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仁德法师
8461800000029

第29章 功过是非

地狱门前僧道多。但肯定有那么一些人是为了社会大众的利益而走进地狱的。那么,就让我入一次地狱吧。

从大屿山之梦中醒来的仁师一遍遍地回忆着梦中所见的那尊高大的铜像,一遍遍地呼唤着菩萨的名号。奇怪的是,那尊铜像是那样清晰地浮现在他的眼前,包括菩萨衣袍的皱折,以及菩萨锡杖上那串串金环,仿佛刚才的所见,并非是一埸幻梦,而是实在的情景。

这时,窗外已经露出了如昼的白光。他以为天快亮了,于是翻身而起,坐到窗前。周围的摩天大楼上无数五彩缤纷的光照灯将香港的街道装扮得流光溢彩,这真正是一座不夜之城啊!然而,他的的眼前仍矗立着那尊梦中所见的高大的地藏铜像,那样清晰,那样光彩照人。他看了看表,现在正是午夜两点,他只得又回到床上躺下,继续散漫着自己的心思。

九华山,一座巍峨挺拔的江南名山,它的称名于海内外,正是由于它是地藏菩萨的道埸,以致使它在明清以后与山西的五台、四川的峨眉、浙江的普陀并称于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历史上,人们习惯以金、银、铜、铁形容这四座佛山。五台山以那一座座金碧辉煌的皇封寺庙举世闻名,峨眉山金顶其气势大气磅礴为世人称道,普陀山更是以海天佛国引人入胜。相比起来,九华山虽有独具江南风格的寺庙建筑群,但是,比起其他三座佛山来,将要走向世界的九华山毕竟缺少一些什么……

一个无比美丽的憧憬潮水般开始在仁师的头脑中漫溢起来。

1995年春天,应新加坡佛教居士林的邀请,大和尚第一次来到这个东南亚美丽的国家进行访问。为迎接他的到来,新加坡各界居士早早地作了准备,他们为师父准备了最舒适的宾馆,他们为师父准备了最可口的素食。人们等待着,等待着这位受人尊敬的大师带着地藏菩萨的慈光踏上这块美丽的土地。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的李居士为大和尚的到来准备了盛大的欢迎宴会。对于一些未曾拜识过大和尚真颜的信徒来说,那真是一个无比幸福的时刻。于是,在这位大师的面前,无数的居士匐伏在地。面对如此激动人心的埸面,大和尚似乎看到了九华山在新加坡,乃至整个东南亚的地位,看到了佛教在这个美丽的东南亚国家是怎样的深入人心。

当夜,李居士前来大和尚下榻的宾馆看望师父。

李居士问候了师父的饮食起居等情况,于是,僧俗二人就九华山佛教在新加坡以及整个东南亚的传播情况交谈起来。李居士介绍说,新加坡虽然说不上是一个佛教国家,但是,佛教在整个国民教育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越是生活在物质丰裕国度的人们,越是深切地感受到精神文明的不可或缺。尤其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地藏菩萨,更是受到在新加坡乃至整个东南亚国民的推崇,据说在新加坡几乎每一户普通人家都供奉着地藏菩萨。地藏信仰,已经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宗教行为,九华山成了世界佛教信徒众所皈依的佛教名山。然而大和尚并不知道,在新加坡的居士中间,一个关于建议在九华山建造露天大铜像的话题正悄悄地展开。

话题似乎很自然地拉到香港天坛大佛,接着他们又谈到中国内地正在建造的其他大佛。终于,李居士代表新加坡众多居士将那个并不很成熟的建议向大和尚提了出来。

李居士没有注意到大和尚那刹那间凝结的眉头,他也并不知道,目前大陆各地立寺造像成风,已成为一种令人担忧的社会现象。但大和尚还是很快从一种沉思中兴奋起来,的确,李居士的一席话拨动了仁师久有的一根心弦,他舒心地笑起来。

“我这次来,就是想同你们商量一下我久有的一个计划,不,是我梦中的一个情结。”这时候,他的面前似乎又浮现出那尊巨大的地藏铜像,那菩萨手持锡杖,足踏莲花,向人们发出动人心魄的微笑……

听完大和尚的叙述,李居士开始激动起来,这个黄皮肤黑头发的新加坡大居士,他的血管里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他的心中有一尊至高至美的形象——佛。正是这一点,才使得他在经商多年之后,终于选择了佛教居士林的工作。我们不能确知他选择这一工作的最初的动机,也许是缘于一次突然的启悟,也许同样是因为一个美丽的梦境,但不论是哪一种,对于一个佛教徒来说,都是一种因缘的契合,都是一种宿世善根在起着作用。

这真叫高山流水遇知音,这一夜,僧俗二人越谈越投机,越谈越兴奋,不觉夜已深沉,李居士看看表,知道该让大和尚休息了,于是告辞出门。

第二天,仁德大和尚要在九华山建造地藏菩萨露天铜像的消息不胫而走。几天以后,为了表达新加坡居士对这一大事因缘的切实支持,在新加坡佛教居士林的组织下,新加坡全国各界居士迅速为大铜像的筹建举行万人祈祷大法会,祈祷大法会上,无数居士当埸为大铜像捐赠,那种热烈的埸面,真正是令人感动。

新加坡访问结束,仁师一踏上九华山的大地,就立即向九华山佛协和有关官员汇报了新加坡居士踊跃支持在九华山建造大铜像的情况。听完大和尚的介绍,多年的同参、弟子以及各级官员们都十分兴奋。大家说,有您老人家牵头,就不怕这件世纪盛事不能做成。

“不过目前各地立寺造像成风,恐不是一种正常现象。”大和尚有一种预感,他的这件晚年的壮举在得到绝大多数人支持的同时,也将会遭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反对意见。

“那是应该区别对待的吧,”官员们说,“九华山是佛教的四大名山,是一座世界级的风景名胜区。在九华山建造这样一个标志性的建筑,不仅是佛界旷古未有的盛举,同时也为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带动地方经济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一件惠及子孙,利国利民的大事啊!”

