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学者诺·波特指出:“谈到读书,首先应该明确目的。对读书的目的认识得越清楚,读书的信心就越坚定持久。”明确目的实在是阅读的第一要事。目的明确了,不仅给阅读增强了动力,也给计划的制定、读物的选择、方法的选定等一系列问题找到了根据,找到了出发点。这个习惯一旦养成,必将大大有利于阅读效率的提高。
漫无边际地胡乱阅读,终其一生也很难有所建树,甚至会在一望无涯的书海中搁浅、翻船。恩格斯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无计划地读书简直是荒唐。”所以,应养成阅读必有计划、阅读必照计划的好习惯。另外,还要学会合理利用时间,一要坚持按计划使用时间,二要严格检查用时的情况,发现问题马上纠正。长期坚持,自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读写结合,“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是古今中外很多学有成就者的共同经验。读前,笔和笔记本与读物同时到位;读时,笔与阅读同行,该画的画,该抄的抄,该记的记;读后,要检查写笔记的情况,未写的要补上。久而久之,读写结合的习惯便自然形成了。
阅读的核心是思维,波瓦尔宁把思维和想像的懒惰视为“阅读的最凶恶的敌人”,并号召与之做“毫不松懈”的斗争。要养成读思结合的习惯,就要坚持阅读时不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要边读边思,多方质疑。读完之后,要掩卷而思,看究竟有何心得和体会。
英国学者阿普斯在《学习与技法》中指出:“学生和其他读者所具有的普遍错误之一,就是他们都以同一种阅读方法去阅读不同的资料。”为了养成灵活运用不同阅读方法的良好习惯,阅读前在想“为什么读”的同时,也要想一想“如何读”、“采取何种恰当的方法读”这个问题。工具书是读者的无声老师,是随时可以咨询的顾问,是解疑释难的好帮手。阅读前,一定要把工具书置于身边;阅读时,遇有疑难,就要翻查,严格要求自己,切实养成好习惯。“温故而知新”,既是前人成功的经验,又合于现代科学理论。孩子们在阅读和写作时经常会遇到一些自己不认识或难以理解的字、词,这些字、词会影响孩子对文章的正确理解,成为阅读障碍或写作上的拦路虎。很多孩子遇到困难时,要么跳过去不理睬,结果是囫囵吞枣;要么向家长求助,养成一种依赖心理,不利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发展。查阅工具书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但怎样养成这种习惯呢?
第一,从低年级开始,家长就应有意识地让孩子借助工具书来解决疑难,不应越俎代庖。当孩子还不太会使用工具书时,家长可以手把手地教,或给孩子做一些示范。如当孩子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生字、词时,家长不应直接说出答案,而应找来工具书,与孩子一起查阅,然后根据具体情况予以取舍。有的家长图省事或便利,当孩子问到某词或某句时,不假思索地告诉孩子,甚至因为这么简单的词句都不理解而责怪孩子,这是不利于孩子自学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
第二,结合学校语文教育,教给孩子使用工具书的基本方法。如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数笔画查字法等。
第三,家长应为孩子购置《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现在供小学生使用的各种工具书很多,有结合教材编写的小学生词典,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手册,学生使用起来较方便,但不利于儿童自学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儿童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经几十年的使用和修订,具有规范性和权威性,所以家长最好给孩子购置。
第四,使用字词典前,家长要指导孩子认真阅读范例,熟练掌握使用方法。在知识将要遗忘而未遗忘之前安排一次温习,记忆就会保持长久。此种温习安排数次,必将一次深入一次,次次有新意,大大有利于所学知识的巩固和理解的加深,并且在不断的反复温习中养成良好的温故知新的习惯。
另外,还要虚心求师问友。古今成大学问者,无不虚心求师问友。师友间互相交流,切磋琢磨,就可产生群体互补效应。英国科学家卡罗尔在《科学漫步》中讲道:“如果可能,找个和你一起读书的好友,和他一起讨论书中疑难之处。讨论常是潜移默化地解决难题的最佳方案。”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不会因胡看泛览而浪费精力,也不会因为读了不必读的书而耗费时间,更不会因读了坏书而使身心受损。
对家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读得少些,但要好些
书海浩瀚无边,如何针对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有益于身心成长的书非常重要。
2.读必读之书,即使没有兴趣的也要读
对于那些必读的好书,即使孩子暂时没有兴趣,也应当鼓励孩子读下去,也许一段时间之后,他便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3.读能够找到的最好的书
相对于孩子的鉴别力,家长显然要强得多,尽可能地找那些最好的书让孩子阅读。
4.按照一定的阅读计划读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计划,读书也是一样。只有计划周全了,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