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之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和世界第二富翁沃伦·巴菲特是两个互不相干的人,彼此只闻其名,却不识其人。两人之间甚至还有很深的偏见:盖茨认为巴菲特固执、小气,靠投资发财,不懂时代的先进技术;巴菲特则认为盖茨不过是运气好,靠时髦的东西赚了钱而已。但是后来,他们成了商场上不多见的莫逆之交。巴菲特多次公开地说,此生最了解他的人就是盖茨,而盖茨也尊称巴菲特为自己人生的老师。
这种转变起源于他们在1991年春天的第一次交往。那天,盖茨收到一张邀请他参加华尔街CEO聚会的请帖,主讲人就是巴菲特。他不屑一顾,随手把请帖丢到一旁。盖茨的母亲微笑地劝儿子:“我倒是觉得你应该去听一听,巴菲特有今日的成就,必定有他的过人之处,他或许恰好可以弥补你身上的缺点。”盖茨觉得母亲的话很有道理,决定认识一下这位大他25岁的前辈。
在会议室,巴菲特见到盖茨后,傲慢地说:“你就是那个传说中非常幸运的年轻人啊!”盖茨是以一颗真心来结交巴菲特的,因此没有针锋相对,而是真诚地鞠了一躬,说:“我很想向前辈学习。”这一举动完全出乎巴菲特的意料,他心里不由对盖茨产生了好感。
离会议开始还有一段时间,巴菲特和盖茨有意坐到了一起,一个讲述,一个倾听,彼此聊到自己的童年和对世界经济的看法。两人惊奇地发现,他们有太多的共同点:都是白手起家,热衷冒险,不怕犯错误……不知不觉一个多小时过去了,意犹未尽的巴菲特被催促着来到演讲台上,他的开场白竟然是:“在开始讲话之前,我想说的是,今天我第一次和比尔·盖茨交谈,他是一个比我聪明的人……”
随着交往的深入,盖茨逐渐认识到巴菲特是个不可多得的“真人”:他并非一毛不拔的“铁公鸡”,相反,他对金钱有着超凡脱俗的深刻见解,他说:“财富应该用一种良好的方式反馈给社会,而不是留给子女……”他的家庭生活幸福美满,每当妻子面临危难的时候,他都守候在她的身边,他不但支持妻子从事慈善事业,而且身体力行,计划在自己离世后,将全部遗产留给妻子,由她把这些钱捐献出去;为记录3个孩子成长的经历,他坚持写了30本日记;他对待朋友非常真诚,乐于助人,他的人格魅力常常打动每一个与他交往的人……
同样,在巴菲特眼里,盖茨也是个年轻有为的“真人”。2006年6月15日,盖茨宣布将逐步退出微软,专心从事慈善基金会的事业。紧随其后,6月25日,巴菲特因为妻子过早离世,决定把370亿美元的财产捐给盖茨的慈善基金会。他动情地说:“我之所以选择盖茨和梅琳达慈善基金会,一方面是因为我认为它是世界上最健全的慈善组织,另外就是我十分信任盖茨和梅琳达(盖茨的妻子),他们是我最好的朋友。”
画龙点睛
生命就像一棵华美的树,独自成长只能享受一种果实,假若能够将自己的果实真心奉送到别人面前,又乐意别人的枝条伸到自己的世界里,就会分享到更多香甜的果实,这就是积极与人交往、真心与人交往的秘密和价值所在。
镜子后面的风景
有一个人,他在年轻时拼命赚钱,中年时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一个富翁。可是物质生活丰富了的他,其实并没有因为达到梦想而感到发自内心的快乐。他的一个经营香草农园的高中同学反而过着平凡却快乐的生活。对此他十分不解。
有一天,他很不甘心地请教这位同学:“我的钱可以买100个香草农园,可是为什么我却没有你快乐?”
同学指着旁边的窗子问富翁:“从窗外你看到了什么?”
富翁说:“我看到很多人在逛花园。”
同学又问:“那你在镜子前又看到了什么呢?”
富翁看着镜子里憔悴的自己,说:“我看到了我自己。”
“哪一个风景辽阔呢?”
