹操杀了自己的侍卫之后,假装不知,爬上床头,依旧蒙头大睡。被杀死的侍卫血淋淋地横在床下,谁也不敢接近。第二天,曹操醒来,假装不知。其余侍卫告诉他真实情况,曹操抱头大哭,痛哭之后,责备侍卫没有听自己的话,在睡觉的时候接近自己。从此,在曹操睡觉的时候,左右谁也不敢靠近其卧榻。

在这个故事中,曹操制定了一条规则,熟睡之后,谁也不能接近,否则就有可能被杀。这样,曹操对睡觉时接近自己的侍卫,就有杀和不杀两种选择。而侍卫对曹操的制度有遵守和不遵守两种选择。如果侍卫遵守,曹操杀了侍卫,侍卫失去生命,曹操失去信誉,双方利益都受损失,假定各为负2;侍卫遵守,曹操不杀,曹操的目的达到,应该达到纳什均衡,双方共赢,可以称为各为2;如果侍卫不遵守,曹操杀,这就是故事中的结局,侍卫应该是负2,曹操证实了自己的特异功能,达到了任何人在他熟睡之时不敢近身的目的,他的利益应该为3;如果侍卫不遵守,曹操不杀,曹操的骗局就会被揭穿,就有遭人暗算的可能,曹操的利益应该为负3,侍卫则为零。但曹操内心既然有杀人立威的打算,因此,这场博弈只能以侍卫的失败而告终。在这个故事中,曹操制定了博弈规则,但为什么侍卫最终会送了命,关键曹操还有隐性的规则,即道德规则和职业准则,这些规则决定了,主人熟睡却没有盖上被子,奴才自然有义务和责任帮他盖上,但奴才遵守了道德和职业规则的时候,却违反了主子的特别规定,因此,曹操是挖了陷阱等奴才跳进去,所以,我们再用图来加以说明,可以看出这场博弈是奴才必输无疑的啦。

正是因为博弈中,规则的不确定性,或者强者掌握规则的制定,很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所以,政治家们都喜欢把规则制定得含含糊糊,这样,使对方不知不觉地走进陷阱里去。规则就是自己,自己就是规则,这可能是野心家最喜欢的规则。

事实上,曹操这种人将规则制定得神神秘秘,只能对粮官和侍卫这些小人物玩玩罢了,当遇到实力相当或者有一定实力的博弈对手时,对方也可以不遵守,或者修改规则,那你也就只能干瞪眼了。曹操将汉献帝胁持到许昌,动不动就打着天子的名义,后人总说曹操是在政治上棋高一招,但按博弈的规则来看,这是曹操一厢情愿的做法。按曹操的规则,以天子的号令行事,地方诸侯,你听令,实际上就是听我的命令;你不听令,就以天子的名义讨伐你,使对手有所顾忌。但在实际的争斗中,曹操无论征讨袁绍也好,攻击袁术、张秀也好,都打着天子的名义,但谁又买他的账呢?就是赤壁之战,曹操也是打着奉天子名义狩猎东吴,对手是皇帝的叔叔刘备,可双方还是该打就打,该杀就杀。天子,谁买账,谁有实力,谁都可以当天子。只是可怜的曹操背上了“托名汉相,实为汉贼”的罪名,这实际上就是他在博弈中规则制定的失策。

起用“代言人”的学问

在互利性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与人之间的互利性博弈无处不在,强者往往决定了游戏的规则,但规则并非由某一个人说了算,有一些公共规则是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因为大家按照这个规则和尺度进行互利性的社会活动,可以达成某些纳什均衡。因为只有在一定的规则之下博弈,才能有效地降低各方成本,提高各方的博弈收益,所以建立并各自服从规则,是各方的共同利益。在规则之下进行博弈,往往能收到奇效。

