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人与环境知识丛书:地球与环境
8434100000009

第9章 不见血的伤口(2)

世界荒漠化现象仍在加剧

1996年6月17日第二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发表公报指出:当前世界荒漠化现象仍在加剧。全球现有12亿多人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胁,其中有1.35亿人在短期内有失去土地的危险。荒漠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还演变为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它给人类带来贫困和社会不稳定。到1996年为止,全球荒漠化的土地已达到3,600万平方千米,占到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1/4,相当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国土面积的总和。全世界受荒漠化影响的国家有100多个,尽管各国人民都在进行着同荒漠化的抗争,但荒漠化却以每年5~7万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大,相当于爱尔兰的面积。到二十世纪末,全球损失约1/3的耕地。在人类当今诸多的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人们来说,荒漠化意味着他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的消失。

荒漠化是地球上最为普遍的土地退化形式,是较为严重的“地球疾病”,甚至被称为“地球的癌症”。土地荒漠化的表现大致为土地沙漠化、盐碱化和草原退化三种形式。

据联合国资料,目前全球1/5人口,1/3土地受到荒漠化的影响。1992年6月世界环境和发展会议上,已把防治荒漠化列为国际社会优先发展和采取行动的领域,并于1993年开始了《联合国关于发生严重干旱或荒漠化国家(特别是非洲)防治荒漠化公约》的政府间谈判。1994年6月17日公约文本正式通过。1994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从1995年起,把每年的6月17日定为“全球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向群众进行宣传。我国是《公约》的缔约国之一。

目前,我国荒漠化形势十分严峻,根据全国沙漠、戈壁和沙化土地普查及荒漠化调研结果表明,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27.4%,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据中、美、加国际合作项目研究,中国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541亿人民币。

我国荒漠化土地中,以大风造成的风蚀荒漠化面积最大,占了160.7万平方千米。据统计,70年代以来仅土地沙化面积扩大速度,每年就有2460平方千米。

现在再来看看草原退化的情形。根据有关方面的最新调查显示,到2009年止我国严重退化草原近1.8亿公顷,且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继续扩张,天然草原面积每年减少约65万至70万公顷,同时草原质量不断下降。约占草原总面积84.4%的西部和北方地区是我国草原退化最为严重的地区,退化草原已达草原总面积的75%以上,犹以沙化为主。虽然近年国家加大投入,实施了一系列草原生态治理和保护建设项目,但草原生态恶化的局面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下面是我国草原生态退化从“点”到“面”的窘境:

锡林郭勒盟2006年退化、沙化草场面积已达18,446万亩,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由1984年的48.6%扩展到64%。西部荒漠化草原和部分典型草原约有近7,500万亩“寸草不生”。进入上世纪90年代至2002年间,浑善达克沙地流动沙丘面积每年增加21.45万亩。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屏障的作用明显削弱,成为威胁首都和华北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沙源地。

锡林郭勒大草原也面临退化威胁

甘南藏族自治州及玛曲县90%以上的天然草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退化现象。全州重度、中度退化面积分别达1,220万亩和2,040万亩,分别占天然草场面积的30%和50%。玛曲县境内100多眼泉水和11条黄河支流常年干涸,补给黄河的水量比上世纪80年代减少15%左右。玛曲草原对黄河“蓄水池”的水源涵养功能和黄河水量的补充作用正在削弱。

堪称我国“条件最好草原之一”的呼伦贝尔草原,近年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和盐渍化现象。据2005年调查结果显示,陈巴尔虎旗境内的呼伦贝尔草原退化、沙化、盐渍化“三化”总面积达1,070万亩,占全旗草原总面积的47%。呼伦贝尔大草原“风吹草低现牛羊”的美景已变为“浅草才能没马蹄”的窘境。

中国土地荒漠化的警报,就是近年来越来越严重的沙尘暴。土地的沙化给大风起沙制造了物质源泉,所以说沙尘暴是土地荒漠化引发的一种气象灾害。

扬沙与沙尘暴都是由于特定区域地表尘沙被大气流剧烈活动带起造成的。其共同特点是能见度明显下降,天空混浊。两者大多在北方春季冷空气过境时出现,所不同的是扬沙天气影响的能见度约在1千米到10千米之间。而沙尘暴天气的能见度甚至小于1千米。