果然,不久,他突然接到青年学者赵有志的信。让他始料不及的是,年轻而率直的赵有志在信中极力劝阻他实施建造大铜像的计划。赵有志列举了历史上立寺造像者的功过是非,尤其是南北朝时期造像成风,以致给国家社稷所带来的祸患。

赵有志在信的结尾说:“您已经是年逾古稀的老人了,您想过没有,这样浩大的工程,将会耗去您多少精力和时间,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社会大气候下,牵一发而动全身,您能够承受得了这样巨大的经济上和精神上的压力吗……”

那天晚上,大和尚在功夫中认真地调整了自己的心绪。

算起来,他从第一次踏上九华大地至今已四十多个年头了。那时候,自己是多么年轻,那时候梦寐以求的就是能够有一天了生脱死。为了那神圣的“了生脱死”,他付出了许多,也失去了许多。现在看来,了生脱死固然可贵,但是,对于一个大乘佛教的追随者来说,能够为社会哪怕做一件有益的事情,不是比“了生脱死”更具意义吗?当年虚云老和尚说,生于末法,能护持一片伽蓝,供养一尊菩萨,当是功德无量的事情。现在,我们这一代僧人所护持的,则是一座正被世界所接受的佛教名山。时光流过了一千多年,我们所处的社会,毕竟是南北朝时期所无法比拟的社会,改革开放,为社会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许多的契机,地藏露天铜像的建造,也许正是将地藏道埸九华山推到世界面前的一次最好的契机。

至于说到功过是非,古人说,地狱门前僧道多,那走进地狱之门的僧道各有因缘,但是,肯定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是为了社会大众的利益而走向地狱的。那么,为了九华山,为了地藏道埸,就让我入一次地狱吧!

这一年的春天,又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期间,仁师拜会了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当叶选平得知仁德大师即将在九华山建造地藏菩萨大铜像的消息后,当即表示,我将全力支持你们。叶选平取出纸笔,用他那功深底厚方正洒脱的颜体书法写下地藏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本誓愿,表达了他对地藏精神的高度赞扬。

当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光英得知九华山要建造地藏铜像的消息时,更是表示了极大的支持。王光英说,这是好事,有什么困难,我会尽力帮你们解决。

安徽省委、省政府都对九华山建造地藏菩萨露天铜像的工程十分关心,两任省委书记亲自过问这一在安徽省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的大事。副省长张平亲自到九华山就这一大事进行调研,并亲自上北京催批手续。省人大副主任季昆森在任池州地委书记期间,把大铜像建设作为兴区富民的工程来抓,他到省人大任职后,仍帮助做了大量的工作。池州地委以及九华山管理处的领导更是锲而不舍,紧抓不放,专门成立了领导班子,具体指导工作。

被这件世纪盛事激动着的还有另一位老人,在北京小羊栓胡同的一个四合院里,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老当听到九华山筹建地藏菩萨大铜像的汇报时,当即为大铜像题写楹联一幅:

长忆谪仙人开九芙蓉殊胜境

仰瞻菩萨像放大吉祥光明云

朴老的楹联既回忆了九华山开启历史的第一人谪仙李白,同时更道出了九华山佛教的根本核心地藏菩萨的吉祥光明为世人仰瞻。朴老并为大铜像所在的寺宇大觉寺题写寺匾“大觉禅寺”。

九华山筹建地藏菩萨露天大铜像的消息开始在海内外广泛传播开来,海内外大德对九华山佛协的这一盛举关怀备至,大家表示一定要同心同德,共成这一中国佛教界的盛事。中国佛协多次派人来山或电话询问大铜像的报批情况,新加坡居士林林长李木源两次来山,共商捐款事宜。韩国和香港、台湾佛教界的朋友也多次询问大铜像的准备工作,而各诸山长老如上海龙华寺方丈明旸法师、四川成都昭觉寺方丈清定法师、广东光孝寺方丈本焕法师、普陀山方丈妙善法师、湖南岳麓寺和福建南普陀寺方丈圣辉法师等,也与九华山同喜同忧,心心相印。而大和尚遍布海内外的众多弟子,更是对师父的这一晚年壮举感叹不已……

1999年5月19日,在经过两年多的精心准备之后,仁德大和尚于九华山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向外界宣布:“九华山地藏菩萨露天铜像”一切手续已经齐备,准备工作业已就绪,今年9月9日,将正式举行大铜像奠基仪式。

9月9日,在灿烂的阳光之下,无数的人聚集在九华山钵盂峰下,无数的目光对准了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一块汉白玉的奠基石安放在早已选好的地基上,仁师挥锹将一抔泥土铲向那块基石,同时,他也将自己的信念投向一个他自己设定的空间。

声势浩大的奠基仪式结束之后,长龙般的车队缓缓驶离九华,无数的信众带着他们对地藏的无限向往离开钵盂峰下,但是,此时此刻,或者是以后的日子里,他们不知是否能够时常想起,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在他自己开凿的山道上还要走多远才能达到那预定的峰顶!

1999,这是人类二十世纪的最后一年,而对于一个古稀老人来说,是他奉佛的道路上又一座重要的里程碑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