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在世界上,就要和他人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做人做事都不能只为自己考虑,对他人也应多一点包容、多一点尊重、多一点爱心。
要获得尊重就要先尊重别人
人在少年时轻狂,总认为自己最重要,每个人都应该尊重自己,于是我们做出一副对别人不屑一顾的样子,结果得到的也是相同的回应。现在年纪大了,我们就该知道,要尊重你遇到的每一个人,原因有两个:第一他们需要尊重,第二你会为此得到更多的尊重。
尊重意味着不要再漠视,而是学会对别人产生兴趣。你若对别人发生兴趣,在两个月的时间内你交到的朋友,会比使别人对你发生兴趣在两年内所交到的还多。
但是人们的习惯心理是要别人先对自己发生兴趣。
纽约电话公司曾做了一个关于电话谈话的详细研究,以求得最常用的字是什么。你已经猜到了:那就是人称代名词“我”,“我”,“我”,那是在500次电话谈论中曾用过3990次的“我”。
一张集体合照,你会在照片上先看谁呢?
如果你只是在等着别人对你先发生兴趣,那到头来你永远不会得到真诚的朋友。
拿破仑试过这个。他在最后一次与约瑟芬相见时说:“约瑟芬,我的运气不比世界上任何人的坏。然而,在这时候,你是世界上唯一的我可信赖的人。”而历史学家以为:他是否可信赖她,还是疑问哩。
维也纳的著名心理学家亚德洛曾在其《生活对你的意义》这本书中写道:“对别人不感兴趣的人,生活中困难最大,对别人的损害也最大。所有人类的失败,都在这类人中发生。”
魔术之王塞斯顿同时也被誉为“幻术家”的领袖。40年周游世界,一再造成幻像,迷惑观众,使人惊奇。6000万以上的人付入场费观看他的表演,而他获利约有200万元。
有人请教他成功的秘诀。他说他的学校教育绝与此无关,因为他在幼年时候离家出走。变成一个漂泊者,乘坐货车,睡在草堆上,挨门讨饭,在车中观看铁路沿线的广告牌而学习识字。
他并没有高人一等的幻术知识,关于幻术的书却有数百种之多,关于幻术,有数十人知道得同他一样多。但他有两件事是别人没有的:第一,他有使他的人格魅力传达到台下的能力。他是表演家中的巨擘,他懂得人情。凡他所做的每种手势、每种声调、每次提起眼眉,都经预先演习。而他的动作,都按时针不差分秒。第二,塞斯顿对人有真实的兴趣。他说,许多幻术家看着观众对自己说:“好,那里是一群天真的人们,一群乡愚,我可以好好地骗他们一下。”但塞斯顿的方法完全不同。每次上台时,他都对自己说:“我因这些人看我而满怀感谢,他们使我能舒适地生活,我将尽力把最好的给他们。”
他声称他每次上台之前无数次的对自己说:“我爱我的观众,我爱我的观众。”可笑吗?不近情理吗?你有权怎样认为都可以。
人类天性中最深切的动力是“做个重要人物的欲望”。请对方帮你一个忙,不但能使他感受到自己的作用,也能使你赢得友谊与合作。
美国早期著名社会活动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利用这项原则,将敌人变成了朋友。当时,富兰克林还是一个年轻人,他把所有的积蓄都投资在一家印刷厂里。他又想办法使自己获选为费城州议会的文书办事员。这样一来,他就可以获得为议会印文件的工作。那样可以获利很多,因此他当然不愿意失去文书办事员的好职务。可是出现了一项不利的情况,议会中最有钱又最能干的议员之一却非常不喜欢富兰克林。他不但不喜欢富兰克林,还公开斥骂他。这种情形非常危险,因此,富兰克林决心使对方喜欢他。
难道给敌人一些小恩小惠就能解决这道难题吗?不能,反而会引起他的疑心,他甚至会轻视你。
富兰克林太聪明了,不会弄出那样的窘境。于是,他采取了一个相反的办法,他去请求政敌来帮他一个小忙。
富兰克林做了一件使政敌高兴的事,请求他的对手借给他10块钱,钱并不多,可敌人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使他觉得获得了尊重。这项请求,很巧妙地表示出富兰克林对对方的知识和成就的仰慕。
下面就是富兰克林自己的叙述:
听说他的图书室里藏有一本非常稀奇而特殊的书,我就给他写一封便笺,表示我极欲一睹为快,请求他把那本书借给我几天,好让我仔细地阅读一遍。
