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博弈学(历代经典文丛)
8433100000006

第6章 博弈——历史中弱者的选择(5)

如果要以为换老婆就是皇帝一个人的决定,那就过于幼稚了。当时,涉及到皇家的重要事情,比如谁做皇后、谁当太子,都是大臣们踊跃表达自己政治见解的机会。大臣们表达政治见解的办法也十分直接,就是站队。

站队其实并不难,单纯从政治角度出发,知道皇帝的心意,并且明白当时朝中最有实力的大臣的看法,就可以选择自己的队伍了。但是,事实往往比这丰富得多,因为每个大臣都有自己现实的处境,有人想升官,有人想求稳,而且,朝中那些政治寡头们也和其他大臣有着各种恩怨,所以真的到了站队时间,我们看到的是一片熙熙攘攘的菜市场局面。

对于高宗的这一想法,国舅长孙无忌极力反对。长孙无忌在政治权术上虽然不及他人,但是他当时在朝中的地位无人可比;而且,作为中老年大臣,他对于某些问题十分固执,比如说,皇帝家庭和事业的双重成功,在他看来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是无法改变的,一旦皇帝换了老婆,就说明他的家庭生活不幸福,是失败的。所以,他用漠视的态度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想让高宗自己打消念头。

另外一个老臣褚遂良的态度则激烈得多。其实,褚遂良一直以来都没有几次这么旗帜鲜明的表现,这次主动冲上去,主要是他和长孙无忌立场一贯一致,长孙无忌的态度是漠视,他就要高调反对。簇拥在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周围的,是那些与他们关系密切,颇有固执性格,对君主个人道德要求很高的大臣。

可是,谁都知道皇后换人是大事,可以从中大捞一笔。所以,一个即将降级的干部李义府抓住机会,打报告要求迅速进行换老婆工作。高宗在一片反对声中听到这样的话,自然十分兴奋,马上给他升职。同样,几十年没有成为政治活动领军人物,而且和长孙无忌派素来不睦的中老年干部许敬宗也冲向聚光灯,为高宗的换老婆计划鼓掌助威。随之而来的一批政治上颇有抱负,但因为中央用人大权被长孙无忌控制而没有机会施展拳脚的中青年官员也加入了拥护换老婆的阵营。但是,真正要进行朝廷重要会议,他们根本没有发言的机会,连能否列席都是个问题。

所以,最后的局势演变为青年皇帝唐高宗和比他年长的武则天,与长孙无忌等元老重臣之间的较量。重臣的支持者仍然是重臣,青年皇帝的支持者都是人微言轻而且对道德观念不是那么看重的中下层官员。看起来好像是大臣们之间站队,但是皇帝自己也要站,而且他希望大臣和他站一个队。他们之间的博弈矩阵如下:

从上面的矩阵看来,对抗已成了他们之间的严格优势策略,合作已不可能了,那么就看在相持中谁的实力更强了。很明显,皇帝的实力要大于大臣,废皇后就是必然的事了。

两种处境相近的困境如果因为某些特殊的关系联系在一起,就会造就一个合作性博弈,让双方共同努力摆脱囚徒困境。“同舟共济”恰恰可以形象地描述这种状态,“同舟”就是他们合作摆脱困境的基点。

对他的舅舅,高宗一点办法都没有,只好使用最拙劣的形式,他又是送礼又是求情,甚至把长孙无忌小老婆生的儿子都封赏了。但是长孙无忌立场不变,在他心中,这个问题没有商量的余地。

在后来举行的御前会议上,双方发生了争执,而且双方都采取各种方式,互相揭伤疤翻老底,企图给对方扣上道德败坏、衣冠禽兽、破坏朝纲、违背太宗皇帝以来的大政方针之类的罪名。

高宗主动提出了王皇后没有生育儿女并且企图暗害皇帝两项重要罪名;褚遂良针锋相对,指出武则天品行不端,家庭出身不好,隐瞒婚姻史等不良行为,说到动情之处,以头抢地,血流成河。

正当他说得慷慨激昂之际,武则天在帘子后面大喝一声,要求杀掉这个蛮子。这么一闹,双方再无合作的可能。

换老婆问题这样发展,谁都没有想到。其实回头来看看,因为这个问题和朝廷大政方针的控制权联系在一起,所以一旦放弃了对这个问题的立场,马上就会失去日后把持朝政的机会。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双方可以说都不能胜出,僵在那里。这个时候,当时最著名的将领李责含含糊糊地表态了——这个名字可能大家不太熟悉,不过他还有个十分常见的名字,叫做徐茂公。

虽然他功勋卓著,但是长孙无忌这些守旧的掌权者却一再对他压制,并且把他排挤在朝廷核心成员之外,他便只能做一个不管具体事务的闲职。

虽然一般来说老兵们都是支持老派的,但是事实上政策如果不倾斜,他们自然不一定能够无条件拥护。

他对高宗说,家里的事情,不用外人掺和,该怎么着就怎么着。对于一个当年以军事立国的政权而言,老兵的话是特别有力量的,高宗听了之后精神焕发,局势就这样逆转。

朝臣的站队情况已经一目了然,高宗自己也选好了队伍。

队站好了,老婆自然顺利地换掉了,老派反对分子一律处理。只不过是早晚的问题。老兵依然搁在一边不予重视,倒是那些站队的年轻人应该奖励。

而且,日后的年轻人越来越对换老婆之类的事情表示看得开,也没有那么明确的政治伦理观,于是高宗又继续折腾。开始换太子,把儿子们摆弄来鼓捣去,直到最后,谁当皇帝都是第三代年轻人不怎么关心的问题了。