历史上的吕不韦是战国时期韩国阳翟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相传他年轻的时候问父亲,种田一年能获得多少利润,父亲说最多能获得十倍的利;贩卖珠宝能获得多大的利呢?能获得百倍的利;那么扶植一个本没有希望的人做国君能获得多大的利,那就无法计算了。长大后的吕不韦奔走于各国,以贩卖珠宝为主,兼做各种生意,很快成为巨富。但这不仅是一个成功的商人,还是一个精明的政治家,长期的辗转奔波,使他对各国的政治情况了如指掌,时时刻刻在寻找更大的利润。

秦昭王四十年(前267年),太子去世了。到了昭王四十二年,把他的第二个儿子安国君立为太子。而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安国君有个非常宠爱的妃子,立她为正夫人,称之为华阳夫人。华阳夫人虽然受宠,但却没有儿子。在安国君一大堆的儿子中,有个排行居中的儿子名叫子楚,子楚的母亲叫夏姬,不受宠爱。古时子以母贵,由于母亲地位低下,因此子楚作为秦国的人质被派到赵国。

人质本来是各国之间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而将宗族子弟派往他国的信物,他们的命运往往因为国家间关系的好坏而升降起伏。正是因为人质随时有性命之忧,作为补偿,所以各国对派往他国的人质的供应都是很充足的。但是席卷天下的秦国却是多次攻打赵国,赵国对子楚也不以礼相待。

由于子楚是秦王庶出的孙子,母亲不受宠,秦王似乎忘记了还有一个在赵国当人质的孙子,所以在赵国当人质的子楚日常的财用都不富足,生活困窘,很不得意。吕不韦到邯郸去做生意,见到子楚,了解情况后,说:“子楚就像一件奇货,可以屯积居奇,以待高价售出。”于是他就前去拜访子楚,对他游说道:“我能光大你的门庭。”子楚笑着说:“你姑且先光大自己的门庭,然后再来光大我的门庭吧!”吕不韦说:“你不懂啊,我的门庭要等待你的门庭光大了才能光大。”子楚明白吕不韦所言必有所出,于是就拉他坐在一起深谈。吕不韦说:“秦王已经老了,安国君被立为太子。我私下听说安国君非常宠爱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能够选立太子的只有华阳夫人一个。现在你的兄弟有二十多人,你又排行中间,不受秦王宠幸,长期被留在诸侯国当人质,即使是秦王死去,安国君继位为王,你也不要指望同你长兄们争太子之位啦。”子楚惨笑到:“正如先生所言,但我又有什么办法呢?”吕不韦说:“你很贫窘,又客居在此,也拿不出什么来献给亲长,结交宾客。我吕不韦虽然不富有,但愿意拿出千金来为你西去秦国游说,侍奉安国君和华阳夫人,让他们立你为太子。”子楚于是叩头拜谢道:“如果实现了您的计划,我愿意分秦国的土地和您共享。”

吕不韦和子楚之间实际上就是一种博弈。对于吕不韦来说,他有两种抉择,帮助或者不帮助,子楚也有两种选择,答应或者不答应。吕不韦答应,子楚也答应,那么成功的话,子楚能做秦王,吕不韦能得到无数的回报;吕答应而子楚不答应,吕可以继续他的获利百倍的珠宝生意,而子楚仍是朝夕不保的人质一个;吕不帮助子楚,吕仍是富商,子楚仍是贫困潦倒,子楚无论答应还是不答应,结果都一样。正是因为对于子楚来说,吕不韦的计划对他有百利而无一害,因此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而对吕不韦来说,无异于开始了一场更大的博弈,他必须使子楚成为太子,这样按照游戏规则,他才可能成为秦王,自己才能得到回报。

规则并非由某一个人说了算,有一些公共规则是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因为大家按照这个规则和尺度进行互利性的社会活动,可以达成某些纳什均衡。因为只有在一定的规则之下博弈,才能有效地降低各方成本,提高各方的博弈收益。