“窗子当然看得远了。”
同学微笑了:“就因为你活在镜子的世界里呀!当你试着将镜子后面的那层水银漆剥掉,你就会看到全世界。”
画龙点睛
走出自我封闭的牢笼,积极地接纳别人,与他人进行心灵的沟通,才能得到快乐。
何必扫阳光
有兄弟二人,年龄不过四五岁,由于卧室的窗户整天都是密封着,屋内太阴暗,他们看见在外面灿烂的阳光下玩耍的孩子,都觉得十分羡慕。兄弟俩于是商量说:“我们可以一起把外面的阳光扫一点进来。”于是,兄弟两人拿着扫帚和畚箕,到阳台上去扫阳光。
等到他们把畚箕搬到房间里的时候,里面的阳光已经没有了。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扫了许多次,屋内还是一点阳光都没有。
正在厨房忙碌的妈妈看见他们奇怪的举动,便问:“你们在做什么?”
他们回答说:“房间太暗了,我们想扫点阳光进来。”
妈妈笑道:“只要把窗户打开,阳光自然会进来,何必去扫呢?”
画龙点睛
把封闭的心门敞开,成功的阳光就能驱散失败的阴暗。
一村菊香
禅师在院子里种了一棵菊花,第三年的秋天,院子成了菊花园,香味一直传到山下的村子里。
凡是来寺院的人都忍不住赞叹:“好美的花儿啊!”
一天,有个人开口向禅师要几棵花种在自家的院子里,禅师答应了,并亲自动手拣挑开得最艳、枝叶最粗的几棵,挖出根须,送到了要花人的家里。消息很快传开了,前来要花的人络绎不绝。这些人在禅师眼里一个比一个亲近,都是不能不给的。不久,院里的菊花就被送得一干二净。
没有了菊花,院子就如同没有了阳光一般地寂寞。
秋天的最后一个黄昏,弟子看到满院的凄凉,说道:“真可惜啊,这时本应是满院菊香的!”
禅师笑着对弟子说:“你想想啊,这样岂不是更好,3年后是一村子的菊香啊!”
“一村菊香!”弟子不由得心头一热,看着禅师,他脸上的笑容比开得最艳的菊花还要灿烂。
禅师说:“我们应该把美好的事物与别人一起分享,让每个人都感受到这种幸福,即使自己一无所有了,心里也是甜蜜的!这时候我们才真正拥有了幸福!”
送人鲜花,手留余香!
真正的幸福并不是独乐,而是要众乐啊!
画龙点睛
把快乐的事情拿来与人分享,而不是只想到自己时,分享的幸福要远远大于独占的幸福。
低价卖房
有位孤独的老人,无儿无女,又体弱多病,缺少亲人照顾。于是,他决定搬到养老院里去住,那里至少有医生、护士,还有同龄的老人陪他聊聊天。老人便宣布出售他漂亮的住宅。这栋房子是他结婚时购买的,虽然他有些舍不得,但自己的确没有精力来打理它了,又不能眼睁睁看着它就这么荒废、坍塌,还不如卖给一个真正喜欢它的人。
因为这是一所有名的住宅,所以购买者闻讯蜂拥而至。老人设定的销售底价是8万英镑,但人们很快就将房价炒到20万英镑,而且价钱还在不断攀升。老人并未因此而欣喜万分,他一直坐在自己的躺椅上,满目忧伤。是的,要不是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他是不会卖掉这栋陪他度过了大半生的住宅的。
一天,一个衣着朴素的青年来到老人面前,弯下腰低声说:“先生,我真的很喜欢这栋住宅,可我的钱不够,我只有5万英镑。”
“但是,它的底价就是8万英镑,”老人淡淡地说,“而且现在它已经涨到20万英镑了。”
青年并不沮丧,他诚恳地说:“先生,如果您把这栋住宅卖给我,我保证会让您依旧生活在这里,而且比以前快乐得多!您可以和我父母一起喝茶、读报、聊天、散步,我还会陪你们逛公园,定期带你们去医院检查身体……相信我,我会用心来照顾你们的!”