他马上叫人把那本书送来了。过了大约一个星期的时间,我把那本书还给他,还附上一封信,强烈地表示我的谢意。
“于是,下次当我们在议会里相遇的时候,他居然跟我打招呼(他以前从来就没有那样做过),并且极为有礼。自那以后,他随时乐意帮忙,于是我们变成很好的朋友,一直到他去世为止。”
富兰克林所运用的心理办法,也就是请求别人帮你忙的心理办法,时至今日仍然十分有效。
不要总把自己当成中心,你就能学会尊重别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是投桃报李,以心交心的。你尊重别人其实也就是在尊重你自己。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44岁之前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要让他们遇事隐忍退让无疑是非常困难的,然而为了让事业顺利发展,为了灵活处理人际关系,化解纠纷,你就一定要勤于修炼“忍”术,精于“忍”术。
《菜根谭》中说道:“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是进步的账本,待人宽一分是福,是利人利己的根基。”话虽这么说,可要忍让却实在是不易!君不见一个“忍”,竟是“心”字头上一把刀,把刀搁在心头上,你能不痛?“人有脸,树有皮”,即是说,人们出于自尊的需要,见到不公平的事,尤其是遇到欺负到自己头上的事,要咽下这口气,并以笑脸相迎,实在太难了,我们不妨看一看忍让究竟难在哪里呢?
首先,要忍让就必须能吃亏并甘于吃亏,“吃亏是福”这句成语是人人皆知,但却是常人难以理解,难于认同,也难于做到的。在人的天性之中,大多有自私的成分在其中,而正是这种自私的心理,决定了一般人都不肯吃亏,更难承认“吃亏是福”的道理。你可以让一个人做到大智若愚,深藏不露,以至宽容为怀,但若让他事事让着别人几分,吃“哑巴亏”,他很可能断然不会同意。只要稍微留意一下世间芸芸众生,有多少人为了自身的利益,为了不吃亏、少吃亏,或者为了多占别人一点便宜而演出了一幕幕你争我夺的人间悲剧。“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句俗语真是入木三分地道出了一部分人不愿吃亏的心理。
其次,要忍让就必须抱定不争于市、不争于世的态度,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他必须有木石一般坚定的意念,必须具有如行云流水般淡泊的胸怀,不会因无关痛痒的小事而斤斤计较,而是处处为别人着想,体谅别人,见利让利、见名让名,与世无争,这可是一个磨练心性,提高道德修养的艰苦过程,困难确实是不小的。
而我们所说的忍让,也绝不是无限度的宽容,忍让也要有原则:
(1)不能让人步步紧逼
所谓“事不过三”,说的是人们对同一对象的“忍”,可以是一次、两次,但决不可一退再让。忍让到一定份上,必须有所表示,使对方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退让不是一种害怕和无能,而只是出于一种礼貌或尊重。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一些不识好歹的人,他们为所欲为,得寸进尺,把同事及其他人的忍让当成是好欺负,可以占便宜,因此一而再、再而三地步步紧逼。对待这种人,在经过几次忍让之后,看清了其真面目,则不应再忍让下去,可以适当地给对方一点颜色看看,并通过正当的方式勇敢地捍卫自己的权利。这样,使对方认识到自己的不是。当然,这种晓之以利害的方式和途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对方了解自己真正的态度。这便是可以参照的一条原则。
(2)忍不是纵容
有些人在侵犯别人的某种利益和权限之后,由于对方采取了“忍”的态度,使之得逞。可是,这种人在得逞之后,发现了新的目标、新的利益,从而刺激了其利欲,以至于使原来的行为转化为另一种难以接受的事情。这时,作为当事人,便不能再保持一种“忍”的态度,而必须随着事物性质的变化而毅然决然地予以反击和抵抗。例如,有些罪犯在打家劫舍的时候,起初目的只在于一些金银财宝,但后来发现还有一位非常漂亮的女子,便顿生邪念,企图强暴。在这种情况下,原来只是出于不愿为一些身外之物而惹来性命之忧,而克制了自己的抵抗。如今对方所图谋的已经不是一种身外之物了,而是自己的血肉之躯了,便不可再行“忍”让了。