于是,武则天这个当年有幸成为皇帝老婆的女子登上了金殿,坐稳了龙椅。

后代的评论家们说到武则天为什么能当皇帝、为什么能让大唐山河变色、为什么当时的观念可以允许时,都感到十分不解。

其实,当年她老公让朝臣站队把老婆问题和政治问题一起表决,就已经为她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正确对待潜在危机

标准的囚徒定律模式,是双方处于一个相同的困境状态下,针对可能出现的后果,所作出的最利于自己的选择。

但是,这只是一个模式而已,在现实中,有很多的困境模式,都并不是这么简单而且整齐划一的形式。

有时两人处于相似的困境之下:有时两人的困境完全不同,但造成困境的外在因素相同:有时两人的困境和外在因素都不同,但是具有一定的间接联系。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仔细分析自己和对方的处境,作出最有效的决断,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所以,在囚徒困境下,不是说损人就一定能够利己,而是要选择一个最合适的基点,选择让自己有利而且阻力最小的策略来摆脱困境。

在几乎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汉高祖刘邦摆脱“白登之围”的策略。就是一个通过审时度势,分析出对方和自己的困境具有间接联系并且拥有一个共同的解决办法的过程。

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匈奴各部,势力强大,统治了大漠南北的广大地区。汉初,匈奴贵族经常率领骑兵南下,掠夺北部边郡的人口、牲畜和财物。

汉朝刚刚平定中原的时候,还顾不上和匈奴作战,就把韩王信改派到代地,建都马邑城。公元前201年,冒顿单于发兵围攻马邑(今山西朔县),韩王信投降了匈奴。

匈奴得到了韩王信,于是率兵向南越过了句注山,攻打太原,直到晋阳城下;第二年冬,又占领了晋阳。汉高祖刘邦闻讯,亲自领兵前去迎击匈奴,收复了晋阳,兵锋直达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

当时正遇上冬天严寒下雪的天气,西汉的战士冻掉手指的有十分之二三。

冒顿知道这个消息,假装失败逃跑,引诱汉军。汉军追赶冒顿,冒顿把他的精锐军队隐藏起来,只出现了一些老弱残兵。于是汉朝出动全部军队,多半是步兵,共三十二万人,向北追击匈奴,但由于轻敌冒进,刘邦和他的先头部队首先到达平城,步兵还未全到。

冒顿指挥他的四十万精锐骑兵,在白登山把刘邦包围起来,七天之内,汉军内外不能相互救助,军粮已绝。

匈奴的骑兵,在西方的全是白马,在东方的全是青马,在北方的全是黑马,在南方的全是赤马,可以说这个包围圈密不透风。

在七天七夜里面,刘邦的军队没有军粮,也没有草料,完全和主力部队断绝了联系,这便是历史上的“白登之围”。

既然当时已经这么危险,而且汉军已经不堪一击了,为什么匈奴没有在“白登之围”就杀掉或者俘虏刘邦,灭亡西汉王朝呢?

这恰恰是因为刘邦采纳了大臣陈平的妙计,做好了匈奴后方的策反工作,才得以脱困而出。

面对可能出现的潜在危机,人们总是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这是一种预期的支付,为了保证自己能够免于陷入困境。

这种心理,恰恰给了正处于显性困境者机会,或用欺骗的方式,或夸大其词,让人们作出预期支付,帮助自己摆脱困境。

陈平为刘邦献上的计策实际上不算高明。就是在军事上打不过对手,便要在敌人的后方疏通关系,这其实是战国时期常用的一种策略,但是陈平因地制宜,施展得十分得心应手。

当时,陈平作为汉朝的使者,去秘密拜见匈奴冒顿单于的妻子,送给阏氏很多礼物。而且除了这些金银财宝之外,还有一张美女的画像。

陈平十分了解这位夫人的心理,就对她说:“现在我们已经十分危急了。如果单于再不退兵,我们中原都会落入单于的手中。我们中原有很多比这画上的女子更加漂亮的女子呢,不过,如果你们单于愿意退兵的话,我们愿意把这画上的美女献给单于,作为他的小妾,希望夫人您能从中斡旋一下,让我们回去吧。”

陈平这番话,分明是欲擒故纵,他告诉单于夫人中原的女子很美,而且愿意把画上的女子献给单于,作为一个战败国的使者,他这么说是不会引起怀疑的。

但是,作为单于的妻子,就要考虑到如果冒顿单于真的征服了中原,就会从中原掠夺大量的美女,这样势必会影响到她自身的利益,因为处于权力中心的后宫女子,一旦失去了丈夫的宠爱,就等于失去了权力。

所以,单于夫人就要盘算一下,到底征服中原扩大匈奴的势力重要,还是保住自己的地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