老人想了一会儿,又看看青年诚挚的目光,站起身来,给他的律师打了一个电话:“唐纳先生,您不必再费心寻找买主了,我已经决定了,把这栋住宅卖给一个小伙子。”
画龙点睛
世界上最有力的武器不是坚船利炮,而是一颗真挚的爱心。保持一颗仁爱之心,保持对真、善、美的追求,才能让你获得永久的尊重和帮助。爱心永远比金钱更可贵,也更能打动人心。一个真正拥有爱的人,是永远都不会孤独的。
同寝室的陌生人
俄罗斯某大学新生报到的日子到了,拉伊斯基就是新生之一。他登记之后就带着大大小小的行李朝自己的宿舍楼奔去,他非常地兴奋,从他那激动的表情就可以看出来。
拉伊斯基来自西部的一个小镇,那里的居民能歌善舞、热情好客,而他自己也受到当地民风的影响,十分活泼开朗。他因此很快就成为学校里很知名的学生,受到很多同学的喜欢,并且交了很多的好朋友。
在拉伊斯基的寝室里还有一个来自一个非常寒冷的小镇的学生,叫安纳多利。他们虽然不在同一个系,但是分到了同一个寝室。安纳多利是个典型的沉默者,他很少与别人说话,也很少听别人说话,就好像把自己锁在一个小屋子里一样,与世隔绝。即使是同一寝室的哥们儿,也很少和他交流,当然,这也是因为他不爱说话的缘故。冬天的时候,安纳多利喜欢穿着黄色呢子长大衣,衣领竖得老高,头上戴着大皮帽子,好比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
拉伊斯基因为性格开朗,很受女孩子的欢迎,不久就开始谈起恋爱,寝室里另外一位高大英俊的小伙子卡尔平也找到了梦中情人。于是,两人在晚上就找到了比较投机的话题。在寝室里,拉伊斯基讲述着白天与女朋友之间的趣事,而卡尔平也会不时让人分享自己的感受。
过了很久,安纳多利似乎再也忍受不了寝室里的谈话,于是经常出现在一盏昏黄的路灯下,拿着一本谁也不知道是什么内容的书,很有兴趣地读着。圣诞节前一天的晚上,他披上那件卡其布上衣,又出去看书了。圣诞节那天早上,人们看到满地是白皑皑的雪,远处几棵大树已被风吹断。大家还发现,雪地里躺着一个身穿卡其布上衣的人,手中拿了一本不知道内容的书。人们翻开那本“书”,发现里面什么也没有,全是白纸,或许他太想听见有人问他:“你看的是什么书?”
画龙点睛
或许我们身边还有许多天天都会接近,却依然感觉陌生的人,那么,就去主动与他们沟通吧,因为他们很可能也很期待这样,但却由于种种原因而羞于开口。让我们打开一扇窗,不管是给自己,还是给别人。它可以让我们了解他人,也可以让他人了解我们。
长途车大家庭
妻子和我以前一直认为,互不熟识的人根本不可能建立彼此间的友谊。可是我们错了,这些年来,每个星期日早晨和一伙“不知姓甚名谁”的人搭乘长途车去城里,彻底改变了我们的想法。
开往城里的长途车,总是在人们睡意蒙胧时就出发了,无论是阴雨绵绵、大雪纷飞的冬季,还是闷热潮湿的夏季。我们总想快点到达目的地,这似乎比了解互不相识的人更重要。
可是有一位中年妇女,她却不这样认为。从她的穿戴上看,这是一个家境贫寒、生活拮据的女人。而每一次,她都不忘给司机带来一杯热咖啡。
还有一位矮胖个子的先生,每次去城里只为买份当期日报,在咖啡馆里待上一会儿,然后腋下夹着报纸回到车上。有一天他刚想上车,就在路边滑倒了,车上的人们立即围了上去,七手八脚地抬起他。有人叫来救护车,救护车刚开动,就有人发现掉在路沟边的那份报纸。司机心领神会地开车追赶上开动不久的救护车,让人们把报纸从救护车的窗子里塞了进去。
有好几个月,我们为一直没有和坐在前排那位默不作声的老年妇女建立联系而感到失望。一天傍晚,我们走进一家小餐厅,发现了那位夫人常穿的外套,然后是那张饱经风霜的脸。我们仍像以往那样朝她点头,这次,似乎是冰封的河水在春日阳光的照射下溶解了,她的脸上出现了遇到熟人时才会有的表情,语句一字一顿从她口中蹦出。直到那时,我们才明白,她口吃。她有一个低能的儿子,如今被送进了特别护理院,于是坐车去城里看儿子是她每星期最重要的一件事。在餐厅里的偶然相遇,使她感到“我们分……分享了友谊”。
星期日的早晨,那位中年妇女又上车了,同样是那个座位,那条线路,那杯热咖啡。只是放在司机面前的,已不仅仅是一杯热咖啡了。长途车变成了友谊的大家庭。
画龙点睛
许多人和陌生人相处时总是感到发憷。其实,只要你敢于大方地首先伸出你的双手,对方一定会给你热情的回报。
两个钓鱼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