在日常生活中,这种情况是经常发生的。之所以会这样,就在于那些不识好歹的人常常会由于得到某些不公正的利益之后,使自己的行为在一种恶性膨胀了的邪念的驱动下,由一般的越轨而发展为犯罪。如果是这样,我们便不可再一味地“忍”下去了。
忍也要把握底线
这里的“忍无可忍”,说的是有时在同一事件中,人们起初还比较客气,谦逊地做出一些必要的忍让,但由于对方实在是过于无礼,而且行为方式和欲望令人发指,实在是难以接受。在这种情况下,便可以“忍无可忍”了。此时此刻,便不应再行“忍”下去,而可以有所表示。
忍无可忍的情况时常出现在一些公共场合之中。有些人以为别人也不认识自己,而且以后彼此间很难还会有相遇在一块儿的时候,因而处于一种匿名者的状态中。这样一种状态往往使人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过去所承担的某些义务和责任,也会不同程度地放松良心对自己的约束,因而发生和做出一些不道德的、过分的行为举止。例如,在公园里、在公共汽车里等等。非常有意思的是,在这种公共场合中,有些人也常常抱着一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尽量少惹麻烦的心理,对于一些过分的、带有侵略性的行为持“忍”的态度。这样,一方是咄咄逼人,另一方却又是息事宁人,很容易造成一种有利于某些人不断膨胀其侵犯心理的环境和条件。但是,也恰恰是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有些人肆无忌惮地一意孤行,也很容易地把人们逼到一种“绝境”,产生了一种忍无可忍的心理。
当然,这种忍无可忍是很有弹性的,它需要更多地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做出自己的判断和反应。
忍让是为了积蓄力量,后发制人,忍让也是为了顾全大局,以德服人,只要你把握了有原则的忍让之道,那么你也一定可以“守得云开见月明”。
宽恕是一种美德
做人要懂得宽恕,这不仅是为别人考虑,更是在为你自己着想,一个不懂得宽容的人是成不了大事的,处处是矛盾、事事有冲突,试想在这种情况下,你又怎能有所成就呢?
一位在山中茅舍修行的禅师,一天趁夜色到林中散步,在皎洁的月光中,他亲眼见到自己的茅屋遭小偷光顾。找不到任何财物的小偷要离开的时候在门口遇见了禅师。原来,禅师怕惊动小偷,一直站在门口等待,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脱掉拿在手上。
小偷遇见禅师,正感到惊愕的时候,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夜凉了,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
说着,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
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穿过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
禅师自送小偷走了以后,回到茅屋赤身打坐。他看着窗外的明月,进入梦境。
第二天,他在阳光温暖的抚触下,从极深的禅境里睁开眼睛,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
“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这位禅师表现出来的慈悲宽怀之心,感化了小偷的灵魂。
这则有禅悟哲理的故事告诉我们,宽容别人不会使你失去什么,反而会使你得到很多。
