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只要我们敢于想像、善于想像,生活就会变得丰富多彩,知识也会融会贯通。让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在学海中自由地翱翔……
妈妈正在做包子,5岁的小女儿坐在小凳子上看着。女儿忽然提了一个问题:“星星是从哪儿来的?”妈妈没有急于回答她,而是说:“你想想看。”女儿出神地注视着母亲揉面的动作。母亲揉面,揪面团,擀面饼,包包子……看了好一阵子,女儿突然说:“我知道星星是怎么做出来的了,是用做月亮剩下的东西做的。”妈妈听了先是愣了一下,然后特别激动地亲吻了自己的女儿:“宝贝,你的想像真奇特。”爸爸听了这件事以后也非常高兴,拉过女儿给她讲女娲抟泥造人的传说。后来这位小姑娘成了著名的作家。
孩子的想像力是无处不在的,家长其实不需要做太多的事情,开放自己的思维,放开孩子的手脚,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从儿童期开始要给孩子一些想像力的教育;到了青年,要让他们去创造实践想像力,即使在想像中碰壁,也无所谓。因为有想像才有创造力,才能成功。
1996年7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分析文章,题为《别让孩子患上集体的“失语症”》。文章中写道:如今的孩子有集体患上“失语症”的危险。而这危险又是在规范化、标准化的学校教育一步步怂恿下渐次加重的,且看事实:某小学一年级的课堂上,黑板上写着一个“云”字。一个小男孩被老师叫了起来:“这是什么字?”小男孩清脆地答道:“是‘云’字。”老师的脸沉了下来:“他说错了,谁来纠正?”一个小女孩站了起来,背书般地大声说:“云云云,这个字我认识,横、横、撇、折、点,这个字念‘云’。”老师笑了:“对了,老师不是教过吗?每个小朋友都要这样说,才算对。”
在一次小学语文考试试卷上有这样一道题:“进”的反义词是什么?至少有一半的人写出的答案会被判为错的。因为标准答案是“退”,答“出”的只能算错。
这些做法已经是流传极广的教学方式和考试方式。孩子们正处在接受能力最强、学习语言最快的年龄,却长年累月地被这样机械地“栽培”着,后果只能是磨蚀他们的创造力,患上集体“失语症”。我们必须懂得,孩子们的答案之所以那么丰富多彩,就是因为他们的想像力在天马行空似地展翅高飞。如果我们硬将这双翅膀折断,孩子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想像力往往来自于现实事物的启发,例如莱特兄弟看到飞鸟,因此创造发明了飞机,这就是想像力。牛顿看到苹果掉落到地上而发现万有引力,如果没有想像力,即使整树的苹果掉光,他也无从发现。因此,创造就要靠想像力。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孩子的想像力却被严重制约。最受儿童喜爱的科幻读物,在20世纪80年代曾被当做有害儿童身心健康的毒草,直到1999年高考作文题中出现科幻式命题以前,仍有大批老师和家长不准孩子读科幻小说。一位未敢署名的高中学生曾给《科幻世界》月刊编辑部写信,诉说苦闷和委屈:
“我们很幸福,也很痛苦。我们是学生,我的这封信代表我校168名科幻迷的心声。当我拿着第一篇科幻稿件请我心目中一位较‘和善达理’的语文老师修改时,他连看都没看就扔过来一句话:‘当心幻倒在地!’这句话对我打击极大,每次想起它我都很伤心。”
《科幻世界》的编辑读了这封信后,发表公开信呼吁老师和家长们多一份宽容:“也许,你现在一巴掌打掉的、一句话毁掉的,很可能就是明天的又一个爱迪生、凡尔纳、爱因斯坦……”
对于想像力的发展来说,“自由”是最重要的因素。这种自由包括时间上、空间上、行为上、思想上等多方面的自由。如果成人总是告诉孩子,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海水一定是蓝的不是红的,那么儿童就没有想像;你不告诉他,他反而有想像的空间,自由越多,想像力的生存和发展越有可能。
对家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在游戏中训练想像力
父母积极参与孩子的想像游戏,同时让孩子主持游戏,父母不要“反客为主”,给孩子发挥自己的想像力留下足够的空间。也可以考虑为孩子提供独自游戏的机会,让孩子在游戏或其他创造性的活动中发挥无拘无束的想像力。
2.常常给孩子提一些“开放式”的问题
让孩子用多种答案来回答问题,也可以启发孩子的想像力。例如孩子说要在地铁站中建游泳池,家长可以问他:“为什么呢?”孩子可能会说:“许多小朋友觉得热,如果地铁里有个游泳池,我们就不用到很远的地方去游泳了!”家长可以一步一步地启发孩子,如果要在地铁里建游泳池,要花费什么东西,会带来什么不方便,最后再决定建不建。如果家长一上来就说:“真是异想天开,地铁里怎么会有游泳池呢?”孩子的兴趣一下子就无影无踪了,更不用说发挥想像力了。