特大沙尘暴在民间被俗称为黑风。黑风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早有记载,如公元1830年,宁夏中卫及兰州一带“春三月二十八日卯时,中卫天忽昏黑,室内点灯,至午开始大明。兰州府属州县大风昼晦”的表述,无疑是一次黑风天气过程,而且我们也不难联想到《西游记》中唐僧师徒遭遇黑风怪的故事。

一座桥上,一对新人冒着沙尘拍摄婚纱照

沙尘暴作为一种高强度风沙灾害,并不是在所有有风的地方都能发生,只有那些气候干旱、植被稀疏的地区,才能可能发生沙尘暴。沙尘暴多发生在每年的4~5月。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每年此时,在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亚洲大陆形成印度低压,强烈的偏南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控制大陆的蒙古高压开始向西向北移动,寒暖气流在此交汇,较重的西伯利亚寒流自西向东来势快,常形成大风。形成沙尘暴的风力一般8级以上,风速约25米/秒。

此外,通过实验研究人员得出一条结论:沙尘暴发生不仅是特定自然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且与人类活动有对应关系。人为过度放牧、滥伐森林植被,工矿交通建设尤其是人为过度垦荒破坏地面植被,扰动地面结构,形成大面积沙漠化土地,直接加速了沙尘暴的形成和发育。

2000年4月间,中国科学院的专家对当时北京“沙尘暴”的沙尘样本做过检测。他们发现80%以上的样本属壤质和沙质土壤。其化学成分表明:这些沙尘中有很大部分是来自干旱农田、撂荒地和退化草场。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内蒙古地区曾兴起三次大规模开垦草原的高潮。第一次是1958年至1962年,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开垦草原,大办农业和牧业基地。第二次是1966年至1976年,提倡所谓“牧民不吃亏心粮”,盲目开垦草原。据有关人员统计,从1958年至1976年的18年间,内蒙古全区开垦草原206.7万公顷。第三次是从1980年年末开始的持续10年的草原开垦高潮。虽然目前还没有第三次垦荒面积正式的统计数据,但有一项调查表明,其“开垦强度和开垦面积大于前两次”。如此大规模的开垦,不仅把地面平整、土壤肥沃、土质较厚的很多优质牧场开垦成农田,还把固定沙漠的绿洲、草原湿地、河谷滩地、湖盆洼地、沙丘间低地全部开垦殆尽。

在干旱地区开垦耕地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例如在鄂尔多斯草原,1986年至1996年开垦的12万亩土地中,有8万亩沙化,被迫撂荒,占总开垦面积的66.7%。当地群众痛心地说:“一年开草场,二年打点粮,三年五年变沙梁。”根据科学观测,草场一旦被开垦,少则三五年,多则七八年,具有生产能力的表层土便会随风逝去,剩下的土壤由于颗粒粗,保水保肥能力差,不再具有经济利用价值,便被遗弃,沦为撂荒地。这些耕地和撂荒地上扬起的尘埃极易形成大规模的沙尘暴。

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发生越来越频繁,且强度大,范围广。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级气象台站对强沙尘暴有过多次准确的记录。但是,直到1993年5月5日特强沙尘暴之后,国内大规模的研究和更深入的专门探讨才真正开始,预报和警报等业务体制开始逐步建立,也由此才有了对沙尘天气的分型以及关于沙尘暴的比较完整的定义。

1993年5月5日新疆、甘肃、宁夏先后发生强沙尘暴,造成116人死亡或失踪,264人受伤,损失牲畜几万头,农作物受灾面积33.7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5.4亿元。大风掠过武威的时候,正好是乡间小学放学之后,田野之中纵横交错的灌渠旁,高高兴兴地走在回家路上的懵懂学童,对即将面临的厄运毫无察觉,当灾害突然袭来的时候,不少孩子被吹落渠中殒命,他们来不及也无力躲避……这是一个黑色的日子,因为一种苦难而让我们铭记。由此可以说,1993年是世界范围内沙尘暴研究的一个新的发端。这一年的春天,有无数的人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时间看到了“5.5”黑风突袭金昌的录像片段,据说是一个正在试用新摄像设备的目击者偶然拍摄到的,后来成为沙尘暴形成机制的珍贵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