在这个世界里,我们各自走着自己的生命之路,熙熙攘攘,难免有碰撞。即使最和善的人也难免有时要伤别人的心。一个朋友背叛了我们,父母辱骂了我们或兄弟离开了我们,都伤害了我们的心。说不定就在昨天,或许是在很久以前,某个人伤害了你的感情,而又难忘掉它。你不该得到这样的损伤,因为他深深地印在你的记忆中,在那儿继续伤害你的心。
记不清是哪位哲学家讲过,堵住痛苦的回忆激流的唯一方法就是原谅。但对普通人来说,原谅别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般人看来原谅伤害者几乎不合自然法则。我们的是非感告诉我们,人们必须承担他所做事情的后果。但是原谅则能带走旧隙,相互谅解。
很多作家告诉我们,原谅可以使我们更“美好”,但很少有人理解到原谅别人而自己得到快乐。更多的人把原谅误解为炫耀,可以使我们的地位更优越,甚至是压倒敌人的一种方法。大教主狄罗逊曾经说过:“当对方有伤害之心时,我们则以仁慈对他,这是我们对他人所能取得的最光荣的胜利。”这里把原谅作为有效的报复武器。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妻子发现丈夫不忠,经过别人的劝告之后,她决定“原谅”他,因而既没有争吵,也没有离开他,从一切外在举止上看,她是一个“尽了责任”的妻子,她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每顿饭也准备得很周到,等等。但是,她用很巧妙的手段,用冷酷的心,用炫耀她道德上的优越感折磨他。这种原谅是报复性的原谅,而不是治疗性的原谅。正如有的人所说:“我能原谅,但我不能忘却。”这句话其实就等于“我不原谅”。真正的原谅就是被遗忘的,该像一张注销的票据,撕成两半,然后烧掉它,使人永远忘记它。
当人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或心灵创伤之后,自然对伤害者产生不同程度的怨恨情绪。一位离婚的妇女希望她前夫的生活过得很艰难;一位男子希望那出卖他的朋友被解雇。怨恨是一种被动的和侵袭性的东西,它像一个化了脓的不断长大的肿瘤,它使我们忘却欢笑,损害健康。怨恨更多地危害了怨恨者自己,使自己拒绝了任何美好的生活。一位女士受到某个男人的“伤害”,就发誓再也不相信任何男人;一个男人的爱被某个女人拒绝之后,他可能发誓将来永远不同任何人进行感情的接触。这种情感上的“疤痕”很可能使自己变得心肠冷酷,与生活失去了联系。因此,为了我们自己的缘故,我们必须割除这个肿瘤。下面是帮助你原谅别人过错的几种方法:
第一,放弃怨恨
没有人愿意承认他恨别人,这种藏在心底的怨恨却常常在平静的表面奔流,损伤了我们的感情。承认怨恨,就等于强迫我们对灵魂施行手术以求早日痊愈,即做出原谅的决定。我们必须承认所发生过的一切事情,面对另外一个人直接地说:“他伤害了我。”丽兹是某大学的一名副教授,她是一个很称职的老师。她的系主任答应替她向教务长请求提升她。然而,在他向教务长提交的报告中严厉地批评了丽兹的工作表现,以致教务长对她说:“走吧,你只好另谋职业去了。”丽兹恨透了系主任对她的诋毁。但她还要从他那里得到一张推荐函,以便另找工作。当系主任对她说:“真抱歉,尽管我在教务长面前为你说了许多好话,但仍然不能使教务长提升你。”她假装相信他的话,但她难以忍受这口怨气。一天,丽兹将这口气直接和系主任吐露了,而他却断然否认了这件事。这使她看出他是多么可怜多么卑微的人。于是她感到不值得和他生气,并最后决定把这桩事情抛在一边。
第二,将错事和做错事的人区分开来
人们往往把人的错误与人自身打了等号,从而混淆了自己的视线。其实,错误的事情和做错事的人是不同的。我们常说,他犯了一个错误,但不是说他就是一个错误。要区分这一点,首先要重新估计这个人,他的优点,他的缺点,以及他的错事所处的环境。16岁的小丽是一个爱幻想的少女,她小时候就被她的生身父母遗弃了,对此她十分愤恨。她不明白为什么她不值得她母亲自己来抚养。后来她才发现生身父母很穷,并且生她时还未结婚。
吃了一点亏,就耿耿于怀,总想找个机会报复回来,这样的人在社会上肯定被孤立,最后甚至会弄得自己四面楚歌,所以做人一定要能够宽容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