吕不韦于是拿出五百金送给子楚,作为日常生活和交结宾客之用;又拿出五百金买珍奇玩物,自己带着千金西去秦国游说,先拜见华阳夫人的姐姐,把带来的东西统统献给华阳夫人。顺便谈及子楚聪明贤能,所结交的诸侯宾客,遍及天下,称赞子楚日夜哭泣思念太子和夫人,夫人非常高兴。吕不韦趁机又让华阳夫人的姐姐劝说华阳夫人道:“我听说用美色来侍奉别人的,一旦色衰,宠爱也就随之减少。现在夫人您侍奉太子,甚被宠爱,却没有儿子,不趁这时早一点在太子的儿子中找一个有才能而孝顺的人,立他为继承人而又像亲生儿子一样对待他,那么,丈夫在世时受到尊重,丈夫死后,自己立的儿子继位为王,最终也不会失势,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一句话能得到万世的好处啊。不在容貌美丽之时树立根本,为自己找好退路,等到容貌衰竭,宠爱失去后,虽然想和太子说上一句话,还有可能吗?现在子楚贤能,而自己也知道排行居中,按次序是不能被立为继承人的,而他的生母又不受宠爱,自己主动依附于夫人,夫人若真能在此时提拔他为继承人,那么夫人您一生在秦国都要受到尊宠啦。”

华阳夫人听了其中的利害关系后,深以为然,就趁太子开心的时候,委婉地谈到在赵国做人质的子楚非常有才能,来往的人都称赞他,接着就哭着说:“我有幸能填充后宫,但非常遗憾的是没有儿子,我希望能立子楚为继承人,以便我日后有个依靠。”安国君岂能眼看爱妾伤心,自然满口承诺,华阳夫人不放心,就要太子对天盟誓,刻下玉符,决定立子楚为继承人。安国君和华阳夫人都送好多礼物给子楚,而请吕不韦当他的老师,因此子楚的名声在诸侯中越来越大。

在这里,吕不韦代替子楚和华阳夫人进行另一场博弈,双方的标的物看似不相同,对子楚来说,目的是成为太子;华阳夫人的目的是保住自己正室的地位,实质上双方都是追求未来的富贵。按照既定的规则,只有华阳夫人认下子楚做自己的儿子,子楚才可能成为未来的太子。对华阳夫人来说是认还是不认的选择,对子楚也有两种命运,成为太子或者不成为太子。

华阳夫人认了,结果是现在子以母贵,子楚成为太子,利益无穷大,但等到华阳夫人年老色衰,仍能保住自己的富贵,利益也是无穷大;如果,华阳夫人不答应,子楚成为太子,子楚的利益无穷,华阳夫人也只能保住年轻时的富贵;如果华阳夫人答应,子楚仍成不了太子,华阳夫人和子楚的利益相对会小些;如果子楚不成太子,华阳夫人也没有答应,子楚的利益为零,华阳夫人也只能保住当前的利益。双方在这场博弈中之所以能够一拍即合,就是由于有无形的规则要求他们遵守,只有华阳夫人答应认子楚为儿子,子楚才最有希望成为太子,华阳才最有可能保住自己色衰时的富贵命运。正是由于在这种规则的支配下,双方才找到了纳什均衡。

其后事态的发展正如吕不韦所预想的那样,秦昭王五十年(前257年),派王翦围攻邯郸,情况非常紧急,赵国想杀死子楚。子楚就和吕不韦密谋,拿出六百斤金子送给守城官吏,得以脱身,逃到秦军大营,这才得以顺利回国。秦昭王五十六年(前251年),他去世了,太子安国君继位为王,华阳夫人为王后,子楚为太子。

安国君继位一年之后去世,谥号为孝文王。太子子楚继位,他就是秦襄王。秦襄王尊奉为母的华阳王后为华阳太后,生母夏姬被尊称为夏太后。秦襄王元年(前249年),任命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河南洛阳十万户作为他的食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